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生物化学特征 被引量:23
1
作者 袁继丽 张华 +4 位作者 王磊 林彦 胡鑫才 张琴 刘平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74-381,共8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常见症状和体征与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揭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证候本质。方法:纳入2002年1月~2006年1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龙华医院和普陀区中心医院的440例乙...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常见症状和体征与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揭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证候本质。方法:纳入2002年1月~2006年1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龙华医院和普陀区中心医院的44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采用自制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采集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甲胎蛋白和B超等)。按出现频次高(>40%)的中医症状或体征的有、无逐一将患者分为两组,分析两组间各症状、体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以探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医常见证候的分类特征及生物化学特点。结果:44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出现频率大于40%的最常见症状和体征有乏力、尿黄、肝掌、面色晦黯、脉弦、腰膝酸软、口干口苦、多梦寐差、肢体困重、脘腹胀满、目黄、脉细、急躁易怒、脾大、纳谷不馨和胁肋疼痛。基于课题组前期对90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证候分析的结果,440例患者的证候主要概括为湿热内蕴、肝肾阴虚、瘀热内蕴和肝郁脾虚4证。其生化特点显示,湿热内蕴证表现为肝脏的炎症活动明显,合成功能差;肝肾阴虚证则表现为肝脏炎症活动不明显,合成功能差;瘀热内蕴证表现为肝脏炎症活动不明显,但肝脏合成功能差,脾厚度增加;湿热内蕴、肝肾阴虚、瘀热内蕴同时伴有腹水增多。肝郁脾虚证也表现为以肝脏的炎症活动为主,但疾病严重程度较湿热内蕴证为轻,可伴有合成功能下降,同时腹水量少,门静脉内径小。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不同证型具有不同的病理特点,表明中医证候分类是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证候 病理状态 体征和症状 生物学指标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瘀血汤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大鼠肝脏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都金星 刘平 +6 位作者 孙明瑜 陶庆 章李军 陈高峰 胡义扬 刘成海 徐列明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1年第8期878-887,共10页
目的:探讨下瘀血汤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的大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肝脏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采用50%CCl4-橄榄油溶液1mL/kg剂量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9周,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造模3周和6周后,随机抽取正常及模型大鼠... 目的:探讨下瘀血汤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的大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肝脏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采用50%CCl4-橄榄油溶液1mL/kg剂量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9周,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造模3周和6周后,随机抽取正常及模型大鼠各6只,处死作动态观察,其余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15只)和下瘀血汤组(11只),同龄正常大鼠6只设为正常对照。自第7周开始灌胃给予下瘀血汤干预治疗3周,于第9周末取材,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31)、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on Willebrandfactor,v WF)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 receptor-2,VEGFR2)、补体衰变加速因子(complement decay-accelerating factor,DAF)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actin,α-SMA)的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MMP-9的活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肝组织受损,脂肪变性显著,胶原纤维沉积严重,随造模时间的推移,肝组织CD31、v WF、VEGF、VEGFR2、DAF和α-SMA蛋白表达逐渐升高,MMP-2、MMP-9活性显著增强(P<0.01)。与9周模型组比较,下瘀血汤显著改善肝组织损伤、脂肪变性及胶原纤维的沉积,降低肝组织CD31、v WF、VEGF、VEGFR2、DAF和α-SMA蛋白的表达及MMP-2、MMP-9的活性(P<0.01)。结论:下瘀血汤可有效地抑制CCl4诱导的大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下调MMP-2、MMP-9的活性以及消解新生血管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氯化碳 肝硬化 血管新生 中草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正化瘀方成分配伍对CCl_(4)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3
作者 付亚东 肖准 +7 位作者 胡永红 刘伟 高思琦 周小茜 陈高峰 王晓柠 陈佳美 刘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706-2713,共8页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成分配伍(PA方)抗CCl_(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CCl_(4)诱导的6周小鼠肝纤维化模型,运用均匀设计法以肝组织Hyp水平和天狼星红染色胶原面积为评价指标,获得PA方最佳配比,再对PA方作5个剂量水平的量...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成分配伍(PA方)抗CCl_(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CCl_(4)诱导的6周小鼠肝纤维化模型,运用均匀设计法以肝组织Hyp水平和天狼星红染色胶原面积为评价指标,获得PA方最佳配比,再对PA方作5个剂量水平的量-效实验,明确PA方最佳剂量和配伍效应。结果均匀设计实验表明,与模型组比较,PA5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降低(P<0.01),肝组织炎性损伤减轻,肝组织Hyp水平和天狼星红染色胶原面积降低(P<0.01)。量-效实验表明,PA方量-效关系呈非线性,与模型组比较,1/4 PA组小鼠肝组织炎性损伤减轻,肝组织Hyp水平和天狼星红染色胶原面积降低(P<0.01)。当PA方剂量高于1/4 PA时,PA方量-效关系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减弱态势。配伍效应实验表明,与模型组比较,PA方组小鼠肝组织Hyp水平和天狼星红染色胶原面积降低(P<0.01),并优于其成分丹酚酸B和苦杏仁苷单用(P<0.05);PA方可降低模型小鼠肝组织α-SMA、Desmin、Col-Ⅰ的表达(P<0.05),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活性(P<0.05)。结论PA方具有显著的抗CCl_(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作用,量-效关系呈非线性,其部分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活性,抑制HSCs细胞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化瘀方成分配伍(PA方) 丹酚酸B 苦杏仁苷 肝纤维化 配伍效应 TGF-β1/Sma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肝病量表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14
4
作者 胡鑫才 张华 +2 位作者 林彦 周扬 刘平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21-627,共7页
目的评价慢性肝病量表(CLDQ)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将CLDQ用于29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自评,同时评定患者肝功能Child分级,并以117例健康者为对照。通过条目分析、精密度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以... 目的评价慢性肝病量表(CLDQ)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将CLDQ用于29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自评,同时评定患者肝功能Child分级,并以117例健康者为对照。通过条目分析、精密度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反应度、区分度分析对量表进行总体评价。计数资料用疋。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Scheffe法。内部一致性以Cronbach's α系数、Gunman分半系数考察,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相关系数,或Spearman相关系数以,方差分析考察区分度,结构效度检验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法,并进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结果量表条目、量表整体及各维度无明显地板效应;条目的天花板效应大部分为30%~60%,腹部症状、活动和焦虑3个维度的天花板效应〈30%。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Cronbach’s α=0.905),不同维度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为0.442~0.848;总量表与各维度相关系数均〉0.6(P值均〈0.01)。健康组量表总得分、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患者组垆值均〈0.01),患者组量表总得分和其中的4个维度得分在与不同肝功能分级之间呈现梯度变化,Child分级越重得分越低。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的7个公因子与原维度有中等的吻合度。结论CLDQ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内容效度、反应度和区分度,精密度和结构效度中等,可有效用于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疗效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胜 肝硬化 慢性肝病量表 信度 效度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四氯化碳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差异蛋白质组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申定珠 陶庆 +1 位作者 胡义扬 刘平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64-670,共7页
目的探索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组织蛋白质组的变化,部分解析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大鼠肝组织总蛋白质,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图像分析、识别差异... 目的探索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组织蛋白质组的变化,部分解析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大鼠肝组织总蛋白质,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及数据库查询鉴定差异蛋白质点。采用Westemblo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细胞角蛋白(CK)8、CK18进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验证。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LSD法或非参数检验中的H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造模后,随时间的推移,肝纤维化评分逐渐增加(3周组〈6周组〈9周组),建立了正常大鼠和大鼠CCl4肝纤维化形成过程3、6、9周肝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质谱鉴定了44种差异蛋白质;采用Westemblo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CK8、CK18的验证结果与双向凝胶电泳结果基本一致。正常组及3、6、9周模型组CK8/CKl8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13士0.005/0.170±0.030、0.473±0.046/0.530±0.070、0.682±0.087/0.780±0.080、0.837±0.096/1.390±0.13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旷值分别为196.085/74.088、13.870/16.115、75.800/75.900,(P值均〈0.01)。结论CCl4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涉及细胞生长、发育与分化,细胞增殖与凋亡,血管新生或重构,氧化应激,物质代谢及转运,信号转导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蛋白质组 四氯化碳 双向凝胶电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