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妆品皮肤保湿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王学民 江以宏 +5 位作者 周玉田 张明 张清祥 王海俊 林银芬 乐嘉豫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3-75,共3页
为了寻找一种操作简便和科学性较强的化妆品原料及成品人体皮肤保湿功能评价方法 ,作者运用Corneometer 在 6组共 175名健康受试者中对 2 7种试验物 (7种具有保湿功能的化妆品原料和 5种有保湿功能的成品 )进行检测并将结果分析研究 ,... 为了寻找一种操作简便和科学性较强的化妆品原料及成品人体皮肤保湿功能评价方法 ,作者运用Corneometer 在 6组共 175名健康受试者中对 2 7种试验物 (7种具有保湿功能的化妆品原料和 5种有保湿功能的成品 )进行检测并将结果分析研究 ,建立了一种皮肤保湿功能的客观评价方法。发现该方法完全能分辨各种不同原料和成品保湿功能的大小 ,而且适用于各种剂型。提示用Corneometer 来评价保湿功能是一种具有较高敏感性、重复性和适用性的客观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皮肤保湿功能 评价方法 研究 原料 护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部敏感性皮肤化妆品适用性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马黎 谈益妹 +2 位作者 程英 鲁楠 华伟光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以主客观结合的方法对面部敏感性皮肤单次和长期使用化妆品的安全性和功效性进行研究,初步建立面部敏感性皮肤化妆品适用性评价方法。方法以66例乳酸刺痛试验阳性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2种敏感性皮肤用面霜的单次使用感觉试验和4周... 目的以主客观结合的方法对面部敏感性皮肤单次和长期使用化妆品的安全性和功效性进行研究,初步建立面部敏感性皮肤化妆品适用性评价方法。方法以66例乳酸刺痛试验阳性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2种敏感性皮肤用面霜的单次使用感觉试验和4周使用试验,于产品使用前、使用后2周和4周进行临床评估、仪器测试和乳酸感觉测试。结果单次使用面霜(1)在各时点的面部感觉与阴性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面霜(2)在使用5 min和10 min的瘙痒、刺痛和总感觉评分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累积使用面霜(1)4周后皮肤鳞屑显著低于基础值。使用面霜(1)2周、4周后,使用面霜(2)4周后,面部皮肤经表皮失水率和血流速度均显著降低;使用两种面霜2周和4周后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均显著升高,30%以上受试者的神经敏感性有所改善。使用2种面霜4周后的乳酸测试总感觉评分及使用面霜(1)4周后的刺痛感觉评分均显著降低。结论综合单次使用感觉试验、长期使用试验结合客观检测及乳酸感觉试验来测试皮肤感觉、反应、耐受性及生理状况的方法可较为全面、科学地评价面部敏感性皮肤化妆品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皮肤 化妆品 安全性 功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umann皮肤分型问卷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学民 谈益妹 +4 位作者 周玉田 吴琰瑜 邹颖 程英 叶曼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50-552,共3页
目的:用Baumann皮肤分型问卷判定皮肤类型和对相应客观参数的测试,验证其准确性和适用性。方法:选取326名符合要求的健康女性志愿者,分5个年龄组,分别用Baumann皮肤分型的4套问卷进行皮肤分型调查和单一问题自我皮肤类型判定,分别测定... 目的:用Baumann皮肤分型问卷判定皮肤类型和对相应客观参数的测试,验证其准确性和适用性。方法:选取326名符合要求的健康女性志愿者,分5个年龄组,分别用Baumann皮肤分型的4套问卷进行皮肤分型调查和单一问题自我皮肤类型判定,分别测定客观参数。用SPSS11.5软件分析问卷/问题调查结果和客观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油性/干性问卷判定的皮肤类型和皮脂测定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其余3套评定结果和对应的皮肤生物物理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单一问题调查中,油性/干性皮肤分型和皮肤水分测定结果、敏感型/耐受型皮肤分型和刺痛试验分值呈现良好的相关性(P<0.05),而色素型/非色素型、皱纹型/紧致型皮肤和黑色素指数、皱纹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Baumann皮肤分型问卷并不适合中国人的皮肤分型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umann皮肤分型问卷 皮肤水分/油分/黑色素/皱纹/敏感性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对紫外线红斑反应敏感度的季节因素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袁肖海 王学民 +3 位作者 周玉田 吴佩兰 谈益妹 袁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比较春夏秋冬4个季节不同部位皮肤对紫外线红斑反应的敏感性,了解皮肤紫外线红斑反应敏感度的影响因素。方法:春夏秋冬4个季节分别在40名受试者的前臂伸侧(曝光部位)和上臂屈侧(非曝光部位)使用中波紫外线(UVB)(181.44、140.40、88... 目的:比较春夏秋冬4个季节不同部位皮肤对紫外线红斑反应的敏感性,了解皮肤紫外线红斑反应敏感度的影响因素。方法:春夏秋冬4个季节分别在40名受试者的前臂伸侧(曝光部位)和上臂屈侧(非曝光部位)使用中波紫外线(UVB)(181.44、140.40、88.56、56.16mJ)及长波紫外线(UVA)+UVB(13.49J/364.80mJ,9.91J/273.60mJ,6.62J/190.00mJ,4.45J/125.40mJ)各4个剂量进行照射。照射前及照射后10min、24h、48h、第7天、第14天进行临床评分和使用Mexameter(皮肤黑素和血红素测定仪)进行检测,计算皮肤红斑指数改变率(EIR)。结果:①非曝光部位红斑反应强度在春季显著大于其他季节(P<0.05),与非曝光部位的四季皮肤基础色素情况完全一致,且具有相关性(P<0.05)。②春季和其他3个季节间曝光部位红斑反应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季中春季对紫外线红斑反应的敏感性最高。表皮中黑素含量会影响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色素 皮肤 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健康成人不同部位皮肤颜色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袁超 温海 +3 位作者 王学民 周玉田 吴佩兰 林银芬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2期229-232,共4页
目的:应用扫描反射比分光光度仪检测技术调查上海地区健康成人不同身体部位皮肤颜色的情况,并分析相应的影响因素。方法:用扫描反射比分光光度仪测量159名健康志愿者前额、眼角、鼻唇沟、颊部、手背、手腕、前臂伸侧、前臂屈侧、上臂内... 目的:应用扫描反射比分光光度仪检测技术调查上海地区健康成人不同身体部位皮肤颜色的情况,并分析相应的影响因素。方法:用扫描反射比分光光度仪测量159名健康志愿者前额、眼角、鼻唇沟、颊部、手背、手腕、前臂伸侧、前臂屈侧、上臂内侧和臀部皮肤颜色。结果:皮肤颜色在不同部位有显著差异:最黑的部位是前额,最白的是上臂内侧;最红的是鼻唇沟,最不红的是上臂内侧。女性比男性更白,男性比女性更红。十个不同部位中,差异最大的是前额与上臂内侧,颜色最为接近的是手腕和前臂伸侧。结论:对曝光部位L*值影响最大的是日光曝露量和使用防晒霜频率;对曝光部位b*值影响最大的是使用防晒霜频率;对非曝光部位L*值、a*值和b*值影响最大的是皮肤光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值 a^*值 b^*值 皮肤颜色 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图像分析在轻度皮肤刺激反应评判中的运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学民 江以红 +4 位作者 王海俊 周玉田 张清祥 林银芬 乐嘉豫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37-339,共3页
作者借助Photoshop来分析评判轻度皮肤刺激反应。每个受试区用皮肤分光光度测量仪检测,并在试验前后在设定的条件下摄取图像,临床评估则按ICDRG标准。所有图像用图像分析表在GreyscaleRGB,CMYK和Lab模式下进行。结果在各个光亮度或... 作者借助Photoshop来分析评判轻度皮肤刺激反应。每个受试区用皮肤分光光度测量仪检测,并在试验前后在设定的条件下摄取图像,临床评估则按ICDRG标准。所有图像用图像分析表在GreyscaleRGB,CMYK和Lab模式下进行。结果在各个光亮度或灰度值同皮肤反应程度呈良好的线性相关(r<-0.996,p<0.05)。同样皮肤分光光度测量仪所测L和a值与各种模式的光亮度和RGB模式和R和Lab的a值也是呈很好的线性相关r>0.990,P<0.05)。作者认为用Photoshop进行图像分析和皮肤分光光度测量仪同样敏感和科学,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皮肤客观评价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刺激反应 分光光度法 计算机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敏感性皮肤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8
7
作者 余玲玲 王学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03-406,共4页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敏感性皮肤(SS)在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人们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上海地区年满18岁的正常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1 272例,44.4%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不是SS,25.8%不确定自己是否是SS,29.8...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敏感性皮肤(SS)在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人们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上海地区年满18岁的正常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1 272例,44.4%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不是SS,25.8%不确定自己是否是SS,29.8%自我评估是SS:其中20.6%觉得自己是轻度SS,9.0%自我评估为中度SS,只有0.2%觉得自己是重度SS。18.2%男性自我评估为SS,31.9%女性自我评估为SS,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自我评估为SS的人群年龄在18~29岁、30~49岁和≥50岁3个年龄组的比例分别为32.6%、26.6%和21.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海地区人群较为敏感的影响因素为在冬季使用洁面剂、酒精饮料、风、温度的变化和光照。结论:女性自我评估为SS的比例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自我评估为SS的比例降低:问卷是评价SS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皮肤 问卷调查 上海地区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女性自我感知性头皮与面部皮肤敏感的差异性调查 被引量:11
8
作者 孙丽囡 王学民 +1 位作者 李秀玲 马亚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7-160,共4页
目的:了解在上海女性人群中自我感知性面部皮肤敏感(self-perceived sensitive facial skin,SPSS)与自我感知性头皮敏感(self-perceived sensitive scalp,SPSP)的发生率、症状、诱因及严重程度的差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337名... 目的:了解在上海女性人群中自我感知性面部皮肤敏感(self-perceived sensitive facial skin,SPSS)与自我感知性头皮敏感(self-perceived sensitive scalp,SPSP)的发生率、症状、诱因及严重程度的差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337名上海地区18~60岁健康的女性进行调查,使用通用量化标尺(generalLabeled Magnitude Scale,gLMS)对二者的严重程度进行自我评估。结果:总共完成337例调查。SPSP的发生率略高于SPSS,二者在各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SS最主要的诱发因素是干燥(78.16%),最主要的症状是紧绷感(73.56%);SPSP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也是干燥(60.50%),最常见的症状是瘙痒(79.83%);SPSS自我评估的严重程度高于SPSP(P<0.05),但对于既有SPSS又有SPSP的同一人群而言,二者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SS和SPSP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无相关性。结论:在上海地区健康的女性人群中近一半自我感知其皮肤有一定程度敏感,而该人群中近半数既有SPSS又有SPSP。SPSP的发生率略高于SPSS,二者的诱发因素及表现亦存在差异,但SPSS自我评估的严重程度高于SPS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LMS可以精确地评估皮肤的敏感程度并进行有效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敏感性皮肤 敏感性头皮 通用量化标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化妆品所致接触性皮炎的致病成分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秦鸥 王学民 +2 位作者 谈益妹 胡蔚毅 程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25-627,共3页
目的 :明确上海地区化妆品不良反应的主要致病成分,为化妆品不良反应起到预警作用并提供客观的风险评估依据。方法:于2013—2015年在上海使用化妆品变应原C-1000系列对343例调查对象进行斑贴试验,包括125例化妆品皮肤病患者和218例化妆... 目的 :明确上海地区化妆品不良反应的主要致病成分,为化妆品不良反应起到预警作用并提供客观的风险评估依据。方法:于2013—2015年在上海使用化妆品变应原C-1000系列对343例调查对象进行斑贴试验,包括125例化妆品皮肤病患者和218例化妆品消费者。结果:阳性率前5位的变应原分别为甲基异噻唑啉酮、硫柳汞、Cl+Me-异噻唑、虫胶和六氢-1,3,5,-三(2-羟乙基)三嗪。将化妆品变应原系列分为14个类别,阳性率前5位的类别分别为着色剂、防腐剂、芳香剂、表面活性剂和杀菌剂。≤45岁人群的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45岁人群。结论:上海地区最易引起化妆品皮肤病的变应原分别为甲基异噻唑啉酮、硫柳汞、Cl+Me-异噻唑、虫胶和六氢-1,3,5,-三(2-羟乙基)三嗪。≤45岁人群为化妆品皮肤病的高危发病人群,应避免接触化妆品变应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不良反应 化妆品皮肤病 斑贴试验 化妆品系列变应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霏丝佳~A.I.对干燥皮肤屏障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袁超 谈益妹 +3 位作者 杨丽洁 吴佩兰 周阳 王学民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11期1756-1758,共3页
目的:评价霏丝佳A.I.霜和氢化可的松霜在短期内对干燥皮肤的屏障修复功能。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方法,选择30例轻度"乏脂性湿疹"患者每人两处皮疹,按照随机方法使用不同产品14天,并随访观察停药后3天内情况。应用医生主观评... 目的:评价霏丝佳A.I.霜和氢化可的松霜在短期内对干燥皮肤的屏障修复功能。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方法,选择30例轻度"乏脂性湿疹"患者每人两处皮疹,按照随机方法使用不同产品14天,并随访观察停药后3天内情况。应用医生主观评价、皮肤水分测定仪、皮肤经表皮失水率进行评估。结果:两种产品在临床缓解程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且均可提高患处皮肤水分含量,霏丝佳A.I.霜在试验早期就出现经表皮失水率降低,且TC值好于氢化可的松霜。结论:霏丝佳A.I.霜在治疗干燥皮肤方面,比低浓度糖皮质激素霜修复皮肤屏障有显著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皮肤 乏脂性湿疹 霏丝佳A.I.霜 DMS技术 N-棕榈酰基乙醇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与皮肤微生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曹婷 邹颖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0年第3期160-163,共4页
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皮肤微生物群与A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AD患者存在皮肤微生物群的改变,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或感染。这一改变影响宿主的皮肤屏障和免疫应答。该... 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皮肤微生物群与A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AD患者存在皮肤微生物群的改变,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或感染。这一改变影响宿主的皮肤屏障和免疫应答。该文就近年对AD微生态失调及其对屏障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微生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中度痤疮中医体质类型与皮肤屏障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亚峰 袁超 +2 位作者 杨丽洁 江长清 刘彦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7年第4期239-240,256,共3页
痤疮是由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增加及角化异常[1]、好发于青春期的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病变包括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等[2].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关键词 轻中度痤疮 中医体质类型 皮肤屏障 毛囊皮脂腺单位 相关性 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激素诱导 炎性丘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颜色客观评估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8
13
作者 程英 王学民 袁肖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24-426,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皮肤科学和化妆品研究领域常用的两种皮肤颜色仪器测量方法,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实际应用指导。方法:应用三刺激值色度计(MinoltaChromameterCR200)和窄谱反射分光光度计(MexameterMX16及MX18)先定量测定标准色板和志愿者皮... 目的:通过比较皮肤科学和化妆品研究领域常用的两种皮肤颜色仪器测量方法,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实际应用指导。方法:应用三刺激值色度计(MinoltaChromameterCR200)和窄谱反射分光光度计(MexameterMX16及MX18)先定量测定标准色板和志愿者皮肤颜色,然后再比较这些仪器在体内外测定的重复性、敏感性以及相关性。结果:这3种仪器在体内外都表现出重复性高(CV=0.01%~3.32%)、敏感性好。MexameterMX16及MX18在体外及人体都有显著相关性(P<0.01)。两种型号的Mexameter与ChromameterCR200间也显著相关(P<0.01)。结论:3种仪器都能准确地表现皮肤颜色。L*、b*、MI适合色素沉着测定,而a*、EI则更适合测定皮肤的红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 皮肤 三刺激值色度计 窄谱反射分光光度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感觉阈值在诊断神经源性敏感性皮肤中的意义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淑媛 王学民 +4 位作者 高延瑞 陈双瑜 刘小萍 董亚琪 樊国彪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电流感觉阈值(CPT)在诊断神经源性敏感性皮肤中的意义。方法:初步筛选60名自我感知为敏感性皮肤的受试者,再分别采用乳酸试验、辣椒素试验半主观评判阳性和阴性结果进行分组,乳酸试验或辣椒素试验阳性为敏感性皮肤,二者均为阴... 目的:探讨电流感觉阈值(CPT)在诊断神经源性敏感性皮肤中的意义。方法:初步筛选60名自我感知为敏感性皮肤的受试者,再分别采用乳酸试验、辣椒素试验半主观评判阳性和阴性结果进行分组,乳酸试验或辣椒素试验阳性为敏感性皮肤,二者均为阴性为正常对照组。其中辣椒素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源性敏感性皮肤,并采用CPT检测方法评估各组神经敏感性。结果:辣椒素试验阳性组和正常对照组CPT值在5Hz频率下分别为(6.67±6.37)和(11.90±8.37),250Hz频率下分别为(12.67±7.61)和(26.33±13.75),2个频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辣椒素试验可以反映皮肤神经敏感性的改变,CPT测试可以客观地反映皮肤神经敏感性改变的程度。故辣椒素试验结合CPT测试可以评估皮肤神经敏感性。敏感性皮肤与无髓鞘C和有髓鞘Aδ两种神经纤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试验 辣椒素试验 电流感觉阈值 皮肤神经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刺痛反应对玫瑰痤疮患者局部皮肤敏感性的评价 被引量:14
15
作者 吴琰瑜 王学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39-440,共2页
关键词 玫瑰痤疮 乳酸刺痛试验 敏感性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生物物理参数与UVB皮肤反应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学民 周玉田 +1 位作者 谈益妹 江以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1-143,共3页
关键词 中波紫外线 皮肤反应 生物物理参数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的机制及其评判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淑媛 王学民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3年第6期351-353,共3页
该文介绍了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及其评判,说明其发病机制除以往研究所述的屏障功能下降以外,神经敏感性增高以及遗传的作用不容忽视。新兴的neurometer(CPT测试仪)系非创仪器,在检测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的神经... 该文介绍了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及其评判,说明其发病机制除以往研究所述的屏障功能下降以外,神经敏感性增高以及遗传的作用不容忽视。新兴的neurometer(CPT测试仪)系非创仪器,在检测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的神经敏感性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敏感性 自我感知性 分类 机制 评判 电流感觉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妆品皮肤病因果关系评价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学民 江以宏 +5 位作者 王海俊 王侠生 夏宝凤 乐嘉豫 方丽华 储蕙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2001年第2期102-105,共4页
关键词 化妆品皮肤病 临床流行病学 CEDCD 因果关系 EMPCD
原文传递
皮肤色素及厚度对皮肤光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夏米娜 王学民 +5 位作者 刘彦群 袁超 邹颖 樊国彪 吴佩兰 李宁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4期605-608,共4页
目的:研究皮肤色素及厚度对皮肤光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日光防护指数测定仪对31名健康志愿者后背及臀部皮肤进行照射,获取两种波长紫外线照射下的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MED)和最小持续性黑化量(minimal persistent pigme... 目的:研究皮肤色素及厚度对皮肤光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日光防护指数测定仪对31名健康志愿者后背及臀部皮肤进行照射,获取两种波长紫外线照射下的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MED)和最小持续性黑化量(minimal 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 dose,MPPD)。照射前用皮肤黑素和红色素测定仪、皮肤扫描比分光光度仪和皮肤B超测定试验部位。结果:MPPD与b*、MI、Dept h呈负相关,MED与b*、MI、Dept h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同能量UVA照射后的不同皮肤反应性与b*、Dept h呈正相关;相同能量UVB照射后的不同皮肤反应性与MI、EI、b*、Dept h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肤色、皮肤黑素、皮肤厚度,能影响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肤色、皮肤黑素和血红素、皮肤厚度,能影响皮肤黑化反应和红斑反应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敏感性 皮肤色素 皮肤厚度 MED MP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微生物群系的形成、发展及免疫调节 被引量:11
20
作者 高延瑞 王学民 刘小萍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71-773,共3页
皮肤作为机体与外环境的直接界面,不仅起着重要的屏障作用,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该文通过相关文献系统回顾,阐述了皮肤微生物群系的组成、特点,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旨在为今后皮肤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皮肤屏障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