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源性硫化氢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冯亚忠 李威 《中国医药》 2013年第12期1813-1815,共3页
硫化氢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无色的有毒气体。研究发现,生理浓度的硫化氢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在部分生物学功能方面与气体分子NO、一氧化碳(CO)相同或相似,因此它被看作体内第三种气体信号分子。随着基础医学领域对其研究的... 硫化氢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无色的有毒气体。研究发现,生理浓度的硫化氢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在部分生物学功能方面与气体分子NO、一氧化碳(CO)相同或相似,因此它被看作体内第三种气体信号分子。随着基础医学领域对其研究的日益增多,目前已知其对神经系统特别是海马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并可以调节消化道和血管平滑肌的张力,舒张血管和抑制平滑肌的增殖,在呼吸系统及炎症反应中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硫化氢 生物学效应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范彩英 邹秀梅 +2 位作者 洪翠芹 李彩贞 刘腾飞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1868-1871,共4页
脑卒中病情危急,且病变速度快,患者病情明确后需要尽快接受专业的治疗与护理,以促进病情的改善,控制病情进展,降低后遗症发生率。以往护理人员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实施常规护理模式,通常是根据制定的流程与标准予以患者相应的护理服务与... 脑卒中病情危急,且病变速度快,患者病情明确后需要尽快接受专业的治疗与护理,以促进病情的改善,控制病情进展,降低后遗症发生率。以往护理人员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实施常规护理模式,通常是根据制定的流程与标准予以患者相应的护理服务与指导,不仅护理内容较为常规,而且不符合患者的实际需求。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是医院多科室部门医护人员共同组建护理小组,针对患者病情进行讨论分析后,制定出更具连续性、科学性等特点的护理方案,可促进患者得到良好恢复[1]。本研究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并探讨其康复效果,旨在为其护理提供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遗症发生率 护理内容 多学科协作 护理模式 护理小组 脑卒中病 急性脑卒中患者 病情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诊断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的眼球运动特点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林茵 周梦溪 +5 位作者 姜春燕 吴丽 和青 赵蕾 董幼镕 陈伟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76-985,共10页
目的探讨新诊断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的眼球运动特点及其与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新诊断的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75例与同期当地社区招募的健康对照者46名... 目的探讨新诊断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的眼球运动特点及其与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新诊断的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75例与同期当地社区招募的健康对照者46名。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视频眼震电图记录下的眼球运动评估,包括水平方向上视觉介导的反射性扫视(水平扫视)和平滑追踪运动(SPEM),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运动症状(Hoehn-Yahr分期、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冻结步态问卷)和非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问卷、16项气味识别测试、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汉化基础版、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紊乱筛查量表)的评估。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眼球运动参数的差异,包括水平扫视的潜伏期和精准度以及视标光点分别以0.1、0.2、0.4 Hz频率水平移动时的SPEM增益值,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与健康对照存在差异的眼球运动参数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分别对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不同频率SPEM增益值等眼球运动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敏感度及特异度分析,再将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和0.4 Hz改变最明显的SPEM增益值拟合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新发帕金森病组患者扫视潜伏期明显延长[(210.4±41.3)ms比(191.3±18.9)ms,t=-3.455,P=0.001]、扫视精准度降低(88.4%±6.8%比92.2%±6.1%,t=3.064,P=0.003)、SPEM增益值在0.1、0.2和0.4 Hz上与健康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0.68±0.15比0.74±0.14,t=2.261,P=0.026;0.72±0.16比0.79±0.16,t=2.704,P=0.008;0.67±0.19比0.78±0.19,t=2.937,P=0.004)。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0.1、0.2、0.4 Hz频率SPEM增益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小于0.7,分别为0.641(P=0.010)、0.681(P=0.001)、0.616(P=0.032)、0.652(P=0.005)、0.660(P=0.003)。但拟合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和0.4 Hz改变最明显的SPEM增益值进行ROC分析时,区分帕金森病和健康对照的敏感度为80.4%,特异度为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UC=0.780,P<0.001)。帕金森病患者的扫视潜伏期延长与长病程相关(β=0.334,95%CI 0.014~0.654,P=0.041),SPEM增益值降低与患者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0.1 Hz:β=-0.004,95%CI-0.008~-0.001,P=0.036;0.4 Hz:β=-0.006,95%CI-0.011~-0.001,P=0.012)。结论新诊断未用药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眼球运动异常,但单纯依靠眼球运动参数尚无法充分区分帕金森病与健康对照。眼球运动异常可能与疾病的进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眼球运动 眼震电图描记术 眼扫视 平滑追踪
原文传递
肥厚型心肌病伴左心室血栓形成致心源性栓塞性卒中1例
4
作者 陈娇 李强 +3 位作者 薛钢 宋熙文 李殿发 吴秀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9期717-720,共4页
心源性栓塞性卒中(cardioembolic stroke, CES)通常是由心源性栓子脱落闭塞前循环大血管所致,闭塞血管供血区通常缺乏良好的侧支循环,导致半暗带体积较小,梗死核心区体积较大 ,从而增高再灌注治疗后脑出血风险. CES 的致死和致残率较... 心源性栓塞性卒中(cardioembolic stroke, CES)通常是由心源性栓子脱落闭塞前循环大血管所致,闭塞血管供血区通常缺乏良好的侧支循环,导致半暗带体积较小,梗死核心区体积较大 ,从而增高再灌注治疗后脑出血风险. CES 的致死和致残率较高,以往的治疗原则主要通过治疗原发病、对症处理及抗凝治疗来防止 CES 患者病情进展及再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栓塞性 左心室血栓形成 肥厚型心肌病 卒中 再灌注治疗 闭塞血管 栓子脱落 侧支循环
原文传递
小剂量尿激酶并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作者 杨嘉君 陈娇 +4 位作者 金春锋 林茵 方署平 宋熙文 朱遂强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8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并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发病6~72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尿激酶组和尼莫地平组各4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尿激酶组还给予尿激酶治疗,尼莫地平组还给...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并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发病6~72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尿激酶组和尼莫地平组各4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尿激酶组还给予尿激酶治疗,尼莫地平组还给予尿激酶+尼莫地平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30d采用RI量表及治疗前和治疗后90d采用mRS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14、30d尿激酶组的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尼莫地平组与对照组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明显优于尿激酶组(P〈0.05);治疗后90dmRS量表评价尿激酶组、尼莫地平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尼莫地平组与尿激酶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小剂量尿激酶合用尼莫地平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尿激酶 尼莫地平 急性脑梗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