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前列腺癌中医证候研究
1
作者 巨夕冉 占向阳 +7 位作者 张童童 袁继翔 周杰龙 胡永红 琚官群 顾坚毅 朱惠蓉 徐东亮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10期35-40,共6页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中医治疗前列腺癌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2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选取的条目进行因子分析,并结合证候要素判定标准确定前列腺癌的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再应用系统聚类...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中医治疗前列腺癌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2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选取的条目进行因子分析,并结合证候要素判定标准确定前列腺癌的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再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条目进行聚类分析,探索前列腺癌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1)排名前10位的症状、体征为尿频、潮热盗汗、大便干结、腰膝酸软、头晕、尿急、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失眠、便秘。(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前列腺癌中医证候以脾肾两虚证占比最多(29.82%),其余依次为肾虚瘀阻证(21.49%)、气阴两虚证(20.61%)、气血亏虚证(20.18%)、气滞血瘀证(7.89%)。(3)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病性证素为气虚、阳虚、阴虚、血瘀、血虚、湿热,病位证素为肾、脾、肝、脑、心。结论前列腺癌的病位涉及肾、脾、肝、脑、心,多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可分为脾肾两虚证、肾虚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其中脾肾两虚证占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中医证素 中医证候 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及其后遗症中医针刺治疗 被引量:4
2
作者 于淼 王珂 费智敏 《系统医学》 2016年第5期78-80,共3页
探讨颅脑损伤的发病趋势和危害性,总结中医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及其后遗症作用机制和治疗方法及积极意义。检索万方数据库2013年1月—2016年3月关于颅脑损伤及其后遗症中医针刺治疗的文章,检索词"颅脑损伤,后遗症,针刺疗法"。对... 探讨颅脑损伤的发病趋势和危害性,总结中医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及其后遗症作用机制和治疗方法及积极意义。检索万方数据库2013年1月—2016年3月关于颅脑损伤及其后遗症中医针刺治疗的文章,检索词"颅脑损伤,后遗症,针刺疗法"。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颅脑损伤、发病趋势、危害性、作用机制、用穴规律、治疗方法的文章。纳入标准:颅脑损伤及其后遗症中医针刺治疗。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共收集到57篇关于颅脑损伤及其后遗症中医针刺治疗文章,纳入11篇。颅脑损伤及其后遗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医针刺能显著改善显著改善脑皮质的血液循环,提高组织摄氧能力,促进损伤脑组织的修复,促进功能恢复。针刺对治疗脑损伤功能恢复有着确切的疗效,是颅脑损伤后长期昏迷患者催醒的重要手段。该研究现就颅脑损伤及其后遗症治疗相关研究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针灸疗法 针刺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口服联合化学疗法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影响
3
作者 袁继翔 臧鑫玥 +2 位作者 谈鸣岳 陈杏林 徐东亮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5年第2期14-18,共5页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口服联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3例瘀毒蕴结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对照组(62例),对照组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口服联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3例瘀毒蕴结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对照组(62例),对照组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口服,两组均持续治疗1年。观察两组肿瘤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核心量表及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特异性症状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最终纳入统计者108例,其中治疗组53例、对照组55例。②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总复发率分别为15.1%、32.7%,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疲倦、疼痛、失眠等症状评分降低(P<0.05),经济困难及治疗相关问题评分升高(P<0.05);对照组疲倦、食欲丧失、躯体功能等评分降低(P<0.05),经济困难、排尿症状及治疗相关问题评分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疼痛、情绪功能、总体健康状况、排尿症状及治疗相关问题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组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采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相比,加用麝香保心丸口服有利于降低瘀毒蕴结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的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中医证候,减轻化学疗法药物灌注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麝香保心丸 化学疗法 预后 复发率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慢性神经痛大鼠海马EphrinBs/EphBs mRNA和EphrinB3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王珂 具紫勇 +4 位作者 郭现辉 刘世敏 夏勇 李艺 陆永嘉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78-82,共5页
目的:观察长期针刺治疗对慢性神经痛大鼠海马EphrinBs/EphBs mRNA和EphrinB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可能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共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模型组(n=8)、电针组(n=9)、手针组(n=9)。采用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性损... 目的:观察长期针刺治疗对慢性神经痛大鼠海马EphrinBs/EphBs mRNA和EphrinB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可能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共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模型组(n=8)、电针组(n=9)、手针组(n=9)。采用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性损伤(CCI)模型,电针组和手针组大鼠从造模后第8天开始至第34天分别给予电针、手针干预大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隔日1次。所有大鼠均在造模前、造模后第7、14、21、28和35天进行机械性痛阈(MWT)测定;各组大鼠于术后第35天处死取材,采用定量Q-PCR的方法检测海马EphrinBs/EphBs各型mRNA的表达,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phrinB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第7天起各时间点MWT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手针组大鼠造模后第14至35天大鼠MWT值均显著上调(P<0.05,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中EphB1、EphB2、EphB3和EphrinB2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手针组及电针组大鼠EphB1、EphB2、EphB4和EphrinB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电针组EphB6 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电针组和手针组海马EphrinB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广泛调节海马EphrinBs/EphBs系统的表达可能是针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神经病理性疼痛 EphrinBs EphBs系统 大鼠
原文传递
电针对切口痛大鼠的镇痛效应和背根神经节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鑫 朱忠强 +1 位作者 王珂 冯煜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493-2495,共3页
目的 观察电针对切口痛大鼠的镇痛效应及背根神经节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下游效应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镇痛的神经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Ⅰ... 目的 观察电针对切口痛大鼠的镇痛效应及背根神经节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下游效应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镇痛的神经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Ⅰ组)、电针组(EA组).除C组外,其余两组行切口痛模型造模.各组大鼠于术前1h、术后6、24、48 h,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MWT)值.Western blot法检测背根神经节TRPV1和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1.7(Nav1.7)和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1.8(Nav1.8)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术前比较,Ⅰ组行切口痛模型造模后术后各时间点的MWT阈值均明显降低[术前和术后6、24、48 h的MWT值分别为(23.71±2.02)、(4.59±1.15)、(7.37±1.36)、(9.58±1.32)g,与同组术前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行切口痛模型造模后与术前基础值比较,MWT阈值也均明显降低(P<0.05)[术前和术后6、24、48 h的MWT值分别为(23.58±1.96)、(6.17±1.91)、(10.88±1.79)、(12.27±1.68)g].但与Ⅰ组比较,经EA处理后,EA组术后6、24、48 h的MWT阈值明显升高(P<0.05).同样,与C组比较,Ⅰ组和EA组大鼠术后48 h脊髓背根神经节TRPV1、Nav1.7和Nav1.8表达增加(P<0.05);但EA处理后,脊髓背根神经节TRPV1、Nav1.7和Nav1.8表达水平下调,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可抑制大鼠切口痛模型所致的术后疼痛,可能与抑制TRPV1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术后疼痛 背根神经节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
原文传递
电针对小鼠分级坐骨神经压迫模型脊髓相关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许明岚 雍玥 +1 位作者 解建 宋建钢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分级坐骨神经压迫模型小鼠的镇痛效应和脊髓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0)、结扎一道组(N1)与一道电针组(N1+E)、结扎两道组(N2)与两道电针组(N2+E)、结扎四道组(N4)与四道...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分级坐骨神经压迫模型小鼠的镇痛效应和脊髓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0)、结扎一道组(N1)与一道电针组(N1+E)、结扎两道组(N2)与两道电针组(N2+E)、结扎四道组(N4)与四道电针组(N4+E)。N0组只游离神经,不作任何结扎;其余各组用分级坐骨神经结扎法建立动物模型,其中N1+E、N2+E和N4+E组分别取双侧环跳、足三里穴进行电针治疗,均隔日1次,共7次。在术前和术后第2、4、6、8、10、12、14天测定小鼠右后爪机械痛阈值;术后第14天取腰段脊髓,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脊髓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与N0组比较,各手术组小鼠的机械痛阈值在造模后随时间变化而呈下降趋势,其中N1、N1+E组在术后第6天起明显降低(P<0.05),N2、N2+E、N4、N4+E组在术后第4天起显著降低(P<0.05)。与N1组比较,电针可明显提高N1+E组的术后机械痛阈值(P<0.05);但与N2和N4组比较,电针对N2+E和N4+E组的机械痛改变不明显(P>0.05)。与N0组比,N1、N2、N4组脊髓IL-1β、IL-6、TNF-α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与N1组比较,N1+E组的IL-1β、IL-6、TNF-α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N2组比较,N2+E组仅IL-1β的表达下调(P<0.05);与N4组比较,N4+E组各炎性因子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电针可部分减轻小鼠分级坐骨神经缩窄模型引起的痛觉过敏,并不同程度降低脊髓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电针 坐骨神经慢性缩窄 白细胞介素-1 β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可量化型小鼠坐骨神经缩窄性神经病理痛模型建立及评估 被引量:1
7
作者 许明岚 解建 +1 位作者 雍玥 宋建钢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42-46,共5页
目的:建立并评估可量化型小鼠坐骨神经缩窄性神经病理痛模型。方法:用分级坐骨神经结扎的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即将小鼠随机分为N0、N1、N2、N4组,暴露坐骨神经主干部位,N1、N2、N4组小鼠分别结扎坐骨神经1、2、4道,每个结之间间隔1 mm;N0... 目的:建立并评估可量化型小鼠坐骨神经缩窄性神经病理痛模型。方法:用分级坐骨神经结扎的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即将小鼠随机分为N0、N1、N2、N4组,暴露坐骨神经主干部位,N1、N2、N4组小鼠分别结扎坐骨神经1、2、4道,每个结之间间隔1 mm;N0组只游离神经,不作任何结扎。通过测定小鼠右后爪热痛阈值,电镜观察坐骨神经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小胶质细胞OX-42的荧光积分光密度值(IOD),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脊髓白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与N0组相比,N1、N2和N4组术后热痛阈值较术前明显下降,坐骨神经纤维广泛洋葱化改变,轴索溶解或消失,雪旺氏细胞水肿、坏死,异常髓鞘所占比例增加,脊髓IL-1β、IL-6和TNF-α表达不同程度上升;N2、N4组脊髓小胶质细胞OX-42的IOD显著增加。结论:小鼠可量化型坐骨神经缩窄模型呈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坐骨神经不同程度的髓鞘病变、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及脊髓IL-1β、IL-6和TNF-α表达增加;这一模型的建立可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等的研究提供更利于准确评估的病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分级坐骨神经结扎 小鼠模型 痛阈值 小胶质细胞 白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原文传递
五味子乙素对人精子体外活力及小鼠囊胚形成率的影响
8
作者 张志航 翟新宇 +1 位作者 夏烨 徐东亮 《中国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3-10,共8页
目的 探究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 Sch B)在体外对于人精子活力的改善机制及对小鼠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结局的影响。方法 (1)将40例正常精液上游处理后分为对照组,五味子乙素低、中、高剂量组,观测体外精子在0、24... 目的 探究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 Sch B)在体外对于人精子活力的改善机制及对小鼠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结局的影响。方法 (1)将40例正常精液上游处理后分为对照组,五味子乙素低、中、高剂量组,观测体外精子在0、24、48 h后的前向运动百分率,以及曲线速度(curvilinear velocity, VCL)、直线速度(straight-line velocity, VSL)、平均路径速度(average path velocity, VAP)。(2)对另外10例上游精子使用H2O2造模,采用流式分析和qPCR仪检测对照组、模型组及模型组+Sch B组精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荧光强度和Strt1、Nrf2、SOD2、GSH-Px的相对表达量。(3)小鼠精子在含或不含Sch B的获能液中孵育1 h后进行体外受精,观测受精率及囊胚形成率。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Ssh B低剂量和中剂量组精子活力改善(P<0.05,P<0.01);Ssh B中剂量组VCL提高(P<0.05)。(2)H2O2处理后精子Strt1、Nrf2、SOD2 mRNA表达降低(P<0.05),ROS荧光强度升高(P<0.01);加入Sch B后得到改善(P<0.01);(3)加入Sch B后小鼠受精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囊胚形成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 五味子乙素可以提高人精子体外活力并改善小鼠体外受精过程中囊胚形成率,其机制可能与Sch B激活SIRT1/Nrf2信号通路,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乙素 体外受精 精子能动性 不育 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