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神道设教”走向“人文”之道——《周易》的思想史意义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祁志祥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共5页
《周易》由《经》《传》两部分构成。一般认为《经》诞生于周初,《传》诞生于战国时期。《经》是周人万物有灵、鬼神概念存在的证明,《传》则对占卜之辞和鬼神观念做出了新的解释,反映了周人"近人而忠"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 《周易》由《经》《传》两部分构成。一般认为《经》诞生于周初,《传》诞生于战国时期。《经》是周人万物有灵、鬼神概念存在的证明,《传》则对占卜之辞和鬼神观念做出了新的解释,反映了周人"近人而忠"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1)对"神""天"的内涵加以现实化改造,使其从神灵、至上神变成了变化之道、天地之天;(2)首次提出了"人文"的德教概念,对"文明"作了道德化的阐释;(3)将"君子"概念从有善有恶的贵族男子改造为有善无恶的道德楷模,并对"君子"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丰富要求;(4)倡导"革而当理"的人道追求,提出"与时偕行""顺天应人"的变革原则。于是,《周易》从神道设教的占卜之书转化为探究"人文"之道的修身济世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神天 人文 君子 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乱世之文,有英伟气”:《战国策》人文思想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祁志祥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8-84,共7页
《战国策》虽然是一部反映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游士朝秦暮楚的"乱世之文",但历史上视之为"邪说"并不符合实际。仔细研究《战国策》可以发现:战国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人们依然守护着西周以来崇尚的孝、义、仁、忠信... 《战国策》虽然是一部反映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游士朝秦暮楚的"乱世之文",但历史上视之为"邪说"并不符合实际。仔细研究《战国策》可以发现:战国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人们依然守护着西周以来崇尚的孝、义、仁、忠信等道德,"有英伟气";不过这种道德在现实中常常遭到挑战、"不得施谋"。同时,《战国策》肯定了"士贵于王"的神圣地位,塑造了以"尽忠直言"为业,以独处民间为"全",以机智勇敢为特点的"良士"形象,表现了对虚心纳谏的仁君的向往和对讳疾忌医的暴君的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战国策》 乱世之文 有英伟气 士贵王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同末异:列子“贵虚持后”说与杨朱“贵己恣意”说比较研究——重写先秦思想史研究系列 被引量:3
3
作者 祁志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102-115,共14页
列子和杨朱,分别是战国时期发生很大影响的思想界“十豪”之一。二人思想分别导源于老子,但最终的主张各异。列子秉承老子道德论,主张贵虚持后,成为庄子思想的主要铺垫。杨朱秉承老子的“贵身”主张,发展出“贵己享乐”的学说,走向老子... 列子和杨朱,分别是战国时期发生很大影响的思想界“十豪”之一。二人思想分别导源于老子,但最终的主张各异。列子秉承老子道德论,主张贵虚持后,成为庄子思想的主要铺垫。杨朱秉承老子的“贵身”主张,发展出“贵己享乐”的学说,走向老子清虚无欲的反面。二人的思想言论集中保留在《列子》一书中。关于《列子》一书的真伪,传统的观点认为是晋人的伪书,但近来的研究认为《列子》属于古本的辑佚补撰,基本上可当做先秦古籍使用。本文依据《列子》,试图在比较研究中揭示列子与杨朱本同而末异的思想状况,补上先秦思想史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子 杨朱 贵虚 持后 贵己 恣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传》的思想取向:“吉凶由人”“先民后神”——“重写中国思想史”研究系列之一 被引量:2
4
作者 祁志祥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5-74,共10页
《左传》是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以记事为主,但事不离言。它通过周王室和诸侯国君臣之间的对话,反映了春秋时期周人贵人轻神、礼德为重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具体表现为:这个时期人们认识到"吉凶由人"&qu... 《左传》是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以记事为主,但事不离言。它通过周王室和诸侯国君臣之间的对话,反映了春秋时期周人贵人轻神、礼德为重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具体表现为:这个时期人们认识到"吉凶由人""唯人所召",因而主张"先民后神";认为"礼"为"政之舆""民之行",只要"德礼不易",就"无人不怀";从保障民利与尊重民意两方面对民本思想的强调和对推翻无视民本的无良之君的革命实践的肯定。《左传》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提出闪光人文思想的历史人物,如叔兴、申繻、闵子马、宫之奇、史嚚、季梁、邾文公、师旷、史墨、穆叔,其中晏婴、子产、叔向更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神灵观念 民本 革命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学中的“民本”论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祁志祥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9-164,共6页
"民本"的完整说法是"民惟邦本"。在历史发展中,"民本"思想形成了四个要点:民为天之本、民为君之本、民为国之本、民为吏之本。"民本"思想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资格,这与现代... "民本"的完整说法是"民惟邦本"。在历史发展中,"民本"思想形成了四个要点:民为天之本、民为君之本、民为国之本、民为吏之本。"民本"思想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资格,这与现代政治文明是相通的。新时期以来,中央政府亦以"执政为民"为核心理念,闪烁着"民本"思想的熠熠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为天本 民为君本 民为国本 民为吏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学中的“民主”论及其现代观照 被引量:2
6
作者 祁志祥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80,共10页
中国古代"民主"的本义是"民之主"。它着眼于人民大众的劣根性,主张由英明的执政者代民作主,为君主专制的产生提供了依据,这是它最受诟病的地方;同时它要求充当"民主"的君主像"民之父母"一样&qu... 中国古代"民主"的本义是"民之主"。它着眼于人民大众的劣根性,主张由英明的执政者代民作主,为君主专制的产生提供了依据,这是它最受诟病的地方;同时它要求充当"民主"的君主像"民之父母"一样"养民"、"教民",这却是与现代"民主"追求的人民权益存有交叉面的,是古代"民主"积极的一面,不可一概否定。现代"民主"源自西方,本义是"公民自主"。它肯定每一个公民的天赋自主权,这是其积极意义所在。不过"公民自主"往往以代议的方式实行,而代为反映民意的"间接民主"在实施环节会发生"议员变猪仔"的猫腻,所以对于现代西方式的"民主"也不可一味拔高。国内外历史上,曾发生过将"民主"的"民"从全体"公民"缩小到部分"人民",从而剥夺国家中另一部分非人民的公民的"民主"权利的沉痛教训。这是值得我们记取的。今天我们所要建设的"民主",应当是对全体公民而言的"公民自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之主宰 民之父母 公民自主 人民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语》的思想取向:“君子之行,唯道是从”——“重写中国思想史”研究系列之一 被引量:1
7
作者 祁志祥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4-93,共10页
《国语》为研究周代思想史的特征提供了生动的依据。一方面,周人肯定神灵的存在,主张“民神异业”,“绝地天通”,重新恢复“神”的权威和神职人员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周人又将“人”提高到了与“神”同等的地位,要求“事神保民”,达到“... 《国语》为研究周代思想史的特征提供了生动的依据。一方面,周人肯定神灵的存在,主张“民神异业”,“绝地天通”,重新恢复“神”的权威和神职人员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周人又将“人”提高到了与“神”同等的地位,要求“事神保民”,达到“民神无怨”,并将决定神意的根本归结到民意、道德上,提出“道而得神,是谓逢福”“君子之行,唯道是从”,倡导节俭利民的君德,体现出尚贤、尚信、谏失德、诛无道的人道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周代 天人关系 道德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鹖冠子》的思想结构及其政治主张——先秦思想史系列研究之一
8
作者 祁志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6,共9页
《鹖冠子》是战国后期杂合诸子思想的道家殿军之作。它以黄老道家与阴阳家学说为本根,兼容儒家、兵家、法家等学说,提出了称霸天下的治国良方。在天人关系上,《鹖冠子》从黄老及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出发,提出尊天地、因势命、先人事的基... 《鹖冠子》是战国后期杂合诸子思想的道家殿军之作。它以黄老道家与阴阳家学说为本根,兼容儒家、兵家、法家等学说,提出了称霸天下的治国良方。在天人关系上,《鹖冠子》从黄老及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出发,提出尊天地、因势命、先人事的基本主张,肯定了人道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地位。在人道环节中,《鹖冠子》从道家、儒家的观点出发批判钩心斗角的现实社会,提出共利同乐的社会理想,主张君主清虚无为,选贤任能,以仁治天下,以义治军事,辅之以严刑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鹖冠子》 道家著作 杂家特色 先秦思想 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学中的“革命”论及其当代反思
9
作者 祁志祥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64-69,共6页
"革命"一词,源出《尚书》和《易传》,与汤、武革命紧密相连。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臣民推翻君主;二是诉诸暴力手段;三是"诛无道",为民请命。"革命"作为维护"民本"、捍卫"民权"的一种手... "革命"一词,源出《尚书》和《易传》,与汤、武革命紧密相连。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臣民推翻君主;二是诉诸暴力手段;三是"诛无道",为民请命。"革命"作为维护"民本"、捍卫"民权"的一种手段,对君主专制下暴君暴政构成了一种威慑,具有积极、进步的法理意义。不过后来历朝历代的某些"革命",都走向了反面,这却是值得引以为戒的惨痛教训。衡量"革命"正义与否、合法与否的试金石是看其对人民是否有益。有益,这种"革命"就是值得赞赏肯定的;无益而有害,那么,这种"革命"就是值得警惕防范的"假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武革命 诛无道 合法性 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孝经》研究:以孝道“立身”与“治天下”--重写先秦思想史系列之一
10
作者 祁志祥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68-72,共5页
《孝经》作为子思记录孔子为曾参讲述孝道的儒家经典,从“天道”论证“孝道”的神圣性,将“孝道”提升为“天地之经”,要求上至天子国君,下至大夫士人庶民,都加以服从恪守。“孝”的本质是对长辈的尊敬和顺从。因而,“事亲”之“孝”可... 《孝经》作为子思记录孔子为曾参讲述孝道的儒家经典,从“天道”论证“孝道”的神圣性,将“孝道”提升为“天地之经”,要求上至天子国君,下至大夫士人庶民,都加以服从恪守。“孝”的本质是对长辈的尊敬和顺从。因而,“事亲”之“孝”可以转化为“事君”之“忠”,“孝”不仅是“立身”齐家之道,也是“事君”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当然,“孝”及基于孝的“忠”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当父亲、君主有“不义”的时候,孝子就必须做“诤子”、忠臣就必须做“诤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 事亲 立身 忠君 诤子 诤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代:“神”的祛魅与“人”的觉醒——论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个启蒙时期 被引量:16
11
作者 祁志祥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0-92,共13页
周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启蒙时期。这种启蒙,集中表现为对上古神本概念的祛魅与对人自身作用、地位、本性的觉醒。具体表现为周代以"天"代"帝",作为至上神,进而由"人"定"天",由民意决定天意... 周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启蒙时期。这种启蒙,集中表现为对上古神本概念的祛魅与对人自身作用、地位、本性的觉醒。具体表现为周代以"天"代"帝",作为至上神,进而由"人"定"天",由民意决定天意,走向重人轻天,同时并不唯天是从,而是从对"天"的迷信走向怀疑,更相信人力、道德在决定个人命运和国家事务中的作用。于是,道德地位在周代极大提升,以"孝"和"德"为代表的道德概念在周代极大丰富,德治文明凸显为周代的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启蒙 以天代帝 由人定天 重人轻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写中国思想史”发凡——中国思想史若干重大问题的反思与构想 被引量:6
12
作者 祁志祥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9-78,158,共11页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目前积累了不少成果。它们提供了大量的材料梳理及分析提炼,成就有目共睹,缺憾也不容回避。需进一步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什么是"封建",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及社会形态的分期?什么是"启...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目前积累了不少成果。它们提供了大量的材料梳理及分析提炼,成就有目共睹,缺憾也不容回避。需进一步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什么是"封建",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及社会形态的分期?什么是"启蒙",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否存在"启蒙",可否用"启蒙"作为把握中国思想史脉动规律的抓手?为什么说中国思想史上"人的觉醒"的时期不是魏晋而是周代?叙写中国思想史,将"五经"及史书排除在外是否合理?如何理解汉代思想界儒家与道家此消彼长又相互统一的特征?如何厘析"魏晋风度"的内涵,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正视其负面影响?为什么不赞同"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的现有提法,而提出"隋唐宋元儒学"与"明清启蒙"的分期概括?思想史的考察重点到底应当是"物"还是"人"?基于上述诘问,发出"重写中国思想史"的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思想史 问题意识 反思 重写
原文传递
周代“人”的本性、作用、地位的全面觉醒 被引量:4
13
作者 祁志祥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6-144,共9页
周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启蒙时代。周代的启蒙,突出表现为以“人的觉醒”取代了殷商的“神本”蒙昧。周代“人的觉醒”的思想启蒙是从对“人”的本性、作用、地位的自我意识开始的。它涉及人的生死论、平等人性论、人性内涵论、人性... 周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启蒙时代。周代的启蒙,突出表现为以“人的觉醒”取代了殷商的“神本”蒙昧。周代“人的觉醒”的思想启蒙是从对“人”的本性、作用、地位的自我意识开始的。它涉及人的生死论、平等人性论、人性内涵论、人性价值论、人性作用论、人的地位论。周人普遍认为,“人”为“精气”所生,是有“智虑”的生物。人性相同且平等。人性包括情欲与理性二重性。人的情欲本性是恶的,人的天赋理性是善的。情欲虽恶,但作用也大,是人的活动的原动力,只要合理引导,就能产生利国利民的积极力量。理性向善,使人成为道德的生物、劳动的生物、社会的生物、万物的主宰。因此,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周代关于“人性”的思考系统深刻,体现了人对自我的全面觉醒,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人性论 精气生人 平等人性 人性内涵 人性价值 人性作用 人的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思想结构的系统透视 被引量:4
14
作者 祁志祥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7-84,共8页
在神、道关系上,老子认为神由"道"派生和决定,自然无意志,不能赐福降灾,走向无神论。在天、人关系上,老子尊天更敬人,天道体现出人道实质。本体论即道德论,"道"是宇宙本源、万物本体,体用合一,有无相生,"德&qu... 在神、道关系上,老子认为神由"道"派生和决定,自然无意志,不能赐福降灾,走向无神论。在天、人关系上,老子尊天更敬人,天道体现出人道实质。本体论即道德论,"道"是宇宙本源、万物本体,体用合一,有无相生,"德"为"道"之用。方法论即"重玄""去太"、相反相成。人性论是"绝圣弃智""少私寡欲"。认识论是"见素抱朴""涤除玄鉴"。内圣论是以退为进、以予为取、守柔致强。外王论是"贵以贱为本""无为而无不为"。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至德之世。这对于人们系统理解老子思想的整体,提供了另一种解读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思想 神道关系 天人关系 内圣论 外王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小说评点的艺术真实论 被引量:4
15
作者 祁志祥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12-217,共6页
明代李贽和叶昼的《水浒传》评点,深入到现实主义小说在奇特的虚构中"像情像事"、"逼真传神"的特点,真幻相即的艺术真实问题最早被提出来。谢肇淛、袁于令和李日华通过对《西游记》、《广谐史》的分析,指出即便展... 明代李贽和叶昼的《水浒传》评点,深入到现实主义小说在奇特的虚构中"像情像事"、"逼真传神"的特点,真幻相即的艺术真实问题最早被提出来。谢肇淛、袁于令和李日华通过对《西游记》、《广谐史》的分析,指出即便展示奇异想象的魔幻小说也是虚实相生、包含着生活真理的。冯梦龙、凌濛初通过《三言》、《二拍》的编撰,揭示反映市井生活的世情小说更是"事赝而理亦真"、"实与赝各参半"。清代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将艺术真实论深入到创作发生、艺术构思、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认为创作发生是"因文生事",艺术构思是"凭空造谎",人物塑造是根据"情理"为角色"摹神";情节设计是"出人意外"又"在人意中"、"事之所无,理之必有",从而将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关系的讨论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像情像事” “逼真传神” “虚实相生” “实赝参半”“事之所无 理之必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文子》思想体系新探 被引量:4
16
作者 祁志祥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5-137,238,239,共15页
《文子》过去一直被视为伪书,研究甚少,但出土文献证明此书不伪,当是战国末期文子弟子编订的一部先秦道家著作,是研究春秋末期文子思想的重要依据。《文子》的思想主要由"天人之分"的天道与"治乱之本"的人道构成。... 《文子》过去一直被视为伪书,研究甚少,但出土文献证明此书不伪,当是战国末期文子弟子编订的一部先秦道家著作,是研究春秋末期文子思想的重要依据。《文子》的思想主要由"天人之分"的天道与"治乱之本"的人道构成。治乱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人"。于是,天人论、修身论、治国论就成为《文子》思想相互联系的三个板块。在天人关系上,文子主张阴阳五行之道,"上因天时,下尽地理,中用人力",实现天时、地利、人力的和谐发展。在修身之道上,文子强调以道家的"十守"为主,儒家的仁义为辅。在治国之道上,文子主张以道家清虚无为的道德为上,儒家仁义理智礼乐为次,法家的刑法和兵家的义兵思想为末。《文子》虽论天道,但直接指向是修身治国的人道,这个人道是道家与儒家两者有主有次的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子 天人论 修身论 治国论 道儒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岁忧患,道德文章——徐中玉先生学术谱系的历时把握与共时解读 被引量:3
17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6,共11页
百岁老人徐中玉先生是当代中国学人的杰出代表。本文以六卷本《徐中玉文集》为主要依据,按历时与共时的方法,从百年社会风云的变幻入手,分析、概述了徐中玉先生的学术生平、文艺主张、学术结构和治学方法。徐中玉先生的一生,可分为五个... 百岁老人徐中玉先生是当代中国学人的杰出代表。本文以六卷本《徐中玉文集》为主要依据,按历时与共时的方法,从百年社会风云的变幻入手,分析、概述了徐中玉先生的学术生平、文艺主张、学术结构和治学方法。徐中玉先生的一生,可分为五个阶段,三个学术高峰。徐中玉先生的基本文艺思想,是主张文学对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倡导艺术民主和学术自由,强调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徐中玉先生的学术成就,依次体现为抗战文论、苏俄文论、古代文论、现代文论四个板块,它们互有转换与联系,构成了其学术结构。徐中玉先生的治学方法,体现为纯粹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统一、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的结合、实证与贯通的融合、思辨体系与感受札记的兼顾,以及内容与形式、他律与自律的兼顾。徐中玉的学术不是纯学术,一生遭逢忧患注定了其道德文章的整体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中玉 学术生平 文艺主张 学术结构 治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民主”学说新探 被引量:3
18
作者 祁志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09-116,共8页
作为一部由夏商周君主的典诰誓命构成的王道之书,"民主"学说实际上是《尚书》王道思想的典型学说。不仅"民主"概念在《尚书》中出现过四次,而且《尚书》中其他思想也直接聚焦"民主"概念。敬天贵人是"... 作为一部由夏商周君主的典诰誓命构成的王道之书,"民主"学说实际上是《尚书》王道思想的典型学说。不仅"民主"概念在《尚书》中出现过四次,而且《尚书》中其他思想也直接聚焦"民主"概念。敬天贵人是"民主"概念的思想基础,对人心二重性的认识尤其是对民众劣根性和君主高明性的认识是"民主"产生的现实依据,为民做出正确决定是"民主"的权利与责任,敬德内省、保民慎罚是"民主"的德治要求,也是充当"民主"的资格与条件,而反道失德、虐民害民的暴君则不配"民主"的称号,理当被臣民的"革命"推翻。本文从"民主"学说的角度对《尚书》作了全新解读,对重新认识《尚书》的思想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 敬天 明德 保民 慎罚 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仁义”之道和“捭阖”之术“抵巇”补天--《鬼谷子》目的论、本体论、方法论的系统把握 被引量:2
19
作者 祁志祥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41,共10页
《鬼谷子》是现存先秦纵横家唯一的一部子书,作者传为战国时期的鬼谷子及其弟子。其文义隐晦难解。结合历史语境细加研判,揭示身处乱世为天下“抵巇”补漏,是《鬼谷子》的目的论;儒家的“仁义”之道,是《鬼谷子》救世的本体论;纵横捭阖... 《鬼谷子》是现存先秦纵横家唯一的一部子书,作者传为战国时期的鬼谷子及其弟子。其文义隐晦难解。结合历史语境细加研判,揭示身处乱世为天下“抵巇”补漏,是《鬼谷子》的目的论;儒家的“仁义”之道,是《鬼谷子》救世的本体论;纵横捭阖之术,是《鬼谷子》重点阐释的方法论。“捭阖”即开与闭、言与默、动与静灵活处置、阴阳相生的游说技巧。它根据与游说对象“忤”与“合”的关系,决定言说的开与闭、动与静。同时论及探明对方心理及现实状况的“反应”方法、“揣摩”方法、欲擒故纵的“飞箝”方法、“权谋”方法。以“仁义”之道和“捭阖”之术为天下补漏“抵巇”,就是《鬼谷子》这部纵横家著作神秘面纱背后掩藏的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谷子》新探 “抵巇”的目的论 “仁义”的本体论 “捭阖”的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礼》的人文价值:设官分职、得民为本 被引量:4
20
作者 祁志祥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2-19,共8页
《周礼》是系统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官分工的法规总集。在职官结构、功能的描述中,它穿插着许多人文思想的表述。一方面,《周礼》的六官设置体现了"以人法天"的思路,"春官"中设有许多神职人员从事鬼神祭礼,反映了... 《周礼》是系统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官分工的法规总集。在职官结构、功能的描述中,它穿插着许多人文思想的表述。一方面,《周礼》的六官设置体现了"以人法天"的思路,"春官"中设有许多神职人员从事鬼神祭礼,反映了殷商神学观念的遗留;另一方面,《周礼》反复强调"设官分职"是"以为民极",安邦治国须"得民"为本,各处论析汇成保障民生、兼顾教化、以刑辅德、以德司法的仁政学说,是周代思想界重人轻神的时代特征的重要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法天 鬼神祭礼 设官分职 得民为本 仁政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