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证结合异病同治的中医药抗器官纤维化临床研究思路 被引量:11
1
作者 赵志敏 景菲 +3 位作者 吕靖 彭渊 陶艳艳 刘成海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9期2864-2867,共4页
“异病同治”是中医临床实践普遍现象,“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是异病同治理论的具体体现。从异病同治的临床治疗着手,基于疗效,既横向比较不同疾病之间更纵向观察治疗前后的“方-证”效应异同与内在机制,是揭示基本证候科学内涵的重要途... “异病同治”是中医临床实践普遍现象,“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是异病同治理论的具体体现。从异病同治的临床治疗着手,基于疗效,既横向比较不同疾病之间更纵向观察治疗前后的“方-证”效应异同与内在机制,是揭示基本证候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正虚血瘀”是慢性肝、肺、肾疾病的病机特点,存在“异病同治”补虚化瘀的理论基础,且存在方-证效应的物质基础。病证结合、精准治疗、改善预后是器官纤维化疾病治疗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基于肝、肺、肾纤维化疾病“正虚血瘀”中医基本病机,通过加载扶正化瘀中药开展病证结合、异病同治的前瞻性RCT临床试验,对“方-证-效”的关联进行验证;并采用临床信息与生物样本,发现效应目标人群特征,探讨方证相应的内在原理,有利于阐明正虚血瘀的证候内涵,促进中医药在治疗重大难治性疾病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纤维化 异病同治 病证结合 机制 证候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初探自身免疫性肝病中医证候特点及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幸鹭 郝娟 +4 位作者 邢枫 赵志敏 王静 陶艳艳 刘成海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9期2857-2863,共7页
目的:回顾分析10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自身免疫性肝炎(AIH/PBC OS)等3种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中医证候,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治疗有效的患者挖掘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 目的:回顾分析10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自身免疫性肝炎(AIH/PBC OS)等3种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中医证候,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治疗有效的患者挖掘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AILD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AIH 20例、PBC45例、AIH/PBC OS 38例,采用中药联合西药,持续治疗大于1年以上,评估患者中医证候特点、肝功能等,并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基于熵聚类方法规律分析等方法对其中治疗有效的患者方药的规律及特点挖掘。结果:103例AIL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以肝脾肾亏虚最常见(脾气亏虚证和肝肾阴虚证),中医治疗以健脾补肝肾药为主;治疗后3组患者的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3组患者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1),其中3组患者乏力、两目干涩、口干、胁肋疼痛、纳差、视物模糊、口苦症状较治疗前显著(P<0.05)。结论:肝脾肾亏虚是AILD最常见的病机,培土益肝肾法是AILD的有效中医治疗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药规律 自身免疫性肝病 中西医治疗 回顾性研究 中医证候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eber-DeCarli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转录组学分析
3
作者 阮天音 王四园 +4 位作者 李旭涛 张昊 彭渊 刘成海 陶艳艳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5,共12页
目的 分析Lieber-DeCarli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转录组学特点。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18只,随机分成酒精饲料组10只和对照组8只。酒精饲料组喂养Lieber-DeCarli酒精饲料,先以10~57.3 mL/L递增量的95%酒精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再以57.3 mL... 目的 分析Lieber-DeCarli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转录组学特点。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18只,随机分成酒精饲料组10只和对照组8只。酒精饲料组喂养Lieber-DeCarli酒精饲料,先以10~57.3 mL/L递增量的95%酒精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再以57.3 mL/L 95%酒精饲料喂养2周,共3周;对照组同时喂养对照饲料。处死小鼠留取血清和肝组织,试剂盒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肝组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测定小鼠肝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并用qRT-PCR验证IL-6、TNF-α、TGF-β1基因表达。苏木素-伊红(HE)、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使用F4/80抗体检测巨噬细胞的表达变化。RNA-seq分析两组肝组织差异基因并进行GO和KEGG分析,再以qRT-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酒精饲料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TC、TG、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GSH、T-SOD含量显著下降(P<0.05);组织中炎症因子IL-6,TNF-α与TGF-β1水平上升,以qRT-PCR验证结果相一致(P<0.05)。肝小叶结构破坏,呈现大泡脂肪变性、微泡性脂肪变性及气球样变性;肝组织中脂滴显著增多,巨噬细胞表达增加。以|log2FC|>1且q<0.05为筛选条件,获得2063个差异基因,其中1236个基因上调,827个基因下调。主要在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性物质的代谢、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视黄醇代谢等通路富集(P<0.05)。qRT-PCR验证其中显著上调(Mmp12、Gstm3、Cyp2a22等)与下调(Serpina1e、Acmsd、Mup3d等)的差异基因各10个,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酒精性肝损伤主要病理机制涉及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性物质的代谢、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视黄醇代谢等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损伤 Lieber-DeCarli模型 基因表达 转录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表达谱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谷胱甘肽转移酶的作用
4
作者 沈婷婷 朱哿瑞 +5 位作者 王帆 孙鑫 黄恺 彭渊 陶艳艳 刘成海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96,共8页
目的用二代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结合差异基因GO分析、KEGG富集分析,探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在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作用。方法14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抽样分为对照组(n=6)和模型组(n=8)。对照组小... 目的用二代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结合差异基因GO分析、KEGG富集分析,探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在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作用。方法14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抽样分为对照组(n=6)和模型组(n=8)。对照组小鼠喂养普通饲料;模型组喂养高脂饲料,连续7周,构建NAFLD模型。试剂盒检测血清ALT、AST活性及TG水平、苏木精-伊红(HE)和油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和脂滴沉积情况;提取肝组织RNA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将基因表达量差异倍数≥2.0且P<0.05定义为差异基因,筛选对照组与模型组肝组织差异基因,应用GO、KEGG数据库进行功能分析,并采用qRT-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对照组与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血清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02±0.50)mmol/L vs(1.00±0.29)mmol/L,t=-4.45,P=0.001]。HE染色提示:模型组可见弥漫性脂肪变性和气球样变。油红染色显示:模型组肝细胞胞浆内橘红色脂滴明显增多,且肝细胞脂肪变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1.88±0.64 vs 1.00±0.00,t=-3.86,P=0.006)。转录组测序提示两组差异基因1367个,其中上调基因数608个、下调基因数759个;且两组中GST基因差异表达17个。选择差异倍数最明显的前10个GST基因进行验证。与对照组相比,GSTa2、GSTa3、GSTa4、GSTm1、GSTm2、GSTm3、GSTm4、GSTp1、GSTo1表达下调,GSTk1表达上调。实验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GST通过参与类固醇代谢过程、脂肪酸代谢过程、胆固醇代谢过程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影响脂质代谢,与NAFLD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谷胱甘肽转移酶 基因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证结合诊治自身免疫性肝病 被引量:4
5
作者 幸鹭 刘成海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99-302,共4页
近年来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认识与临床诊治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其病理机制复杂,尚存在部分患者标准治疗应答不佳、或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等,需要中西医结合以满足临床需求。首先,应该明确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疾病类型与病情程度,积极采用免疫抑... 近年来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认识与临床诊治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其病理机制复杂,尚存在部分患者标准治疗应答不佳、或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等,需要中西医结合以满足临床需求。首先,应该明确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疾病类型与病情程度,积极采用免疫抑制剂与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控制疾病进展。其次,病下分证,根据疾病分期分辨患者不同阶段的主要证候,并注意不同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共性中医证候——脾肾亏虚。而后,针对西医疾病与中医证候,中药西药合理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减少激素等副作用。并需进一步加强规范临床研究,促进中西医结合诊治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研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病 中西医结合 证候 病下分证 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复方胆草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6
作者 李旭涛 王四园 +4 位作者 阮天音 张昊 彭渊 刘成海 陶艳艳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43-1555,共13页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RNA sequencing,RNA-seq)分析复方胆草颗粒干预高脂饲料复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方法45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奥贝胆酸组(1...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RNA sequencing,RNA-seq)分析复方胆草颗粒干预高脂饲料复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方法45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奥贝胆酸组(10 mg/(kg·d))、复方胆草颗粒低、高剂量组(3.74 g/(kg·d)、7.48 g/(kg·d)),每组9只。正常对照组喂养普通饲料,其余各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并复合CC1_(4)皮下注射,首次注射100%CC1_(4)溶液(4 mL/kg),之后40%CC1_(4)-橄榄油溶液(2 mL/kg),每周2次,共6周。奥贝胆酸组、复方胆草颗粒低、高剂量组从第3周开始给药,共给药4周。末次给药12 h后,取各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苏木素-伊红(HE)、天狼猩红及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小鼠肝组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水平;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应用RNA-seq分析差异基因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RT-PCR)验证差异基因mRNA的表达,再以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染色检测凋亡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汇管区及小叶间胶原沉积,油红O染色显示红色脂滴面积显著增加(P<0.01),肝组织IL-6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IL-10和TGF-β水平下降(P<0.01),α-SM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复方胆草颗粒低、高剂量组和奥贝胆酸组小鼠ALT、AST、TC和TG水平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及小叶间胶原沉积和红色脂滴面积减少(P<0.01),肝组织IL-6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IL-10和TGF-β水平升高(P<0.05,P<0.01),α-SM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RNA-seq测序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表达的基因共2819个,上调基因543个,下调基因2276个;模型对照组与复方胆草颗粒组差异表达的基因共240个,上调基因206个,下调基因34个。两组交集基因221个,功能富集主要集中在细胞周期(Cdt1,Plk1,Bub1b,Ttk,Knl1,Esco2,Cdc6,Ndc80,Cdc25b,Sgo1,Ccnb2,Espl1,Ccne1,Mcm4,Mcm5,Fbxo5,Bub1,Mcm2),凋亡(Caspase3,Bax,P53,Apaf1,Bak,Caspase8),P53信号通路(P53,Ccnb2,Apaf1,Bak,Bax,Gtse1,Caspase3,Ccne1),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Hpgds,Cyp2c54,Cyp2b10,Tbxas1,Cyp2c50),半乳糖代谢(Hk3,Gla,Hk2,Akr1b7)等信号通路。RNA-seq测序分析发现复方胆草颗粒主要调控凋亡信号通路,并以qRT-PCR证实:相较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肝组织Caspase3,Bax,P53,Apaf1,Bak和Caspase8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复方胆草颗粒各组肝组织Caspase3,Bax,P53,Apaf1,Bak和Caspase8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TUNEL染色结果表明复方胆草颗粒各组肝细胞细胞核固缩及凋亡小体数量减少(P<0.01)。结论复方胆草颗粒对高脂饲料复合CCl4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凋亡相关基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胆草颗粒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转录组测序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grating proteomics and targeted metabolomics to reveal the material basis of liver-gallbladder damp-heat syndrome in chronic hepatitis B
7
作者 LI Ni’ao GONG Yuefeng +4 位作者 WANG Jia CHEN Qingqing SU Shibing ZHANG Hua LU Yiyu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CSCD 2024年第4期320-331,共12页
Objective To elucidate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liver-gallbladder damp-heat syndrome(LGDHS)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as a complementary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 in chronic hepa... Objective To elucidate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liver-gallbladder damp-heat syndrome(LGDHS)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as a complementary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 in chronic hepatitis B(CHB).Methods CHB patients and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enrolled from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tween August 21,2018 and December 31,2020.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healthy group,LGDHS group,and latent syndrome(LP)group.Proteomic analysis using 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Metabolomic profiling via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was applied to serum samples to detect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metabolites(DMs).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and Gene Ontology(GO)enrichment were employed to explore dysregulated pathway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and 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were utilized to visualize group separation and identify key metabolites and proteins contributing to LGDHS differentiation.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 analysis evaluated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key biomarkers,whil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assessed their predictive accuracy.P values were corrected for multiple tests using the Benjamini-Hochberg method to control the false discovery rate(FDR).Validation of potential biomarkers was con-ducted using independent microarray data and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Results A total of 150 participants were enrolled,including healthy group(n=45),LGDHS group(n=60),and LP group(n=45).254 DEPs from proteomics data and 72 DMs from metabolomic profiling were identified by PCA and OPLS-DA.DEPs were mainly enriched in immune and complement pathways,while DMs involved in amino acid and energy metabolism.The integrated analysis identified seven key biomarkers:α1-acid glycoprotein(ORM1),asparagine synthetase(ASNS),solute carrier family 27 member 5(SLC27A5),glu-cosidase II alpha subunit(GANAB),hexokinase 2(HK2),5-methyltetrahydrofolate-homocys-teine methyltransferase(MTR),and maltase-glucoamylase(MGAM).Microarray validation confirmed the diagnostic potential of these genes,with area under the curve(AUC)values for ROC analysis ranging from 0.536 to 0.759.Among these,ORM1,ASNS,and SLC27A5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tial ability in differentiating LGDHS patients(P=0.016,P=0.035,and P<0.001,respectively),with corresponding AUC of 0.749,0.743,and 0.759,respectively.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incorporating these three genes demonstrated an AUC of 0.939,indicat-ing a high discriminatory power for LGDHS.RT-qPCR further validated the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ORM1 and SLC27A5 between LGDHS and LP groups(P=0.011 and P=0.034,re-spectively),with ASNS showing a consistent trend in expression(P=0.928).Conclusion This study integrates multi-omics approaches to uncove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LGDHS in CHB.The identification of biomarkers ORM1,ASNS,and SLC27A5 offers a solid basis for the objective diagnosis of LGDHS,contributing to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CM diagnostic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gallbladder damp-heat syndrome(LGDHS) Chronic hepatitis B(CHB) PROTEOMICS Targeted metabolomics Molecular mechanism Biomark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当归内酯A对实验性纤维化肝脏NO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赵志敏 黄恺 +2 位作者 沈丽 刘成海 叶伟成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9期2850-2856,共7页
目的:探讨欧当归内酯A调节纤维化肝脏NO释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欧当归内酯A 3 mg/kg组、欧当归内酯A 6 mg/kg组,每组10只。以四氯化碳(CCl4)与高脂低蛋白饮食复合因素诱导肝纤维化模型... 目的:探讨欧当归内酯A调节纤维化肝脏NO释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欧当归内酯A 3 mg/kg组、欧当归内酯A 6 mg/kg组,每组10只。以四氯化碳(CCl4)与高脂低蛋白饮食复合因素诱导肝纤维化模型,连续6周。药物观察组于造模第4周腹腔注射给药至结束。观察肝组织炎性反应及胶原沉积、eNOS表达及MDA、SOD、NO、NOS水平。体外以800μmol/L氯化钴作用于SK-HEP-1细胞24 h诱导细胞缺氧损伤,药物处理后观察细胞活力、vWF表达、上清及胞内NO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欧当归内酯A各组肝细胞变性和炎性反应坏死有所减轻,纤维化改善;高剂量组SOD和MDA显著改善,NO和NOS降低,eNOS阳性表达下降(P<0.05)。体外实验显示,药物干预后细胞活力得到改善,vWF平均荧光强度减弱,NO释放显著改善(P<0.05)。结论:欧当归内酯A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改善内皮细胞功能,调节NO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欧当归内酯A 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汇聚中西医优势互补的临床证据,提高肝胆胰疾病结合医学诊疗水平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805-807,共3页
《临床肝胆病杂志》本期中西医结合重点号邀约从事中西医结合肝胆胰疾病临床诊疗专家,紧密结合各自的临床诊疗实践与研究,专题介绍部分肝胆胰疾病诊疗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中西医优势互补切实提高患病人群获益以及发展问题,从一个侧面显... 《临床肝胆病杂志》本期中西医结合重点号邀约从事中西医结合肝胆胰疾病临床诊疗专家,紧密结合各自的临床诊疗实践与研究,专题介绍部分肝胆胰疾病诊疗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中西医优势互补切实提高患病人群获益以及发展问题,从一个侧面显现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肝疾病 胆道疾病 胰腺疾病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提取物调节IL-6/STAT3信号通路治疗马兜铃酸Ⅰ诱导肝肾损伤小鼠模型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哿瑞 皮亚妮 +5 位作者 王静 黄恺 彭渊 陈高峰 刘成海 陶艳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03-1910,共8页
目的探讨黄芪提取物(AR)改善马兜铃酸Ⅰ(AAⅠ)致小鼠急性肝、肾损伤效果及其调控IL-6/STAT3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38只,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正常组(n=8)、模型组(n=10)、AR组(n=10)和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n=... 目的探讨黄芪提取物(AR)改善马兜铃酸Ⅰ(AAⅠ)致小鼠急性肝、肾损伤效果及其调控IL-6/STAT3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38只,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正常组(n=8)、模型组(n=10)、AR组(n=10)和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n=10)。模型组小鼠以20 mg/kg AAⅠ腹腔注射,1次/d,持续5 d。正常组小鼠腹腔注射相同容积羧甲基纤维素钠。AR组、NAC组20 mg/kg AAⅠ腹腔注射,1次/d,持续3 d;第4天分别按AR 75 mg/kg、NAC 150 mg/kg小鼠体质量剂量灌胃,1次/d,持续8 d。NAC为阳性对照药。给药造模结束后,处死小鼠并收集血清及肝、肾组织。试剂盒检测血清ALT、AST、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HE染色观察肝、肾组织病理;荧光PCR及免疫组化分析肝、肾组织中p-STAT3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肝、肾组织IL-6、IL-1β及TNF-α表达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肾体比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AR组ALT、AST、SCr和BUN水平显著降低(F值分别为49.29、31.31、58.89、85.88,P值均<0.01);HE染色结果表明,AR可有效减轻AAⅠ导致的肝、肾组织结构破坏和炎性细胞浸润;荧光PCR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AR可减少肝、肾组织p-STAT3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发现,AR可下调IL-6、IL-1β及TNF-α表达。NAC与AR效应相似,两者间无明显差异。结论AR对AAⅠ所致急性肝、肾损伤有保护作用,其部分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L-6/STAT3信号通路激活,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 化学性与药物性肝损伤 急性肾损伤 STAT3转录因子 黄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HA/CD44表达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园园 陈高峰 +3 位作者 黄恺 彭渊 刘成海 陶艳艳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9年第9期759-762,848,共4页
目的:观察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CD44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单侧输尿管结扎(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复制小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同时设假手术组。模型小鼠分别设手术后1周... 目的:观察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CD44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单侧输尿管结扎(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复制小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同时设假手术组。模型小鼠分别设手术后1周、2周、3周共3个时间观察组,同时设假手术组。检测小鼠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HE染色观察肾脏炎症,q Fibrosis分析胶原沉积,ELISA检测肾组织HA的含量,q-PCR分析透明质酸合成酶2(hyaluronic acid synthetase,HAS2)mRNA表达,免疫组化观察肾组织HA受体CD44表达,并进行以上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1周模型小鼠血清肌酐出现一过性升高,随着模型时间延长,逐渐接近正常水平;模型各时间点血清尿素氮水平无明显变化。q Fibrosis结果显示,假手术组胶原面积为(0.53±0.12)%;随着模型时间延长,胶原沉积逐渐增加,1周~3周胶原面积分别为(3.35±0.43)%、(5.87±0.71)%、(9.78±1.35)%;ELISA与q-PCR结果显示,随着肾间质纤维化进展,肾组织HA与HAS2表达均逐渐增加,3 w模型组HA与HAS的表达量分别为假手术组的7.2倍与23.8倍。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随着纤维化发展,CD44阳染细胞数量逐渐增多,1周~3周CD44阳染面积分别为(3.50±0.91)%、(5.60±0.90)%、(14.12±2.31)%。结论:CD44分子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随肾间质纤维化发展,肾组织HA、HAS2及CD44表达逐渐增加,与肾间质纤维化形成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 CD44 UUO模型 肾间质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正化瘀方体外给药方法及生物活性差异的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静波 陶艳艳 刘成海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9期2835-2842,共8页
目的:建立扶正化瘀方体外给药方法,观察不同批次间药效差异,为中药复方生物活性的质控奠定基础。方法:选择人肝细胞L-02、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和小鼠原代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DM),分别建立肝细胞过... 目的:建立扶正化瘀方体外给药方法,观察不同批次间药效差异,为中药复方生物活性的质控奠定基础。方法:选择人肝细胞L-02、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和小鼠原代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DM),分别建立肝细胞过氧化损伤模型和巨噬细胞活化模型,首先通过考察溶媒、作用浓度等因素对细胞效应的影响,基于扶正化瘀体外给药的最佳保肝抗炎效果,建立扶正化瘀浸膏体外配置给药方法;再比较不同批次的扶正化瘀浸膏对肝细胞损伤和巨噬细胞活化药效差异。结果:扶正化瘀浸膏以二甲基亚枫溶解不过滤,不同批次扶正化瘀的化学指标成分不同,但在细胞生物活性总体无显著性差异,其中批号171005与其他批次的部分生物活性略有不同。结论:确立了扶正化瘀方体外给药方法,发现其化学成分质控与细胞生物活性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质量控制 生物活性 扶正化瘀方 抗肝纤维化 体外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兜铃酸Ⅰ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时效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静 黄恺 +3 位作者 朱哿瑞 马园园 刘成海 陶艳艳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46,共6页
目的:获得马兜铃酸I(Aristolochic acid I,AAI)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动态差异转录组,为进一步探讨AAI肾毒性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基于CCK8和检测LDH活性,采用136.51μg/mL AAI孵育HK-2细胞0、3、6、12、24 h,提取细胞样本总RNA并... 目的:获得马兜铃酸I(Aristolochic acid I,AAI)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动态差异转录组,为进一步探讨AAI肾毒性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基于CCK8和检测LDH活性,采用136.51μg/mL AAI孵育HK-2细胞0、3、6、12、24 h,提取细胞样本总RNA并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计算基因在不同样本中的表达量;筛选不同时间点与0 h间差异基因,筛选条件为差异倍数大于2且P值小于0.05;应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进行基因的功能分析;通过韦恩图分析不同时间点的共有和特有差异基因,利用qRT-PCR验证随机挑选的差异基因的表达量,验证是否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结果:全部样本共获得115.48 G的干净序列。与对照组相比,3、6、12、24 h不同时间点差异基因数量分别为1535、2406、3439、5073个,其中上调基因分别为920、1405、1675、2623个,下调基因分别为615、1001、1764、2450个。差异基因中共有2873个获得GO数据库功能注释,主要涉及生物过程、细胞组成与分子功能3个大类。KEGG分析发现上调差异基因富集的条目主要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苯丙氨酸代谢、癌症的转录失调等,下调差异基因富集的条目主要涉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NF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得到大量时效转录组数据库和差异表达基因,对不同时间点共有差异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与PCR验证,表明马兜铃酸I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毒性过程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苯丙氨酸代谢、TNF信号通路等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 肾小管上皮细胞 转录组 作用机制 细胞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