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和孟加拉国两国关系中的费尼河问题--水政治的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金翠 陈梦瑶 《南亚研究季刊》 CSSCI 2021年第4期135-155,160,共22页
“水政治”指的是对水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和使用。在围绕水展开的互动中,涉及对象具有丰富性,行为体具有多样性,所关联的问题具有广泛性。具体到费尼河水政治,涉及对象包括费尼河及其地下水系统。行为体既包括印度、孟加拉国两个国家行为... “水政治”指的是对水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和使用。在围绕水展开的互动中,涉及对象具有丰富性,行为体具有多样性,所关联的问题具有广泛性。具体到费尼河水政治,涉及对象包括费尼河及其地下水系统。行为体既包括印度、孟加拉国两个国家行为体,也包括两国设立的第三方水资源管理机构,还包括各邦政府、城镇和居民。这些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促进合作或引发争议。就关联的问题而言,费尼河问题不仅是简单的水量分享,还与生态环境、经贸往来、民众的情感诉求等紧密相关。对费尼河水政治的研究对于全面审视印度和孟加拉国的跨境河流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性价值,也有助于全面且深入地认识印孟两国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政治 印度 孟加拉国 费尼河 国际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视域下中美新冠肺炎疫情新闻发布会语域特征对比研究
2
作者 唐青叶 徐杨 《秘书》 2021年第1期3-16,共14页
话语具有实践性和建构性。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以有效的话语体系加以建构。研究基于语料库和多维分析法,对中美两国政府新冠肺炎疫情新闻发布会英语文本的语域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新闻发布会的话语表达表现为学究式说明... 话语具有实践性和建构性。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以有效的话语体系加以建构。研究基于语料库和多维分析法,对中美两国政府新冠肺炎疫情新闻发布会英语文本的语域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新闻发布会的话语表达表现为学究式说明型,书面语特征明显,官方信息充分,具有权威性,但是忽略情感表达,互动性不足。美国新闻发布会的话语表达表现为交互式劝说型,口语化倾向突出,互动性强,但是政策话语不足,与疫情这一中心话题有所偏离,忽视了民众对真实信息的需求。研究表明,有必要提高我国新闻发言人的话语建构能力和多模态符号驾驭能力,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国家治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新闻发布会 语域 多维分析法 国家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往事》多模态意义与国际受众解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贺靓 唐青叶 《秘书》 2021年第1期17-26,共10页
新华社在推特上发布Once Upon a Virus(《病毒往事》)短视频,使国际受众了解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与抗疫效果,反响热烈。分析国际受众的解码特点及其成因,有助于理解国家外交实践。研究以视觉语法和霍尔的受众解码模式为理论基础... 新华社在推特上发布Once Upon a Virus(《病毒往事》)短视频,使国际受众了解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与抗疫效果,反响热烈。分析国际受众的解码特点及其成因,有助于理解国家外交实践。研究以视觉语法和霍尔的受众解码模式为理论基础,分别用爬虫软件GooSeeker和AntConc3.5.8语料库工具对该短视频的多模态意义进行解构,并对YouTube社交媒体平台上有关该短视频的评论进行受众解码文本计量分析,探究主导式、协调式、对抗式三种解码模式评论文本的特点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主导式解码型评论的数量在总体上超过对抗式和协调式解码型评论。主导式解码型评论充分理解并认可短视频的内容、模态和创作手法,以及中国在抗击疫情期间的表现;对抗式解码型评论囿于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加上先入为主的解读方式,因而忽视短视频本身的内容;协调式解码型评论视人类为命运共同体,认为当务之急是世界各国团结协作,共同应对这场全人类的灾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ce Upon a Virus(《病毒往事》) 多模态 视觉语法 受众解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私有信息、突然袭击与战争爆发--以巴以冲突和乌克兰危机为例
4
作者 韩萧 汪瑾卉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158,163,共23页
借助战争研究中的议价理论和突然袭击理论,以博弈中的信息和情报因素为焦点,系统分析巴以冲突和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原因,有助于在理论和现实层面加深对战争爆发问题的理解。战争的议价理论认为,与行为体自身军事实力和作战意愿相关的信息... 借助战争研究中的议价理论和突然袭击理论,以博弈中的信息和情报因素为焦点,系统分析巴以冲突和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原因,有助于在理论和现实层面加深对战争爆发问题的理解。战争的议价理论认为,与行为体自身军事实力和作战意愿相关的信息是私有信息,而行为体存在错误呈现私有信息的动机,这导致各行为体在互动中始终怀疑对方会错误呈现私有信息,这是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在巴以冲突和乌克兰危机中,哈马斯和俄罗斯都曾试图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和作战意愿,希望迫使以色列和乌克兰改变立场,但并未奏效。两场危机同时显示出私有信息并不完全“私有”,以色列和乌克兰在冲突爆发前获取的信息足以预示冲突即将发生,但这并未阻止冲突的最终爆发。国际环境中的噪声、情报机制的内在缺陷、错误认知和防御方的反制行动困境等因素,是造成行为体信息和情报分析错误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显示,冲突双方在研判对手的能力和意图时会面临信息和情报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一约束因素对于理解冲突爆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克兰危机 巴以冲突 私有信息 突然袭击 武装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巴经济走廊的地缘政治与中巴未来
5
作者 KHAN Ayesha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1-14,共4页
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有着悠久的文明交往历史.在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殖民半殖民时期,这一进程遭到了干扰.然而,自20世纪以来,西方殖民主义的力量一直在被削弱,并最终导致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这给两国的重新交往创造了机会.不过,这一进程... 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有着悠久的文明交往历史.在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殖民半殖民时期,这一进程遭到了干扰.然而,自20世纪以来,西方殖民主义的力量一直在被削弱,并最终导致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这给两国的重新交往创造了机会.不过,这一进程也遭受了种种挫折和考验.本文将探讨中巴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倡议给两国关系带来的新机遇.中巴伙伴关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牢固的双边关系,这种双边关系对于中国比对于巴基斯坦来说更加重要,因为中国需要借此避免马六甲海峡潜在的阻塞.尽管中巴经济走廊肯定会对巴基斯坦非常有利,但克什米尔问题依旧存在,而中巴经济走廊的公路和铁路连接必须经过克什米尔以及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由于中巴经济走廊,巴基斯坦已前所未有地成为西方和印度的目标.因而巴基斯坦与中国的紧密合作不仅符合本国利益,也支持了中国的崛起.除了少数自由派和西方精英外,大多数巴基斯坦人认为中国是最强大的.然而,西方在中国境内有计划地传播"伊斯兰恐惧症",这是许多穆斯林国家关注的问题.巴基斯坦和中国致力于成功实施中巴经济走廊计划,这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这决定了"一带一路"项目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双边关系 中巴经济走廊 克什米尔 “一带一路”倡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媒体“一带一路”话语表征对比研究——一项基于报刊语料库的话语政治分析 被引量:55
6
作者 唐青叶 史晓云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1-35,共5页
国家主席习近平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媒体近五年来一直持续关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一些国家的认知和态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本文基于Lexis Nexis新闻数据库,以2013年9月至2017年12月《纽约时报... 国家主席习近平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媒体近五年来一直持续关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一些国家的认知和态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本文基于Lexis Nexis新闻数据库,以2013年9月至2017年12月《纽约时报》《印度时报》和《欧盟报》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为语料,综合运用五层次话语政治分析框架以及三角测量法、语料库语言学、评价理论等方法定性和定量考察这些媒体对"一带一路"话语建构的差异、情感态度变化及其原因。研究发现,《纽约时报》通过对其他国家隐性评价表达美国的反对立场,体现了"重大机遇"、"害怕失去霸主地位"、"机遇"、"威胁"的暧昧态度;《印度时报》对"一带一路"认知经历了印度"不情愿加入"、"有可能获益"、"仍然谨慎观望"三个阶段;《欧盟报》经历了从总体支持、到欧盟各国争相加入、再到支持态度逐渐具体化的转变。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对外话语的差异化和精准化传播提供了实证依据,有助于我国有效应对国外舆情,从而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对外话语构建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国外媒体 语料库方法 语义韵 话语政治
原文传递
全球治理体系大变革:中国与世界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正毅 郭长刚 +3 位作者 刘雪莲 吴志成 赵可金 高奇琦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5,193,共23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全球治理成为一个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的议题。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全球化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近年来全球化遭遇的挫折,各国普遍意识到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必要性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全球治理成为一个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的议题。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全球化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近年来全球化遭遇的挫折,各国普遍意识到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但对于全球治理体系怎么变、向何处变,不同境遇中的国家对其的认识与主张却是聚讼纷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治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必要性与紧迫性 世界格局 中国与世界 全球化进程 变革
原文传递
美国1918大流感溯源的污名化与科学探索 被引量:7
8
作者 陶飞亚 邹赜韬 杨恩路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89,205,206,共29页
美国是1918大流感的重灾区。“战事优先”的国策、空前规模的练兵以及世界范围的军队调动和交战给疫情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防疫力量。史无前例的疫情使美国社会陷入极度恐慌,催生了形形色色的疫情“地理溯源”,... 美国是1918大流感的重灾区。“战事优先”的国策、空前规模的练兵以及世界范围的军队调动和交战给疫情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防疫力量。史无前例的疫情使美国社会陷入极度恐慌,催生了形形色色的疫情“地理溯源”,有些媒体将本应属于科学范畴的“流感溯源”变为带有地缘政治色彩的“流感污名”,“西班牙流感”“俄国流感”“德国投毒”“中国瘟疫”等说法相继登场。不合理的大流感“地理溯源”在当时就受到美国医界有识之士、乃至中国医学专家的质疑。疫情结束后,大流感溯源成为纯粹医学科学领域的专业问题,寻找导致疫情真正的病原体成为首要问题。美国及其他国家科学家先后发现1918大流感病毒并完成基因测序,在发现1918大流感病原体方面取得划时代的进展,起源地溯源的重要性已经退居其次。虽然1918大流感地理源头尚不能定谳,但医学科学的发展已经足以否定美国1918大流感期间荒诞的“地理溯源”。历史地看,1918大流感期间,部分媒体人的轻率言论既妨碍科学地探索疫情起源与传播的规律,又破坏了正常的国际合作和国际关系,值得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18大流感 地理溯源 污名化 科学溯源 流感病毒
原文传递
中澳建交之前两国民间往来初析——以1949—1965年间来沪的澳方人士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谢晓啸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7-167,221,共12页
1972年中国与澳大利亚正式建交前,双方虽然在官方层面的接触极少,但民间的往来却并未完全中断。在此期间,少数澳大利亚的有识之士曾经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华访问,并在促进双方民间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等方面扮演了重要... 1972年中国与澳大利亚正式建交前,双方虽然在官方层面的接触极少,但民间的往来却并未完全中断。在此期间,少数澳大利亚的有识之士曾经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华访问,并在促进双方民间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等方面扮演了重要但尚未获得学界充分重视的"桥梁"角色。本文聚焦1949—1965年间来沪的澳方人士,初步揭示两国建交前民间交往的大致概况。整体而言,无论从来访人员的规模数量还是其访华目的来看,1956年都是中澳民间交流的一个分水岭,其后造访申城的澳大利亚民间人士人数更多、身份背景也更为复杂多样。造成这一变化的三大因素是朝鲜战争结束后国际紧张局势的短暂缓和、澳大利亚政商两界在发展对华贸易问题上达成的共识以及澳中协会对两国民间友好往来的有力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中关系 民间往来 访华人士
原文传递
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根廷的肺结核防治与民族国家建构
10
作者 夏婷婷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98,162,163,共19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根廷加快了民族国家建构的进程,但各类流行病,尤其是死亡率较高、持续时间长的肺结核,给政府治理带来了挑战。卫生学家将肺结核与工人、女性、儿童和移民等群体联系起来,将其定义为导致"阿根廷种族"衰败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根廷加快了民族国家建构的进程,但各类流行病,尤其是死亡率较高、持续时间长的肺结核,给政府治理带来了挑战。卫生学家将肺结核与工人、女性、儿童和移民等群体联系起来,将其定义为导致"阿根廷种族"衰败的"社会疾病"。针对肺结核这类"社会疾病"开展的防治运动促进了阿根廷公共卫生的制度化发展,推动其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此同时,随着医学界对肺结核传染性的重视,隔离的规定加剧了对病人的污名,加大了不同阶层的患者在治疗方案上的区隔,许多患者成为与社会隔绝的群体。公共卫生和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这一进程带来的病患群体的边缘化也需受到重视。只有在社会正义和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公共卫生,谨慎处理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真正建立普惠和包容的现代公共卫生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 医疗卫生史 肺结核 民族国家 公共卫生 流行病防治
原文传递
阿根廷“完全天主教运动”的思想和实践
11
作者 夏婷婷 《基督宗教研究》 2022年第2期565-585,共21页
20世纪初,历史上在拉美教会中影响力相对较弱的阿根廷教会,在自由主义和实证主义思想以及其他欧洲政治新思潮的排挤下,在民众中的影响力遭到了进一步的削弱,陷入了危机。在欧洲新神学等思想的影响下,1930年代,包括阿根廷在内的好几个拉... 20世纪初,历史上在拉美教会中影响力相对较弱的阿根廷教会,在自由主义和实证主义思想以及其他欧洲政治新思潮的排挤下,在民众中的影响力遭到了进一步的削弱,陷入了危机。在欧洲新神学等思想的影响下,1930年代,包括阿根廷在内的好几个拉美国家的教会自上而下发起了“完全天主教运动”,尝试全面控制社会。这一运动在社会中产阶层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会的社会影响力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但这一影响力很快让位于扎根工人与底层民众的庇隆主义运动,后者继承了教会的社会理论,但排挤了天主教的社会地位。具有保守色彩的“完全天主教运动”走向了消亡,但其建立的社会网络却为六十年代天主教革新思潮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 完全天主教 宗教社会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