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预测氯氮平联合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1
作者 牟凡 黄志伟 +3 位作者 程渝 赵雪 李华芳 禹顺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14-1421,共8页
目的·以氯氮平-氟伏沙明合用为例,通过构建针对中国群体的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预测氯氮平联合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DDI)并对氯氮平进行剂量优化。方法·... 目的·以氯氮平-氟伏沙明合用为例,通过构建针对中国群体的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预测氯氮平联合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DDI)并对氯氮平进行剂量优化。方法·通过文献及药理学相关数据库获取氯氮平及氟伏沙明的基本理化性质参数,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 and excretion,ADME)相关参数及中国群体的生理解剖相关参数,利用PK-Sim®软件构建2种药物的PBPK模型。以平均百分比误差(mean percentage error,MP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或者预测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或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与实测AUC或Cmax的比值为判断指标,并通过真实世界血药浓度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在此基础上结合氟伏沙明对氯氮平的抑制作用参数构建氯氮平-氟伏沙明联合用药的PBPK模型,预测氯氮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以药时曲线下面积比值(area under the curve ratio,AUCR)或峰浓度比值(peak concentration ratio,CmaxR)的90%置信区间为评价指标判断是否存在临床显著的DDI(无效应边界为80%~125%)。根据PBPK模型量化氯氮平-氟伏沙明联合用药后氯氮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并制定氯氮平的剂量优化方案。结果·构建的氯氮平、氟伏沙明模型验证的MPE绝对值≤10%且MAPE<25%,说明预测的药时曲线是准确的。氯氮平-氟伏沙明合用的PBPK模型的AUC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值在1.25以内,可准确地预测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氯氮平-氟伏沙明联用模型的预测结果提示,氯氮平-氟伏沙明联合用药的AUCR和CmaxR的90%置信区间均不完全位于无效应边界内,说明两药合用会发生临床显著性的DDI。此外,PBPK模型的剂量优化结果提示:受试者联合服用氯氮平及氟伏沙明时,氯氮平的剂量减少至原本剂量的50%,可使氯氮平的暴露水平与单药治疗时保持一致。结论·研究建立的PBPK模型可以较好模拟联合用药对氯氮平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对于预测药物可能的相互作用及剂量优化方案有参考意义。如果治疗过程中需要合用氯氮平和氟伏沙明,须警惕临床显著的DDI,并应优化氯氮平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氮平 联合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 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冠军 李华芳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4年第5期343-344,共2页
对额颞叶变性中的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影像学研究作一简述。
关键词 额颞叶变性 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代谢酶的表型转化与精神药物治疗 被引量:2
3
作者 牟凡 赵雪 +1 位作者 李华芳 禹顺英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5-149,共5页
药物代谢酶的表型转化是指药物代谢酶的表型在特定的非遗传因素影响下发生暂时性变化的现象。药物与疾病是引起表型转化的主要因素,若忽略其影响,易导致临床治疗效果欠佳、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等风险。由于相当一部分精神药物,尤其是抗抑... 药物代谢酶的表型转化是指药物代谢酶的表型在特定的非遗传因素影响下发生暂时性变化的现象。药物与疾病是引起表型转化的主要因素,若忽略其影响,易导致临床治疗效果欠佳、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等风险。由于相当一部分精神药物,尤其是抗抑郁药对代谢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易引起表型转化,所以在精神疾病患者的个体化药物治疗中需要密切关注表型转化。本文对药物代谢酶表型转化在精神药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治疗药物 药物代谢酶 表型转化
原文传递
精神障碍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乔颖 李华芳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29-132,共4页
代谢组学是基础生物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能从总体水平上反映机体的代谢途径。代谢组学通过识别生物标记物来体现机体在疾病状况下的病理变化,并监测机体对治疗的应答,为医疗实践提供重要依据。精神障碍与多种神经递质、脂肪酸以及线粒体... 代谢组学是基础生物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能从总体水平上反映机体的代谢途径。代谢组学通过识别生物标记物来体现机体在疾病状况下的病理变化,并监测机体对治疗的应答,为医疗实践提供重要依据。精神障碍与多种神经递质、脂肪酸以及线粒体功能的代谢途径受干扰有关。代谢组学能详细地描记受到扰动的生化途径和链接在这些途径中能够反映疾病特征的关键性生物标记物。本文阐述了代谢组学的概念、相关技术及精神障碍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精神分裂症 重性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 神经症
原文传递
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伊潘立酮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园园 李华芳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18-322,共5页
针对目前抗精神病药物依从性差、不能耐受和频繁换药等特点,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任务。伊潘立酮作为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拮抗5-羟色胺2A受体(5-HT_(2A))和多巴胺-2受体(D_2),用于成人精... 针对目前抗精神病药物依从性差、不能耐受和频繁换药等特点,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任务。伊潘立酮作为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拮抗5-羟色胺2A受体(5-HT_(2A))和多巴胺-2受体(D_2),用于成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就目前临床研究资料显示,该药安全有效,主要特点为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少,代谢异常和体质量增加的发生率较低,但可引起QT间期延长和直立性低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潘立酮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精神分裂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