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臂丛麻醉下四步手法松解联合关节腔痛点注射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朱轶 钟文晖 +2 位作者 朱伟民 汪听亚 吴耀持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10期63-66,共4页
目的观察关节腔痛点注射联合臂丛麻醉下四步手法松解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冻结肩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臂丛麻醉下四步手法松解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关节腔痛点注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天,... 目的观察关节腔痛点注射联合臂丛麻醉下四步手法松解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冻结肩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臂丛麻醉下四步手法松解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关节腔痛点注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天,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1)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86.6%;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肩关节外展、前屈、后伸、内旋范围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对照组仅肩关节外展、前屈范围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组内比较,两组VA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3个月比较,VA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腔痛点注射联合臂丛麻醉下四步手法松解治疗冻结肩疗效满意,较单纯四步手法松解能更明显地缓解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值得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肩 臂丛麻醉 手法松解 注射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下四步手法松解联合超声针刀和药物注射治疗肩凝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朱轶 蒋静涵 +3 位作者 钟文晖 邹锋 樊远志 朱伟民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8期1540-1543,共4页
目的观察麻醉下四步手法松解联合超声针刀和药物注射治疗肩凝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肩凝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麻醉下四步手法松解联合超声针刀和药物注射治疗)和对照组(采用麻醉下四步手法松解联合药物注射治疗),每组42例。两... 目的观察麻醉下四步手法松解联合超声针刀和药物注射治疗肩凝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肩凝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麻醉下四步手法松解联合超声针刀和药物注射治疗)和对照组(采用麻醉下四步手法松解联合药物注射治疗),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时,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Constant-Murley(CMC)肩关节功能评分,评定两组综合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MC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麻醉下四步手法松解联合超声针刀和药物注射治疗肩凝症,与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药物注射治疗相比,能够更好地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综合疗效,且相对精准安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凝症 手法松解 超声引导 针刀 注射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脂肪栓塞综合征模型中自噬水平的变化
3
作者 张瑛 徐晓涛 王爱忠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22-625,I0003,共5页
目的 观察大鼠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 FES)模型中自噬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250±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将大鼠平均分为6组(n=10):对照组、FES 1 h组、FES 6 h组、FES 12 h... 目的 观察大鼠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 FES)模型中自噬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250±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将大鼠平均分为6组(n=10):对照组、FES 1 h组、FES 6 h组、FES 12 h组、FES 24 h 组和雷帕霉素+FES 24 h组。除对照组均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同种异体肾周脂肪0.706 mL/kg,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剂量无菌等渗盐水;雷帕霉素组在建立大鼠FES模型前30 min经尾静脉注射雷帕霉素2 mg/kg。分别于模型建立后1、6、12、24 h取10只大鼠处死取肺组织,光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测定肺组织W/D,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Western blotting 法测定LC3-Ⅰ/LC3-Ⅱ、p62、mTOR/p-mTOR及p70S6K/p- p70S6K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FES组肺组织损伤严重。FES组大鼠肺组织W/D值和MPO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62、mTOR/p- mTOR和p70S6K/p- p70S6K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雷帕霉素+FES 24 h组较FES 24 h组,p62、mTOR/p- mTOR和p70S6K/p- p70S6K表达下调(P〈0.05)。结论 自噬参与了FES的发病过程,并且在模型中被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 自噬 肺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对氧糖剥夺导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
4
作者 祁爱花 王爱忠 王莉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33期4223-4225,共3页
目的研究丙泊酚对氧糖剥夺(OGD)导致神经元样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神经生长因子(7S-NGF)将PC12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PC12细胞,于37℃、5%CO2+95%N2中孵育1、6、12、24和48h后,用MTT法获得细胞损伤最明显的时间;... 目的研究丙泊酚对氧糖剥夺(OGD)导致神经元样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神经生长因子(7S-NGF)将PC12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PC12细胞,于37℃、5%CO2+95%N2中孵育1、6、12、24和48h后,用MTT法获得细胞损伤最明显的时间;用1、5、10μmol/L的丙泊酚分别处理OGD损伤的细胞,通过MTT法得出对细胞作用最显著的浓度。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OGD组和OGD+丙泊酚组,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评估丙泊酚的作用及机制。结果 PC12细胞OGD损伤12h后,观察到约70%的细胞损伤;10μmol/L丙泊酚处理细胞后,细胞活力增加最为显著(P<0.01);OGD+丙泊酚组磷酸化应激活化蛋白激酶(SAPK)/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c-Jun的表达明显低于OGD组(P<0.05)。结论丙泊酚通过SAPK/JNK-c-Jun信号通路保护OGD损伤的PC12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12细胞 丙泊酚 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un氨基末端激酶 氧糖剥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