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平台与分离式载荷一体化热控设计
1
作者 吴自帅 张赪栋 +2 位作者 雷智博 翟载腾 姚建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9-385,共7页
随着航天探索需求发展,对组合式航天器通过空间平台在轨完成释放,分离出有效载荷或舱段来实现更复杂功能的需求愈加迫切.空间平台为分离前舱段或载荷提供服务保障.在假设的空间平台和分离式载荷条件下,提出一种空间平台与分离式载荷一... 随着航天探索需求发展,对组合式航天器通过空间平台在轨完成释放,分离出有效载荷或舱段来实现更复杂功能的需求愈加迫切.空间平台为分离前舱段或载荷提供服务保障.在假设的空间平台和分离式载荷条件下,提出一种空间平台与分离式载荷一体化热控设计,进行热控方案设计,并对载荷存储控温、载荷与平台互相影响、分离时平台温度变化进行热仿真,同时开展初步热真空试验,验证稳态工况下热设计的正确性,并校正热模型以开展更多工况的分析.通过热试验和仿真获得了该设计的温度特性和热量传递特性,数据分析表明该设计合理有效,验证了热耦合的载荷和平台进行独立热试验方法的可行性,可为此类航天器热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平台 分离式 一体化 热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卫星飞轮上采用机械变频的动力吸振技术 被引量:4
2
作者 黄俊杰 周徐斌 +1 位作者 申军烽 虞自飞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4年第4期83-87,共5页
为拓宽动力吸振器的工作频带,以满足卫星飞轮振动控制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机械变频技术的动力吸振器结构,对该变型结构的工作原理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后表明,机械变频装置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将动力吸振器的工作频带拓宽到20 H... 为拓宽动力吸振器的工作频带,以满足卫星飞轮振动控制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机械变频技术的动力吸振器结构,对该变型结构的工作原理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后表明,机械变频装置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将动力吸振器的工作频带拓宽到20 Hz。由此,能够有效抑制飞轮安装板的对于飞轮振动的响应幅值,频率调节范围增大;而且结构紧凑,可靠性高。这一改进的动力吸振技术为卫星飞轮振动控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变频动力吸振器 振动分析 飞轮振动 机械变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响应的卫星推进剂剩余量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江世臣 付鑫 +3 位作者 康奥峰 袁双 林景松 俞洁 《上海航天》 2014年第3期43-47,共5页
介绍了基于热响应法的卫星推进剂剩余量在轨测量方法的原理,给出了国外在Telstar 11,LM 3000,BSS601平台日本通信卫星,Turksat 1C卫星的应用情况。给出了将该方法用于国内卫星的设想,并归纳了推进剂在轨空间分布高精度仿真、带液条件下... 介绍了基于热响应法的卫星推进剂剩余量在轨测量方法的原理,给出了国外在Telstar 11,LM 3000,BSS601平台日本通信卫星,Turksat 1C卫星的应用情况。给出了将该方法用于国内卫星的设想,并归纳了推进剂在轨空间分布高精度仿真、带液条件下贮箱内复杂传热过程高精度热仿真、贮箱与整星耦合热分析仿真等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响应 推进剂 剩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组元25N发动机热辐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江 耿宏飞 +3 位作者 刘炜葳 陈钢 曹建光 姚建 《上海航天》 2016年第2期73-77,共5页
对双组元推进系统25N发动机对某飞行器热辐射的影响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认为该发动机长时间工作时本体对周围部件的热辐射影响不可忽视。设计并实施了某飞行器双组元推进系统25N发动机热试车搭载试验,试验结果证实了发动机热辐射影响的... 对双组元推进系统25N发动机对某飞行器热辐射的影响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认为该发动机长时间工作时本体对周围部件的热辐射影响不可忽视。设计并实施了某飞行器双组元推进系统25N发动机热试车搭载试验,试验结果证实了发动机热辐射影响的严重性,验证了热防护措施的可行性。提出了该飞行器双组元25N发动机热辐射影响防护设计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双组元推进系统发动机组热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组元推进系统 发动机 热辐射 热试车搭载试验 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双层高静低动刚度隔振系统试验研究
5
作者 邵敏强 利云云 +2 位作者 周徐斌 陈卫东 刘兴天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3,共7页
对一种由欧拉屈曲梁负刚度调节器与双层线性隔振系统并联构成的双层高静低动刚度隔振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描述了高静低动刚度的力学原理,对欧拉屈曲梁负刚度调节器样机进行了压缩试验,验证了其负刚度机理。根据负刚度调节器并联形式的... 对一种由欧拉屈曲梁负刚度调节器与双层线性隔振系统并联构成的双层高静低动刚度隔振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描述了高静低动刚度的力学原理,对欧拉屈曲梁负刚度调节器样机进行了压缩试验,验证了其负刚度机理。根据负刚度调节器并联形式的不同,设计了约束型和无约束型两类隔振系统,求解系统的消极隔振模型动力学方程,分析了两类隔振系统在不同上、下层刚度组合下的隔振性能。搭建两种高静低动刚度的隔振试验系统,通过扫频和定频试验验证了其隔振性能,并对结果偏差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隔振 欧拉屈曲梁 高静低动刚度 隔振试验 力传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控制力矩陀螺微振动抑制装置的动力学建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嘉登 张高雄 +2 位作者 茅敏 陆国平 刘兴天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为了隔离卫星主要振源控制力矩陀螺的微振动,给航天器有效载荷提供超静工作环境,基于松弛型阻尼器,设计了控制力矩陀螺六自由度微振动抑制装置,完成了隔振平台的动力学建模和实验研究。使用牛顿-欧拉法建立了微振动抑制装置的动力学模型... 为了隔离卫星主要振源控制力矩陀螺的微振动,给航天器有效载荷提供超静工作环境,基于松弛型阻尼器,设计了控制力矩陀螺六自由度微振动抑制装置,完成了隔振平台的动力学建模和实验研究。使用牛顿-欧拉法建立了微振动抑制装置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微振动抑制装置在基础激励下的频域特性和隔振系统的耦合特性;搭建了微振动抑制装置实验平台,并且进行了垂向隔振实验,给出了激励幅值对隔振系统隔振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和理论结果吻合,采取的松弛型阻尼器,能够使隔振系统在共振频率附近放大不超过10 dB,并在控制力矩陀螺主频振动处减振效果超过30 dB,微振动抑制装置可以有效隔离控制力矩陀螺在轨运行期间产生的微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振动 松弛型阻尼 控制力矩陀螺 隔振器 传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制冷机隔振装置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嘉登 许银生 +3 位作者 刘雪瑞 杨宝玉 黄修长 刘兴天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4-198,219,共6页
制冷机广泛应用于空间红外遥感探测器中,其主要运动部件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微振动,是影响探测器正常工作的主要振源之一。基于松弛型阻尼器,设计制冷机多自由度隔振装置。对隔振装置的隔振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同时,搭建隔振装置实... 制冷机广泛应用于空间红外遥感探测器中,其主要运动部件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微振动,是影响探测器正常工作的主要振源之一。基于松弛型阻尼器,设计制冷机多自由度隔振装置。对隔振装置的隔振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同时,搭建隔振装置实验平台,完成隔振性能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隔振装置在制冷机工频处的隔振效率达到94%以上,可以有效隔离制冷机在轨运行期间产生的微振动。同时,隔振系统的共振放大倍数小于7倍。研究结果对星载制冷机隔振装置的设计和工程应用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微振动 松弛型阻尼 星载制冷机 隔振器 传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挠性附件用黏弹性阻尼器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孔祥森 周静 +2 位作者 刘兴天 申军烽 周徐斌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8年第4期67-71,共5页
用黏弹性阻尼器对卫星挠性附件进行仿真和实验分析与探讨。基于环形约束阻尼层减振原理,设计低频振动抑制阻尼器,安装在挠性附件与星体之间,保证连接刚度并提供阻尼;建立挠性附件-阻尼器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和频响分析获得不同阻尼参... 用黏弹性阻尼器对卫星挠性附件进行仿真和实验分析与探讨。基于环形约束阻尼层减振原理,设计低频振动抑制阻尼器,安装在挠性附件与星体之间,保证连接刚度并提供阻尼;建立挠性附件-阻尼器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和频响分析获得不同阻尼参数对结构低频振动抑制影响规律;进行减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加阻尼器后系统在1.4Hz处共振放大比降低30%以上,阻尼器低频振动抑制效果良好。该结果对此类阻尼器的在轨应用提供工程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挠性附件 低频振动 振动抑制 阻尼器 微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承力筒一体化结构设计及试验验证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春雨 吕凯 +2 位作者 张宗华 朱华 顾志悦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4年第2期186-190,共5页
为了减小卫星结构质量并保持良好的力学传递性能,文章在不改变原中心承力筒构型和外部接口的情况下,对碳纤维T800H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桁条加筋承力筒进行了锥柱一体化的结构设计,包括:采用可行方向法优化了承力筒的尺寸,确定了蒙皮单层铺... 为了减小卫星结构质量并保持良好的力学传递性能,文章在不改变原中心承力筒构型和外部接口的情况下,对碳纤维T800H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桁条加筋承力筒进行了锥柱一体化的结构设计,包括:采用可行方向法优化了承力筒的尺寸,确定了蒙皮单层铺层厚度和铺层方式,对端框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以及各部件采用胶接的方式。优化后的承力筒结构质量减小约52.4%。对该承力筒在整星状态下进行相应的力学分析,完成了承力筒静力试验和整星的振动试验,结果表明,该承力筒的结构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承力筒 碳纤维复合材料 一体化结构设计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振器安装位置对卫星载荷隔振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兴天 郑京良 申军烽 《上海航天》 2016年第6期67-71,共5页
研究了隔振器安装位置对星载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针对敏感载荷隔振系统,将隔振器安装位置位移转为敏感载荷在平动与转动方向上的自由度,建立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分析了系统的自由响应和受迫响应,自由响应的结果验证了系统的耦合性以及... 研究了隔振器安装位置对星载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针对敏感载荷隔振系统,将隔振器安装位置位移转为敏感载荷在平动与转动方向上的自由度,建立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分析了系统的自由响应和受迫响应,自由响应的结果验证了系统的耦合性以及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受迫响应结果表明耦合系统会出现两个自由度的共振峰,也会出现反共振点。针对平动和转动自由度分别定义了力传递率和力矩传递率,并考虑两种典型隔振器安装位置进行分析,求解了对应于安装位置过质心的耦合系统以及安装位置不过质心的非耦合系统的传递率。发现耦合系统的隔振性能在某些频段和转动方向上优于非耦合系统。结论对微振动的工程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振动 振动控制 耦合系统 敏感载荷 传递率 两自由度 振动响应 受迫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展开机构转动阻尼器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
11
作者 王嘉登 刘冲 +3 位作者 薛景赛 邓泽华 杨铭波 刘兴天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310-315,共6页
随着航天器大型天线展开驱动力矩需求越来越大,天线展开到位时的冲击载荷控制问题逐渐引起工程界的重视。介绍了一种航天器展开机构用大行程、大阻尼转动阻尼器,可有效抑制展开机构展开时的冲击载荷。对转动阻尼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简要... 随着航天器大型天线展开驱动力矩需求越来越大,天线展开到位时的冲击载荷控制问题逐渐引起工程界的重视。介绍了一种航天器展开机构用大行程、大阻尼转动阻尼器,可有效抑制展开机构展开时的冲击载荷。对转动阻尼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建立了转动阻尼器力学模型,分析了转动阻尼器的阻尼特性;采用MSC.ADAMS软件,对天线从收拢状态到完全展开状态这一展开过程进行了动力学数值仿真分析,分析了转动阻尼器对展开速度以及展开到位时锁定冲击力的影响;搭建了转动阻尼器阻尼性能测试平台,并且进行了阻尼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阻尼力矩仿真值与试验值误差在2%以内,安装转动阻尼器后天线展开到位时锁定冲击载荷幅值下降达91%,展开末期展开速度下降达81%,验证了转动阻尼器对冲击载荷控制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开机构 转动阻尼器 阻尼力矩 阻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器微振动隔离用液体阻尼隔振器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兴天 孔祥森 +1 位作者 申军烽 周徐斌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448-2453,共6页
针对卫星平台的微振动,提出了具有良好高频衰减及共振峰控制性能的松驰型液体阻尼隔振器。建立了松弛型液体阻尼隔振模型,从传递率的角度分析了提出的松驰型液体阻尼隔振器与传统隔振模型的区别。使用波纹管提供刚度及密封,基于小孔阻... 针对卫星平台的微振动,提出了具有良好高频衰减及共振峰控制性能的松驰型液体阻尼隔振器。建立了松弛型液体阻尼隔振模型,从传递率的角度分析了提出的松驰型液体阻尼隔振器与传统隔振模型的区别。使用波纹管提供刚度及密封,基于小孔阻尼结构形式,设计了松弛型液体阻尼隔振器并求解了系统的阻尼因子。对所设计的隔振器进行了传递率测试,结果表明,松弛型液体阻尼隔振器在共振频率处能够提供大阻尼,将共振放大倍数控制在2倍以内;在高频隔振区能提供小阻尼,100Hz衰减率超过95%,隔振性能优于传统隔振器。得到的结果和理论预测吻合较好。该项研究对松弛型液体阻尼隔振器的设计以及其在遥感器微振动隔离的应用上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弛型液体阻尼隔振器 微振动隔离 力传递率 动刚度 卫星遥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辐射成像仪在轨温度环境适应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淦泉 沈霞 +2 位作者 王伟成 王保勇 胡炳亭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0-544,共5页
风云四号是地球静止三轴稳定平台气象卫星,装载其上的辐射成像仪受剧烈的外热流日周期和年周期变化的影响,扫描机构和主光学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温度每天波动可达40℃以上.光学及支撑结构如何适应剧烈的环境温度变化,并保证良好的像质,是... 风云四号是地球静止三轴稳定平台气象卫星,装载其上的辐射成像仪受剧烈的外热流日周期和年周期变化的影响,扫描机构和主光学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温度每天波动可达40℃以上.光学及支撑结构如何适应剧烈的环境温度变化,并保证良好的像质,是地球静止三轴稳定平台遥感仪器系统设计的国际性难题.多种特性材料的匹配性设计以及适当支撑结构形式的采用,是避免和减少因温度大幅波动引起的光机变形及成像质量下降的良好策略.在轨数据表明,辐射成像仪克服了昼夜温差大的不利影响,敏感恒星时的弥散斑几乎仅覆盖一个像素,而且正午和子夜结果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静止三轴稳定平台 辐射成像仪 温控技术 热适应技术 恒星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星载CCD器件散热用热电制冷器的性能试验 被引量:5
14
作者 江世臣 胡炳亭 +2 位作者 付鑫 康奥峰 董瑶海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3-128,共6页
某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光学相机由于CCD器件功耗较大,并要求处于较低的工作温度水平,经论证确定采用热电制冷器对CCD的温度进行主动控制。设计了热电制冷器性能地面试验装置,分别在大气和真空环境中选用国内外不同型号的热电制冷器进行对... 某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光学相机由于CCD器件功耗较大,并要求处于较低的工作温度水平,经论证确定采用热电制冷器对CCD的温度进行主动控制。设计了热电制冷器性能地面试验装置,分别在大气和真空环境中选用国内外不同型号的热电制冷器进行对比试验研究。试验得到了安装方式对冷热端温差的影响、输入功耗与冷热端温差的对应关系、负载功率与冷热端温差的对应关系以及大气和真空环境对制冷器的性能影响等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在CCD负载下,制冷器冷热端的温差最大可达到45.8℃,能够满足CCD的低温工作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制冷器 地球静止轨道 散热 性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何非线性摩擦阻尼隔振系统动力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兴天 陈树海 +1 位作者 王嘉登 申军烽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1-379,共9页
非线性隔振系统由于具有较线性系统更优的隔振性能,因此在工程中应用广泛.本文通过配置与被隔振对象的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库伦摩擦阻尼器,构建了几何非线性摩擦阻尼模型.由于引入了几何非线性,因此其摩擦力与位移正相关,这与传统与位移无... 非线性隔振系统由于具有较线性系统更优的隔振性能,因此在工程中应用广泛.本文通过配置与被隔振对象的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库伦摩擦阻尼器,构建了几何非线性摩擦阻尼模型.由于引入了几何非线性,因此其摩擦力与位移正相关,这与传统与位移无关摩擦力模型有显著不同.首先,建立了具有几何非线性摩擦阻尼的数学模型以及隔振系统的受迫振动方程;然后,使用谐波平衡法求解了动力学方程,并使用数值仿真方法验证了谐波平衡法求解的准确性;最后,研究了几何非线性摩擦阻尼隔振器的绝对位移传递率和相对位移传递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库伦摩擦阻尼选择适当,非线性摩擦阻尼系统可以在保持高频振动衰减效果的前提下,显著降低系统共振峰,其性能优于传统的恒定摩擦阻尼隔振模型.同时,几何非线性摩擦阻尼系统能够避免传统摩擦阻尼系统中的"锁定"现象,从传递率角度来说,不利于共振峰控制;但从激励环境改变引发隔振系统失效的角度来看,几何非线性摩擦阻尼系统可以拓宽系统对激励幅值的适应范围,避免隔振系统失效.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此类隔振系统的设计和摩擦阻尼参数的选择具有通用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非线性 隔振器 传递率 库伦摩擦阻尼 被动隔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弛型阻尼隔振模型的动刚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兴天 钟鸣 +1 位作者 申军烽 周徐斌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6年第5期180-182,200,共4页
针对松弛型阻尼隔振模型,从动刚度角度分析其与传统隔振模型的区别。通过求解松弛型阻尼隔振模型的传递率,说明系统最优传递率和动刚度的联系。使用波纹管提供刚度及密封,采用小孔阻尼结构形式,设计松弛型阻尼隔振器并对系统的阻尼系数... 针对松弛型阻尼隔振模型,从动刚度角度分析其与传统隔振模型的区别。通过求解松弛型阻尼隔振模型的传递率,说明系统最优传递率和动刚度的联系。使用波纹管提供刚度及密封,采用小孔阻尼结构形式,设计松弛型阻尼隔振器并对系统的阻尼系数求解。对所设计的松弛型阻尼隔振器进行了动刚度的测试,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测吻合较好。研究对松弛型阻尼隔振器的优化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松弛型阻尼 隔振器 动刚度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热设计 被引量:7
17
作者 胡炳亭 徐涛 +1 位作者 江世臣 王淦泉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146,共6页
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是FY-4卫星的主要载荷之一,可实现对地的多光谱观测。辐射计在轨运行期间承受复杂的外热流环境,为保证高质量的成像品质,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热设计。根据地球静止轨道和辐射计构型特点,分析了热设计的特点,并对仪... 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是FY-4卫星的主要载荷之一,可实现对地的多光谱观测。辐射计在轨运行期间承受复杂的外热流环境,为保证高质量的成像品质,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热设计。根据地球静止轨道和辐射计构型特点,分析了热设计的特点,并对仪器进行详细的热设计和热分析,计算结果证明了热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静止轨道 扫描成像辐射计 热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在轨微振动隔离系统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大伟 陈卫东 +1 位作者 刘兴天 周徐斌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39,共6页
针对采用主动隔振系统时,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因质量接近而产生的运动耦合问题,文章使用牛顿-欧拉(Newton-Euler)方法对设计的Stewart隔振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给出了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质量接近时运动耦合模型,以及卫星平台质量无穷大时... 针对采用主动隔振系统时,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因质量接近而产生的运动耦合问题,文章使用牛顿-欧拉(Newton-Euler)方法对设计的Stewart隔振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给出了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质量接近时运动耦合模型,以及卫星平台质量无穷大时的运动无耦合模型下的系统动力学方程,对比分析了两种模型下系统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Stewart隔振系统在两种模型下系统动力学特性差异较大,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质量接近时,运动耦合模型的有效载荷角振动响应峰值大、平动响应峰值小、系统模态频率较高。因此,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质量接近时应采用运动耦合模型进行动力学建模。研究结果可为卫星有效载荷微振动隔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wart隔振系统 微振动 运动耦合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飞轮隔振与吸振联合减振系统设计 被引量:7
19
作者 虞自飞 周徐斌 +1 位作者 申军烽 周春华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97-903,共7页
分析了抑制卫星飞轮振动的方法,提出了隔振为主、吸振为辅的联合减振方案。研究了会聚式隔振系统参数对其减振性能的影响;针对会聚式隔振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圆周分布式吸振方法和相应的吸振系统,分析表明会聚式隔振系统在4个方向的... 分析了抑制卫星飞轮振动的方法,提出了隔振为主、吸振为辅的联合减振方案。研究了会聚式隔振系统参数对其减振性能的影响;针对会聚式隔振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圆周分布式吸振方法和相应的吸振系统,分析表明会聚式隔振系统在4个方向的隔振效率达90%以上。根据会聚式隔振系统在X平动方向隔振效率较低的问题,建立了会聚式隔振和圆周分布式吸振的联合减振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联合减振系统较单纯的隔振系统在X平动方向减振效率提高近50%,且不改变其他方向的减振性能。因此,联合减振设计方法合理可行,适用于卫星飞轮等主要振源的振动抑制,并为飞轮联合减振系统的工程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轮 圆周分布式减振系统 吸振 隔振 联合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双层高静低动刚度隔振系统动力学特性和应用局限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利云云 周徐斌 +1 位作者 陈卫东 刘兴天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371,共8页
高静低动刚度隔振系统低频隔振性能优越,双层隔振系统对高频振动衰减迅速。将二者结合,提出基于欧拉屈曲梁负刚度调节器的一类双层高静低动刚度隔振系统,该类双层高静低动刚度隔振系统的特点是上下层的负刚度调节器安装于同一基础。对... 高静低动刚度隔振系统低频隔振性能优越,双层隔振系统对高频振动衰减迅速。将二者结合,提出基于欧拉屈曲梁负刚度调节器的一类双层高静低动刚度隔振系统,该类双层高静低动刚度隔振系统的特点是上下层的负刚度调节器安装于同一基础。对该系统进行了静力学分析,给出了此类隔振系统的负刚度适用范围;采用积极隔振模型,建立了双层高静低动刚度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并使用谐波平衡法求解了系统动力学响应,根据上下层刚度之间存在的约束关系,且上下层刚度不能同时达到准零刚度等限制条件,给出了上下层线性刚度系数的有效取值范围,围绕有效取值范围的边界讨论上下层刚度系数对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并将其与普通的双层线性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进行比较。此外,还定义了双层非线性隔振系统的力传递率,研究了外激励幅值和阻尼比的大小对动力学响应和隔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上下层分别使用负刚度来获取准零刚度隔振系统带来的性能迥异,上层刚度完全线性,下层为准零刚度时系统的隔振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隔振 动力学 高静低动刚度 负刚度 传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