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慧医学时代微创外科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郑民华 马君俊 +1 位作者 戴可帆 李树春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3-547,共5页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微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肿瘤根治术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充分验证.随着相关医疗器械设备的不断更新迭代,手术的便捷性和精准度得到显著提升,微创外科的发展已步入高位平台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者已...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微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肿瘤根治术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充分验证.随着相关医疗器械设备的不断更新迭代,手术的便捷性和精准度得到显著提升,微创外科的发展已步入高位平台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者已逐步进入智慧医学时代,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入将为微创外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笔者结合最前沿的研究动态,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在微创手术的术前评估规划、术中监测预警、术后综合管理等关键环节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同时,笔者还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创新技术进一步促进医疗教育改革,并对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进行展望.在智慧医疗时代,微创外科的发展应遵循"大胆创新,小心实践"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通过不断促进医工学科交叉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临床转化,确保微创外科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健康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微创外科 手术机器人 人工智能 腹腔镜检查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次手术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20
2
作者 杨卫平 吕克之 +2 位作者 邵堂雷 何永刚 李宏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046-1048,共3页
目的探讨正确选择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次手术的方式,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手术治疗的68例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次术后复发者56例,2次术后复发者10例,3次术后复发者2例。结果一侧全切或近全... 目的探讨正确选择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次手术的方式,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手术治疗的68例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次术后复发者56例,2次术后复发者10例,3次术后复发者2例。结果一侧全切或近全切+对侧次全切或大部切12例,一侧次全切+对侧次全切或大部切28例,一侧次全切20例,一侧大部切8例。平均手术时间136.43 min,术中出血平均212.33 mL。术中有54例显露喉返神经;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声带麻痹,其中1例双侧麻痹者行气管切开;3个月后拔除气管导管。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的四肢麻木。结论再次手术时,首选一侧腺叶的全切除,至少应行次全或近全切除,应当摒弃大部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 结节性/外科学 再手术/方法 手术后并发症/预防与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胶原酶经腹主动脉灌注消化法分离大鼠肝细胞 被引量:5
3
作者 余松林 韩宝三 +8 位作者 张瑞 杜志勇 吴旭波 吴薇 王加祥 黄芳 李宏为 沈柏用 彭承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4期8253-8256,共4页
背景:良好的分离技术是获取高活性肝细胞的前提。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经门静脉的两步胶原酶灌注法。但该方法仍存在胶原酶用量大、操作繁琐、流程长、对设备要求较高等问题。目的: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大鼠肝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 背景:良好的分离技术是获取高活性肝细胞的前提。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经门静脉的两步胶原酶灌注法。但该方法仍存在胶原酶用量大、操作繁琐、流程长、对设备要求较高等问题。目的: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大鼠肝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取SD大鼠10只,按改良经腹主动脉灌注法分离培养大鼠肝细胞,重复10次分离肝细胞实验,观察各项指标结果并与已发表文献进行对比分析。以SD大鼠作肝细胞供体,采用Ⅳ型胶原酶经腹主动脉灌注,供体肝脏肝门部结构﹑肝上及肝下腔静脉封闭保留胶原酶消化分离获取肝细胞,经200目和300目筛滤过,滤过后的悬液转移至离心管中分别以1000,500,300r/min离心各3min以纯化肝细胞,以锥虫蓝染色法测细胞活性,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纯度及形态变化。结果与结论:胶原酶消化法所获取的肝细胞纯度高、形态完整、活性高。提示改良胶原酶经腹主动脉灌注消化法是一种较好的肝细胞分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分离 大鼠 原代培养 胶原酶 腹主动脉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载体cytodex3培养技术在大量扩增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4
4
作者 韩宝三 沈柏用 +6 位作者 张瑞 王兆海 杜志勇 程东峰 施敏敏 李宏为 彭承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996-2000,共5页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内或体外分化成肝样细胞,但是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少,在1×10^4-1×10^5 个骨髓有核细胞中仅有一个,肝细胞移植和生物人工肝的治疗都需要1×10^10 级的细胞数,利用常规的单层培养方法难以实现。目...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内或体外分化成肝样细胞,但是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少,在1×10^4-1×10^5 个骨髓有核细胞中仅有一个,肝细胞移植和生物人工肝的治疗都需要1×10^10 级的细胞数,利用常规的单层培养方法难以实现。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大量扩增培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实验于2005-09/2006-04 在上海市消化外科研究所(上海市教委重点实验室)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和器官移植中心完成。材料:骨髓标本收集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骨髓检查正常者,供者均为知情同意志愿者。方法:采用 Percoll 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微载体cytodex3 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普通单层聚苯乙烯(TCPS)培养作对照,用流式细胞仪(FCM)和 MTT 法对其细胞表型和增殖活性进行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hMSCs 的分离及培养。②hMSCs 的形态学观察。③hMSCs 在cytodex 3 表面生长时的增殖活性测定。④hMSCs 在 cytodex 3 表面生长时 FCM 细胞周期测定。结果:①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微载体cytodex3 表面生长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与普通单层聚苯乙烯培养时一致,表达 CD29、CD44 和 CD105,而不表达CD14、CD34、CD45、VLA-1 和 HLA-DR。②MTT 检测显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1-3 天处于适应期,3 d 后进入对数生长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此期间在 TCPS 和cytodex3 表面的增殖活性无差异 (P 〉 0.05),而在普通单层聚苯乙烯表面培养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6 d 后进入衰退期,而cytodex3 表面生长第 9 天时仍然处于对数生长,差异显著(P 〈 0.05)。③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 TCPS 和cytodex3 表面培养细胞周期分布相同,差异不显著(P 〉 0.05)。结论:微载体 cytodex3 培养技术可以很好地大量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能保持其良好的增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微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孔法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叶枫 季晓频 +5 位作者 张弢 李佑 邓漾 孙寒星 蒋奕玫 赵任 《腹部外科》 2014年第4期271-275,共5页
目的通过三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五孔手术的比较,探讨三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根治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外四病区开展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采用配对病例对照设计,筛选出43对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通过三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五孔手术的比较,探讨三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根治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外四病区开展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采用配对病例对照设计,筛选出43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三孔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标本长度、下切缘、术后恢复流质时间、术后并发症率、死亡率等与五孔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孔组的材料费用较五孔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3--24个月),随访期内两组复发率、总生存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是安全可行的,能达到五孔手术的肿瘤根治性,并有助于降低手术材料费用,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肿瘤 配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化细胞冻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余松林 韩宝三 +7 位作者 杜志勇 吴旭波 吴薇 王加祥 黄芳 李宏为 沈柏用 彭承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5期4713-4716,共4页
背景:细胞微囊化为细胞大规模、高活性体外培养及长期存储提供了新的途径,低温保存是目前保存细胞的重要方法,技术日新月异,复苏细胞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目的:分析近年来微囊化细胞冻存的相关研究,对微囊化细胞冻存技术... 背景:细胞微囊化为细胞大规模、高活性体外培养及长期存储提供了新的途径,低温保存是目前保存细胞的重要方法,技术日新月异,复苏细胞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目的:分析近年来微囊化细胞冻存的相关研究,对微囊化细胞冻存技术的发展作一总结。方法:以"微囊,冻存"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网(1979/2010)及维普数据库(1989/2010),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以"Cryopreservation,Microencapsul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79/2010),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纳入含有微囊化细胞冻存的研究,排除其他形式细胞冻存的研究,结果以各种细胞微囊化后进行冻存处理后产生作用为指标,共检索到43篇文献。结果与结论:随着生物人工肝与以及其他细胞移植研究的深入,对微囊化细胞的需要量将显著增加,微囊化细胞的低温保存技术已成为保正其顺利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微囊化细胞的低温保存技术已经开展了不少研究,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复苏后微囊化细胞的存活率和生物学功能都能保持较好的水平,但相关机制仍未完全阐清,各种冻存方法还需要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化细胞 低温保存 冻存保护剂 降温 复苏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外科医学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吴超 薛佩 +6 位作者 王佳玉 王诗潇 孙晶 马君俊 潘睿俊 胡伟国 郑民华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78-81,共4页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将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场景与用户感官交互的技术,已逐步应用到医学领域。笔者团队自2016年成功尝试3D腹腔镜胃肠手术虚拟现实技术直播以来,经过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探索(2016—2017年)和深入研究阶段(2018—2019年)后...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将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场景与用户感官交互的技术,已逐步应用到医学领域。笔者团队自2016年成功尝试3D腹腔镜胃肠手术虚拟现实技术直播以来,经过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探索(2016—2017年)和深入研究阶段(2018—2019年)后,如今进入到应用实践阶段(2020年—至今)。随着技术迭代及应用经验的丰富,笔者中心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主要聚焦在面向医学本科生的急性阑尾炎早期接触临床教学场景及面向临床患者术前谈话沟通的临床医疗场景,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随着软件和硬件方面不断的突破和创新,虚拟现实技术将会应用于更多临床虚拟现实技术场景,课程受众也将拓展到更广泛群体。部分新近热点如元宇宙、ChatGPT等的融入将会弥补虚拟现实技术内容场景和交互性方面的短板,其应用前景拥有无限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医学教育 手术直播 交互模拟 术前沟通
原文传递
胰腺癌诊疗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8
作者 沈柏用 《上海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524-529,共6页
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差,患者病死率高。近年来,由于检测技术进步和临床医师对疾病认知水平增高,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技术更新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及其安全性,但术后复发率仍居高不下。通过开发新的多模式治疗手段,不仅可延长患者的... 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差,患者病死率高。近年来,由于检测技术进步和临床医师对疾病认知水平增高,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技术更新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及其安全性,但术后复发率仍居高不下。通过开发新的多模式治疗手段,不仅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也能改善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当下针对胰腺癌全疾病周期各诊疗环节尚存在许多争议,需要进一步探讨及验证。本文就目前胰腺癌诊疗的新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综合治疗 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头癌根治性手术的淋巴结清扫 被引量:1
9
作者 沈柏用 杨宇尘 《医学与哲学(B)》 2015年第1期19-22,共4页
胰头恶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其淋巴结清扫问题近年来受到热议。本文比较扩大淋巴结清扫与标准根治对患者生存的影响。讨论最新制定的胰头癌标准淋巴结清扫范围。认识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率作为预后判断因素的作用。... 胰头恶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其淋巴结清扫问题近年来受到热议。本文比较扩大淋巴结清扫与标准根治对患者生存的影响。讨论最新制定的胰头癌标准淋巴结清扫范围。认识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率作为预后判断因素的作用。介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以及最小淋巴结检测数研究的进展。最终认为胰头癌根治性手术的淋巴结清扫因手术方式多样的原因研究较为困难,在新的标准根治范围指导下仍需不断实践完善补充,以提高胰腺恶性肿瘤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头癌根治性手术 扩大淋巴结清扫 标准根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预防 被引量:26
10
作者 包逸 沈莉莉 +6 位作者 陈乐英 金玉翡 韦嘉玲 甘露 裴艳 方琼 张男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16,22,共3页
目的降低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性拔管。方法对34例乳腺癌患者PICC非计划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对策。结果 PICC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原因包括血栓形成(8例,23.50%),导管脱出(6例,17.65%),局部皮肤过敏... 目的降低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性拔管。方法对34例乳腺癌患者PICC非计划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对策。结果 PICC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原因包括血栓形成(8例,23.50%),导管脱出(6例,17.65%),局部皮肤过敏或感染(10例,29.41%),疑似导管相关性感染(5例,14.70%),维护受限(5例,14.70%);提出置管前全面评估、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期间加强观察、规范导管护理、加强健康宣教等对策。结论 PICC非计划拔管原因较多,针对性预防可望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PICC 非计划性拔管 预防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干预对高龄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顾颖 荣岚 +6 位作者 于岚 张俊 黄雷 万歆 姜胜耀 王蕾 胡伟国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748-751,共4页
目的:探索高龄腹腔镜结直癌患者术前营养风险发生情况及术后营养支持的应用状况,为精准化临床诊疗及干预策略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高龄(≥80岁)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一般信... 目的:探索高龄腹腔镜结直癌患者术前营养风险发生情况及术后营养支持的应用状况,为精准化临床诊疗及干预策略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高龄(≥80岁)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一般信息、诊断信息、医嘱信息等,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估患者营养风险,分析不同程度营养风险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方式对短期临床结局(包括住院总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的影响。结果:共纳入387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风险,其中一般营养风险(3分≤NRS2002<5分)194例(50.13%),严重营养风险(NRS2002≥5分)193例(49.87%)。患者均于术后接受营养支持治疗,其中单独肠外营养(PN)支持率48.32%,PN联合肠内营养(EN)支持率51.68%。一般营养风险组中,PN亚组术后住院时间[(12.12±2.72)d vs.(7.80±1.35)d]、住院总时间[(18.40±8.28)d vs.(12.12±2.72)d]长于PN+EN亚组,住院总费用[(5.22±1.73)万元vs.(4.07±0.99)万元]高于PN+EN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严重营养风险组中,PN亚组术后住院时间[(14.98±8.96)d vs.(8.50±2.31)d]、住院总时间[(20.84±9.29)d vs.(13.26±3.89)d]长于PN+EN亚组,住院总费用[(6.16±3.14)万元vs.(4.37±1.05)万元]高于PN+EN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且合并严重营养风险患者占比较高。虽然腹腔镜手术可减少创伤,但患者营养状况也会严重影响预后与康复。针对高龄手术患者开展营养风险评估与干预、积极落实规范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其短期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腹腔镜检查 营养风险筛查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2
作者 塔斯肯·巴合提 李树春 +4 位作者 何子锐 薛佩 马君俊 臧潞 郑民华 《腹部外科》 2021年第3期203-206,215,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通外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完成的290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人的各级胰瘘发生率,对病人一般临床病理信息和术中、术后资料进行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通外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完成的290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人的各级胰瘘发生率,对病人一般临床病理信息和术中、术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胰瘘总发生率为22.8%(66/290),其中生化瘘发生率为21.4%(62/290),B级胰瘘发生率为1.4%(4/290),无C级胰瘘病例。分析提示B级胰瘘组病例的体质量指数(BMI)显著高于无胰瘘及生化瘘组病例[(28.7±1.0)kg/m^(2)、(23.1±3.3)kg/m^(2)、(23.1±2.9)kg/m^(2),P<0.05];B级胰瘘组病例的新辅助化疗比例显著高于无胰瘘及生化瘘组病例(75.0%、9.8%、3.2%,P<0.05);B级胰瘘组病例的腹部手术史比例显著高于无胰瘘及生化瘘组病例(75.0%、23.2%、21.0%,P<0.05);B级胰瘘组病例的清扫淋巴结阳性数显著高于无胰瘘及生化瘘组病例[(13.7±9.2)枚、(4.9±7.6)枚、(5.1±7.2)枚,P<0.05];B级胰瘘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无胰瘘及生化瘘组病例[(280.0±21.6)min、(195.3±47.9)min、(201.9±44.7)min,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B级、C级胰瘘发生率低,对BMI高、有腹部手术史、有新辅助化疗史、阳性淋巴结数目多和手术时间长的病例,应警惕B级胰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术后胰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医学时代微创胃外科的技术实践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树春 臧潞 郑民华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8-602,共5页
我国微创胃外科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手术技术已十分成熟,胃癌的治疗理念正随着对胃癌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化,手术微创化、精准化是胃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也飞速发展,软硬件性能得到较大提升,未来手术技术、实时数据... 我国微创胃外科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手术技术已十分成熟,胃癌的治疗理念正随着对胃癌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化,手术微创化、精准化是胃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也飞速发展,软硬件性能得到较大提升,未来手术技术、实时数据和人工智能将进一步融合,实现微创外科向数字外科的进化。笔者将从微创胃外科的治疗理念和科技发展角度阐述数字医学时代微创外科的技术实践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微创外科 治疗 新技术 人工智能
原文传递
Ⅰ型Von Hipple-Lindau综合征一例报告并文献总结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奥 谢荣理 +6 位作者 赵治锋 张俊 沈东杰 顾建华 许志伟 徐丹枫 费健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221-225,232,共6页
目的探讨及总结表现为胰腺多发囊肿的Ⅰ型Von Hipple-Lindau综合征(VHL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方法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例因胰腺多发囊肿就诊的Ⅰ型VHL综合征患者特征并复习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的病例资料... 目的探讨及总结表现为胰腺多发囊肿的Ⅰ型Von Hipple-Lindau综合征(VHL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方法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例因胰腺多发囊肿就诊的Ⅰ型VHL综合征患者特征并复习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的病例资料。结果文献资料14例及因胰腺多发囊肿就诊本院的Ⅰ型VHL综合征患者中,女性占80%,平均诊断年龄44.9岁,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仅有5例患者进行VHL基因突变检测,3例证实存在VHL基因突变。治疗的策略包括:观察随访4例,全胰腺切除2例,胰腺部分切除6例,肿瘤剜除1例,改流手术及支架置入2例。结论目前临床上对VHL综合征缺乏足够认识,且无根治手段,加强临床医师对这一复杂遗传疾病的认识,提高VHL综合征的诊断率,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n Hipple-Lindau综合征 胰腺囊肿 血管母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术前危险因素的围手术期管理及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5
15
作者 余鼎业 余震 蔡伟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1年第5期468-474,共7页
任何腹部术后都可能发生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肺炎、尿路感染、肠麻痹等,这些并发症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率增加,因此,如何预防术后并发症成为外科医生的难题。本文通过大量文献研读和本团队的研究成果,遴选了术前可能影响患者... 任何腹部术后都可能发生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肺炎、尿路感染、肠麻痹等,这些并发症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率增加,因此,如何预防术后并发症成为外科医生的难题。本文通过大量文献研读和本团队的研究成果,遴选了术前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整合归类,构建了预测手术风险的评估体系,包括肌肉减少症、内脏脂肪/骨骼肌比、高龄、贫血、低蛋白血症、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评分≥3分、麻醉风险分级≥3级、胃部手术、开腹手术、手术时间>4 h、TNM分期≥Ⅲ期、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0.3 mg/kg等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疲劳综合征、肠麻痹等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从医疗、护理、麻醉、宣教等多维度整合,归纳出肌肉减少症诊断、营养风险、麻醉、既往病史和手术等五大因素是防范术后并发症的关键预防要点,并构建成多维度术后并发症预防体系的模型图,将有利于术前评估患者潜在的风险,及早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为临床预测手术并发症的风险提供依据,对避免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症 术前危险因素 术后疲劳综合征 术后肠麻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胃癌外科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被引量:2
16
作者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专家工作组 +9 位作者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郑民华 季加孚 曹晖 李国新 刘凤林 陈敏 胡彦锋 陆俊 赵蕾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3-333,共11页
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前列,外科手术切除依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精准医学是当代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针对胃癌的精准外科诊断与治疗,国内尚未达成共识。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 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前列,外科手术切除依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精准医学是当代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针对胃癌的精准外科诊断与治疗,国内尚未达成共识。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专家工作组、《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国内外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对病情评估、外科决策、手术规划、标本外科处理、生物样本库建设、围手术期辅助治疗、术后加速康复和人文关怀等精准胃癌外科诊断与治疗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多次研讨,制订《精准胃癌外科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形成16条推荐意见,以供国内同行参考,旨在推广精准胃癌外科诊断与治疗理念以及指导胃癌外科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外科手术 精准 诊断与治疗 共识
原文传递
肥胖患者行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分析
17
作者 李景峰 欧惠仪 +1 位作者 金佳斌 彭承宏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1年第7期534-538,共5页
目的:评估肥胖胰腺肿瘤患者行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总结其术后并发症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腹组(n=33)与机器人组(n=17),以BMI≥28 kg/m2为入组标准,统计... 目的:评估肥胖胰腺肿瘤患者行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总结其术后并发症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腹组(n=33)与机器人组(n=17),以BMI≥28 kg/m2为入组标准,统计患者一般情况、术前化验指标、手术相关数据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339.41±97.18)min vs.(309.85±68.17)min,P=0.398]、术中出血量[(350.00±272.72)mL vs.(415.15±339.46)mL,P=0.4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器人组术后胰瘘及临床相关胰瘘发生率(5.9%vs.39.4%,P=0.018及0 vs.36.4%,P=0.004)低于开腹组,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于肥胖患者是安全、可行的,术后胰瘘发生率低于开腹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肥胖症 机器人手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应用于胃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18
作者 Oscar Nimpaye 严超 燕敏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21期123-125,共3页
胃癌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存在严重的不利影响。现阶段,临床上通常选择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的治疗方法,但对它的术后消化道重建所采用的方法存在异议。相关学者通过长时间的经验认为... 胃癌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存在严重的不利影响。现阶段,临床上通常选择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的治疗方法,但对它的术后消化道重建所采用的方法存在异议。相关学者通过长时间的经验认为,胃癌根治术后选择常规的圆形吻合器实施胃十二指肠吻合。还有学者认为,选择腹腔镜下直线形切割吻合器吻合后,它的吻合口面积会明显增加,能够促使吻合口狭窄和出血的风险发生率有效降低,在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中较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术 胃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肝脏移植围术期管理的多中心专家共识
19
作者 赵东 唐建信 +16 位作者 王普森 阙伟涛 方泰石 黄一鸣 张毅 何云 吴强 张桂梅 郑虹 高伟 郭文治 傅志仁 栗光明 汪守平 孔凌祥 杨家印 钟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5年第1期9-14,共6页
随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普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的寿命延长,肝脏疾病成为其重要致死因素之一。肝脏移植是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 随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普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的寿命延长,肝脏疾病成为其重要致死因素之一。肝脏移植是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是HIV/AIDS肝脏移植在国内仍处于发展初期,尚缺乏相关的临床诊疗规范,因此制定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肝脏移植围术期管理的多中心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旨在规范和优化HIV/AIDS肝脏移植的诊疗流程,为国内HIV/AIDS肝脏移植提供了系统指导,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和多学科协作。在此共识中,明确了HIV/AIDS肝脏移植患者的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强调了术前供者和受者的全面评估,包括感染控制、免疫功能监测以及合并症管理;术中方面,提出了术中操作规范及防范职业暴露的策略;术后方面,强调抗病毒治疗、免疫抑制个体化管理及并发症监测,确保患者顺利恢复和长期生存;远期随访管理重点,包括定期检查肝功能、免疫状态及HIV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及临床研究的进展,本共识将不断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肝脏移植 围术期管理
原文传递
从盆腔筋膜的外科解剖来理解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层次 被引量:8
20
作者 林谋斌 金志明 +4 位作者 尹路 丁文龙 陈伟国 倪俊声 朱正纲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08-311,共4页
目的探讨直肠系膜与盆腔筋膜和神经的关系,以明确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合理的切除平面。方法对24具尸体的盆腔进行解剖。结果直肠周围的层次是连续的,可以分为2段3层,2段指耻骨联合至坐骨棘和坐骨棘至骶岬;3层分别为脏筋膜、膀胱腹下筋... 目的探讨直肠系膜与盆腔筋膜和神经的关系,以明确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合理的切除平面。方法对24具尸体的盆腔进行解剖。结果直肠周围的层次是连续的,可以分为2段3层,2段指耻骨联合至坐骨棘和坐骨棘至骶岬;3层分别为脏筋膜、膀胱腹下筋膜和壁筋膜。在膀胱腹下筋膜与脏筋膜之间存在盆丛及其膀胱、子宫神经分支,而在脏、壁筋膜之间存在腹下神经和盆内脏神经。结论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层次在直肠后方为脏、壁筋膜之间,而在直肠侧方实际上位于脏筋膜和膀胱腹下筋膜之间。侧后方的腹下神经、侧前方的盆丛及其分支是正确层次的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 盆腔 应用解剖 直肠全系膜切除 筋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