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康复工程在中西医脑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吴佳佳 郑谋雄 +1 位作者 华续赟 徐建光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老龄化及其相关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挑战,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病、脑损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老龄化人群主要的健康威胁之一。传统康复方法的局限性促使人工智能和康复工程技术进入康复学科,为脑康复带来新的希望。智能... 老龄化及其相关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挑战,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病、脑损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老龄化人群主要的健康威胁之一。传统康复方法的局限性促使人工智能和康复工程技术进入康复学科,为脑康复带来新的希望。智能康复工程将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康复工程技术及方法,融合中医药学、神经科学和康复医学,提供更精准的神经调控和个性化康复治疗。通过人工智能和康复工程在中西医脑康复领域的综合协同应用,包括融合工程技术与脑功能康复的创新方法、基于神经环路重建机制的脑康复、中医智能康复等,旨在为脑功能康复的方式创新和技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康复 人工智能 康复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 脑卒中 针灸 中医功法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功能恢复的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指导建议 被引量:86
2
作者 刘晓丹 刘莉 +12 位作者 陆云飞 冯玲 赵斐然 吴绪波 齐唐凯 赵敬军 肖璐 徐曙天 刘杨 沈亚南 刘益杰 卢洪洲 单春雷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3期9-13,共5页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武汉暴发并迅速传播至全国,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和中国社会经济等带来严重损害。为防止新冠肺炎患者长时间卧床、缺乏活动带来的并发症以及对心肺功能和身心状态的不利影响,...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武汉暴发并迅速传播至全国,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和中国社会经济等带来严重损害。为防止新冠肺炎患者长时间卧床、缺乏活动带来的并发症以及对心肺功能和身心状态的不利影响,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并改善预后结局,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团队依据现有的新冠肺炎相关诊疗指导意见,在负责一线诊治新冠肺炎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专家的提议和指导下,提出了针对轻型和重型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训练指导建议。轻型患者建议习练健身气功养肺方,重型患者建议进行床上康复训练。希望此建议有助于全国一线负责新冠肺炎诊治的医疗同道对患者进行因人制宜的指导,促进广大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西医结合 康复训练 功能恢复 六字诀 八段锦 易筋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感觉-运动功能康复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8
3
作者 徐建光 王彤 +14 位作者 单春雷 敖丽娟 胡昔权 郭帅 周俊明 李春波 张道强 华续赟 郑谋雄 吴佳佳 郭川 陈茉弦 艾一楠 马洁 薛炘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1-470,共10页
目的:制定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应用于感觉-运动功能康复的专家共识,为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VR康复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本共识由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2001600)项目组牵头组织康复医学、工程学、人工智能等多学... 目的:制定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应用于感觉-运动功能康复的专家共识,为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VR康复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本共识由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2001600)项目组牵头组织康复医学、工程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专家,经过多轮专家调研、会议讨论,并在循证医学方法学的指导下,通过系统检索临床研究数据、评价临床证据及判断证据质量,再经讨论后制订。结果:本共识聚焦于VR技术应用于感觉运动功能的康复评估和康复治疗,内容包含VR感觉运动康复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不良反应、基于VR技术的感觉运动康复的内容要求、康复流程以及临床应用推荐,为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VR康复提供指导意见。结论:本共识的制定为VR技术在感觉运动功能康复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指导,有助于促进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感觉运动功能 康复 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认知功能康复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6
4
作者 徐建光 单春雷 +13 位作者 敖丽娟 郭帅 常有军 李放 李春波 王彤 张道强 华续赟 郑谋雄 吴佳佳 陈茉弦 陆蓉蓉 马洁 薛炘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9-617,共9页
目的:制定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应用于认知功能康复的专家共识,为认知障碍患者的VR康复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本共识由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2001600)项目组牵头组织康复医学、工程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专家,经过多... 目的:制定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应用于认知功能康复的专家共识,为认知障碍患者的VR康复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本共识由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2001600)项目组牵头组织康复医学、工程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专家,经过多轮专家调研、会议讨论,并在循证医学方法学的指导下,通过系统检索临床研究数据、评价临床证据及判断证据质量,再经讨论后制订。结果:本共识聚焦于VR技术应用于认知功能的康复评估和康复治疗,内容包含VR认知康复的应用对象范围和不良反应、基于VR技术的认知康复的内容要求、康复流程以及临床应用推荐。结论:本共识的制定为VR技术在认知功能康复领域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指导,促进VR康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认知功能 康复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言语功能康复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建光 单春雷 +13 位作者 敖丽娟 郭帅 常有军 李放 李春波 王彤 张道强 华续赟 郑谋雄 吴佳佳 陈茉弦 陆蓉蓉 马洁 薛炘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1-766,共6页
目的:制定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应用于言语功能康复的专家共识,为言语功能障碍患者的VR康复提供指导意见。方法:由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2001600)项目组牵头制定,组成康复医学、神经科学、中医学、工程学、人工智... 目的:制定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应用于言语功能康复的专家共识,为言语功能障碍患者的VR康复提供指导意见。方法:由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2001600)项目组牵头制定,组成康复医学、神经科学、中医学、工程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专家团队。经多轮会议讨论,结合项目研发经验和循证医学方法学,系统检索临床研究数据并评价证据质量,制订共识内容。结果:本共识聚焦于VR技术应用于言语功能的康复评估和康复治疗,内容包含VR言语康复的应用对象范围、基于VR技术的言语康复内容要求、不良反应、康复流程以及临床应用推荐。结论:本共识为VR技术在言语功能康复领域提供了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指导,促进技术应用和临床实践的推广,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言语功能 康复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并指畸形康复专家共识 被引量:6
6
作者 俞沁圆 王斌 +21 位作者 沈小芳 陈山林 田晓菲 张红星 刘波 方有生 谭为 孙文海 邵锋 华栋 许东升 廖维 俞芳 祁奇 仲荣洲 王陶黎 陆佳妮 孟令军 张桐 黄国懂 张梦月 周阳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2年第3期193-208,共16页
并指畸形是指相邻指间软组织和(或)骨骼不同程度的融合,是最常见的手部先天性畸形之一,手术分离是其最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引入精准康复理念,对并指畸形术后康复方案进行全面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康复疗效。本共识以循证医学证据为... 并指畸形是指相邻指间软组织和(或)骨骼不同程度的融合,是最常见的手部先天性畸形之一,手术分离是其最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引入精准康复理念,对并指畸形术后康复方案进行全面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康复疗效。本共识以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供全国手外科医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工程师、护理人员等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先天性并指畸形术后康复的目标、关注的问题、治疗的主要内容、团队的组成与职责、治疗手段与措施以及推荐康复方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畸形 并指畸形 精准康复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脑瘫儿童远程家庭康复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11
7
作者 唐琳 邬钰玮 +1 位作者 李源莉 单春雷 《中国康复》 2021年第12期756-759,共4页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和骨骼问题[1]。近年来,随着产科技术、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发展,死胎发生率、新生儿死...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和骨骼问题[1]。近年来,随着产科技术、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发展,死胎发生率、新生儿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然而脑瘫发病率呈现不减反增的趋势。根据较新的文献报道,中国0~6岁脑瘫的患病率为0.23%,海外2~17岁脑瘫患病率为0.29%[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儿童 远程康复 家庭康复 现代信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立超 冯婷怡 +1 位作者 李源莉 单春雷 《中国康复》 2022年第12期755-759,共5页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对其进行评定和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康复中重要的一部分[1]。尽管有大量关于卒中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文献,但对其诊断、评估缺乏共识,临床治疗方法单一,关注度不足。本文对脑卒中自主神经...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对其进行评定和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康复中重要的一部分[1]。尽管有大量关于卒中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文献,但对其诊断、评估缺乏共识,临床治疗方法单一,关注度不足。本文对脑卒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的临床表现、神经机制、评定、常规康复治疗及基于神经调控的干预模式进行归纳总结,为进一步探究其机理及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机制 疼痛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周芷晴 单春雷 《中国康复》 2021年第4期239-244,共6页
据流行病学统计,脑卒中已成为世界居民第二大,中国居民第一大死因[1]。在中国过去十年中,脑卒中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增加,但发病率和患病率却不断上升,使临床康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1-2]。目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迅猛,针对于脑卒中所致... 据流行病学统计,脑卒中已成为世界居民第二大,中国居民第一大死因[1]。在中国过去十年中,脑卒中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增加,但发病率和患病率却不断上升,使临床康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1-2]。目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迅猛,针对于脑卒中所致的一系列功能障碍都有对应的常规康复训练,效果却并不理想,仅有不足40%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可能完全恢复功能[3],大多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长期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的能力,使得整个家庭乃至社会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针刺疗法 重复性经颅磁刺激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ta节律刺激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甲笠 单春雷 《中国康复》 2019年第4期218-222,共5页
早在30多年前,Barker等[1]首次报道了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从此实现了非侵入性地刺激大脑皮质,诱导皮质兴奋性的瞬时或长时改变的目的。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早在30多年前,Barker等[1]首次报道了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从此实现了非侵入性地刺激大脑皮质,诱导皮质兴奋性的瞬时或长时改变的目的。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能够引起持续到刺激结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的皮质环路可塑性改变,很多研究也已证明rTMS对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2-3]。Theta节律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是rTMS的一种最新范式,具有刺激时间短、刺激脉冲数少、刺激强度低等优势,并能诱导持久的大脑兴奋性改变,因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TBS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的研究进展方面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ta节律刺激 脑卒中 运功功能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治疗抑郁障碍的专家共识
11
作者 李春波 张彩迪 +10 位作者 杨璧西 杨宇晴 廖晨曦 师彬彬 罗金晶 朱智佩 吴佳佳 华续赟 郑谋雄 单春雷 徐建光 《心理学通讯》 2024年第2期94-106,共13页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具有沉浸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兼有场景安全、可控、可重复的特点,其在抑郁障碍心理治疗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为规范VR心理干预在抑郁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本专家共识采用改良德尔菲法,联合19位精神医学及...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具有沉浸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兼有场景安全、可控、可重复的特点,其在抑郁障碍心理治疗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为规范VR心理干预在抑郁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本专家共识采用改良德尔菲法,联合19位精神医学及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系统检索并回顾了临床证据而形成。共识明确了VR治疗抑郁障碍的开发原则、内容要求和应用范围,基于以往临床证据提供了临床应用的推荐意见,并探讨了不良反应和治疗流程。本共识旨在优化VR心理干预在抑郁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同时促进其规范化发展,以期改善当前精神障碍心理治疗资源匮乏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抑郁障碍 心理治疗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医学生共情能力的作用和培育策略
12
作者 龚婷 单春雷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年第12期17-19,共3页
医患关系在医疗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事业的人才储备,需具备当前复杂医患关系的处理能力。共情赋予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医患双方的满意度,加速康复,预防矛盾冲突的发生。“... 医患关系在医疗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事业的人才储备,需具备当前复杂医患关系的处理能力。共情赋予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医患双方的满意度,加速康复,预防矛盾冲突的发生。“医者仁心”“医乃仁术”,“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仁”为首,是医疗活动开展的出发点,体现了医疗人文共情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育将为医患关系的改善提供助力。康复患者因身体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导致自身和家属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情绪问题,对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培育更应提高关注度。鉴于此,文章基于医患关系的视角,阐述共情能力的内涵,分析共情能力在医患关系中的价值,并提出相应的培育策略,为提高康复效果和改善医患关系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能力 医患关系 康复治疗学
原文传递
神经根磁刺激对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髓鞘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琦 赵丹 +1 位作者 陈玉辉 许东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4-519,共6页
目的:观察神经根磁刺激对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髓鞘修复的影响。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6只,模型组建立钳夹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治疗组于脊髓损伤术后第11天开始为期14天的治疗。治... 目的:观察神经根磁刺激对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髓鞘修复的影响。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6只,模型组建立钳夹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治疗组于脊髓损伤术后第11天开始为期14天的治疗。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损伤处脊髓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胶质纤维源性酸性蛋白(GFAP)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区MBP的表达;采用LFB髓鞘染色(Luxol Fast Blue,LFB)观察损伤区髓鞘的病理变化。结果: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后大鼠BDNF、NT-3 m RNA及MBP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上调(P<0.05)。LFB髓鞘染色显示治疗组髓鞘结构较模型组排列紧密,空泡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根磁刺激可以促进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髓鞘结构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根磁刺激 髓鞘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营养素-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3
14
作者 邬钰玮 李源莉 单春雷 《中国康复》 2021年第9期560-563,共4页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其主要特征包括社交互动能力缺陷、沟通障碍和重复性刻板行为等[1]。有相关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因素是ASD发病的重要因素,甚至有研究提出环境因素占ASD发病风险...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其主要特征包括社交互动能力缺陷、沟通障碍和重复性刻板行为等[1]。有相关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因素是ASD发病的重要因素,甚至有研究提出环境因素占ASD发病风险的50%左右[2]。但也有相关数据提示导致ASD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清[3]。ASD的治疗方式基于各种不同的研究理论:例如基于环境因素而提出的减少ASD儿童屏幕暴露问题[4]、基于性格特征而提倡的音乐教育[5]、游戏治疗[6]、结合触觉、平衡觉和本体感等方面的感觉统合训练[7]、高强度高密度的应用行为分析法等[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谱系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右侧颞顶交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受累侧半球高频经颅磁刺激改善脑卒中后中重度上肢偏瘫的作用及运动皮质重组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松美 周芷晴 +4 位作者 徐曙天 任萌 史啸龙 窦晓语 单春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7-173,共7页
目的:比较新型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常规低频rTMS干预非受累侧半球对脑卒中后中重度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 NIRS)分析大脑运动皮质功能重组的特征。方法:将20例脑卒中中重度上肢偏瘫患者(Fugl-Meyer上肢... 目的:比较新型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常规低频rTMS干预非受累侧半球对脑卒中后中重度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 NIRS)分析大脑运动皮质功能重组的特征。方法:将20例脑卒中中重度上肢偏瘫患者(Fugl-Meyer上肢近端部分评分<26分)随机分为rTMS高频组和低频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高频组对非受累侧前运动皮质背侧(cPMd)进行5Hz的rTMS兴奋,低频组对非受累侧初级运动皮质(cM1)进行常规1Hz的rTMS抑制。于治疗前、治疗20天后,对两组患者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进行疗效评价,并用fNIRS检测两侧大脑运动皮质的氧合血红蛋白(HbO2)浓度变化,探讨初级运动皮质(M1)、前运动皮质(PMC)及辅助运动区(SMA)的激活及功能连接变化情况。结果:(1)上肢运动功能: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高频组FMA-UE总分显著高于低频组(P<0.05),且FMA-UE近端部分评分增加尤为显著(P<0.01)。(2)HbO2浓度的改变:治疗后高频组非受累侧M1、PMC及患侧M1显著增高(P<0.05);低频组患侧M1显著增高(P<0.05)、非受累侧M1显著降低(P<0.05);高频组非受累侧PMC显著高于低频组(P<0.05)。(3)偏侧化指数(LI)的改变:低频组经治疗后大脑运动皮质的LI较前显著性增加(P<0.01);高频组经治疗后LI也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4)静息态功能连接变化:治疗后高频组的非受累侧PMC-M1功能连接显著增加(P<0.05)、非受累侧M1-患侧M1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P<0.05)。低频组治疗前后比较,非受累侧PMC-M1、患侧M1-PMC及患侧M1-SMA的功能连接有差异,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中重度上肢偏瘫患者的cPMd进行高频rTMS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优于常规的c M1的低频抑制。可能与这种新型调控方法更有利于激活非受累侧PMC和M1的皮质兴奋性,加强非受累侧半球内、两半球间及皮质-皮质下环路的功能连接,从而促进偏瘫上肢尤其是近端的运动功能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偏瘫 运动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8字形线圈聚焦性增强技术仿真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甲笠 任萌 +4 位作者 汪文静 徐曙天 徐菁菁 张思聪 单春雷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3-177,共5页
目的分析屏蔽板厚度与窗口形状对8字形经颅磁刺激仪线圈聚焦性的影响,并补偿屏蔽板带来的线圈性能损失。方法通过有限元仿真,对比线圈加上不同厚度和窗口形状的屏蔽板后的感应电流强度、刺激面积等参数。仿真不同形状软磁铁芯对线圈性... 目的分析屏蔽板厚度与窗口形状对8字形经颅磁刺激仪线圈聚焦性的影响,并补偿屏蔽板带来的线圈性能损失。方法通过有限元仿真,对比线圈加上不同厚度和窗口形状的屏蔽板后的感应电流强度、刺激面积等参数。仿真不同形状软磁铁芯对线圈性能的改善。结果屏蔽板厚度取1mm即可起到有效的屏蔽作用,窗口尺寸的选择应以尽量小的矩形包围尽量大的线圈孔内缘长度为原则。加入铁芯可以增强感应电流,并补偿屏蔽板带来的线圈电感减小。结论窗口屏蔽板与铁芯联合使用可以在保证刺激强度和线圈电感值的同时显著提高线圈聚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聚焦性 屏蔽板 铁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迷走神经刺激的作用机制与脑疾病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茜茜 周芷晴 +2 位作者 赵敬军 李源莉 单春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74-1479,共6页
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的迷走神经刺激方法,其治疗效应主要在于对中枢—外周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现代ta-VNS是由Ventureyra受传统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 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的迷走神经刺激方法,其治疗效应主要在于对中枢—外周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现代ta-VNS是由Ventureyra受传统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与中医耳针的启发,于2000年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并运用于发作性癫痫患者[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刺激 治疗效应 外周神经系统 脑疾病 非侵入性 耳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步行能力及跨半球可塑性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佳佳 陆晔辰 +3 位作者 华续赟 马书杰 单春雷 徐建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9-254,共6页
目的:采用静息态fMRI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MHC)和Granger因果分析(GCA)方法,探讨电针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步行能力的作用及跨半球可塑性机制。方法:16只右侧坐骨神经横断外膜缝合模型大鼠,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电针治疗,... 目的:采用静息态fMRI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MHC)和Granger因果分析(GCA)方法,探讨电针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步行能力的作用及跨半球可塑性机制。方法:16只右侧坐骨神经横断外膜缝合模型大鼠,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电针治疗,对照组无特殊干预。于术后1月、4月行步态分析和静息态fMRI扫描。结果:治疗组术后1月、4月步态分析最大接触平均强度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术后1月两组VMHC差异无显著性,术后4月治疗组运动皮质、杏仁核、嗅皮质VMH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FDR校正,P<0.01)。GCA结果显示术后4月治疗组大鼠左侧运动皮质到右侧运动皮质的效应连接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以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步行能力,可能与电针调节了大鼠半球间功能连接和定向效应连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坐骨神经损伤 体素-镜像同伦连接 GRANGER因果分析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靶区神经环路磁刺激调控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改善脊髓损伤运动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丹 张也 许东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84-1289,共6页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早期应用神经环路磁刺激治疗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探讨双靶区神经环路磁刺激促进脊髓损伤康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Sham+SS组:假手术+假刺激组,SCI+SS组:SCI+假刺激组,SCI+NCMS组...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早期应用神经环路磁刺激治疗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探讨双靶区神经环路磁刺激促进脊髓损伤康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Sham+SS组:假手术+假刺激组,SCI+SS组:SCI+假刺激组,SCI+NCMS组:SCI+神经环路磁刺激组,每组12只。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术后第3天SCI+NC-MS组接受真刺激,另外两组接受假刺激,每日1次,每周5次,共3周。分别在术前、术后1d、3d、7d、14d、21d采用BBB评分、斜板试验评价运动功能;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并提取损伤区脊髓,HE染色观察各组损伤区脊髓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测定各组脊髓中胶质纤维源性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①行为学:BBB评分和斜板试验显示SCI+NC-MS组术后7d、14d、21d的运动功能显著优于SCI+SS组(P<0.001);②HE染色显示,相对于SCI+SS组,SCI+NC-MS组的脊髓结构改善,病变程度相对减轻;③Western Blot显示,和SCI+SS组相比,SCI+NC-MS组的GFAP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双靶区神经环路磁刺激的早期应用可以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减少脊髓损伤区胶质瘢痕形成,促进运动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环路磁刺激 星形胶质细胞 胶质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痉挛的脑成像研究应用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茜茜 徐曙天 +2 位作者 李源莉 张思聪 单春雷 《中国康复》 2022年第2期122-124,共3页
脑卒中是目前造成我国成年居民死亡和残疾的首位原因[1],而脑卒中后痉挛(post-stroke spasticity,PSS)是其中最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2]。PSS的发生率虽然在不同研究中不尽相同,但是可能在发病后6个月内持续升高乃至影响一半以上的患者[2... 脑卒中是目前造成我国成年居民死亡和残疾的首位原因[1],而脑卒中后痉挛(post-stroke spasticity,PSS)是其中最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2]。PSS的发生率虽然在不同研究中不尽相同,但是可能在发病后6个月内持续升高乃至影响一半以上的患者[2-4]。尽管运动神经元及其突触兴奋性增强和抑制性突触输入减少可以解释速度依赖的肌张力升高等痉挛的特征[5],网状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的下行调节失衡也被认为是PSS产生的原因[6-7],然而PSS发生的中枢机制仍不明确,这也导致临床PSS康复干预的疗效始终不理想[8-11]。脑成像技术的迅速崛起与广泛应用为PSS机制与康复策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12-14]。本文综述近年来脑影像技术在PSS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PSS机制研究、疾病预后以及康复干预优化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成像 脑卒中后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