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宝贵 王毅 +5 位作者 温沁竹 何奔 张建军 金炜 张国兵 周国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70岁组与 <70岁组比较 ,手术成功率 (97.6 %vs 97.9%)和因介入需要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率 (2 .3%vs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70岁组精神症状显著高于 <70岁组 (11.6 %vs2 .1%)。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症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治疗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及干细胞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严轶文 戴秋艳 +3 位作者 张治 李为真 朱彦琪 孙宝贵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和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AMI患者共25例,收集患者入院即刻,第13、、71、4和28天的抗凝血各2 m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如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血管内皮...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和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AMI患者共25例,收集患者入院即刻,第13、、71、4和28天的抗凝血各2 m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如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CD31+、CD144+、CD133+、CD45+,比较各时间点的差异。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CF水平。结果AMI后CD34+细胞逐渐升高,到第7天时达到峰值,而VEGFR-2+、CD31+、CD144+、CD133+细胞则出现下降趋势,并且于第7天时达到谷值(P<0.05)。AMI患者外周血清SCF浓度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P<0.01),但AMI后第1天时SCF浓度与外周血CD34+细胞数呈直线相关(P<0.01)。结论AMI可引起外周血干细胞数量增多以及血清SCF浓度升高,但也许会消耗循环中有内皮功能或向内皮分化的细胞。这些干细胞数量的增多可能受SCF浓度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干细胞 干细胞因子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3例诊断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徐浩 周国伟 +2 位作者 金炜 温沁竹 孙宝贵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5期352-353,共2页
目的讨论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左室造影等检查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可行性以及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对13例AHCM病例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左室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HCM合并有心电图异常者13例(100%)其中有12例心电图有... 目的讨论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左室造影等检查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可行性以及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对13例AHCM病例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左室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HCM合并有心电图异常者13例(100%)其中有12例心电图有特征性改变;心超提示心尖区增厚者11例;左室造影提示舒张期黑桃A样改变的5例;有7例初诊误诊为冠心病。结论AHCM较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室造影、MRI检查对于AHCM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心电描记术 超声心电描记术 心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室电极起搏位置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 被引量:8
4
作者 金炜 孟卫栋 +3 位作者 汪芳 张建军 孙宝贵 刘少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6-309,共4页
目的探讨左室电极在左室游离壁不同位置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110例扩张型心肌病或高血压病合并慢性左心衰患者均符合CRT植入指征而接受CRT术,术后根据后前位和左前斜位的胸部X... 目的探讨左室电极在左室游离壁不同位置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110例扩张型心肌病或高血压病合并慢性左心衰患者均符合CRT植入指征而接受CRT术,术后根据后前位和左前斜位的胸部X线影像,左室电极导线植入部位分为前壁、侧壁、后壁和后基底部。术后12个月,分别查心脏超声、心电图等,分析心功能、心电图QRS波时限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容积变化。以心功能(NYHA)分级至少改善1级或LVEF升高25%以上定义为有效。结果由于患者心脏静脉变异和组织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左室电极导线分别被植入前壁4例、侧壁68例和后壁37例、后基底部1例。术后3例因心功能恶化死亡,2例发生猝死,1例术后第9天因肺部感染死亡。术后12个月,104例生存者中,有效9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7.5%。左室电极位于侧壁组的有效率(92.4%)明显高于后壁组(85.7%)(P<0.05)。前壁或后基底部的5例均无效。结论 CRT对慢性心衰患者有效,其疗效与左室电极起搏位置密切相关,左室侧壁或后壁是左室电极导线的理想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室电极导线位置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利群 李旭光 +3 位作者 谢力俊 吴海清 王志敏 刘少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32-1735,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是否可作为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生物标志物,以指导房颤治疗。方法·高血压组患者189例,其中训练组75例,验证组114例;房颤组患者179例,其中训练组72例,验证组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是否可作为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生物标志物,以指导房颤治疗。方法·高血压组患者189例,其中训练组75例,验证组114例;房颤组患者179例,其中训练组72例,验证组107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AngⅡ和ALD值,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ngⅡ和ALD对房颤的诊断效能。结果·房颤组AngⅡ和ALD水平高于高血压组(均P=0.000)。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ngⅡ或ALD预测房颤的敏感度分别为0.92和0.93,特异度分别为0.80和0.96,临界点为58.00和150.00 pg/m L。2组AngⅡ和ALD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血浆AngⅡ和ALD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预测房颤的生物标志物,并可作为房颤治疗中是否选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剂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原发性高血压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痛中心认证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赵英英 徐浩 +2 位作者 胡国勇 高玮 沈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98-901,共4页
目的比较胸痛中心模式认证前与认证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救治情况,为胸痛中心的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认证前与认证后的急性STEMI患者救治数据,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救治的11... 目的比较胸痛中心模式认证前与认证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救治情况,为胸痛中心的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认证前与认证后的急性STEMI患者救治数据,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救治的119例患者纳入认证前组,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救治的160例患者纳入认证后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首份心电图确认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药品费、住院检查费、住院检验费、住院总费用、救治效果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史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导管室激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证后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Z=-7.247,P<0.001)、首份心电图确认时间(Z=-5.072,P<0.001)、肌钙蛋白报告时间(Z=-3.210,P=0.001)、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Z=-7.025,P<0.001)均短于认证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药品费、住院检查费、住院检验费、住院总费用和死亡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通过胸痛中心模式认证和规范化运行可缩短急性STEMI患者救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静脉冷冻消融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的即刻效果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岗 汪芳 +5 位作者 孟伟栋 张锋 庄文燕 薛吉祥 张彩凤 孙宝贵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冷冻消融行肺静脉电隔离的即刻效果。方法选择临床确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20例,阵发性房颤16例,持续性房颤4例。采用北极圈冷冻消融导管冷冻隔离肺静脉,Lasso导管标测肺静脉电位,肺静脉电位消失30 min为消融隔离成功。结果平均... 目的探讨冷冻消融行肺静脉电隔离的即刻效果。方法选择临床确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20例,阵发性房颤16例,持续性房颤4例。采用北极圈冷冻消融导管冷冻隔离肺静脉,Lasso导管标测肺静脉电位,肺静脉电位消失30 min为消融隔离成功。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65.88±52.20)min,曝光时间(43.42±17.23)min。实际电隔离57支肺静脉,平均每支肺静脉消融(5.64±2.57)次。2例持续性房颤在消融中终止,2例消融后电转复。7支肺静脉(占总消融肺静脉12.28%)在电位消失后30 min内恢复传导,再次行冷冻消融成功。消融即刻成功率100%。结论经导管冷冻肺静脉电隔离即刻效果较好。为减少复发,隔离后的等待时间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肺静脉 冷冻疗法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脂异常特点 被引量:4
8
作者 魏勇 刘少稳 +5 位作者 周根青 齐保振 陈松文 陈铮 欧阳平 费民忠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411-2414,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血脂异常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1年7月该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AMI患者1213例。比较老年与非老年以及老年各年龄组间AMI患者各血脂参数〔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血脂异常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1年7月该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AMI患者1213例。比较老年与非老年以及老年各年龄组间AMI患者各血脂参数〔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等〕的差异。结果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的 TC、LDL、TG、TC/HDL-C、LDL-C/HDL-C、TG/HDL-C、N-HDL-C、载脂蛋白B低于非老年组(P=0.000),而HDL-C、脂蛋白(a)、载脂蛋白A高于非老年组(P<0.05)。60~69岁女性AMI患者的TC、LDL、HDL、N-HDL-C、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高于男性;在70~79岁老年AMI患者,女性的TC、TG、HDL-C、N-HDL-C、载脂蛋白A高于男性(P<0.05);在≥80岁老年AMI患者,女性的TC、N-HDL-C、载脂蛋白A高于男性(P<0.05)。不同年龄组的老年AMI同性别间比较,60~69岁年龄组的TC、LDL、TG、N-HDL-C高于70~79岁及≥80岁年龄组(P<0.05),但三组间HDL-C无差异(P>0.05),70~79岁组与≥80岁组同性别间各血脂参数无差异(P>0.05)。老年AMI患者的血脂正常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AMI患者(20.21%,P<0.05),单纯性低HDL占AMI患者血脂四项联合异常的最大比例。结论老年AMI患者的血脂异常危害暴露水平低于非老年患者。老年AMI各年龄组内女性较男性存在更为严重的血脂异常;低龄老年组的血脂异常较中高龄老年组更为严重。单纯性低HDL-C是老年及非老年AMI患者最常见的血脂组合异常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冠心病 心肌梗死 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3
9
作者 储光 张国兵 +4 位作者 张锋 张治 孙宝贵 戴秋艳 刘少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2-636,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4—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共收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885例,分为合并新发CAVB组(n=19,2.1%),无CAVB组(n=866,97.9%),分别观察肌酸激酶...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4—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共收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885例,分为合并新发CAVB组(n=19,2.1%),无CAVB组(n=866,97.9%),分别观察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峰值、脑钠肽水平、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住院病死率,并分析发生CAVB的发病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新发CAVB组较无CAVB组肌酸激酶峰值和同工酶峰值明显升高[(1 804.5±65.4)U/Lvs(1 251.3±46.7)U/L,(155.8±25.6)U/Lvs(104.3±19.1)U/L,均P<0.05];脑钠肽峰值水平更高[(1 254.4±55.3)pg/mLvs(432.4±78.5)pg/mL,P<0.05];心功能Killip分级较差(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40.5±4.6)%vs(51.2±6.9)%,P<0.05];冠状动脉病变更为严重(P<0.05);住院病死率显著升高(63.2%vs2.4%,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新发CAVB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心肌坏死面积大,心功能差,住院病死率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房室传导阻滞 脑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左室起搏部位 被引量:17
10
作者 金炜 李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7-299,共3页
不同的心力衰竭患者其心脏收缩延迟的部位常存在差别,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时,目前普遍认为左室电极植入侧壁或后壁更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和左室重构。但仍强调根据心脏超声结果个体化选择植入部位。影响左室电极导线植入位置的因素,... 不同的心力衰竭患者其心脏收缩延迟的部位常存在差别,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时,目前普遍认为左室电极植入侧壁或后壁更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和左室重构。但仍强调根据心脏超声结果个体化选择植入部位。影响左室电极导线植入位置的因素,除了患者自身的血管条件外,与术者的技术、膈神经刺激、瘢痕组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综述 左室电极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房颤动高危者的胺碘酮预防试验 被引量:6
11
作者 虞敏 王利民 +2 位作者 施盛 袁忠祥 刘少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6-229,共4页
目的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危险性分级,对高危者给予胺碘酮预防,观察效果。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CABG病人,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例根据危险因素分组,有既往AF者,或有年龄>65岁、左房内径>45mm、射血分... 目的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危险性分级,对高危者给予胺碘酮预防,观察效果。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CABG病人,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例根据危险因素分组,有既往AF者,或有年龄>65岁、左房内径>45mm、射血分数<0.5、术后低氧血症中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为高危组,有除既往AF史以外的其余4个危险因素中1个及无危险因素的病人为低危组。高危组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常规组。除胺碘酮组在术后给予静脉口服序贯胺碘酮预防AF外,常规治疗三组均相同。比较三组的AF发生率,AF时心率,AF持续时间,AF负荷等指标。结果符合条件共161例。低危组96例,AF发生率28.1%;高危组65例,常规组33例,AF90.9%,死亡1例,2例出院时仍为持续AF;胺碘酮组32例,AF43.8%,全部复律。胺碘酮组AF发生率较常规组显著降低(P<0.01),AF心室率低于另两组(P<0.01)。低危组AF总持续时间和术后7天AF负荷显著小于另两组(P<0.05)。结论筛选CABG术后病人AF高危者,用胺碘酮预防可使AF发生率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胺碘酮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多普勒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左室电极植入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史浩颖 汪芳 +4 位作者 金炜 刘健 舒先红 陈灏珠 刘少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1-645,共5页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判断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探索非缺血性心肌病中左室电极位于延迟收缩部位对患者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33例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根据收缩速度达峰...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判断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探索非缺血性心肌病中左室电极位于延迟收缩部位对患者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33例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根据收缩速度达峰时间判断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术中行冠状静脉窦逆行造影,根据术前组织多普勒左室延迟收缩部位选择左室电极位置,并通过X线后前位、侧位、右前斜和左前斜位确定冠状静脉窦电极的位置,根据左室电极的位置是否与延迟收缩部位相符,将患者分为A组(n=20):电极位置和延迟收缩部位符合者;B组(n=13):电极位置和延迟收缩部位不符合者。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收缩压、QRS宽度以及左室收缩不同步指数Ts-S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RT后6月,两组患者的NYHA、LVESV和二尖瓣返流程度(MR)分级等参数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的LVEF增加和LVESV缩小较B组显著(P<0.01)。结论在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CRT左室电极位置与延迟收缩部位符合患者的左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改善优于不符合患者,组织多普勒可用于指导左室电极的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组织多普勒 心力衰竭 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左房功能的评估 被引量:5
13
作者 范惠华 史浩颖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23-1126,共4页
心力衰竭分为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收缩性心力衰竭和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HF-NEF),后者又称收缩功能保留的心力衰竭(HF-PSF)。医学界对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远较HF-NEF的研究深入且透彻。然而,HF-NEF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尤其在老年人... 心力衰竭分为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收缩性心力衰竭和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HF-NEF),后者又称收缩功能保留的心力衰竭(HF-PSF)。医学界对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远较HF-NEF的研究深入且透彻。然而,HF-NEF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尤其在老年人中)可能远远超过目前人们所认识的水平。因此,对HF-NEF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预后判断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舒张功能不全病情发展标志的左房功能亦成为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 左房功能 左房扩大 左房容积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其对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的指导意义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梁晶 李旭光 +2 位作者 王志敏 董莉亚 赵利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353-2357,共5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其对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滞剂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单纯高血压患者114例,为高血压组;...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其对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滞剂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单纯高血压患者114例,为高血压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伴房颤患者107例,为高血压伴房颤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AngⅡ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对高血压伴房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伴房颤组患者血浆AngⅡ水平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伴房颤组(95.3%,102/107)血浆AngⅡ水平升高发生率高于高血压组(8.8%,10/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AngⅡ水平是高血压伴房颤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伴房颤患者的血浆AngⅡ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血浆AngⅡ水平是高血压伴房颤的影响因素,可以作为高血压伴房颤患者治疗中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房颤动 血管紧张素Ⅱ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裂QRS波——无创心电学的新指标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威 刘少稳 张锋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6期355-358,共4页
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fQRS)是新近出现的一项重要的无创心电指标。fQRS形成最重要的机制是心肌瘢痕所致的传导异常,因而最常见于冠心病患者,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远高于病理性Q波,对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 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fQRS)是新近出现的一项重要的无创心电指标。fQRS形成最重要的机制是心肌瘢痕所致的传导异常,因而最常见于冠心病患者,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远高于病理性Q波,对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有很好的预测价值。除见于冠心病外,fQRS也见于其他能导致心肌传导异常的疾病,如Brugada综合征、心肌病、心肌炎、瓣膜性心脏病等。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它对缺血性心肌病和Brugada综合征等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对这些患者的死亡率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因此,fQRS是判断心脏病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QRS波 陈旧性心肌梗死 BRUGADA综合征 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危险因素单中心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晓庆 王毅 +3 位作者 张震宇 王翔 曹衡 刘少稳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4期236-238,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危险因素及其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CHD组(n=376)和非CHD组(n=110),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1)与非CHD组比较,CHD组的男性比例、吸烟率、年龄、糖尿病、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危险因素及其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CHD组(n=376)和非CHD组(n=110),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1)与非CHD组比较,CHD组的男性比例、吸烟率、年龄、糖尿病、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肌酐、尿素氮、尿酸及空腹血糖较高,而总胆红素、白蛋白、白球比值、高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A-I较低;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男性、高龄、吸烟、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肌酐、空腹血糖及载脂蛋白A-I仍与CHD相关。(2)载脂蛋白A-I与冠脉病变总积分显著相关;空腹血糖与冠脉病变支数及病变总积分的相关性均显著。结论:男性、高龄、吸烟、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肌酐、空腹血糖及载脂蛋白A-I为CH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空腹血糖和载脂蛋白A-I还与CHD的病变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脉造影 冠脉病变支数 GENSINI积分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院内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国伟 孙宝贵 +4 位作者 温沁竹 张建军 金炜 张国兵 王毅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14-216,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1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院内死亡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我院PCI的患者资料,有177例AMI行PCI,13例院内死亡,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结果:PCI术后13例死亡患者... 目的:总结分析1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院内死亡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我院PCI的患者资料,有177例AMI行PCI,13例院内死亡,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结果:PCI术后13例死亡患者平均年龄(70·6±6·26)岁,病死率为7·3%。术中3例出现慢血流,1例出现无复流。死亡原因3例非心源性,1例为心室颤动,9例为泵衰竭。结论:AMI患者PCI术后院内死亡主要原因为泵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死亡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小鼠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治 戴秋艳 +3 位作者 刘少稳 徐国彤 吴亚兰 孙宝贵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8年第6期499-502,共4页
目的初步观察外源性细胞因子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小鼠胚胎干细胞(ESC)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rhEPO加到细胞培养基中配成终浓度分别为0.5、1.0、5.0U/ml的诱导分化液,分别在分化第8、12天观察ESC自发及在rhEPO诱导情况... 目的初步观察外源性细胞因子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小鼠胚胎干细胞(ESC)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rhEPO加到细胞培养基中配成终浓度分别为0.5、1.0、5.0U/ml的诱导分化液,分别在分化第8、12天观察ESC自发及在rhEPO诱导情况下心肌细胞分化率;在分化第7天应用RT-PCR检测自发分化组及rhEPO诱导组心肌早期转录因子GATA-4、Nkx2.5mRNA的相对表达。结果在分化第8、12天rhEPO诱导(1.0U/ml)心肌细胞分化率分别显著高于对应分化天数的自发心肌细胞分化率(0.11±0.02对0.05±0.01,P<0.05;0.86±0.02对0.65±0.05,P<0.05);与自发分化组比较,rhEPO干预(1.0U/ml)上调GATA-4、Nkx2.5mRNA的相对表达。结论外源性rhEPO早期干预能够促进ESC向心肌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小鼠胚胎干细胞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姜衡 魏勇 +3 位作者 王芹 刘兵 严轶文 吴宗贵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423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高血压病合并AF(n=233),不合并AF(n=190)两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的可能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423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高血压病合并AF(n=233),不合并AF(n=190)两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单变量分析显示,与非AF组相比,AF组的年龄较大(P<0.001)、体重指数偏高(P=0.019),心脏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偏大(P<0.001),左室射血分数(P=0.005)较低。肌酐(P<0.001)和尿酸水平(P=0.013)偏高,但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01)较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08,95%CI:1.04~1.13,)、左心房内径(OR=1.51,95%CI:1.38~1.6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OR=0.52,95%CI:0.36~0.78)与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结论:年龄及左心房内径越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低的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的危险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高血压 危险因素 左心房内径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程动态疾病管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潘扬 史浩颖 汪芳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5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全程动态疾病管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18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90)和对照组(n=90)。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试验组给予全程动态疾病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焦... 目的:探讨全程动态疾病管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18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90)和对照组(n=90)。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试验组给予全程动态疾病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用药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6 min步行距离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服用依从性、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用药情况、LVEF及6 min步行距离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动态疾病管理模式可更有效改善CHF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疾病管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