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7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艳琼 苗杰 +1 位作者 张黎 黄清洁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32-433,442,共3页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而肿瘤单侧或者双侧发病的差异性研究文献报道较少。有研究报道双侧甲状腺癌较单侧癌的临床分期更晚,无疾病生存期也更短[2],双侧性PTC与肿瘤临床病...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而肿瘤单侧或者双侧发病的差异性研究文献报道较少。有研究报道双侧甲状腺癌较单侧癌的临床分期更晚,无疾病生存期也更短[2],双侧性PTC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仍存争议,故本研究主要探讨双侧性或单侧性PTC的差异性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桥本甲状腺炎 多灶性 淋巴结转移 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肠母细胞分化腺癌4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2
作者 张艳琼 张黎 +3 位作者 刘萍 顾敏敏 李采娟 孙玮玮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40-341,344,共3页
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GAED)是近年新认识的的一种特殊罕见类型的胃癌,被认为是产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AFP)胃癌的罕见类型[1],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的... 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GAED)是近年新认识的的一种特殊罕见类型的胃癌,被认为是产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AFP)胃癌的罕见类型[1],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病例较少。发生于子宫、食管及胆囊等其他部位的腺癌中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腺癌目前国内文献尚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母细胞分化 腺癌 病理学 GPC3 A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ssell小体胃炎4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3
作者 许雷 杨育生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52-154,共3页
Russell小体胃炎(Russell body gastritis,RBG)于1998年由Tazawa等[1]首次报道并命名。Russell小体胃炎是一种罕见的胃黏膜病变,其定义是胃黏膜中含有Russell小体浆细胞的胃炎,其特征是黏膜内含有嗜酸性细胞质的浆细胞的浸润。Russell... Russell小体胃炎(Russell body gastritis,RBG)于1998年由Tazawa等[1]首次报道并命名。Russell小体胃炎是一种罕见的胃黏膜病变,其定义是胃黏膜中含有Russell小体浆细胞的胃炎,其特征是黏膜内含有嗜酸性细胞质的浆细胞的浸润。Russell小体于1890年由Russell[2]首次提出是由于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在分泌球蛋白过程中被阻塞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sell小体 浆细胞 印戒细胞 HP 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242例的内镜和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任大宾 徐萍 +4 位作者 赖跃兴 孙玮玮 徐凯 王静 于海滨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96-399,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内镜下形态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2年1月-2014年12月检出的242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患者的内镜和病理学检查资料。结果242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病变位于右半结... 目的探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内镜下形态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2年1月-2014年12月检出的242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患者的内镜和病理学检查资料。结果242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病变位于右半结肠74例,位于左半结肠和直肠168例;病变为隆起型145例,表面型97例,病变直径G10mm186例,10-20mm46例,〉20mm10例;腺管开口(pit)分型Ⅱ型164例,ⅢL型52例,Ⅳ型26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组织病理学特征形态为管状腺体91例,管状绒毛状腺体124例,绒毛状锯齿状腺体27例;无上皮内瘤变8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0例。病变直径G10mm的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以pit分型Ⅱ型为主(P〈O.01),病变直径〉20mm的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以pit分型ⅢL型和Ⅳ型为主(P〈0.01);在病变直径G10mm的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出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占62.37%(116/186),显著低于病变直径10-20mm的78.26%(36/46)和病变直径〉20mm的8/10(P值均〈0.05)。在pit分型为Ⅱ型的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出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占55.49%(91/164),显著低于ⅢL型的88.46%(46/52)和Ⅳ型的88.46%(23/26,P值均〈O.01)。在组织病理学特征形态为管状腺体者中出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占42.86%(39/91),显著低于管状绒毛状腺体者的80.65%(100/124)和绒毛状腺体者的77.78%(21/27,P值均〈0.01)。结论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在结直肠息肉中占一定检出率,且具有上皮内瘤变倾向,需要引起内镜医师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齿状病变 病理学 临床 结肠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及病理对照 被引量:2
5
作者 曹文新 夏进东 +3 位作者 李卫侠 许凡勇 张黎 曲娇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6期632-634,共3页
目的: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AGN)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AGN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特征。结果:(1)病变部位、形态及大小:14例均为单发,8例位于右侧,6例位于左侧。肿... 目的: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AGN)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AGN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特征。结果:(1)病变部位、形态及大小:14例均为单发,8例位于右侧,6例位于左侧。肿瘤边缘光整,呈椭圆形8例,有短尾状突起3例,受压变形呈葫芦状2例,不规则形1例;长径33~69 mm,平均(43±19)mm;短径17~45 mm,平均(28±11)mm。(2)密度、钙化、强化方式:肿瘤内部出现斑点片状钙化4例。肿瘤密度均匀,CT值32~41 HU,平均(35.0±2.8)HU;增强扫描示所有患者动脉期强化均不明显;门脉期及延迟扫描除1例几乎不强化外,余13例均不同程度强化。(3)邻近器官受压、变形及周围血管侵犯情况:1例右侧病变,下腔静脉轻度受压、前移;1例左侧病变,胰腺轻度受压、移位;1例左侧病变左肾轻度受压、移位。2例病变包绕、推移邻近血管,但无血管侵犯改变。结论:AGN的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其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细胞瘤 肾上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雀斑样痣4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6
作者 孙玮玮 赵肖庆 +1 位作者 张黎 笪倩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1期71-73,共3页
恶性雀斑样痣(lentigo maligna,LM),又称Hutchinson黑素性雀斑,于1890年由Hutchinson首次报道。恶性雀斑样痣最常见于老年人曝光部位的皮肤。由于恶性雀斑样痣发病率较低,国内报导仅10余例[1-2],易误诊或漏诊。本文收集4例恶性雀斑样痣... 恶性雀斑样痣(lentigo maligna,LM),又称Hutchinson黑素性雀斑,于1890年由Hutchinson首次报道。恶性雀斑样痣最常见于老年人曝光部位的皮肤。由于恶性雀斑样痣发病率较低,国内报导仅10余例[1-2],易误诊或漏诊。本文收集4例恶性雀斑样痣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充分了解以上内容,并了解治疗、预后等,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2015⁃01—2020⁃1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确诊的4例恶性雀斑样痣病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61~70岁,中位年龄65岁;其中3例位于面部,1例位于手背;肿瘤均为边界不清的褐色及黑褐色斑片,表面光滑或粗糙,直径0.8~2.0 cm(图1);病程2~7年,其中一例为激光治疗后复发(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雀斑样痣 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24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徐守余 杨道华 +3 位作者 邱承敏 张鸣 何佩锋 柳堤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73-475,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其免疫组化表达的意义。方法:对24例GIST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CD117、CD34、SMA、S-100等表达。结果:24例GIST发病平均年龄52.7岁;...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其免疫组化表达的意义。方法:对24例GIST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CD117、CD34、SMA、S-100等表达。结果:24例GIST发病平均年龄52.7岁;肿瘤多见于胃;主要症状为中上腹不适和黑便;瘤块平均直径为4.1cm;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部分呈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型14例(58.3%),上皮样细胞型4例(16.6%),混合细胞型6例(25.0%);良性5例(20.8%),交界性5例(20.8%),恶性14例(58.4%);免疫表型:CD117阳性23例(95.8%),CD34阳性20例(83.3%),均呈弥漫性强阳性。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以胃部多见;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多为恶性及交界性,确诊需要CD117、CD34等免疫标记物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3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曾红春 杨育生 +1 位作者 郑维喆 钱秀红 《系统医学》 2023年第2期41-45,共5页
目的分析CD3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1年11月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行甲状腺手术患者169例(176个结节)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EnVison法检测77个甲状腺乳头状癌和99个甲状腺良性结节... 目的分析CD3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1年11月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行甲状腺手术患者169例(176个结节)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EnVison法检测77个甲状腺乳头状癌和99个甲状腺良性结节的CD34表达,全景模式下计数单位面积微血管密度(MVD)。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良性结节间MVD的差异性,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最大径、侵袭性,及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与MVD的相关性。结果CD34在PTC组中的表达量(30.610±11.513)条/单位面积高于良性组(23.160±10.362)条/单位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6,P<0.001)。甲状腺乳头状癌CD34表达量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大小无相关性(r=-0.052,P=0.651),且与脉管、被膜及淋巴侵犯等临床病理特征不相关(r=0.157,P=0.172)。伴或不伴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甲状腺乳头状癌CD34的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1,P=0.517),且两组间发生侵犯的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5,P=0.771)。结论CD3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量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这表明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富血管化的特征。而CD34的表达量与PTC的侵袭性及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CD34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例眼眶结膜下脂肪疝临床病理分析
9
作者 黄清洁 钱秀红 +1 位作者 郭宏华 杨育生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49-351,380,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眼眶结膜下脂肪疝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断的12例眼眶结膜下脂肪疝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眼眶结膜下脂肪疝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12例患者中,男7例,女5例,中位年龄63岁,纤维间质内可见花环状细胞及Lochk... 目的总结分析眼眶结膜下脂肪疝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断的12例眼眶结膜下脂肪疝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眼眶结膜下脂肪疝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12例患者中,男7例,女5例,中位年龄63岁,纤维间质内可见花环状细胞及Lochkern细胞,花环状细胞CD34细胞质阳性表达。结论眼眶结膜下脂肪疝与脂肪瘤是两种不同的病变,应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进行鉴别;眼眶结膜下脂肪疝无特异性病理诊断特征,可见花环状多核巨细胞、纤维隔膜及Lochkern细胞,这些细胞可能是一种反应性改变,应注意与多形性脂肪瘤和非典型脂肪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下脂肪疝 脂肪瘤 多形性脂肪瘤 非典型脂肪瘤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10
作者 梅嘉洺 杨育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7期995-998,共4页
目的探讨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病理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2年7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3例直肠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患者资料,从内镜特征、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分析讨论,并... 目的探讨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病理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2年7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3例直肠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患者资料,从内镜特征、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分析讨论,并复习文献。结果3例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患者中,男2例,女1例,年龄47~54岁,3例均发生在直肠。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或无明显症状。内镜下2例为扁平息肉样隆起,长径0.2~0.3 cm;1例为亚蒂息肉,长径0.8 cm。病理学形态表现为黏膜固有层间质中梭形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梭形细胞表达S-100、SOX-10。结论消化道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错构瘤性息肉,起源于神经施万细胞,掌握该病的内镜及病理学特征,了解其鉴别诊断,有助于提高病理医生对该病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 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 施万细胞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富于细胞性Neurothekeoma1例
11
作者 许雷 黄清洁 +1 位作者 周露婷 张艳琼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71-272,共2页
患者,男,34岁,1年前无意触及头顶部皮肤肿物,质软,无压痛,边界清,较固定,皮肤无红肿,无其他不适。术中包块位于顶部皮下,边界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完整切除。本研究已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4... 患者,男,34岁,1年前无意触及头顶部皮肤肿物,质软,无压痛,边界清,较固定,皮肤无红肿,无其他不适。术中包块位于顶部皮下,边界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完整切除。本研究已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4056)。病理检查①巨检:皮肤组织一块,大小0.6 cm×0.2 cm×0.2 cm,表面见一灰白色隆起,直径0.5 cm,皮肤表面附毛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THEKEOMA 施万氏细胞 组织细胞 神经鞘黏液瘤 黏液样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INK4A基因对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曹树军 杨道华 +4 位作者 万小平 钱金风 朱凌 邱承敏 高丽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849-851,共3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CIN)组织中P16INK4A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及P16INK4A基因检测对宫颈癌及CI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4—2006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宫颈浸润癌患者18例、CIN患者150例和慢性宫颈炎患者57例,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CIN)组织中P16INK4A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及P16INK4A基因检测对宫颈癌及CI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4—2006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宫颈浸润癌患者18例、CIN患者150例和慢性宫颈炎患者57例,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标本中P16INK4A阳性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IN组和浸润癌组患者的P16INK4A阳性表达率与慢性宫颈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P16INK4A的表达强度和阳性表达率不断升高(P<0·01)。结论P16INK4A基因表达与宫颈癌及CIN病变程度及其进展有关;P16INK4A基因可作为宫颈癌和CIN早期诊断、判断病情、预测病情进展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INK4A宫颈肿瘤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乳头状瘤病毒 宫颈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刀型内镜切开刀在困难部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凯 徐萍 +2 位作者 张黎 杨静 于海滨 《中国内镜杂志》 2020年第2期70-74,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剪刀型内镜切开刀在困难部位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发现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29例,拟于该科行ESD,但术前判断预计操作比较困难的患者应用剪刀型内镜切开刀(日... 目的探讨应用剪刀型内镜切开刀在困难部位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发现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29例,拟于该科行ESD,但术前判断预计操作比较困难的患者应用剪刀型内镜切开刀(日本住友电木株式会社MD-47703 Jr型VS刀)进行ESD。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了ESD操作并获得整块切除,未发生消化道穿孔、大出血等治疗相关并发症。病灶平均大小(3.70±1.09)cm,平均治疗时间(64.83±17.77)min。病理判断:术后所有患者垂直切缘及水平切缘均为阴性,其中6例食管病变及1例胃体病变患者发现癌变,其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均阴性,且浸润深度均未超过黏膜下层200μm,均判断为治愈性切除,无需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治愈性切除达100.0%。结论剪刀型内镜切开刀进行ESD治疗操作简单、整块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大大降低了ESD操作的门槛,有利于临床的推广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癌前病变 微创治疗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嗜酸细胞类癌1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道华 沈铭昌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3期261-261,共1页
关键词 肺肿瘤 嗜酸细胞类癌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p53、rasp21和nm23/DNPK的免疫组化研究
15
作者 杨道华 徐守余 +2 位作者 邱承敏 张鸣 何佩锋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探讨p53、rasp21和nm23/DNPK的表达在胃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2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53、rasp21和nm23/DNPK表达。结果胃癌中p53、rasp21和nm23/DNPK表达分别为68.3%、61.0%、56.1%;癌旁组织中... 目的探讨p53、rasp21和nm23/DNPK的表达在胃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2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53、rasp21和nm23/DNPK表达。结果胃癌中p53、rasp21和nm23/DNPK表达分别为68.3%、61.0%、56.1%;癌旁组织中rasp21、nm23/DNPK分别为17.1%、48.8%,p53无阳性表达;rasp21过度表达与浸润深度有关(P<0.05),p53过度表达,nm23/DNPK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53的表达与rasp21的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p53突变和ras基因的激活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nm23/DNPK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SP21 NM23 免疫组化研究 胃癌 免疫组化SP法 P53过度表达 淋巴结转移 癌旁组织 浸润和转移 ras基因 P53突变 方法应用 阳性表达 浸润深度 发生发展 协同作用 低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癌中p53、CK20、C-erbB-2的表达及其意义
16
作者 张黎 邱承敏 +4 位作者 孙玮玮 顾敏敏 何佩锋 许燕燕 杨道华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6年第3期157-161,共5页
目的 探讨p53、CK20、C-erb B-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En Vison)分别检测118例BUC、21例良性病变中的p53、CK20、C-erb B-2的表达。结果 118例尿路上皮癌中... 目的 探讨p53、CK20、C-erb B-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En Vison)分别检测118例BUC、21例良性病变中的p53、CK20、C-erb B-2的表达。结果 118例尿路上皮癌中p53、CK20、C-erb 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1%、26.3%和45.8%。尿路上皮癌的p53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χ^2=13.55,P〈0.01),低级别尿路上皮癌p53弱阳性率明显高于高级别(χ^2=8.11,P〈0.01),强阳性率显著低于高级别尿路上皮癌(χ^2=9.53,P〈0.01);CK20在良性病变阳性率低于尿路上皮癌(χ^2=5.67,P〈0.05),低级别尿路上皮癌CK20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高级别(χ^2=22.17,P〈0.01);尿路上皮癌中C-erb B-2表达与良性病变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3.85,P〈0.01),低级别尿路上皮癌C-erb B-2强阳性率显著低于高级别组(χ^2=7.91,P〈0.01),低级别尿路上皮癌C-erb B-2表达往往较弱或假阳性。结论 p53、CK20和C-erb B-2在BUC中过表达,并在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分级中具有一定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P53 CK20 C-ERB 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大鼠组织芯片在石蜡切片制备中的应用
17
作者 鄂群 陈莉 +1 位作者 王艳煜 肖玉凤 《交通医学》 2006年第6期779-779,782,共2页
目的:探索制作大鼠各主要脏器的组织芯片的简易方法。方法:对SD大鼠多脏器不同组织分类处理,分批脱水,整体包埋,整体切片制作HE染色。结果:镜下观察各种组织结构完整,细胞核呈蓝黑色,细胞质呈桃红色,染色鲜艳,对比鲜明。结论:该法制备... 目的:探索制作大鼠各主要脏器的组织芯片的简易方法。方法:对SD大鼠多脏器不同组织分类处理,分批脱水,整体包埋,整体切片制作HE染色。结果:镜下观察各种组织结构完整,细胞核呈蓝黑色,细胞质呈桃红色,染色鲜艳,对比鲜明。结论:该法制备组织芯片具有高通量、高效率、低误差、低消耗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芯片 石蜡切片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1例
18
作者 许燕燕 杨翌翔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20期2941-2943,共3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血细胞减少、一系或多系一个或多个髓系细胞异常增生、造血功能低下、重现性遗传异常和发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风险增加为特征[1-2]。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是...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血细胞减少、一系或多系一个或多个髓系细胞异常增生、造血功能低下、重现性遗传异常和发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风险增加为特征[1-2]。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是常见的恶化前浆细胞病,50岁以上的患者大约有4%可检测出这种疾病[3]。本文报道1例MDS伴MG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M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糖蛋白、谷胱苷肽-S-转移酶和DNA拓扑异构酶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守余 杨道华 +2 位作者 邱承敏 张鸣 何佩峰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 探讨P-糖蛋白(P-印)、谷胱苷肽-S-转移酶(CST-π)和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 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41例胃癌组织中P-gp、GST-π和Topo Ⅱ的表达。结果P-gp、GST-π和Topo Ⅱ的阳洼率分别为34.... 目的 探讨P-糖蛋白(P-印)、谷胱苷肽-S-转移酶(CST-π)和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 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41例胃癌组织中P-gp、GST-π和Topo Ⅱ的表达。结果P-gp、GST-π和Topo Ⅱ的阳洼率分别为34.1%(14/41)、53.7%(22/41)和31.7%(13/41),P-gp表达只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GST-7π的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无关,Topo Ⅱ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类,肿瘤浸润深度有关。结论P-gp、GST-π和Topo Ⅱ的表达与胃癌的主要的生物学行为无关,联合检测有助于指导临床化疗药物筛选及化疗方案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糖蛋白 谷胱苷肽-S-转移酶 DNA拓扑异构酶Ⅱ 胃癌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PB64免疫胶体金法在新发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戴小丽 许燕燕 +1 位作者 刘涛 侯彦强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第3期396-399,共4页
目的对免疫胶体金法、痰涂片抗酸染色法以及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TC)菌群鉴定等3种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评价MPB64免疫胶体金法在疑似新发肺结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目的对免疫胶体金法、痰涂片抗酸染色法以及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MTC)菌群鉴定等3种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评价MPB64免疫胶体金法在疑似新发肺结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经MGIT 960液体分枝杆菌培养仪培养阳性的疑似新发肺结核患者210例,首先进行MPB64免疫胶体金法检测,然后将标本转种至固体中性罗氏培养基中,待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中长势良好时,将其送至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进行分枝杆菌菌群鉴定(PNB法、TCH法和28℃培养试验)。最后,比较分析胶体金法与传统的痰涂片抗酸染色法在检测抗酸杆菌阳性率方面的差异,并比较胶体金法检测结果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菌群鉴定结果之间的差异,分析胶体金法在菌群鉴定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度。结果210例疑似新发患者中,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为48.57%(102/210),MPB64免疫胶体金法阳性率为90.00%(189/210)。经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菌群鉴定,其中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187例,阳性率为89.05%(187/210),非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23例,占比为10.95%(23/210)。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菌群鉴定结果比较,胶体金法在确诊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中的敏感性为97.86%(183/187),特异性为73.91%(17/23),准确度为95.24%(200/210)。结论MPB64免疫胶体金法作为一种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均较高的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适合于各基层试验应用于肺结核病的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B64 胶体金法 MGIT 960 结核分枝杆菌 快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