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义技术与心血管疾病
1
作者 崔宁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95-197,共3页
根据碱基配对原理,用人工或生物体合成与基因组DNA/RNA互补的反义核酸片段定向地阻断或抑制该基因复制、转录或翻译的技术称为反义技术,近年来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进展迅速,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关键词 反义技术 心血管疾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中医药治疗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7
2
作者 陈灏珠 赵玉霞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93-694,共2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第一位杀手。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2007年我国有271.6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疾病死亡总人数的34%,平均每天744...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第一位杀手。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2007年我国有271.6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疾病死亡总人数的34%,平均每天744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11.6秒死亡1人,这一死亡速度是美国人心血管病死亡速度的3倍(每34秒死亡1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中医药治疗 高死亡率 卫生事业发展 人民健康 统计公报 疾病死亡 心血管病
原文传递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晓春 管丽华 +3 位作者 潘文志 李明飞 常晓鑫 周达新 《上海医药》 CAS 2014年第15期6-8,17,共4页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临床应用广泛的口服降脂药物,主要用于降低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了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脑血管和代谢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地位,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临床应用广泛的口服降脂药物,主要用于降低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了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脑血管和代谢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地位,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具有抑制肾脏细胞增殖、抗肿瘤、抗炎、治疗骨质疏松、预防痴呆和免疫抑制等作用。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关国际指南推荐长期不间断地用药,了解其短期及长期不良反应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研究资料,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肝毒性 肌肉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在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中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戴力 朱文青 +2 位作者 颜彦 林佑善 葛均波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7-28,共2页
目的观察国产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临床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和阳性药物平行对照法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69例(伊布利特组35例,普罗帕酮组34例)的转复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伊布利特组心房颤... 目的观察国产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临床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和阳性药物平行对照法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69例(伊布利特组35例,普罗帕酮组34例)的转复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伊布利特组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总转复率为57.1%,其中心房颤动的转复率为33.3%,心房扑动的转复率为75%;普罗帕酮组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总转复率为38.2%,心房颤动的转复率为30.8%,心房扑动的转复率为42.9%。伊布利特组房扑的转复率要高于普罗帕酮组(P=0.038)。伊布利特组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14.0±4.2)和(12.5±6.4)min,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平均转复时间为(12.9±5.9)min;普罗帕酮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平均转复时间为(14.5±7.6)和(14.4±5.8)min,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平均转复时间为(14.5±6.1)min。两组在平均转复时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9例患者无1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伊布利特对转复心房扑动效果优于普罗帕酮,对转复心房颤动的效果与普罗帕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利特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普罗帕酮 转复率 房扑 平行对照法 阳性药物 单盲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用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晓春 管丽华 +3 位作者 潘文志 李明飞 常晓鑫 周达新 《上海医药》 CAS 2014年第15期14-17,共4页
心房颤动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是降低心房颤动相关卒中死亡率的关键。华法林是现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最广泛的抗凝药物,但由于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临床用药的复杂性,严重影响... 心房颤动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是降低心房颤动相关卒中死亡率的关键。华法林是现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最广泛的抗凝药物,但由于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临床用药的复杂性,严重影响了华法林的使用率和患者的依从性。本文介绍心房颤动用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卒中 抗凝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房间隔造口术在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晓春 管丽华 +4 位作者 潘文志 张蕾 常晓鑫 龙喻良 周达新 《上海医药》 CAS 2015年第17期11-13,18,共4页
肺动脉高压发展到晚期,患者右心房的血流经肺血管进入左心房会变得极其困难,从而导致右心房明显扩大、左心房明显缩小,心输出量明显下降,易发生晕厥、甚至猝死。施行房间隔造口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就此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经皮房间隔穿刺 房间隔造口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性胸水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灏珠 《新医学》 1993年第1期9-10,共2页
胸腔积液(胸水)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称为心性胸水。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力衰竭、继发于心血管病的肺梗塞、缩窄性心包炎、主动脉瘤(特别是夹层主动脉瘤)、重度房室瓣病变。
关键词 水胸 心力衰竭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8
作者 张晓春 管丽华 +4 位作者 潘文志 张蕾 常晓鑫 龙喻良 周达新 《上海医药》 CAS 2015年第17期7-10,18,共5页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肺血管腔内血栓机化、纤维化增生和血管重构所引起的一种预后较差的疾病,可最终导致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和右心功能衰竭。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已成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慢性...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肺血管腔内血栓机化、纤维化增生和血管重构所引起的一种预后较差的疾病,可最终导致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和右心功能衰竭。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已成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现状作一概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内膜剥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5例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杭燕雯 张晓春 +1 位作者 李志善 周达新 《上海医药》 CAS 2014年第15期18-20,59,共4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提出预防和处理的措施。方法:针对我院发生的5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急性肺栓塞患者,了解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治疗措施等。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的急性...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提出预防和处理的措施。方法:针对我院发生的5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急性肺栓塞患者,了解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治疗措施等。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的急性肺栓塞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心跳加快和低血压等,部分患者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查手段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气、D-二聚体水平、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肺动脉造影等。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的急性肺栓塞的病情危急,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同时应加强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冠状动脉造影术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行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的短期效果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蕾 张晓春 +5 位作者 陈莎莎 陈丹丹 潘文志 管丽华 周达新 葛均波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1年第1期34-37,42,共5页
目的探索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PTPA)对老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的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接受PTPA治疗的CTEPH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非老年组(n=24)和老年组(n=13)... 目的探索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PTPA)对老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的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接受PTPA治疗的CTEPH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非老年组(n=24)和老年组(n=13)。比较2组基线和随访时的心功能、6 min步行距离(6MWD)、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纳入CTEPH患者37例、90次PTPA治疗。基线时,老年组NT-proBNP水平(P=0.021)和平均右心房压力(P=0.049)高于非老年组。随访时,老年组NT-proBNP水平仍高于非老年组(P=0.012)。与基线时比较,随访时2组肺血管阻力(PVR)下降、NT-proBNP下降、6MWD增加。老年组平均肺动脉压下降程度(P=0.049)和6MWD增加程度(P=0.005)不及非老年组,但2组PVR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0)。2组再灌注肺水肿和肺血管损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CTEPH老年患者,PTPA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n1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1
作者 刘明 张宝丽 +4 位作者 虞莹 于鹏 杨雪 邹云增 姜红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921-2925,共5页
目的探讨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1(Pin1)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予以不同浓度oxLDL干预12、24、48h;并预先转染Pin1 siRNA或给予STAT3抑制剂后,采用50μg/ml oxLDL干预内皮细胞15mi... 目的探讨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1(Pin1)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予以不同浓度oxLDL干预12、24、48h;并预先转染Pin1 siRNA或给予STAT3抑制剂后,采用50μg/ml oxLDL干预内皮细胞15min或24h,检测内皮细胞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Pin1蛋白表达水平,STAT3活化水平和单核-内皮细胞黏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xLDL 50μg/ml组和100μg/ml组细胞内VCAM-1、Pin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oxLDL50μg/ml干预12、24、48h后,细胞内VCAM-1、Pin1蛋白表达亦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oxLDL50μg/ml干预15min后,胞内p-STAT3明显增加(P<0.05);oxLDL50μg/ml干预24h后,内皮细胞上黏附的单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与oxLDL组相比,Pin1 siRNA干扰后显著降低了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p-STAT3水平、VCAM-1蛋白表达水平(P<0.05),也明显减少了oxLDL诱导的单核细胞黏附水平(P<0.05)。此外,STAT3抑制剂显著降低了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VCAM-1蛋白表达与单核细胞黏附水平(P<0.05)。结论 Pin1通过上调STAT3信号通路活化水平促进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1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内皮细胞 炎症 STAT3
原文传递
硫化氢抑制TGF-β1诱导的人心脏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表型转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友恩 王家宁 +4 位作者 李华 袁良俊 王磊 吴冰 葛均波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77-684,共8页
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具有广泛的功能,在维持正常的心脏结构及心脏重构过程均具有重要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被认为是最强的刺激CFs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yo FBs)的细胞因子并分泌Ⅰ,Ⅱ型胶原纤维.本研究主要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2... 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具有广泛的功能,在维持正常的心脏结构及心脏重构过程均具有重要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被认为是最强的刺激CFs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yo FBs)的细胞因子并分泌Ⅰ,Ⅱ型胶原纤维.本研究主要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2S)-硫氢化钠(Na HS)是否影响CFs的增殖、迁移,及CFs向Myo FBs的表型转化,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H2S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HCF-av细胞增殖、迁移、向Myo FBs的表型转化,调节细胞生长,减少胶原合成,并抑制TGF-β1及活化Smad3蛋白表达水平.推测其机制可能为H2S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心脏纤维化及心室重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成纤维细胞 硫化氢 转化生长因子 肌成纤维细胞
原文传递
辛伐他汀对apoE-/-小鼠心肌肥厚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明 虞莹 +5 位作者 曹全 张磊 贾剑国 姜红 邹云增 葛均波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297-301,共5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脂喂养的 apo E-/-小鼠心肌肥厚及氧化应激分子的影响。方法 5 周龄雄性 apo E-/-小鼠和 C57 小鼠,分为野生型组 (Wild)、apo E-/-小鼠组 (Apo E)及 apo E-/-小鼠+辛伐他汀组 (Apo E-S),予以高脂喂养。8 周龄开始...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脂喂养的 apo E-/-小鼠心肌肥厚及氧化应激分子的影响。方法 5 周龄雄性 apo E-/-小鼠和 C57 小鼠,分为野生型组 (Wild)、apo E-/-小鼠组 (Apo E)及 apo E-/-小鼠+辛伐他汀组 (Apo E-S),予以高脂喂养。8 周龄开始分别给药,干预 3 周后测量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 (LVAWd)、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 (LVPWd)、心脏体重比 (HW/BW)、左室横截面面积 (LVCSA) 和心肌心房钠尿肽 (ANP) 蛋白表达等心肌肥厚参数及心肌 ROS 水平、p22phox 和 p47phox 蛋白表达等氧化应激指标。结果 Apo E 组 LVAWd 、LVPWd、HW/BW、LVCSA、ANP、ROS、p22phox 及 p47phox 水平均明显高于 Wild 组 (p<0.05),而 Apo E-S 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 Apo E 组 (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作用改善高脂饮食条件下 apo E-/-小鼠心肌肥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 E-/-小鼠 辛伐他汀 氧化应激 心肌肥厚
原文传递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国内多中心临床应用随访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华伟 宿燕岗 +8 位作者 汤宝鹏 沈法荣 范洁 严激 李学斌 王景峰 李若谷 胡奕然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6期556-560,共5页
目的了解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在国内的临床使用情况,分析S-ICD预防心脏性猝死(S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2016年11月26日至2019年12月11日在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1例S-ICD患者,... 目的了解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在国内的临床使用情况,分析S-ICD预防心脏性猝死(S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2016年11月26日至2019年12月11日在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1例S-ICD患者,分析其住院基线资料、植入资料(适应证、植入部位、术中参数特点、手术时间等)和随访信息(程控资料等)等情况。结果最后纳入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S-ICD且有稳定随访的111例患者,其中男89例(89/111,80.2%),年龄(47.2±16.6)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45.0%±16.6%。植入适应证中,一级预防39例(39/111,35.1%),二级预防72例(72/111,64.9%)。平均手术时间为(80.2±27.9)min,术中未记录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中位随访158(54,362)d结果显示,27例(27/106,25.5%)患者共接受电除颤治疗75次(最少1次,最多16次),其中22例(22/106,20.8%)患者接受51次恰当电除颤治疗,9例(9/106,8.5%)患者发生24次不恰当电除颤。不恰当电除颤的主要原因为T波过感知。结论国内植入S-ICD患者的初步随访结果显示,S-ICD达到了有效性、安全性和预期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植入型 全皮下 安全性 有效性
原文传递
右前胸第二肋间小切口升主动脉手术的单中心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季强 王毓琳 +5 位作者 李军 孙晓宁 杨兆华 潘荪 赖灏 王春生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2-207,共6页
目的评估右前胸第2肋间小切口升主动脉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我中心实施的13例右前胸第2肋间小切口升主动脉手术(Bentall 7例、Wheat 2例、升主动脉置换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 目的评估右前胸第2肋间小切口升主动脉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我中心实施的13例右前胸第2肋间小切口升主动脉手术(Bentall 7例、Wheat 2例、升主动脉置换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1例,年龄(52.4±13.7)岁。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84.3±18.3)min。输血率23.1%(3例),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214.5±146.3)mL,未发生二次开胸止血。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19.0±11.3)h,住ICU时间(1.8±1.3)d。本组患者术后引流管在(2.5±1.0)d后拔除,术后(6.4±2.0)d康复出院,死亡0例。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所有患者存活,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结论右前胸第2肋间小切口升主动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右前胸第2肋间小切口 微创Bentall术 微创Wheat术 微创升主动脉置换术
原文传递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罗英饰 钱菊英 +4 位作者 张磊 马剑英 黄东 樊冰 葛均波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正常人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变化。方法将患者分成4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ST... 目的观察并比较正常人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变化。方法将患者分成4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术双色分析法检测对照组以及3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 EPCs占外周血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其中EPCs以CD133^+/VEGFR-2^+双标记阳性确定。结果PCI术前,外周血中EPCs数量在稳定性心绞痛组为(0.043±0.043)%、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为(0.014±0.018)%、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为(0.040±0.036)%,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111%±0.078)%](均P〈0.01),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在PCI术后24h较术前明显增加[(0.054±0.045)%比(0.014±0.018)%,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PCI术前、术后EPCs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可能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有关。PCI对外周血EPCs数量的影响可能与冠心病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原文传递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外科治疗:单中心5年421例经验总结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方钰 季强 +5 位作者 王毓琳 陈金淼 董丽莉 丁文军 赖颢 王春生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1-208,共8页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早中期效果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21例梗阻性HCM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和术后随访结果。男性207例,女性214例,年龄(56...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早中期效果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21例梗阻性HCM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和术后随访结果。男性207例,女性214例,年龄(56.5±11.7)岁(范围:19~78岁)。术前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Ⅱ级45例,Ⅲ级328例,Ⅳ级48例。58例为隐匿梗阻性HCM,占13.8%(58/421)。257例合并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56例存在二尖瓣器质性病变。手术由多学科团队共同完成,心脏超声医师参与术前规划和术中监测,确定合理的二尖瓣处理策略。338例患者接受单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59例同期接受二尖瓣手术。355例为单一经主动脉切口入路,51例经右心房-房间隔/房间沟入路。术中选用长柄微创手术器械,识别并处理二尖瓣瓣下异常结构。手术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配对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单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4.3±8.5)min(范围:21~94 min)。18例患者术中发生不良事件并即刻再次手术,包括残余梗阻10例、左心室游离壁破裂4例、室间隔穿孔3例、主动脉瓣穿孔1例。院内死亡4例,术后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1例。随访率为92.1%(384/421),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患者均存活。心功能分级Ⅰ级216例,Ⅱ级168例,较术前有所改善(χ^(2)=662.73,P<0.01)。术后6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室间隔厚度[(13.6±2.5)mm比(18.2±3.0)mm,t=23.51,P<0.01]和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峰值[(12.0±6.3)mmHg比(93.4±19.8)mmHg,1 mmHg=0.133 kPa,t=78.29,P<0.01]均较术前降低。结论手术团队(尤其是心脏超声医师)的建设、合理的二尖瓣处理策略、二尖瓣瓣下异常结构的识别和处理、长柄微创手术器械的选用有助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取得满意的早中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心肌切除术 二尖瓣器质性病变 二尖瓣瓣下结构异常 隐匿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原文传递
环孢素A对顿抑心肌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伟明 江智文 +3 位作者 陈灏珠 庄亚纯 庄文燕 顾逸敏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 探讨环孢素A(CsA)对顿抑心肌心功能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 ,从血流动力学方面探讨CsA对心肌顿抑的影响。结果  0 0 5、0 2及 1 0 μmolCsA预灌注 3min后缺血 2 0min组的心肌顿抑未得到改... 目的 探讨环孢素A(CsA)对顿抑心肌心功能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 ,从血流动力学方面探讨CsA对心肌顿抑的影响。结果  0 0 5、0 2及 1 0 μmolCsA预灌注 3min后缺血 2 0min组的心肌顿抑未得到改善 ;也未发现促进缺血 30min组心脏心功能恢复 ;CsA引起线粒体钙超载可能是其关键环节。结论 CsA对心脏缺血再灌注实验和临床方面的应用价值尚值得深入研究和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菌素A 心肌顿抑 线粒体内钙超载
原文传递
牵拉试验导致的无导线起搏器阈值变化及其对短期阈值升高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梁义秀 汪菁峰 +6 位作者 李明辉 潘磊 张磊 陈学颖 谭洁琼 宿燕岗 葛均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评估无导线起搏器(LTP)植入术中牵拉试验导致阈值变化及其对术后短期阈值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植入LTP(Micra,美国美敦力公司)并完成1个月随访的患者,收集其释放后即刻、牵拉试验后... 目的评估无导线起搏器(LTP)植入术中牵拉试验导致阈值变化及其对术后短期阈值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植入LTP(Micra,美国美敦力公司)并完成1个月随访的患者,收集其释放后即刻、牵拉试验后即刻、5 min、10 min、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的阈值,比较牵拉前后阈值的变化。按术后1个月的阈值变化将患者分为阈值升高组与阈值稳定组,评估牵拉后阈值变化对术后1个月阈值变化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患者35例,全部患者出院时阈值较释放后阈值显著下降[(0.48±0.10)V对(0.70±0.37)V,P=0.03]。其中阈值升高组(n=13)术后1个月阈值较出院时显著升高[(0.58±0.11)V对(0.52±0.13)V,P=0.03],牵拉后即刻阈值较释放后显著升高[(0.71±0.25)V对(0.57±0.18)V,P=0.01];阈值稳定组(n=22)出院时、术后1个月阈值均较释放后显著降低[(0.45±0.09)V对(0.78±0.44)V,P=0.03;(0.42±0.06)V对(0.78±0.44)V,P=0.03]。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牵拉后即刻较释放后即刻阈值升高是术后短期阈值升高的独立预测因素(OR=1.25,P=0.03;OR=1.78,P=0.04)。结论LTP植入术中牵拉试验导致阈值有下降趋势。牵拉后即刻阈值升高是LTP术后短期阈值升高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无导线起搏器 牵拉试验
原文传递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技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单中心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明辉 张磊 +7 位作者 梁义秀 汪菁峰 陈学颖 柏瑾 秦胜梅 王蔚 宿燕岗 葛均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6期566-570,共5页
目的评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行S-ICD植入的患者共24例,其中男21例,女3例,年龄(41±18)岁。回顾... 目的评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行S-ICD植入的患者共24例,其中男21例,女3例,年龄(41±18)岁。回顾采集患者基础心脏疾病等信息,分析其临床特征;分析术前心电图筛查、植入技术方法、学习曲线特点、并发症发生等情况;分析截至2020年8月30日患者随访数据,初步评估S-IC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总计25例患者拟植入S-ICD,1例因未通过术前心电图筛查未植入,余24例经心电图筛查并植入S-ICD。基础疾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10例(10/24,41.7%)、肥厚型心肌病6例(6/24,25%)、离子通道疾病4例(4/24,16.7%)、缺血性心肌病1例(1/24,4.2%)及其他3例(3/24,12.5%)。手术学习曲线较短,手术时间为(55.0±18.7)min;按标准操作流程,术后短期无并发症。随访提示有17次事件,6次放电事件;其中4次正确处理,1次转复成功率100%;2次不恰当放电在程控处理后随访无不恰当放电再发,提示S-ICD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论就本中心数据来看,S-ICD植入技术具有较短的学习曲线,短期并发症相对少见且安全有效,对于适应证人群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植入型 安全性 有效性 单中心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