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1世纪加拿大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趋向 被引量:2
1
作者 杨龙波 薛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26,共13页
21世纪加拿大马克思主义研究立足社会现实,结合本土学科发展,从批判资本主义着手,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在资本、能源、文化、信息等方面的扩张与侵略。加拿大马克思主义聚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马克思之道德主义与非/反道德... 21世纪加拿大马克思主义研究立足社会现实,结合本土学科发展,从批判资本主义着手,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在资本、能源、文化、信息等方面的扩张与侵略。加拿大马克思主义聚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马克思之道德主义与非/反道德主义之争、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之争和马克思主义与媒介传播关系研究等热点问题,通过唯物主义和意识形态两大研究路径,形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政治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播政治经济学等五大研究领域和派别,彰显了加拿大跨学科、多维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加拿大马克思主义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现代文明思想整体逻辑的三重维度及其内在张力
2
作者 陈迎 原广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5,共5页
现代文明中,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精神在三重维度上呈现出内在统一、相互关联的逻辑整体,即作为人的历史前提的经济文明、人的身份确证的政治文明、人的价值新方向的社会文明。文章以现代社会和人的本质生成的内在联系为线索,以资本文明和... 现代文明中,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精神在三重维度上呈现出内在统一、相互关联的逻辑整体,即作为人的历史前提的经济文明、人的身份确证的政治文明、人的价值新方向的社会文明。文章以现代社会和人的本质生成的内在联系为线索,以资本文明和人的存在方式批判为问题意识,深度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作为人的未来发展方式,是如何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三重维度实现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从而立体地展现马克思现代文明思想的整体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实践 正义 社会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个体与共同体分裂的批判和超越——基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探析
3
作者 李娜 黄黎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3-101,共9页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解剖共同体逻辑、探究个体与共同体分裂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从《德法年鉴》时期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批判开始,站在解放全人类的高度对两者进行了深刻分析与重新定义,作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解剖共同体逻辑、探究个体与共同体分裂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从《德法年鉴》时期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批判开始,站在解放全人类的高度对两者进行了深刻分析与重新定义,作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阐明了“市民社会”是真实而异化的共同体,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中揭露出以“国家”为主要形式的政治共同体的虚幻本质和导致分裂的私有制根源。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展开了共同体形态演进的逻辑分析,提出诉诸于人类解放的真正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是对个体与共同体分裂的超越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共同体 市民社会 国家 真正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下的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闫宇豪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乡村振兴亟需科学的理论基础,但现有研究理论不足,经典马克思主义更处于“空场”。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研究乡村振兴,可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演进机制、现实困境、根本路径和对策:新中国70年的乡村振兴史分别因政府推动、市场带动... 乡村振兴亟需科学的理论基础,但现有研究理论不足,经典马克思主义更处于“空场”。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研究乡村振兴,可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演进机制、现实困境、根本路径和对策:新中国70年的乡村振兴史分别因政府推动、市场带动、政府与市场联合推动等不同机制历经城乡“分离—对立—融合”;乡村振兴囿于城乡发展“双重”不均衡不充分的现实和制度供给不足的困境推动缓慢;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在城乡融合,根本对策在用新型城镇化的成果、制度、实践方法和研究方法等推动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新型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共同体形态演进的哲学分析与现实逻辑
5
作者 李娜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马克思在吸收西方先哲共同体思想、批判旧哲学与国民经济学的过程中构建起了共同体思想的雏形,提出了超越政治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的人类解放命题,在揭示人的本质与社会发展规律中形成了关于共同体思想的完整论断,从“自然的共同体”到... 马克思在吸收西方先哲共同体思想、批判旧哲学与国民经济学的过程中构建起了共同体思想的雏形,提出了超越政治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的人类解放命题,在揭示人的本质与社会发展规律中形成了关于共同体思想的完整论断,从“自然的共同体”到“虚幻的共同体”,再到未来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即“真正的共同体”,其演化的三种形态与马克思的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相一致,明晰阐释出真正共同体的科学性、现实性与超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幻共同体 真正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中国化的生活世界维度 被引量:1
6
作者 周贇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38,共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基础上讲便是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根本性革命。马克思从对"资本"的本性入手,一反理性主义传统,主张人的感性存在、人的感性意识与人的感性活动。他通过哲学革命,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把人则拉回"生活世...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基础上讲便是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根本性革命。马克思从对"资本"的本性入手,一反理性主义传统,主张人的感性存在、人的感性意识与人的感性活动。他通过哲学革命,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把人则拉回"生活世界"。当感性与生活作为一种新哲学面向而为人赞不绝口时,中国传统哲学却已在这条路上走了两千多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挑水砍柴无非妙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等等,无不是人的感性活动与生活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彻底否定,却与中国传统哲学精神遥相呼应。不仅在存在论与哲学范式的转向上相互呼应,最终在对对象性关系领会与感性实践上达到了高度统一。这样一种哲学上的契合,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存在论 感性 对象性关系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大众化 被引量:2
7
作者 高雅珍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3期80-81,共2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平易化、具体化,融入生活之中,使之更好地被广大的普通民众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新闻观点和方法与普通民众相结合。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自媒体 普通民众 新闻理论 新闻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资本逻辑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澄清、否定及消解——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空间的辩证逻辑
8
作者 潘喜莲 杜武征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12期139-144,共6页
一种"回到解放前"和"继续资本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造成的理论困境和蛊惑人心有必要进行学理意义上的澄清:近代中国存在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历史空间的辩证逻辑认为近代中国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近... 一种"回到解放前"和"继续资本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造成的理论困境和蛊惑人心有必要进行学理意义上的澄清:近代中国存在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历史空间的辩证逻辑认为近代中国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近代中国存在垄断资本逻辑呈现的帝国主义压迫,但它在马克思主义历史空间的辩证逻辑中必然走向否定;近代中国存在官僚资本逻辑呈现的剥削,但近代中国人民被奴役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历史空间的辩证逻辑中必然走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近代中国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的历史空间辩证中走向中国化。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体性"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除了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在近代中国历史空间造成的悖论,使得当代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历史空间的辩证逻辑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空间辩证 资本逻辑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格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人性观变革的贡献
9
作者 陈迎 王一闳 《前沿》 2021年第3期20-27,共8页
历史唯物主义人性观变革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性观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现实性维度看,马克思在与恩格斯交流的基础上,与传统哲学划清了界限,实现了从"物"到"... 历史唯物主义人性观变革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性观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现实性维度看,马克思在与恩格斯交流的基础上,与传统哲学划清了界限,实现了从"物"到"人"的转变,确立了对现实的人的理解,为历史唯物主义人性观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前提;从实践性维度看,马克思在对传统哲学批判的过程中,深受恩格斯关于政治经济学理论阐释的影响,进而提出应以符合"人"的方式来把握人,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人性观变革的思维方式;从历史性维度看,恩格斯关于物质利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促使马克思开始以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的现实生产过程为基础,思考人与历史的关系问题,从而揭示了"历史之谜",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人性观变革的现实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人性观 恩格斯
原文传递
数字媒介时代的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创新认知 被引量:16
10
作者 熊亮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103,共10页
在数字媒介时代,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那么,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而言,如何创新和发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则是亟须解答的时代课题。具体而言,数字媒介时代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创新具有四重维度:一是从内... 在数字媒介时代,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那么,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而言,如何创新和发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则是亟须解答的时代课题。具体而言,数字媒介时代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创新具有四重维度:一是从内涵创新维度来看,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三要素在本质上没有变化,但是劳动者、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工具等发生了顺应媒介时代的变化;二是从价值创新维度来看,生产力创造价值的规律没有变化,但是数字化技术创造价值的起源、实质以及目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三是从实践创新维度来看,生产力物质资料的本质没有变化,但是数字产业的实践发展以及数字劳动异化及扬弃发生了变化;四是从世界历史观创新维度来看,数字技术不仅通过时空的压缩变革着世界的历史进程,更重要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数字媒介时代中得以推进并得以实现。总之,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是适应数字媒介时代科技创新和发展所引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时代 数字劳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 传播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任继愈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话语体系的构建
11
作者 周赟 肖子雄 《中国宗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58,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任继愈将宗教学研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创立,在中国自主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此予以论述。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任继愈 宗教学研究 体系的构建 话语体系 实际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 自主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杨燕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26,共7页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同的幸福观就有不同的幸福追求。传统西方幸福观主要有两种路向,即感性主义幸福观和理性主义幸福观,分别强调人的自然欲望和理性。马克思倡导劳动幸福观,通过劳动使幸福置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从而实现个人...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同的幸福观就有不同的幸福追求。传统西方幸福观主要有两种路向,即感性主义幸福观和理性主义幸福观,分别强调人的自然欲望和理性。马克思倡导劳动幸福观,通过劳动使幸福置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从而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当前,部分青年出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幸福观倾向。应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青年尊重劳动、参与劳动、享受劳动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 幸福观 当代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力解读的四种范式和三重境界——棱镜中的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研究评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朋光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1,共6页
人们迄今对生产力的解读可概括为两个分期——传统与当代——视域下的四种范式——"财富生产力论""要素生产力论""实践生产力论"和"人本生产力论",其分别体现了旨趣迥异的三重境界——"... 人们迄今对生产力的解读可概括为两个分期——传统与当代——视域下的四种范式——"财富生产力论""要素生产力论""实践生产力论"和"人本生产力论",其分别体现了旨趣迥异的三重境界——"奴役人的生产力""确证人的生产力"和"为了人的生产力",对应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三种不同境遇——"异化状态""过渡状态"和"复归状态"。诸种解读模式虽然都可以从马克思生产力学说中找到理论依据,却又具有各自的片面性,不能完整展现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故此,文章提出"人文生产力"概念来予以重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财富生产力 要素生产力 实践生产力 人本生产力 人文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的感性化与生活的艺术化——马克思早期美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贾媛媛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36,共9页
马克思早期美学和艺术思想虽较零散,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它不仅确立了审美和艺术与感性实践活动的连续性,而且阐述了审美和艺术与一般的实践活动的区别。审美不仅使人的活动呈现出自由自觉的特征,还意味着人的丰富性和全面发展。同样,... 马克思早期美学和艺术思想虽较零散,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它不仅确立了审美和艺术与感性实践活动的连续性,而且阐述了审美和艺术与一般的实践活动的区别。审美不仅使人的活动呈现出自由自觉的特征,还意味着人的丰富性和全面发展。同样,艺术也是人的一种全面的生产活动,体现了人的完善性和创造性。当人类社会高度发展时,艺术将不再是生活的奢侈品,生活本身将成为艺术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美学 感性 艺术 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主义“加速现代性”的四重批判
15
作者 李琼琼 李振 《学术交流》 CSSCI 2024年第9期44-56,共13页
加速现代性既是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及危机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客观症候,同时也是探究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愈加重要的反思维度。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节奏加速的现象背后,是资本作为生产力增殖“欲与力”的日渐膨胀与加... 加速现代性既是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及危机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客观症候,同时也是探究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愈加重要的反思维度。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节奏加速的现象背后,是资本作为生产力增殖“欲与力”的日渐膨胀与加速。生产工具由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的“加速颠倒”,揭示了资本对劳动力的系统性控制日益加深;生产对象由物质商品到符号编码的“加速消费”,映射了资本通过制造消费幻象以加速资本积累的“掠夺性”策略;生产与生活时空边界的“加速贯穿”,突显了资本对个体生活时间的全面渗透,生活时间趋于商品化;生产与生活交往方式的“加速瓦解”,标志着资本对传统社会关系的“市场逻辑”解构。资本对人的生产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图景,推动社会结构和生活语境陷入资本宰制的加速循环之中,使人愈发远离本真的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现代性 资本逻辑 生产加速 隐性剥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验证与发展
16
作者 薛峰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8,共8页
近年来,人工智能无论是在宏观领域还是在微观领域,都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名词。透过人工智能热潮现象,需要我们进一步追问人工智能的本质。从劳动过程的三要素看,人工智能依然从属劳动范畴。从生产方式看,人工智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 近年来,人工智能无论是在宏观领域还是在微观领域,都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名词。透过人工智能热潮现象,需要我们进一步追问人工智能的本质。从劳动过程的三要素看,人工智能依然从属劳动范畴。从生产方式看,人工智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人工智能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验证与发展议题,不仅回答了“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取代人类”的问题,而且也从侧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底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马克思劳动理论 劳动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化历程探析
17
作者 于克斌 王辉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第3期2-6,共5页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而得出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的发展状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四个发展阶段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而得出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的发展状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四个发展阶段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中国化历程,逐步向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奋进.今天我们依然走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找到其可借鉴的正确理论与实践成果,对今后的实践应用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心聚居”: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农民集中居住——以上海市为例探索大都市区乡村振兴路径 被引量:1
18
作者 闫宇豪 曹峰旗 《行政科学论坛》 2024年第5期64-70,共7页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五级书记共抓的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上海等大都市区的乡村振兴的推进深受居住分散的困扰。思想政治工作不足,使上海所拥有的最佳的民主实践、最丰富的高校资源、最强的财政...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五级书记共抓的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上海等大都市区的乡村振兴的推进深受居住分散的困扰。思想政治工作不足,使上海所拥有的最佳的民主实践、最丰富的高校资源、最强的财政能力、全平原的地理空间等禀赋优势反而成为集中居住的障碍,使上海乡村发展滞后。需从强化五级书记认知、壮大基层党组织、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内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入手,引领推动集中居住,探索大都市区乡村振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集中居住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策略——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
19
作者 牛亏环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6期I0015-I0015,共1页
青年一代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价值观的养成至关重要。笔者在开展2023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新时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养成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共生、映射与耦合研究”(项目编号:2023ZSD0... 青年一代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价值观的养成至关重要。笔者在开展2023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新时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养成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共生、映射与耦合研究”(项目编号:2023ZSD005)的过程中,深度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一书。该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体化融入为主线,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理论准备和现实需要进行分析,结合当代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征和价值观接受规律,提出了针对性的融入路径和养成策略。该书既有理论的阐释,也有实践的探索,更有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研究项目 思政课 养成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路径 深度学习 大中小学 青年一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对面向2035年上海的启示
20
作者 桂苑洁 张向前 《未来与发展》 2024年第11期23-31,共9页
科技创新人才在面向2035年上海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在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美国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使... 科技创新人才在面向2035年上海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在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美国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保障4个维度对美国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机制进行探析,总结梳理美国设置跨学科课程体系、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重视第三部门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上海人才创新能力、人才吸引力、人才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提出上海应营造良好环境,加快人才创新能力提升、实行“引外而内+引外而外”的人才吸引方式、构建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城市提供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科技创新人才 2035年 上海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