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心脏病肺组织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莫绪明 黄燕军 +5 位作者 王敏生 谷兴琳 王春生 王振喜 戴约 钱龙宝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67-569,共3页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 (PH)病人肺组织一氧化氮合酶 (NOS)、内皮素(ET)的mRNA表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治疗组 2 1例先心病患者 ,平均肺动脉压为 5 8±2 1mmHg ,肺血管阻力 760± 2 0 6dyn .s.cm-5。于开胸后...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 (PH)病人肺组织一氧化氮合酶 (NOS)、内皮素(ET)的mRNA表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治疗组 2 1例先心病患者 ,平均肺动脉压为 5 8±2 1mmHg ,肺血管阻力 760± 2 0 6dyn .s.cm-5。于开胸后立即取肺组织采用RT PCR技术检测NOS、ET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PH组肺组织结构型NOS(cNOS)及诱导型NOS(iNOS)mRNA表达均减少 ,以cNOSmRNA为明显 ;cNOSmRNA ,iNOSmRNA电泳光密度均较对照组为低。肺组织ET 1及ETARmRNA的表达明显较对照组为高 ,而ETBRmRNA的表达则低于对照组。分析表明 ,PH程度越重 ,其cNOSmRNA的表达减少越明显 ,而ET及其受体的mRNA表达则呈现相反的改变。结论 先心病PH患儿肺组织血管活性因子发生明显改变 ,提示此类患儿宜尽早手术纠治 ,以从根本上消除形成PH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一氧化氮合酶 mRNA 内皮素 基因表达 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创伤性瓣膜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8例报告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哲 蒋振斌 赵强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60-361,共2页
关键词 心脏创伤 瓣膜损伤 诊断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式一氧化氮吸入流量控制仪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莫绪明 赵恩春 +3 位作者 王敏生 谷兴琳 王振喜 王春生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33-35,共3页
设计了脉冲式NO吸入流量控制仪 ,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探讨 ,并进行了物理性能检测、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物理性能检测结果表明 ,在不同压力下及不同释放量下NO实际释放量与理论释放量非常接近(p>0.05) ,均无统计学差异 ,能够达... 设计了脉冲式NO吸入流量控制仪 ,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探讨 ,并进行了物理性能检测、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物理性能检测结果表明 ,在不同压力下及不同释放量下NO实际释放量与理论释放量非常接近(p>0.05) ,均无统计学差异 ,能够达到临床应用要求。动物实验结果表明 ,吸入NO浓度与理论浓度相比偏低 ,但差异不显著(p>0.05)。16例PH病人吸入NO后平均PVR从617±51.3dyn.s.cm -5降至417±36.9dyn.s.cm -5(p<0.01) ,PAP从吸入NO前的54.4±13.1mmHg 降至33.8±12.3mmHg(p>0.01) ,但停止吸入NO后较短时间即回到基线。脉冲式NO吸入流量控制仪设计符合要求 ,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及实验研究 ,从而为临床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一氧化氮 肺动脉高压 肺冲式气体流量控制仪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入一氧化氮的毒性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莫绪明 王敏生 谷兴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1年第1期8-11,共4页
吸入一氧化氮作为近年来临床医学的一个重大进展 ,对其在临床的应用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一氧化氮的代谢产物高铁血红蛋白 ,二氧化氮 ,近氧化亚硝酸根 ,亚硝基巯醇化合物等 )对机体的不良影响以及其毒性作用 ... 吸入一氧化氮作为近年来临床医学的一个重大进展 ,对其在临床的应用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一氧化氮的代谢产物高铁血红蛋白 ,二氧化氮 ,近氧化亚硝酸根 ,亚硝基巯醇化合物等 )对机体的不良影响以及其毒性作用 ,致畸和致癌的可能性。并综述了有关对一氧化氮气体、一氧化氮吸入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毒理作用 安全措施 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初步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强 王宜青 夏利民 《中国临床医学》 1999年第2期143-144,共2页
目的: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可减少体外循环引起的并发症,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出血输血少,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方法:自1998年8月至1999年4月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左胸廓内动脉、双侧胸廓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为12例冠心病患者... 目的: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可减少体外循环引起的并发症,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出血输血少,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方法:自1998年8月至1999年4月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左胸廓内动脉、双侧胸廓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为12例冠心病患者施行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占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22%。年龄45~80岁(平均65岁),左室射血分数23%~69%(平均47%),平均搭桥2.1根。结果:平均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2d(平均1.2d)和12~20d(平均12d)术后平均6d出院,较同期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短(P<0.05)。胸腔引流量和输血分别为280~750ml(平均415ml),0~600ml(平均160ml),较同期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少(P<0.05)。11例手术存活,1例死于呼吸衰竭。短期随访(1~8个月)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2例患者术后2个月随访冠脉造影,吻合口满意率100%。结论: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经济、有效,并可应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 微创 非体外心脏不停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内皮素水平在心内直视手术期间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祝志刚 王敏生 +4 位作者 蒋振斌 石美鑫 任长裕 姜桢 许叔祥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6期419-424,共6页
对1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继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在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期间进行了血流动力学与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的动态监测。发现:①患者术前血浆ET-1水平显著升高,为健康对照者的3倍,且与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如肺动脉压、肺毛... 对1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继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在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期间进行了血流动力学与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的动态监测。发现:①患者术前血浆ET-1水平显著升高,为健康对照者的3倍,且与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如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肺循环血管阻力等呈正相关。随着瓣膜置换术后肺循环的改善,血浆ET-1水平迅速下降;②血浆ET-1水平在体外循环期间显著持续的上升并在体外循环结束时达到峰值。峰值ET-1水平与体外循环持续时间呈正相关,而与体外循环期间尿量呈负相关。推论:①ET-1可能参与和加速了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病理进程,血浆ET-1水平可作为衡量风心病患者继发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②显著增高的ET-1可能与长时间体外循环后的心、肾功能障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风湿性 心脏瓣膜病 心内直视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与体外循环 被引量:4
7
作者 祝志刚 王敏生 +4 位作者 蒋振斌 任长裕 石美鑫 姜桢 许叔祥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1995年第3期128-130,共3页
本研究发现动脉血浆ET-1水平在体外循环期间持续显著地增高并在体外循环结束时达到峰值。峰值ET-1水平与体外循环时间呈正相关。推测体外循环期间肺与循环的“隔离”对血浆ET-1水平的增高起主要作用。显著增高的ET-1可... 本研究发现动脉血浆ET-1水平在体外循环期间持续显著地增高并在体外循环结束时达到峰值。峰值ET-1水平与体外循环时间呈正相关。推测体外循环期间肺与循环的“隔离”对血浆ET-1水平的增高起主要作用。显著增高的ET-1可能与长时间体外循环后的心、肾功能障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体外循环 肾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尖瓣替换术的新概念:保留瓣下结构维护左心功能
8
作者 于昂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1999年第5期293-295,共3页
乳头肌-二尖瓣瓣环解剖连续性在左心室收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通过维持这种连续性而维护术后左心功能,尤使术前已有明显左心功能损害的病人受益。与保留后叶腱索的二尖瓣替换术比较,保留前、后叶腱... 乳头肌-二尖瓣瓣环解剖连续性在左心室收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通过维持这种连续性而维护术后左心功能,尤使术前已有明显左心功能损害的病人受益。与保留后叶腱索的二尖瓣替换术比较,保留前、后叶腱索的二尖瓣替换术,可最大程度地维护术后左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替换术 保留瓣下结构 左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莫绪明 谷兴琳 +4 位作者 王敏生 江家婉 蔡红星 王春生 王振喜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5期278-281,共4页
目的 探讨先心病肺动脉高压 (PH)患儿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 1例先心病患儿为 1997年 11月~ 1999年 2月间住院行心血管手术者 ,全组平均肺动脉压为 (5 8± 2 1)mmHg ,肺血管阻力 (760± 2 0 6)dyn·... 目的 探讨先心病肺动脉高压 (PH)患儿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 1例先心病患儿为 1997年 11月~ 1999年 2月间住院行心血管手术者 ,全组平均肺动脉压为 (5 8± 2 1)mmHg ,肺血管阻力 (760± 2 0 6)dyn·s·cm-5。除 4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行导管结扎外 ,其余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 ,于开胸后立即取肺组织在电镜下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2 1例PH患儿肺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 ,且在毛细血管两侧不对称 ,主要集中于非气血交换侧 ,以胶原纤维增生最显著 ,弹力纤维增生次之。肺泡Ⅱ型细胞显著增多 ,其胞质内可见大量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 ,板层小体增多并可见其内容物丢失。肺泡Ⅰ型细胞基膜显著增厚 ,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 ,毛细血管基膜增厚。结论 重症先心病PH患儿肺组织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结合临床 ,提示对于先心病患儿宜尽早手术纠治 ,以从根本上消除形成PH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超微结构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左心室室壁瘤的外科处理
10
作者 蒋振斌 王哲 +1 位作者 赵强 任长裕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654-654,共1页
关键词 左心室室壁瘤 外科手术 术式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