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学化学实验的微量化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世朋 王程杰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9年第2期10-13,共4页
基于目前微型实验的优点和不足,对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几个典型例子进行微量化研究和改进,摸索出比较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使实验现象明显且易观察。通过微量化实验的研究,巧妙地将实验仪器和药品用量进行改进,使微量化实验在中... 基于目前微型实验的优点和不足,对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几个典型例子进行微量化研究和改进,摸索出比较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使实验现象明显且易观察。通过微量化实验的研究,巧妙地将实验仪器和药品用量进行改进,使微量化实验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发挥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实验 微量化 微型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化学及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朱传征 《化学教育》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7,共4页
磁化学及其进展朱传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200062)磁学是古老的学科之一,引以为豪的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就是磁学最原始的应用。现今,磁学已从物理学渗透到化学、生物学、医学、地学、天文学等学科中。诸多的... 磁化学及其进展朱传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200062)磁学是古老的学科之一,引以为豪的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就是磁学最原始的应用。现今,磁学已从物理学渗透到化学、生物学、医学、地学、天文学等学科中。诸多的磁装置或器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及高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学 研究现状 应用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荆芥的单萜类化合物 被引量:8
3
作者 杨帆 张仁延 +1 位作者 陈江弢 杨崇仁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 对传统中药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 Briq.中的单萜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溶剂提取、柱层析分离纯化、光谱测定化学结构。结果 从中药荆芥的全草中分离得到 2个新的和 3个已知的单萜类化合物。结论 根据理化... 目的 对传统中药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 Briq.中的单萜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溶剂提取、柱层析分离纯化、光谱测定化学结构。结果 从中药荆芥的全草中分离得到 2个新的和 3个已知的单萜类化合物。结论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为 3-羟基 - 4(8) -烯 -对 -薄荷烷 - 3(9) -内酯 ;1,2 -二羟基 - 8(9) -烯 -对 -薄荷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唇形科 单萜 3-羟基-4(8)-烯-对-薄荷烷-3(9)-内酯 1 2-二羟基-8(9)-烯-对-薄荷烷 化学成分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显色剂二溴对甲基偶氮磺的合成及光度法测定铈组稀土元素 被引量:9
4
作者 潘教麦 刘勇 徐钟隽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3,共3页
合成了新显色剂二溴对甲基偶氮磺并用于铈组稀土元素的光度测定。在酸性介质中,试剂与铈等稀土元素形成蓝色络合物,在633nm处具有最大吸收。铈含量在0~2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应用于钢铁中铈组稀土的直接... 合成了新显色剂二溴对甲基偶氮磺并用于铈组稀土元素的光度测定。在酸性介质中,试剂与铈等稀土元素形成蓝色络合物,在633nm处具有最大吸收。铈含量在0~2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应用于钢铁中铈组稀土的直接测定,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度法 铈组稀土元素 偶氮磺类 显色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最色剂DBM-偶氮二溴羧与锶显色反应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黄芳 潘教麦 宋立伟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304-305,共2页
研究了新显色剂DBM-偶氮二溴羧与锶显色反应的最佳条件。在0.12mol·L^(-1)磷酸介质中,试剂与锶发生显色反应,最大吸收波长为610nm,络合比为1:1,摩尔吸光系数为4.75×10~4,锶量在0~15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反应具有很... 研究了新显色剂DBM-偶氮二溴羧与锶显色反应的最佳条件。在0.12mol·L^(-1)磷酸介质中,试剂与锶发生显色反应,最大吸收波长为610nm,络合比为1:1,摩尔吸光系数为4.75×10~4,锶量在0~15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反应具有很高的选择性,三倍于锶量的钡不干扰测定,可快速测定炼钢除氧剂和铝合金中的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BM 偶氮二溴羧 吸光光度法 显色反应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制备反应机理及最佳条件的再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黄静 王星乔 丁伟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9年第8期20-22,共3页
讨论了甲烷制备的反应机理,选用优选法确定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的最佳质量配比。
关键词 甲烷制备 反应机理 优选法 最佳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稀土元素与对硝基偶氮氯膦(CPA_PN)配合反应的研究
7
作者 赵泓 戴立益 +4 位作者 廖夷戎 艾仁云 徐锋 杨宝林 朱传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2期50-54,共5页
本文报导在pH=1.4±0.1条件下,测定了重稀土元素与显色剂对销基偶氮氯膦形成配合物的吸收光谱、α型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求得RE/CPA_pN配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光度法研究Y、Gd、Tb、Dy、... 本文报导在pH=1.4±0.1条件下,测定了重稀土元素与显色剂对销基偶氮氯膦形成配合物的吸收光谱、α型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求得RE/CPA_pN配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光度法研究Y、Gd、Tb、Dy、Ho、Er、Tm、Yb、Lu与CPA_pN配合物的组成,并测定其α型配合物的积累稳定常数。重稀土元素与CPA_pN在一定条件下亦能形成β型配合物,Yb-CAA_pN的β峰在731nm处,并在此波长下测定Yb-CPA_pN配合物由α型转化为β型的反应级数为一级,半衰期为31.9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稀土元素 对硝基偶氮氯膦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氧基羟基苯基荧光酮光度法测定食品中微量锗
8
作者 康新平 潘教麦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550-551,共2页
目的:探讨二甲氧基羟基苯基荧光酮光度测定食品中微量锗的方法。方法:在H3PO4介质中和TritonX-100存在时,采用二甲氧基羟基苯基荧光酮(DMHPF)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的微量锗。结果:锗与二甲氧基羟基苯基荧光酮形成1:2橙红色络合物,最大吸收在... 目的:探讨二甲氧基羟基苯基荧光酮光度测定食品中微量锗的方法。方法:在H3PO4介质中和TritonX-100存在时,采用二甲氧基羟基苯基荧光酮(DMHPF)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的微量锗。结果:锗与二甲氧基羟基苯基荧光酮形成1:2橙红色络合物,最大吸收在505nm波长处,锗含量在0~7 μg/25 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8×105L·mol-1·cm-1。结论:该法用于食品中微量锗的测定,结果满意,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氧基羟基苯基荧光酮 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咪唑啉酮类有机催化剂催化的不对称反应 被引量:4
9
作者 姚成福 孙彩霞 +1 位作者 闫少宇 吴海虹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7-898,共12页
近年来,不对称有机催化过程日趋成熟,用于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相对于金属催化过程有机胺催化剂具有许多潜在的优势:相对比较稳定,价格较低,容易得到,没有金属泄露到环境或产品中的风险以及对操作环境要求不高等,有机胺催化已被证明是... 近年来,不对称有机催化过程日趋成熟,用于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相对于金属催化过程有机胺催化剂具有许多潜在的优势:相对比较稳定,价格较低,容易得到,没有金属泄露到环境或产品中的风险以及对操作环境要求不高等,有机胺催化已被证明是实现不对称转化的有效手段。手性咪唑啉酮催化剂是有机胺催化剂中重要的一种类型。本文总结了手性咪唑啉酮催化剂在Diels-Alder反应、1,3-偶极环加成、Michael反应、Friedel-Crafts烷基化等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未来手性咪唑啉酮在工业中的应用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催化 不对称反应 手性咪唑啉酮 亚胺离子 烯胺 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溴对甲基偶氮羧质子化及其离解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芳 潘教麦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78-581,共4页
用萃取法对二溴对甲基偶氮羧进行了纯化,并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二溴对甲基偶氮羧的质子化和五级离解作用,测定了其质子化常数和逐级离解常数,获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二溴对甲基 偶氮羧 质子化常数 逐级离解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水体中颗粒悬浮物对有机污染水体系净化的实验模拟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玲 《红河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20-23,共4页
本文以上海竹圆地区苏州河底泥为研究对象,以化学耗氧量为主要的研究手段,进行了二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研究了泥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最佳吸附量,最佳吸附酸度,最佳吸附时间和吸附饱和后泥沙的zeta电位,从而为第二部分的模拟实验选择最... 本文以上海竹圆地区苏州河底泥为研究对象,以化学耗氧量为主要的研究手段,进行了二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研究了泥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最佳吸附量,最佳吸附酸度,最佳吸附时间和吸附饱和后泥沙的zeta电位,从而为第二部分的模拟实验选择最佳条件。通过实验得出:最佳吸附量3g/l(干重),最佳吸附酸度pH=7—9(与实际体系接近),最佳吸附时间1—3h,此时的CODcr去除率可达到50%,吸附饱和后的泥沙的等电点在pH=3左右,在pH=7—9的范围内zeta为15-20mv间,颗粒不稳定,易发生絮凝沉降。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上海竹圆地区苏州河底泥对污水的降解,经过与无泥沙污水降解的对照,说明泥沙在天然水体自净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实验表明,初始阶段,泥沙以吸附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主,尤其在加入泥沙后的1—3h,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吸附饱和后,有机物的降解主要为附着在泥沙表面的各种微生物在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TA电位 化学耗氧量 等电点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分子──打开神秘生命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被引量:2
12
作者 叶建山 朱传征 《化学教育》 CAS 1997年第11期3-4,共2页
关键词 一氧化氮 生命科学 生化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价键中结合力的本质及其强度的定量表达方法——键强参数的概念
13
作者 姚群 周亚新 +1 位作者 潘道皑 钮泽富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0期949-956,共8页
建立 A—B 键中某价电子的键强参数的概念:f_(1,A-B)=(?)ε_(?)/(?)ι_(A-B)表达价分子轨道 i 上一个电子对 A—B 键中化学结合力的贡献.从理论上说明它是 i-电子云对 A 及 B 核的“拉力”以及对其它电子的“推力”的“净效应”大小.就 ... 建立 A—B 键中某价电子的键强参数的概念:f_(1,A-B)=(?)ε_(?)/(?)ι_(A-B)表达价分子轨道 i 上一个电子对 A—B 键中化学结合力的贡献.从理论上说明它是 i-电子云对 A 及 B 核的“拉力”以及对其它电子的“推力”的“净效应”大小.就 CO,N_2,O_2说明其所反映的“成键性质”与 UPS 的实验数据相一致.就几个均匀环状化合物证明其有很好的“加和性”.多中心键的 F_1与其中“双中心”键的 f_1之和相等.其所反映的“成键”性质与 MO 的对称性及电荷密度分布图的定性结论完全一致.f_(▲_B)=(?)所反映的键强度与键长及“键电荷”的大小顺序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键 键强参数 结合力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穿与屏蔽效应的从头计算研究
14
作者 潘道皑 廖孟生 +2 位作者 孙万昌 高剑南 石庆年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42-245,共4页
Slater等根据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提出用屏蔽常数σ_i表示某自旋轨道i上的电子(简称i电子)所受其它各电子的排斥作用相当于抵消掉若干个核电荷的吸引作用,并通过对各元素的X-射线和光学光谱项的理论分析确定了j-电子对i-电子的屏蔽常数σ... Slater等根据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提出用屏蔽常数σ_i表示某自旋轨道i上的电子(简称i电子)所受其它各电子的排斥作用相当于抵消掉若干个核电荷的吸引作用,并通过对各元素的X-射线和光学光谱项的理论分析确定了j-电子对i-电子的屏蔽常数σ_(ji)的一些规律。徐光宪等曾对其加以改进。应用这些规律可判断多电子原子价轨道能级次序,并成功地从理论上阐明由实验确定的电子分层排布规律,使元素周期律从理论上得到发展。“屏蔽”效应主要是表达电子相互排斥的效应。把传统的“钻穿”效应的概念略加改进后,可使其主要表达核对电子吸引作用的效应。为此,定义i-电子轨道半径参量r_(p,i)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穿效应 屏蔽效应 从头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系列趣味实验设计
15
作者 关晓鹏 汪青 《中学教学参考》 2015年第20期93-93,共1页
我国化学教材中趣味性实验的教学内容偏少。实验选题通常强调突出知识目标,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现状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拓展和研究趣味实验的空间。
关键词 电解 电解系列实验 趣味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电池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斐 王麟生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2年第8期117-119,共3页
关键词 锌锰干电池 镍镉电池 铅蓄电池 废电池 回收 综合利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