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化重组实验诊断教学模块,构建多层次实验诊断医学教学 被引量:1
1
作者 洪秀华 胡翊群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644-1646,共3页
关键词 实验诊断学 教学模块 医学教学 多层次 重组 优化 医学检验教学 规划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必须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被引量:3
2
作者 梁璆荔 胡厚佳 +3 位作者 余文红 应雅韵 倪培华 胡翊群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1期107-109,共3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仍较低,2011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1.6%.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比例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仍较低,2011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1.6%.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比例可达20%至30%口。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是对各大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检验系作为上海唯一的医学检验本科院系。也将创新创业纳入了培养计划之中.为更好地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以我院检验系2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检验专业 创新 教育
原文传递
利多卡因联合丙胺卡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顾飞飞 蒋婕 +5 位作者 项瑾 肖淑珍 赵声远 张骥 倪语星 韩立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85-1488,共4页
目的评价利多卡因联合丙胺卡因(利多卡因/丙胺卡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方法收集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共126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青霉素、头孢西丁、庆大霉素等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根据头孢西丁药物敏感... 目的评价利多卡因联合丙胺卡因(利多卡因/丙胺卡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方法收集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共126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青霉素、头孢西丁、庆大霉素等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根据头孢西丁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合mecA基因筛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采用E-test检测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利多卡因/丙胺卡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结果 12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23株为MRSA,耐药率较高的为青霉素和红霉素,分别是86.5%和46.8%;未检出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耐药的菌株。利多卡因/丙胺卡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范围为(1/1~2/2)mg/mL,MIC50和MIC90均为(2/2)mg/mL。结论利多卡因/丙胺卡因对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在作为止痛、止痒药物运用于皮肤病患者时,可有效预防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丙胺卡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抑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儿童缓解前后血T淋巴细胞嗜银蛋白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卫 杜玲珍 +3 位作者 王耀莉 邱定众 夏文权 胡翊群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975-976,共2页
目的通过对急性白血病(AL)儿童T淋巴细胞(T细胞)增殖活性的rDNA和rRNA的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测定,以了解患儿T细胞功能状态。方法分别对42例初发AL儿童化疗前与临床完全缓解后及3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用图像分析法测定血T细胞Ag... 目的通过对急性白血病(AL)儿童T淋巴细胞(T细胞)增殖活性的rDNA和rRNA的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测定,以了解患儿T细胞功能状态。方法分别对42例初发AL儿童化疗前与临床完全缓解后及3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用图像分析法测定血T细胞Ag-NORs(银染区)/细胞核面积(I.S%)。结果AL化疗前I.S%为5.06%±1.36%,与对照组7.51%±1.06%比较有显著差异(t=8.238 P<0.001),但在完全缓解后I.S%升至7.17%±0.98%,与化疗前比较(t=7.073 P<0.001);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t=1.403 P>0.05)。结论在初发未化疗AL儿童中,Ag-NORs水平降低,提示患儿有T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方法及其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洪秀华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3期180-184,共5页
病毒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病毒致病机制、快速诊断及定量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近年建立的一些快速实验诊断方法,极大地推动了病毒感染的诊断。
关键词 病毒感染 实验诊断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