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间窗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伟 陈万春 +5 位作者 金惠根 刘宗军 汪蔚青 施佳 王东毅 方平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同时间窗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我院2001年7月~2003年11月连续入院行直接PCI的AMI患者188例.按行直接PCI时间分为:AMI后≤6 h行直接PCI(甲组)和AMI后>6 h行直接PCI(乙组),并将乙组...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同时间窗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我院2001年7月~2003年11月连续入院行直接PCI的AMI患者188例.按行直接PCI时间分为:AMI后≤6 h行直接PCI(甲组)和AMI后>6 h行直接PCI(乙组),并将乙组进一步分为:AMI后>6~≤12 h(亚1组)和>12 h(亚2组).分别比较甲、乙两组及两个亚组间的心功能和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甲、乙两组各项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总死亡率(4.9%例:12.6%例)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甲、乙两组总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11.88%:25.29%)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亚1组与亚2组总MACE发生率(27.5%:23.4%)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住院期间,甲、乙两组射血分数(EF)分别为(52.71±9.54)%和(53.53±7.04)%,左心室收缩期末直径(ES)分别为(35.00±4.40)mm和(34.00±5.00)mm,左心室舒张期末直径(ED)分别为(53.99±7.07)mm和(53.53±4.83)mm,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随访期间,甲、乙两组EF值分别为(58.07±6.66)%和(53.6±9.62)%;ES值分别为(32.00±5.80)mm和(53.00±6.50)mm;ED值分别为(52.00±5.40)mm和(64.00±9.50)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AMI后6 h内行直接PCI能显著降低总的MACE发生率,改善左心功能和预后.对AMI>6h,甚至>12 h者行直接PCI仍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I 发生率 直接PCI 心脏事件 不同时间 住院期间 随访期 EF 显著性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汪蔚青 金惠根 +4 位作者 尚孝堂 杨伟 刘宗军 王东毅 施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54-455,共2页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冠状动脉钙化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活素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蔡振东 胡凯 刘宗军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703-2706,共4页
目的观察新活素对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70例急诊PCI术后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新活素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新活素组在常规西医... 目的观察新活素对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70例急诊PCI术后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新活素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新活素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新活素注射液。观察术后3个月两组之间在心动能及短期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新活素组与对照组在基线资料和临床特征方面无差异(P>0.05),3个月后随访发现新活素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55.7±5.1 vs.48.3±8.4,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值明显小于对照组(52.3±3.1 vs.56.1±2.8,P<0.01),同时在心指数方面也比对照组有明显提升(3.5±0.9 vs.3.0±0.6,P<0.05)。另外,新活素组患者心功能恶化发生率显著减少(8.82%vs.27.8%,P<0.05)。结论新活素可显著提升急诊PCI术后STEMI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室重构及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活素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PCI术 心功能 短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和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刘鸣 张峰 +2 位作者 葛雷 钱菊英 葛均波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9-204,共6页
目的探讨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发生管腔狭窄或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45例连续入院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 目的探讨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发生管腔狭窄或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45例连续入院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或CTO病变进行分组,比较各分组间患者的临床特征、PPCI资料、住院期预后和并发症情况,并采用多因素分析确定住院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45例急性STEMI患者中共有185例(53.6%)存在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其中110例(31.9%)为双支血管病变,75例(21.7%)为三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中合并CTO病变20例(10.8%),占同期PPCI总量的5.8%(20/345)。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P<0.01),原发性高血压、心源性休克、植入≥2枚药物洗脱支架患者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P值均<0.05),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间梗死相关血管(IRA)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CTO病变患者的心力衰竭构成比显著高于不合并CTO病变患者(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不合并CTO病变患者(P<0.01),与不合并CTO病变患者间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期间总体患者的MACE发生率为10.4%(36/345),病死率为8.1%(28/345),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2%(4/345)。单支血管病变与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间病死率、再发心肌梗死率、靶血管血运重建率、脑卒中发生率、MACE发生率、大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合并CTO病变患者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和MACE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不合并CTO病变患者(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患者中年龄≥75岁、发生心源性休克、发生心力衰竭、术后TIMI血流分级<3级、合并CTO病变的患者构成比均显著高于未发生MACE者(P值分别<0.05或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源性休克(回归系数=2.15,OR=8.58)和术后TIMI血流分级<3级(回归系数=1.97,OR=7.14)是急性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01),而年龄≥75岁、男性、发生心力衰竭和合并CTO病变均不是STEMI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对行PPCI的STEMI患者的短期预后无明显影响,而合并CTO病变的患者PPCI术后IRA血流恢复差,发生MACE的风险增大,且短期预后不良。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急性STEMI患者合并CTO病变是确定高危患者的有力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药物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蔡振东 胡凯 刘宗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904-2906,共3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药物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为预防ISR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300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并复查冠脉造影,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SR的...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药物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为预防ISR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300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并复查冠脉造影,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SR的危险因素。结果 ISR组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载脂蛋白b、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植入支架数量及支架长度、心肌桥及分叉病变发生率高于无ISR组(P<0.05);ISR组支架直径明显小于无ISR组(2.58±0.52 vs.2.98±0.48,P<0.001)。ISR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他汀类药物使用率高于非ISR组(P<0.05)。多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心肌桥、分叉病变等是ISR的危险因素,而支架直径、拜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服用率与ISR呈负相关(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心肌桥、分叉病变等是ISR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大直径支架、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是ISR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药物支架 再狭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转运模式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沈峻 金惠根 +7 位作者 刘宗军 欧少君 杨伟 汪志华 李英梅 郜俊清 张文全 汪蔚青 《中国临床医学》 2016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转运模式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急诊PCI的268例STEMI患者,其中139例患者的一次性12导联心电图由社区医师或救护车上的急救人员... 目的:探讨不同转运模式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急诊PCI的268例STEMI患者,其中139例患者的一次性12导联心电图由社区医师或救护车上的急救人员通过手机微信传输到指定的心内科医师手机上(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129例患者自行来院就诊(普通就诊组)。比较两组的进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达标率(D-to-B低于90 min的概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和普通就诊组的D-to-B时间[(86.4±4.5)min比(97.4±10.3)min,P<0.01]、住院期间病死率(2.9%比9.3%,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4.3%比11.6%,P<0.05)、平均住院天数[(8.7±3.2)d比(10.9±4.5)d,P<0.05]及住院费用[(50 347±19 310)元比(58 102±41 178)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胸痛中心模式能缩短STEMI患者的再灌注时间,降低近期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救医疗服务 患者转送 心肌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重度心力衰竭伴窄QRS波患者去肾交感神经术1年疗效 被引量:4
7
作者 杨伟 刘宗军 +4 位作者 郜俊清 金惠根 徐佑龙 徐三彬 刘伟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0-503,共4页
目的 探讨去肾交感神经术(RDN)对慢性重度心力衰竭(心衰)伴窄QRS波并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患者心功能和恶性心律失常的改善作用。方法 20例心电图QRS波<0.12 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ICD... 目的 探讨去肾交感神经术(RDN)对慢性重度心力衰竭(心衰)伴窄QRS波并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患者心功能和恶性心律失常的改善作用。方法 20例心电图QRS波<0.12 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ICD植入后行RDN术组(甲组,10例)、ICD植入后未行RDN术组(乙组,10例)。记录随访期各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血生化测定、超声心动图指标、6 min步行试验(6MWT)及ICD放电次数。结果 平均随访1.86年。随访期甲组较乙组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降低(1.50±0.53比3.20±0.79,P<0.001),6MWT步行距离显著增大[(450.50±25.57)m比(120.60±13.24)m,P<0.001],血清脑钠肽(BNP)水平降低[(167.36±128.49)pg/m L比(2 232.29±2 451.64)pg/mL,P=0.016],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缩小[(46.90±11.06)mm比(56.10±6.33)mm,P=0.035],LVEF增高[(39.50±9.63)%比(31.20±4.52)%,P=0.024]。随访末期甲组总ICD放电次数显著低于乙组(2次比40次,P<0.01);甲组RDN术后总放电次数显著低于术前(2次比31次,P<0.01)。结论 RDN术能有效改善慢性重度心衰伴窄QRS波患者长期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减少ICD放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去神经化 心力衰竭 窄QRS波群 恶性心律失常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德强 金惠根 +5 位作者 刘宗军 杨伟 施佳 汪蔚青 王东毅 方平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38-340,共3页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不同时期连续 13个月收治的AMI患者 ,分为溶栓组 ( 5 7例 )和PCI组 ( 75例 )。比较两组的再灌注率及住院和随诊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不同时期连续 13个月收治的AMI患者 ,分为溶栓组 ( 5 7例 )和PCI组 ( 75例 )。比较两组的再灌注率及住院和随诊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 溶栓组再灌注率为 5 7.9% ,PCI组为 96.0 %。超声心动图示溶栓组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值为 0 .5 9± 0 .12 ,PCI组为 0 .63± 0 .10。两组在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而随访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 :PCI组和溶栓组的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 9.3 %和 3 8.6% ,非致死性心力衰竭为 4.0 %和 14 .0 % ,死亡 0 %和 7.0 % ,复合终点事件 9.3 %和 5 0 .9% ,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与静脉溶栓相比 ,直接PCI能更快、更满意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抢救濒临死亡的心肌 ,改善心功能 ,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静脉溶栓 治疗 疗效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彩荣 施佳 +2 位作者 金惠根 刘宗军 李英梅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2-345,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影响支架血栓(ST)发生的因素。方法选取符合条件接受急诊直接PCI的AMI患者275例,分别植入裸金属支架及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根据有无ST发生分为无ST组(267例)和ST组(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影响支架血栓(ST)发生的因素。方法选取符合条件接受急诊直接PCI的AMI患者275例,分别植入裸金属支架及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根据有无ST发生分为无ST组(267例)和ST组(8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基础疾病、药物支架比例及平均植入支架数目、多支血管病变及心功能情况、抗血栓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AMI患者急诊PCI治疗后S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年的随访期内,发生ST8例(2.9%)。两组间在一般临床特征、基础疾病、药物支架比例及多支血管病变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无ST组比较,ST组的糖尿病构成比显著升高(P<0.05),支架长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直径均显著增大(P值均<0.05),植入支架数目显著增多(P<0.05),支架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减小(P值均<0.05)。术后1年随访期内,ST组接受正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构成比显著低于无ST组(P<0.05)。以ST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过早停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OR=10.3,95%可信区间为4.10~29.20)和糖尿病(OR=5.2,95%可信区间为1.50~12.80)是AMI患者急诊直接PCI术后发生ST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而性别、支架种类、梗死相关动脉直径和长度、左心衰竭(LVEF<0.5)等因素与急诊直接PCI术后发生ST不相关(P值均>0.05)。结论糖尿病、是否正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AMI患者急诊直接PCI术后1年内ST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血栓 急性心肌梗死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存活心肌对延迟性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伟 尚孝堂 +5 位作者 陈万春 金惠根 欧少君 刘宗军 汪蔚青 沈江帆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45-647,共3页
目的 采用核素检测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的存活心肌 ,评估延迟性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 CA)对AMI左心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10 7例AMI患者 ,均于发病后 7~ 2 1d ,采用99m锝标记体内红细胞门控法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 目的 采用核素检测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的存活心肌 ,评估延迟性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 CA)对AMI左心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10 7例AMI患者 ,均于发病后 7~ 2 1d ,采用99m锝标记体内红细胞门控法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采用静息2 0 1铊加99m锝MIBI心肌显像 (硝酸甘油介入法 )测定存活心肌。 5 9例AMI患者发病后 7~ 2 1d接受PTCA和支架治疗。根据患者是否接受PTCA治疗和心肌核素检查判断有无存活心肌 ,分为 :存活心肌PTCA组 (甲组 ) 31例 ,存活心肌非PTCA组 (乙组 ) 2 1例 ,无存活心肌PTCA组 (丙组 ) 2 8例 ,无存活心肌非PTCA组 (丁组 ) 2 7例。所有患者均随访 6~ 2 8个月 ,复查核素LVEF、记录心血管事件。结果 甲组心功能改善率 (45 .16 % )明显高于乙组 (14 .2 9% ,P <0 .0 5 ) ,甲组心源性死亡率 (0 % )明显低于乙组 (33.33% ,P <0 .0 1) ,甲组心力衰竭发生率 (12 .90 % )明显低于乙组 (42 .86 % ,P <0 .0 1) ,甲、乙两组心绞痛复发率及再次AMI发生率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丙组与丁组各指标相比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延迟性PTCA能改善AMI有存活心肌患者的左心功能 ,减少心源性死亡 ,但未能显著减少心绞痛和再次发生A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存活心肌 疗效 延迟性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左心功能 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差异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施佳 金惠根 +5 位作者 陈万春 汪蔚青 杨伟 王东毅 刘宗军 方平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89-591,共3页
目的 评价性别差异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 1999年 1月~ 2 0 0 3年9月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2 5例 ,按性别分为女性组 (84例 )和男性组 (2 4 1例 ) ;其中 172例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CI... 目的 评价性别差异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 1999年 1月~ 2 0 0 3年9月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2 5例 ,按性别分为女性组 (84例 )和男性组 (2 4 1例 ) ;其中 172例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CI组 ) ,15 3例进行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组 ) ,记录住院期间所有死亡原因、非致死性再梗死及其复合终点事件以及 6个月随访期间心脏事件的情况。结果 女性组的平均年龄为 (6 9.3± 10 .2 )岁 ,明显高于男性组的 (6 0 .7± 12 .6 )岁 (P <0 .0 1) ,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明显增高 (P <0 .0 5 )。对年龄作校正后 ,住院期间女性的死亡率与男性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其他各主要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差异均无显著性。静脉溶栓组中 ,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 (P <0 .0 5 ) ;PCI组中 ,男、女患者死亡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尽管女性较男性高龄且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也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差异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二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施佳 欧少君 +1 位作者 金惠根 陈万春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75,共1页
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45岁。因“持续性胸痛1h”于我院急诊就诊,有高血压病史5年。候诊时突发意识丧失、抽搐和呼吸停止,心电监护显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予电击除颤后转复为窦性心动过速。血压200/120mmHg(1mmHg=0.1... 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45岁。因“持续性胸痛1h”于我院急诊就诊,有高血压病史5年。候诊时突发意识丧失、抽搐和呼吸停止,心电监护显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予电击除颤后转复为窦性心动过速。血压200/120mmHg(1mmHg=0.133kPa),血钾为4.0mmol/L。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此后患者仍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美托洛尔 静脉注射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英梅 金惠根 +4 位作者 车在前 刘宗军 汪蔚青 宋艳艳 陆国平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7-269,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1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血红蛋白(Hb)水平(男性Hb<120 g/L、女性Hb<110 g/L诊断为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心功能情况。此外,比较轻度与严重...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1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血红蛋白(Hb)水平(男性Hb<120 g/L、女性Hb<110 g/L诊断为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心功能情况。此外,比较轻度与严重心力衰竭组的贫血发生率、贫血与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和高血压病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分别占心力衰竭患者的51.8%和26.2%。总贫血发生率为18.5%,其中严重心力衰竭组为32.4%,显著高于轻度心力衰竭组的8.2% (P<0.05)。随访24个月,轻度心力衰竭组的病死率为5.2%,显著低于严重心力衰竭组的15.5%(P<0.05)。贫血组的病死率为25.8%,显著高于非贫血组的5.8%(P<0.01)。贫血组的血清肌酐水平为(123.41±52.22)μmol/L,显著高于非贫血组的(91.67±29.13)/μmol/L(P<0.05)。结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和高血压病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贫血,贫血程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有关,合并贫血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贫血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汪蔚青 金惠根 +5 位作者 陈万春 杨伟 刘宗军 施佳 王东毅 方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30-32,共3页
目的 对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出现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进行分析 ,探讨其治疗及预防 ,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176例AMI患者行直接PCI,其中 5 6例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类型 ;再... 目的 对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出现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进行分析 ,探讨其治疗及预防 ,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176例AMI患者行直接PCI,其中 5 6例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类型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发病后至冠脉再通时间的关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梗死范围大小的关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 AMI后 6h内行直接PCI术者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AMI后 6~ 2 4h行直接PCI术者 (P <0 .0 1)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多支血管病变者高于单支血管病变者 (P <0 .0 5 ) ;再灌注后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 :下壁心肌梗死者明显高于前壁心肌梗死者 (P <0 .0 1)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梗死范围大小无明显关系 (P >0 .0 5 )。结论 AMI直接PCI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是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 ,正确的预防和处理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直接血管成形术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PCI与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宗军 金惠根 +3 位作者 陈万春 杨伟 汪蔚青 尚孝堂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3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延迟冠脉介入 (PCI)与直接PCI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疗效的差异。方法  14 5例连续行PCI的AMI患者分为直接PCI组 (75例 )和延迟PCI组 (70例 ) ,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住院期间两组患... 目的 探讨经皮延迟冠脉介入 (PCI)与直接PCI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疗效的差异。方法  14 5例连续行PCI的AMI患者分为直接PCI组 (75例 )和延迟PCI组 (70例 ) ,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各项心脏事件均无显著差异。平均随访 (12 1± 4 5 )个月时 ,直接PCI组患者在不稳定性心绞痛 (9 3%vs 32 9% ,P <0 0 1)、非致死性心衰 (4 0 %vs14 3% ,P <0 0 5 )、死亡 (0vs 7 1% ,P <0 0 5 )及复合终点事件 (12 %vs 4 0 % ,P <0 0 1)方面较延迟PCI组明显降低。但两组间在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及总的心脏性死亡率无显著差异。近期内LVEF值延迟PCI组较直接PCI组显著降低 (0 5 8± 0 14vs 0 6 3± 0 10 ,P <0 0 5 )。结论 与直接PCI相比 ,延迟PCI治疗AMI近期内同样安全有效 ,1年死亡率无显著降低 ,但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衰、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PCI 直接PCI 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玉参景脉通汤对痰瘀互阻型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管剩余风险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焱 姚迪 朱怡菁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4年第6期36-39,共4页
目的观察白玉参景脉通汤治疗痰瘀互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血管剩余风险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痰瘀互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白... 目的观察白玉参景脉通汤治疗痰瘀互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血管剩余风险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痰瘀互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白玉参景脉通汤。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并通过对血脂相关指标(TC、TG、HDL-C、LDL-C)水平变化情况的分析,评价心血管剩余风险。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83.33%;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胸痛、胸闷、气短、脘痞、身重的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悸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心悸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胸痛、心悸及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TC、TG、LDL-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TG、H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玉参景脉通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痰瘀互阻型冠心病心绞痛,不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血脂水平,还可通过升高HDL-C降低心血管事件剩余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痰瘀互阻 白玉参景脉通汤 心血管剩余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IB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丘洪 张清 +2 位作者 邓兵 江蓓湖 金惠根 《中国临床医学》 2009年第3期341-343,共3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TaqIB基因多态性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用PCR-RFLP分析9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及33例正常对照组CETPTaqIB基因多态性,并对两组心脑血管事件进行分析。结果:B1B1和B2B2基因...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TaqIB基因多态性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用PCR-RFLP分析9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及33例正常对照组CETPTaqIB基因多态性,并对两组心脑血管事件进行分析。结果:B1B1和B2B2基因型对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影响,B1B2和B2B2型对脑血管事件发生有影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依次为B1B1、B1B2、B2B2型,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依次为B1B2、B1B1、B2B2型。结论:TaqIB基因多态性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可能有关,B1B1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B1B2型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B2B2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较低,B2等位基因可能具有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TaqIB 基因多态性 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磁图用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的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英梅 金惠根 +5 位作者 权薇薇 车在前 袁荣 沈越 汪蔚青 陆国平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21,共2页
目的:探讨心磁图法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安装于非屏蔽室内的7通道心磁图仪,检测61例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前、术后24h及术后1个月的心磁图,分析图像中有无具相应幅度的电流矢量的额外区域,并将这些区域... 目的:探讨心磁图法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安装于非屏蔽室内的7通道心磁图仪,检测61例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前、术后24h及术后1个月的心磁图,分析图像中有无具相应幅度的电流矢量的额外区域,并将这些区域存在的强度和时间与支架置入术前、术后不同时间进行比较,分析两个定量指标:①异常磁图比(ratio of abnormal maps,RAM):异常的心磁图所占的百分比;②平均分级(average classification of total maps,ACTM):ST-T间期所有磁图数的平均分级。结果:支架置入术后24h的RAM(65.92±29.01)%、ACTM(2.96±0.58)与术前RAM(72.46±38.77)%、ACTM(3.03±0.51)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支架置入术后1个月时RAM(50.62±29.77)%、ACTM(2.41±0.34)显著低于术前参数(P<0.01)。结论:心磁图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随访及疗效观察的一项很有前途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磁图 冠心病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无血流”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宗军 陈万春 +6 位作者 金惠根 杨伟 王东毅 汪蔚青 施佳 尚孝堂 江蓓湖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07-909,共3页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出现“无血流”(no flow ,NF)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99例连续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中有无NF现象分为NF组( 18例 ,占 18.2 % )和非NF组 ( 81例 ) ,计...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出现“无血流”(no flow ,NF)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99例连续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中有无NF现象分为NF组( 18例 ,占 18.2 % )和非NF组 ( 81例 ) ,计算NF的发生率 ,分析两组的一般临床特征、心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与非NF组比较 ,NF组既往有心肌梗死、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史和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5 ) ;NF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降低 ( 0 .38± 0 .11∶0 .6 3± 0 .10 ,P <0 .0 1) ;住院及随访期间 ,NF组非致死性心力衰竭 ( 2 1.4 %∶4 .8% ,P <0 .0 5 )和复合终点事件 ( 4 2 .9%∶18.5 % ,P <0 .0 5 )明显增加 ,总死亡率有增加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 ;而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和总的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无明显降低。结论 直接PCI治疗AMI过程中 ,NF的发生率为 18.2 % ;出现NF者的心功能降低 ,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无血流现象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尿酸水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英梅 车在前 +4 位作者 宋艳艳 汪蔚青 杨伟 刘宗军 金惠根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6-147,共2页
关键词 血尿酸水平 老年急性 心肌梗死患者 预后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心肌梗死 独立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