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术前淋巴分期的影像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欢 张华 +5 位作者 杜联军 宋琦 丁蓓 凌华威 潘自来 陈克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429-434,共6页
目的:本研究利用多层螺旋CT、MRI以及内镜超声检查前瞻性地对胃癌进行术前N分期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确定其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经胃镜证实的291例胃癌患者于术前1周内行MSCT检查,其中有72例行EUS检查,另有48例胃癌患者行... 目的:本研究利用多层螺旋CT、MRI以及内镜超声检查前瞻性地对胃癌进行术前N分期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确定其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经胃镜证实的291例胃癌患者于术前1周内行MSCT检查,其中有72例行EUS检查,另有48例胃癌患者行MRI和MSCT比较研究。术后将病理与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MSCT对N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72.2%。在MSCT和EUS的比较研究中,EUS、MSCT及两者结合对N分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3.8%、76.4%和86.1%。MSCT对N2的判断准确率显著高于EUS(P<0.01),两者联合的判断明显高于MSCT和EUS单独进行诊断(P<0.05)。MR在总体判断准确率上低于MSCT(P<0.05)。结论:动态三期增强MSCT薄层扫描可通过其在不同时相中的强化特点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N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TNM分期 多层螺旋CT 超声内镜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罗恩病的MDCT小肠造影 被引量:27
2
作者 吴颖为 唐永华 +3 位作者 郝楠馨 林翌 顾培祥 缪飞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3,共7页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D)的CT小肠造影(CTE)特征,探讨CTE在C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经临床、影像学、肠镜、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66例(研究组),所有患者皆符合WHO关于CD的诊断标准;选择2...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D)的CT小肠造影(CTE)特征,探讨CTE在C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经临床、影像学、肠镜、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66例(研究组),所有患者皆符合WHO关于CD的诊断标准;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行CTE检查,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胃肠道系统无明显病变且排除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心功能衰竭、精神病以及碘过敏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每一病灶的部位、肠壁厚度、肠壁增厚模式、肠腔狭窄、肠管直径、强化特点、并发症及周围脏器受累情况,并结合MDCT重建图像作出诊断。CT值及肠壁厚度均测量2次取平均值。数据分析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克罗恩病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为回肠(80.3%),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肠壁增厚(95.5%)。CTE检查除了能显示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外,还可清晰显示病变肠管周围的并发症,包括肠系膜水肿及增厚、肠系膜淋巴结增生、蜂窝织炎、腹腔脓肿、窦道和窦管形成。66.7%患者可见梳征,有梳征的患者多为A型或B型肠壁增厚(65.9%),而无梳征患者多为C型或D型肠壁增厚(78.9%)(P<0.01),提示梳征与疾病活动度相关。结论: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的诊断、活动性判断及并发症诊断具有独到的优越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同时还应结合临床症状、肠镜检查以及传统的钡剂小肠造影以正确、完整诊断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CT小肠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路病变CT尿路造影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徐学勤 董海鹏 +2 位作者 陈克敏 方文强 凌华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CT尿路造影(CTU)在尿路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4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尿路病变患者的CTU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16层CT进行平扫、增强及CTU(排泄期成像)检查,并将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 目的:探讨CT尿路造影(CTU)在尿路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4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尿路病变患者的CTU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16层CT进行平扫、增强及CTU(排泄期成像)检查,并将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曲面重建(CPR)和三维容积重建(VR)。将各种重建方法所得图像诊断价值分为三级:0级:不能进行定位定性分析;1级:可定位分析但不能定性分析;2级:能进行定位定性分析。比较各种重建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CT平扫、增强及CTU图像对各类尿路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曲面重建和MIP重建方法在CTU成像中具有较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平扫、增强及CTU图像对不同类型的尿路疾病诊断价值不同。结论:对于尿路病变CTU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不同类型的尿路病变应合理地选用CT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病变 多层螺旋CT 尿路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胃肠炎的CT小肠造影诊断 被引量:13
4
作者 赵雪松 缪飞 +1 位作者 王明亮 吴志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嗜酸性胃肠炎(EG)的CT小肠造影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0年7月经内镜、组织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而确诊的嗜酸性胃肠炎6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临床主要表现有腹痛3例,腹胀3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 目的:探讨和分析嗜酸性胃肠炎(EG)的CT小肠造影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0年7月经内镜、组织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而确诊的嗜酸性胃肠炎6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临床主要表现有腹痛3例,腹胀3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2例。6例均有明显异常的胃肠道病变,病变主要累及胃窦3例、十二指肠4例、空肠5例、回肠4例、结肠3例以及阑尾2例。CT表现为胃肠壁水肿增厚,其中伴分层状肠壁增厚3例,胃肠腔狭窄3例,均未见梗阻,有黏膜皱襞粗大4例,少量腹水5例。结论:嗜酸性胃肠炎的CT表现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壁的部位及深度有关;胃肠壁分层状增厚、黏膜皱襞粗大甚至呈不规则假息肉状或结节状,有一定的CT特征性,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可诊断本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胃肠炎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膝关节软骨形态表现的组织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陆勇 丁晓毅 +6 位作者 何川 周琦 杜联军 刘建军 杨庆铭 江浩 陈克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对照膝关节软骨磁共振和组织学表现,分析不同磁共振序列反映关节软骨厚度和组织学分层的能力与限度。材料和方法:分别对12例新鲜离体人膝关节标本采用以下序列行软骨磁共振成像:①SET1加权序列;②FSET2加权序列;③STIR序列;④3D-FS... 目的:对照膝关节软骨磁共振和组织学表现,分析不同磁共振序列反映关节软骨厚度和组织学分层的能力与限度。材料和方法:分别对12例新鲜离体人膝关节标本采用以下序列行软骨磁共振成像:①SET1加权序列;②FSET2加权序列;③STIR序列;④3D-FS-SPGR序列;⑤FS-PD序列;⑥T2*加权GRE序列。选取各序列图像髁间凹中央层面髌软骨最厚区域为感兴趣区,测定软骨厚度及各分层大致厚度。成像后在标本相应部位取材以获得深及软骨下骨的软骨组织并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下测定软骨厚度各组织层次厚度。对MR和组织学测定的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不同MR序列所显示的髌软骨厚度差异明显(F=36.470,P=0.041);②FS-PD、FS-SPGR和T2*GRE所测软骨厚度与组织学测量值之间无显著差异(P=1.432,0.097,0.064),以FS-PD序列显示的髌软骨厚度值的组织学相关性最高(r=0.787);③MR与组织学检查所显示的关节软骨层次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两者的软骨层次厚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2=13.12,P=0.012);两者之间无相关性(P值均小于0.05)。结论:MR成像技术能精确反映关节软骨整体厚度变化;但MR软骨分层表现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与组织学层次之间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关节软骨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灌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玉 林晓珠 +4 位作者 徐学勤 宋琦 董海鹏 刘隺是 陈克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MSCT灌注成像特征。材料和方法:12例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25~69岁,平均43.4岁。采用GELight Speed16层MSCT进行灌注扫描,以3.5m/s的速度团注对比剂50ml,延... 目的:探讨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MSCT灌注成像特征。材料和方法:12例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25~69岁,平均43.4岁。采用GELight Speed16层MSCT进行灌注扫描,以3.5m/s的速度团注对比剂50ml,延迟5~7s,对选定胰腺病变层面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检查扫描。将获得的原始图像传到GEAW4.2工作站,用CT-Perfusion3软件进行分析测量胰腺病变及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TDC)、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达峰时间(TTP)。结果: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的BF、BV、MTT及PS分别为(287.73±140.97)ml/(min·100g)、(18.48±5.17)ml/100g、(5.96±3.07)s及(17.37±11.10)ml/(min·100g)。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BF、BV、MTT及PS分别为(162.47±92.44)ml/(min·100g)、(11.77±3.54)ml/100g、(7.13±3.02)s及(17.54±12.88)ml/(min·100g)。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组织BF和BV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P=0.02,t=3.257;P=0.000,t=4.71),MTT及PS无统计学意义(P=0.230,t=-1.218;P=0.965,t=-0.044)。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组织及周围正常胰腺组织TTP分别(27.17±4.98)s及(27.96±4.09)s,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591,t=-0.542)。结论: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间存在灌注上的差异,对其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内分泌肿瘤 灌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检测脂肪肝技术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孙陶陶 陈克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0-393,共4页
脂肪性肝病由一组肝细胞内三酰甘油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疾病组成,与肝硬化、肝纤维化及很多代谢性、传染性疾病均有密切关系。CT为常用的脂肪肝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有效地无创性检测肝脏的脂肪沉积。近年来CT设备和技术进展很快,双能量扫描... 脂肪性肝病由一组肝细胞内三酰甘油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疾病组成,与肝硬化、肝纤维化及很多代谢性、传染性疾病均有密切关系。CT为常用的脂肪肝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有效地无创性检测肝脏的脂肪沉积。近年来CT设备和技术进展很快,双能量扫描(DECT)等新技术也被用于肝脏脂肪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能量 双能量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检查在脑神经血管压迫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沈文婷 陈克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477-480,共4页
脑神经血管压迫是相应脑神经REZ受搏动性压迫,造成局部神经脱髓鞘,导致神经纤维接触传导过渡兴奋,目前认为是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随着磁共振颅后窝神经血管成像技术的发展,可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诊断、术前指导提供帮... 脑神经血管压迫是相应脑神经REZ受搏动性压迫,造成局部神经脱髓鞘,导致神经纤维接触传导过渡兴奋,目前认为是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随着磁共振颅后窝神经血管成像技术的发展,可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诊断、术前指导提供帮助,并对神经组织学改变进行评估。本文就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神经血管压迫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面肌痉挛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