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的诊治体会 被引量:1
1
作者 何君杰 《内蒙古中医药》 2014年第8期111-111,共1页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急性腹痛诊治体会。方法:分析我院2013年1~6月急诊内科收治500例因急性腹痛就诊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体格检查,根据情况给予消炎止痛、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措施。所有...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急性腹痛诊治体会。方法:分析我院2013年1~6月急诊内科收治500例因急性腹痛就诊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体格检查,根据情况给予消炎止痛、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头孢曲松,观察治疗3天后有效情况。结果:500例患者,显效203例,有效209例,无效88例,总有效率82.4%。结论:应用补液疗法、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治疗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效果良好,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临床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内科 急性腹痛 头孢曲松 诊治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黔 卫波 +3 位作者 余猛进 陈晓宏 石正蒙 杨瑛 《医学综述》 2011年第7期1089-1091,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早期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方法 56例COPD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27例)、肠内外联合营养组(29例),分别给予肠内营养(EN)及肠内外联合营养。观察机械通气7 d内高血糖、电解质紊乱、E...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早期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方法 56例COPD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27例)、肠内外联合营养组(29例),分别给予肠内营养(EN)及肠内外联合营养。观察机械通气7 d内高血糖、电解质紊乱、EN不耐受发生率及脱机成功率,并检测患者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的变化。结果肠内外联合营养组患者治疗7 d内的脱机率和EN不耐受率明显低于肠内营养组(P<0.05);高血糖、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肠内外联合营养组患者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改善优于肠内营养组(P<0.05)。结论肠内外营养联合治疗能较快改善COPD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营养水平,保护肠道屏障功能,提高早期撤机成功率,是一种较为合适的营养支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机械通气 早期营养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胃残留量COPD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宋卫东 杨瑛 +2 位作者 余猛进 石正蒙 卫波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11期2110-2111,2115,共3页
【目的】观察影响胃残留量(GRV)小于250ml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EN)时影响耐受性的因素。【方法153例COPD机械通气患者,在EN治疗前检测患者GRV,ApacheⅡ评分、外周血胃动素(MTL)、二胺氧化酶(DAO)... 【目的】观察影响胃残留量(GRV)小于250ml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EN)时影响耐受性的因素。【方法153例COPD机械通气患者,在EN治疗前检测患者GRV,ApacheⅡ评分、外周血胃动素(MTL)、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并观察接受治疗后的耐受性。【结果】GRV≤150mL的21例,不耐受6例(28.8%),GRV〉150mL的32例,不耐受8例(25.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耐受组患者的年龄、ApacheⅡ评分、血浆DAO、MTL水平均显著低于不耐受组(P〈0.05)。【结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高龄是影响cOPD患者机械通气早期EN耐受性的重要因素,GRV150mL以内与150~250mL间对EN耐受性的影响差别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阻塞性 呼吸 人工 肠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PD患者机械通气早期肠内营养时血浆胃动素、二胺氧化酶浓度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黔 卫波 +3 位作者 余猛进 陈晓宏 石正蒙 杨瑛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2期254-256,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EN)时血浆胃动素(MTL)、二胺氧化酶(DAO)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给予53例COPD机械通气患者EN治疗,并检测其机械通气前及机械通气后24 h、48 h的MTL、DAO...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EN)时血浆胃动素(MTL)、二胺氧化酶(DAO)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给予53例COPD机械通气患者EN治疗,并检测其机械通气前及机械通气后24 h、48 h的MTL、DAO水平.[结果]53例患者中出现EN耐受患者39例,不耐受患者14例,不耐受EN患者机械通气前及机械通气后24 h、48 h的MTL、DAO水平均高于耐受患者(P〈0.05).[结论]血浆MTL、DAO水平可以作为对COPD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前耐受性评价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阻塞性/血液 呼吸 人工 肠营养 促胃动素/血液 胺氧化酶(含铜)/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MMP-9变化及东菱迪芙干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石正蒙 顾桂国 +3 位作者 施丽琴 赵庆忠 吴国桢 汪瑞忠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401-40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及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塞血浆MMP-9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90例病例中脑出血为30例,脑梗塞60例;将脑梗塞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东菱迪芙治疗组30例,采用ELISH方法监测各组入院时,治疗5d末的血浆MMP-9含量。结果...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及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塞血浆MMP-9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90例病例中脑出血为30例,脑梗塞60例;将脑梗塞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东菱迪芙治疗组30例,采用ELISH方法监测各组入院时,治疗5d末的血浆MMP-9含量。结果(1)急性脑梗塞患者MMP-9在发病24h内迅速上升,发病5d末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2)脑出血患者5d内MMP-9含量明显高于脑梗塞组,与脑水肿体积大小呈正相关。(3)东菱迪芙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发病5d末的MMP-9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MP-9含量在脑梗塞的早期即开始升高,其水平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塞不会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血浆MMP-9水平可反映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的严重程度。动态测定MMP-9可以预测在脑梗塞治疗过程中并发出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脑出血 MMP-9 东菱迪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量化指标评估急性脑缺血溶栓预后
6
作者 卫波 余猛进 +4 位作者 石正蒙 赵振国 白青科 王蓓 康德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31-1034,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量化指标对急性脑缺血溶栓治疗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112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在溶栓前进行磁共振(MR)检查,包括常规序列及DWI序列。对其中46例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量化指标对急性脑缺血溶栓治疗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112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在溶栓前进行磁共振(MR)检查,包括常规序列及DWI序列。对其中46例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作为治疗组;48例不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其余3例带有金属假牙及填充物患者MR图像质量不满意;15例诊断为TIA发作,进行保守治疗。测量所得DWI图像显示的梗死体积、梗死部位、梗死边缘及进展区弥散系数(ADC)值,将梗死体积与ADC值指标量化后与溶栓预后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可能的评估价值。结果:对照组与溶栓组中的DWI各区域的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0.07、0.46、0.71、0.34)。溶栓组DWI所测量的梗死体积与临床NIHSS评分、住院天数、预后以及颅内出血(ICH)密切相关(P=0.009、0.034、0.048、0.015)。梗死体积越大,NIHSS评分越高、并发出血的可能性也越大。结论:DWI测量脑梗死范围大小可能有助于评价急性脑缺血溶栓治疗预后,ADC值可能评估价值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缺血 弥散加权成像 血栓溶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疗法的措施与效果观察
7
作者 孙杰 钟斐 万健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20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究改进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疗法的措施与效果观察。方法从2017年1—5月选取80例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镇痛镇静疗法,观察组采用改进的镇痛镇静疗法,比较两组患者6 h、12 h及4... 目的探究改进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疗法的措施与效果观察。方法从2017年1—5月选取80例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镇痛镇静疗法,观察组采用改进的镇痛镇静疗法,比较两组患者6 h、12 h及48 h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镇痛及镇静评分。统计两组患者镇静状态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6小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镇静评分及镇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各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达到镇静状态用量、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低血压、心动过缓及胃潴留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进镇痛镇静疗法起效快,对血液动力学及血气值影响较小,可减少镇静药物的用量、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及重症监护室的治疗时间,并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右美托咪定 镇痛 镇静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3
8
作者 杜敏 余猛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43-944,共2页
目的比较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8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35例给予先治疗后转运的模式救治,对照组33例给予边转运边治疗的模式救治。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4.... 目的比较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8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35例给予先治疗后转运的模式救治,对照组33例给予边转运边治疗的模式救治。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病情出现恶化,其中1例在搬运途中出现呼吸、心搏骤停;3例在搬运途中出现呼吸抑制。结论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院前急救中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模式优于边转运边治疗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左心衰竭 院前急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救车上应用胺碘酮治疗宽QRS波心动过速32例 被引量:6
9
作者 杜敏 余猛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67-667,共1页
关键词 急救车 胺碘酮 宽QRS波心动过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多脏器损伤的防护作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石正蒙 顾桂国 +3 位作者 吴国桢 钟斐 宋卫东 朱秀华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19-21,共3页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多脏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对40例经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建立>24 h的心跳骤停患者分别在CPR后即刻、第4、12、24、48、72 h测定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并检...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多脏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对40例经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建立>24 h的心跳骤停患者分别在CPR后即刻、第4、12、24、48、72 h测定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并检测复苏后24、72 h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的变化;观察复苏后4、12、24、48h的平均动脉压及GCS评分的变化。以参附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血清TNF浓度采用放免法测定,CRP浓度采用Quick Read CRP分析仪测定。结果:TNF在48~72 h达高峰,参附治疗组TNF明显低于常规复苏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CRP的变化规律与TNF相似。两组患者复苏后各时段肝肾功能的变化参附治疗组ALT、Cr明显低于常规复苏组、两者差异显著(P<0.05)。复苏后各时段的平均动脉压参附治疗组明显高于常规复苏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复苏后各时段GCS评分,参附治疗组48 h及72 h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复苏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具有强心、升压、稳压作用,能明显改善复苏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附注射液能抑制TNF表达,从而阻断TNF介导的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障碍,防护心、肺、脑等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复苏后 TNF 参附注射液 治疗组 心肺复苏 CRP GCS评分 多脏器损伤 平均动脉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