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结节研究进展
1
作者 郭珂珂 郑敏 +2 位作者 束佳源 苏叶昀 朱天弋 《河北中医》 2025年第1期168-170,共3页
甲状腺结节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研究表明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本文通过对近些年甲状腺结节中医药治疗的文献探索,认为中医诊治在改善患者症状、缩小甲状腺结节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现将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选方用药... 甲状腺结节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研究表明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本文通过对近些年甲状腺结节中医药治疗的文献探索,认为中医诊治在改善患者症状、缩小甲状腺结节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现将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内外治法等方面进行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中医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2
作者 张端淳 张曾 何燕铭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4年第2期555-559,共5页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是一种全身代谢减低综合征,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减少或组织作用减弱所致。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畏寒、乏力、手足肿胀感、嗜睡、记忆力减退、少汗、关节疼痛、体重增加和便秘等表现。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是一种全身代谢减低综合征,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减少或组织作用减弱所致。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畏寒、乏力、手足肿胀感、嗜睡、记忆力减退、少汗、关节疼痛、体重增加和便秘等表现。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枢性甲减和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 中西医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莫鹃萍 杨宏杰 《光明中医》 2023年第14期2833-2836,共4页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分为西医和中医的不同方法,此文将结合西医治疗方法、中医病因病机与分型辨证、中医治疗方法、中西医联合用药等展开论述,归纳总结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常用药物,以及中医...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分为西医和中医的不同方法,此文将结合西医治疗方法、中医病因病机与分型辨证、中医治疗方法、中西医联合用药等展开论述,归纳总结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常用药物,以及中医单味药、方剂、外治疗法的应用,通过总结前人经验,明确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优势,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渴 糖尿病肾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中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黄任佳 杨宏杰 《医学综述》 2015年第23期4239-4242,共4页
胰岛素抵抗、高血糖状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重视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状态的治疗,有益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和冠心病已经显示了一些特... 胰岛素抵抗、高血糖状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重视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状态的治疗,有益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和冠心病已经显示了一些特色和优势,开展对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伴冠心病证候病机的研究,加强有效中成药的科学评价,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恽氏中西医汇通派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石云 张腾 +6 位作者 陈瑜 薛红丽 傅晓东 徐隽斐 何燕铭 赵嘉晶 王文健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5期2-6,1,共6页
从中西医汇通思潮的兴起、恽氏中西医汇通派的形成、恽氏中西医汇通派的传承脉络和主要代表人物、恽氏中西医汇通派的治学风格、恽氏中西医汇通派的核心理论5个方面,总结恽氏中西医汇通派的传承与发展经验。
关键词 恽氏中西医汇通派 恽铁樵 传承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莹 李昀昊 杨宏杰 《光明中医》 2016年第20期3042-3044,共3页
目的总结近年来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从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临床治疗、预防调护等方面整理分析近年相关的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文献资料,探索其临床研究进展。结果中医药可明... 目的总结近年来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从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临床治疗、预防调护等方面整理分析近年相关的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文献资料,探索其临床研究进展。结果中医药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甲状腺自身免疫性抗体水平,疗效肯定。结论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医药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甲状腺炎 中医药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钟欣婵 郑敏 《医学综述》 2016年第2期325-328,共4页
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甲状腺功能正常、亢进或减退。本病属于中医的"瘿病"等范畴。西医治疗本病以甲状腺素替代治疗为主,疗效局限且有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中草药、中成药、针灸等... 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甲状腺功能正常、亢进或减退。本病属于中医的"瘿病"等范畴。西医治疗本病以甲状腺素替代治疗为主,疗效局限且有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中草药、中成药、针灸等多种方法,有明显的优势且疗效显著。该文就中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医药对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概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甲状腺炎 中医药治疗 辨证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探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静宜 臧金芳 +1 位作者 张曾(指导) 杨宏杰 《光明中医》 2022年第13期2449-2451,共3页
2型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相互影响。此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意义、治疗现状以及相关问题,主要从中医药的角度探讨了2型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的病理机制、代表性复合处方和治疗前景。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2型糖尿病 中医药疗法 西医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干预桥本甲状腺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秦雅雯 郑敏 +1 位作者 王之莹 雷佳妮 《四川中医》 2021年第7期218-222,共5页
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西医临床上尚无根治之法,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其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且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表明中医药多机制、多靶点的作用方... 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西医临床上尚无根治之法,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其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且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表明中医药多机制、多靶点的作用方式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被证实可以通过调节免疫来防治桥本甲状腺炎。因此本文整理了近年来中医药干预桥本氏甲状腺炎作用机制研究成果,结果表明中医药可能通过降低甲状腺抗体、调节T淋巴细胞平衡、调节炎性因子分泌来改善桥本甲状腺炎。有一定的动物试验研究结果,但对于中医药调节甲状腺异常细胞凋亡的临床试验研究匮乏,这个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以为未来更好探究中医药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桥本甲状腺炎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之莹 秦雅雯 +1 位作者 雷佳妮 郑敏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1042-1044,F0003,共4页
目的对糖尿病(DM)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和免疫学基础进行概述,并阐述中医药治疗DM的免疫机制研究现状,总结目前中医药治疗DM的方法和机制,为免疫相关性DM的中医药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关于中医药治疗DM的免疫机制和方法... 目的对糖尿病(DM)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和免疫学基础进行概述,并阐述中医药治疗DM的免疫机制研究现状,总结目前中医药治疗DM的方法和机制,为免疫相关性DM的中医药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关于中医药治疗DM的免疫机制和方法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总结。结果DM是一种复杂的代谢紊乱性疾病,涉及多种免疫机制,主要为淋巴细胞及炎症因子之间的动态平衡。中医药治疗DM重视整体调理,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自身免疫损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能与其增强T细胞免疫功能、改善T细胞亚群稳定性、减少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肿瘤炎症因子有关。结论随着对单味中药有效成分与免疫调节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不断完善,阴阳平衡理论指导下的药物配伍规律和免疫双向调节的关系有望得到深入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糖尿病(DM)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调控炎症因子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丞豪 袁莎莎 杨宏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10期145-148,共4页
代谢综合征(MS)是临床上多个症候群构成的代谢紊乱聚合体,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并越发呈现年轻化趋势。其病因病机复杂,临床症状多样,西医目前尚限于对症治疗。关于MS的发病机制,近年来炎症病因理论备受关注,而中医药对MS有... 代谢综合征(MS)是临床上多个症候群构成的代谢紊乱聚合体,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并越发呈现年轻化趋势。其病因病机复杂,临床症状多样,西医目前尚限于对症治疗。关于MS的发病机制,近年来炎症病因理论备受关注,而中医药对MS有独特的认识,其多靶点、多途径、安全性高的特点在MS此类集多症候群为一体的慢性疾病治疗中有显著优势,临床上可通过辨证论治、专方治疗、中成药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等综合治疗缓解其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近年来中西医调控炎症因子治疗MS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炎症因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亚 郑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5期151-154,共4页
目的综述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整理相关文献。结果 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和较好的发展前景。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验方、针灸等方面综述了近... 目的综述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整理相关文献。结果 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和较好的发展前景。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验方、针灸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进展,并指出了该病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不仅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安全、有效。通过制定统一的诊断、辨证、疗效评定标准,使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研究体系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脂代谢 中医药疗法 综述 消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萌萌 郑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11期158-158,F0003,F0004,共3页
胰岛素抵抗(IR)是肥胖2型糖尿病的显著病理特征,减轻和防治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代谢异常对提高疗效意义重大,应用西药治疗有一定的局限和副作用,而中医药在胰岛素抵抗的防治方面有着显著优势。笔者通过查阅近5年的文献资料,阐述了中医学对... 胰岛素抵抗(IR)是肥胖2型糖尿病的显著病理特征,减轻和防治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代谢异常对提高疗效意义重大,应用西药治疗有一定的局限和副作用,而中医药在胰岛素抵抗的防治方面有着显著优势。笔者通过查阅近5年的文献资料,阐述了中医学对肥胖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并对中医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概况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综述 中医药治疗 消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干预DNP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4
作者 雷佳妮 王之莹 郑敏 《光明中医》 2022年第19期3638-3638,F0003,F0004,共3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在中国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西医临床上尚无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历来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且丰富的医家经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在中国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西医临床上尚无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历来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且丰富的医家经验使中医在治疗DPN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且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表明中医药多机制、多靶点的作用方式在治疗DPN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被证实可以通过调节免疫来防治DPN。此文整理了近年来中医药干预DPN作用机制研究成果,结果表明中医药可能通过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减轻神经脱髓鞘病变程度、调节炎性因子分泌、抑制氧化应激来改善DPN相关症状。但相关的临床试验研究匮乏,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疗法 DNP 作用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益气化聚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伴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汪天湛 霍清萍 +2 位作者 傅晓东 何燕铭 王文健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65-1071,共7页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益气化聚方治疗伴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伴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益气化聚方+常规西药)48例与对照组(安慰剂+常规西药)48例。两组疗程均为12周。...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益气化聚方治疗伴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伴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益气化聚方+常规西药)48例与对照组(安慰剂+常规西药)48例。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腰臀比、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 h P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 c,Hb A1 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血脂、血压、代谢综合征组分疾病的转化及组分数量的改变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腰围、腰臀比、BMI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的空腹和餐后2 h血糖、Hb A1c、HOMA-IR、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BP)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均明显降低,治疗组的TG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心性肥胖、未控制的高血压病和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数下降,代谢综合征平均组分数明显减少,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在常规应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聚方治疗在进一步降低血糖的同时,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中心性肥胖、血压、血脂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子起到综合治疗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益气化聚方
原文传递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与C肽、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曾洁 浦莉俊 郑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2412-2415,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C肽、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本证(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标证(湿证、瘀证、痰瘀互结证)辨证分型,...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C肽、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本证(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标证(湿证、瘀证、痰瘀互结证)辨证分型,同时检测血糖、C肽、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检测指标,分析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9例,以阴虚燥热证(62.7%)及气阴两虚证(30.5%)为主,多兼有湿证(78.0%),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0例,以脾肾气虚证(72.0%)为主,多兼有瘀证(62.0%),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1例,以阴阳两虚证(81.8%)为主,多为痰瘀互结证(72.7%)。本证中脾肾气虚证及阴阳两虚证的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其他证型,而C肽水平低于其他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证中痰瘀证、瘀血证的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湿证组,C肽水平低于湿证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关(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本证的演变规律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标证为湿证-瘀证-痰瘀证。C肽、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可反映中医证型的动态变化,与中医主证标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中医证型 实验室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25(OH)D水平与血糖、胰岛功能、季节及节气的关系
17
作者 瞿佳嫣 陆静波 +1 位作者 孟彩萍 荣丽媛 《广东医学》 2025年第1期138-144,共7页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的影响因素,分析25(OH)D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2-β)、胰岛素敏感性(HOMA2-IS)、发病季节及节气的关系。方法选取...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的影响因素,分析25(OH)D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2-β)、胰岛素敏感性(HOMA2-IS)、发病季节及节气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T2DM住院患者871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病程、发病季节及节气。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餐后1 h、餐后2 h的血糖,C肽及胰岛素等实验室指标。采用改良HOMA公式计算HOMA2-IR、HOMA2-β及HOMA2-IS。将T2DM患者根据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维生素D充足组(>75 nmol/L)、维生素D不足组(50~75 nmol/L)、维生素D缺乏组(25~<50 nmol/L)、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25 nmol/L)。结果BMI、糖化血红蛋白值、餐后1 h血糖值、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HOMA2-IR值与25(OH)D水平呈负相关,HOMA2-β、HOMA2-IS与25(OH)D水平呈正相关;不同年龄段男性患者、不同BMI女性血清25(OH)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及女性血清25(OH)D水平在春季均最低;男性患者在白露时血清25(OH)D水平最高,在小寒时血清25(OH)D水平最低;女性患者在立冬时血清25(OH)D水平最高,在大雪时血清25(OH)D水平最低。结论高血糖、低胰岛功能、不同年龄、性别、BMI、季节、节气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25(OH)D水平的因素,为今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25羟维生素D 血糖 胰岛功能 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18
作者 张丹 《家庭用药》 2009年第2期22-22,共1页
在降低血糖上,西药有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等多种方法,但利弊共存。西药作用机制明确但单一,其常见的各种不良反应,常常使患者患得患失。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有一定的历史。然而,现代医学界包括很多的患者都心存一个疑惑“中药能... 在降低血糖上,西药有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等多种方法,但利弊共存。西药作用机制明确但单一,其常见的各种不良反应,常常使患者患得患失。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有一定的历史。然而,现代医学界包括很多的患者都心存一个疑惑“中药能降糖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实。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良好的前景和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 中医药治疗 注射胰岛素 降低血糖 不良反应 现代医学
原文传递
中医从肝论治甲状腺功能亢进 被引量:12
19
作者 秦雅雯 郑敏 +1 位作者 王之莹 雷佳妮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年第21期202-205,共4页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组内分泌疾病。本病属于中医的“瘿病”范畴。表现复杂多样,西医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复发率高,毒副作用强。中医药治疗本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疗效稳定,在减...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组内分泌疾病。本病属于中医的“瘿病”范畴。表现复杂多样,西医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复发率高,毒副作用强。中医药治疗本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疗效稳定,在减少复发率,减毒增效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结历代医家从肝论治的病因病机、中医药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可以发现以肝为立足点的临床治法为疏肝、清肝、平肝、养肝。从肝论治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发挥着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化聚方与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的血糖、代谢及神经病变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束佳源 王之莹 +6 位作者 王燕燕 贺晓立 李昀昊 郭珂珂 苏叶昀 朱天弋 郑敏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2-547,共6页
目的:观察益气化聚方联合硫辛酸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代谢指标及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化聚方联合硫辛酸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代谢指标及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硫辛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聚方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血糖变化、代谢相关指标、周围神经病变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评分(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血小板功能异常2例、脸色苍白1例,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血小板功能异常2例、脸色苍白2例,2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益气化聚方联合硫辛酸治疗T2DM可更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降低血糖,控制血脂,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益气化聚方 硫辛酸 血糖 脂质代谢 周围神经病变 空腹血糖 胰岛素抵抗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