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源CTA对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斑块判断的价值 被引量:42
1
作者 吴启源 袁明远 +5 位作者 许建荣 殷焱 周华 王伟 范晓军 刘晓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以血管内超声(IVUS)为金标准,判断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DSCTA)对临界病变的斑块定量及斑块稳定性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临界病变62例(83个部位),男性25人,女性37人,均于来院后先行DSCTA后... 目的:以血管内超声(IVUS)为金标准,判断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DSCTA)对临界病变的斑块定量及斑块稳定性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临界病变62例(83个部位),男性25人,女性37人,均于来院后先行DSCTA后1~2周内做CAG及IVUS检查。在DSCTA和IVUS图像上分别测量临界病变血管外膜内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面积狭窄率及血管重构指数(RI),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以IVUS为金标准,判断DSCTA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以IVUS为金标准,DSCTA对冠脉临界病变的管腔狭窄率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EEMCSA、MLA、PA、PB及RI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且相关性好,但DSCTA对EEMCSA、MLA、PA、PB及RI指标均有低估倾向。83个临界病变中,DSCTA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72.92%、74.29%、79.55%、66.67%及73.49%。结论:以IVUS为金标准,DSCTA可以对冠脉临界性病变进行较准确的定量和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双源螺旋CT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鉴别诊断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周华 袁明远 +2 位作者 王伟 范晓军 吴启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18-20,共3页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鉴别诊断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MPM)、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9月—2019年10月就诊的弥漫性MPM、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共93例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弥漫性MPM组(n=27)...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鉴别诊断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MPM)、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9月—2019年10月就诊的弥漫性MPM、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共93例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弥漫性MPM组(n=27)、结核性腹膜炎组(n=32)、腹膜转移癌组(n=34),分析3组多排螺旋CT诊断图像的差异,包括病变位置、腹层水密度(CT值大于20 HU提示为高密度腹水)、腹膜增厚程度、强化方式、淋巴结大小等。结果3组病变分布、腹水量征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腹水密度、壁层腹膜、淋巴结、病灶边缘征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鉴别诊断弥漫性MPM、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腹膜间皮瘤 结核性腹膜炎 腹膜转移癌 体层摄影术 鉴别诊断 腹层水密度 腹膜增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郇强 袁明远 +8 位作者 朱珞宁 王培培 王赛华 李炜 王温慧 陈琦 宁忠平 黄健峰 赵志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3-557,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影像学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从16852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10467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例中获得的65例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病例的影像学和临... 目的:探讨成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影像学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从16852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10467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例中获得的65例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病例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分析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的解剖学特点及引起的胸痛、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临床特点。结果:65例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病例中男性28例(43.1%),平均年龄(54.35±7.65)岁。左回旋支源于右冠状动脉近端或开口14例(21.54%);左回旋支源于右冠状动脉窦7例(10.77%);左冠状动脉源于右冠状动脉窦或右冠状动脉开口15例(23.08%);左回旋支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开口12例(18.46%);左回旋支缺如10例(15.39%),其中左回旋支供血区域由巨大右冠状动脉替代9例,巨大左前降支的对角支替代1例;左回旋支和左前降支均源于右冠状动脉窦5例(7.69%);左回旋支源于无冠状动脉窦,左回旋支源于肺动脉各1例;经主肺动脉间走行21例(32.31%)。结论: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类型中左回旋支源于右冠状动脉近端(或开口)及右冠状动脉窦最多见,其次为左冠状动脉源于右冠状动脉窦,源于无冠状动脉窦和肺动脉最少见。部分走行跨主肺动脉间隔但无压迫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 左回旋支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心律失常症状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造影特点 被引量:3
4
作者 袁明远 张慧群 +2 位作者 李荣先 宁忠平 李新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0-583,共4页
目的:探讨伴心律失常症状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A)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表现有心律失常的心肌桥患者(有心律失常组)31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病历记录、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和CTA资料。重点研究其CTA影像... 目的:探讨伴心律失常症状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A)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表现有心律失常的心肌桥患者(有心律失常组)31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病历记录、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和CTA资料。重点研究其CTA影像学表现。另选取30例无心律失常单纯心肌桥患者(无心律失常组)作为对照。结果:有心律失常组31例患者均只表现为单纯心肌桥,排除了冠心病、瓣膜结构性心脏病及其它系统性疾病的病因。31例患者中心室颤动2例,心房颤动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室性心动过速23例。31例患者中17例为深埋型,14例为浅表型。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有心律失常组回顾性心电门控心肌收缩末期直径和心肌舒张末期直径、CTA上其壁冠状动脉横断面管腔变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心律失常心肌桥患者CTA表现无明显特点,CTA上显示的心肌桥病理解剖特点只是可用来解释部分心肌显著缺血引起的临床症状,不能完全解释心肌桥患者的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心律失常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细胞癌的鉴别 被引量:2
5
作者 潘悦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5期506-506,共1页
目的通过比较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肾细胞癌(RCC)的各种CT特征,评价CT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均病理证实的乏脂肪性AML和22例RCC的CT平扫和双相增强扫描资料。结果乏脂肪性AML呈不均匀密度10例(28.6%),RC... 目的通过比较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肾细胞癌(RCC)的各种CT特征,评价CT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均病理证实的乏脂肪性AML和22例RCC的CT平扫和双相增强扫描资料。结果乏脂肪性AML呈不均匀密度10例(28.6%),RCC组不均匀密度14例(63.2%),两组不均匀率差异显著(<0.05),肿瘤的强化模式是鉴别AML和RCC的有价值的预测指标。结论应用CT对比剂双相扫描,肿瘤的强化模式对于鉴别AML和RCC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肾癌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输尿管乳头状瘤1例报告
6
作者 刘峰 刘辉 张慧群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544-544,共1页
原发性输尿管良性肿瘤少见。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罕见的巨大输尿管头状瘤,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输尿管乳头状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后跟骨内翻程度对患者足踝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沈超 蔡攀 +4 位作者 王秀会 周小小 娄玉建 高峰 周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10期1114-1115,共2页
目的观察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后跟骨内翻程度对患者足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按术后跟骨内翻角分为3组,A组20例(跟骨内翻角4°~8°,平均5.2°),B组14例(... 目的观察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后跟骨内翻程度对患者足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按术后跟骨内翻角分为3组,A组20例(跟骨内翻角4°~8°,平均5.2°),B组14例(跟骨内翻角8.1°~11.0°,平均9.2°),C组2例(跟骨内翻角>11.1°,平均11.8°)。结果 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6.2(35~60)个月。末次随访时,A组AOFAS评分平均80.1(56~90)分,疼痛VAS评分平均1.4(0~6)分;B组AOFAS评分平均85.3(82~90)分,疼痛VAS评分平均2.2(0~3)分,1例出现足底麻木不适感;C组AOFAS评分为85分和86分,平均85.5分,疼痛VAS评分均为3分,2例均存在足底麻木不适感。结论虽然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后跟骨内翻畸形是诱发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因素之一,但是临床上观察到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跟骨高度丢失、后关节面塌陷更容易导致距下关节炎出现,而且术后跟骨内翻程度与足踝功能不一定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 内固定 跟骨内翻畸形 跟骨内翻角 足踝功能
原文传递
断层显像评估早期克罗恩病肠道损伤及预后的价值
8
作者 张成 周华 《江苏医药》 CAS 2017年第16期1162-1164,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断层显像评估早期克罗恩病肠道损伤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早期克罗恩病患者的CT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影响早期克罗恩氏病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82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27例出现并发症但未接受手术,2例行肠切除术。增... 目的探讨断层显像评估早期克罗恩病肠道损伤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早期克罗恩病患者的CT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影响早期克罗恩氏病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82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27例出现并发症但未接受手术,2例行肠切除术。增厚形式、"梳齿征"阳性和肠壁厚度是克罗恩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1)。肠壁厚度预测克罗恩病预后不良的AUC为0.830,最佳临界值为8.65mm,特异度为71.7%,灵敏度为79.3%。结论肠壁较厚、肠壁呈环形增厚和"梳齿征"阳性是早期克罗恩氏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应关注以上特征,及时作出相应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断层显像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