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体除湿空调的传热强化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高文忠 柳建华 +1 位作者 邬志敏 张青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20,共5页
分析了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机理,提出了在除湿溶液中添加纳米铜粒子以提高其传热性能的可行性,并实验测试了在加热和冷却条件下,氯化锂溶液添加纳米铜粒子前后的(传)导热性能变化以及常温下纳米铜粒子的体积分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 分析了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机理,提出了在除湿溶液中添加纳米铜粒子以提高其传热性能的可行性,并实验测试了在加热和冷却条件下,氯化锂溶液添加纳米铜粒子前后的(传)导热性能变化以及常温下纳米铜粒子的体积分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加热还是冷却过程,纳米溶液的传热性能都明显高于纯氯化锂溶液,纳米铜粒子的高导热系数,促进了溶液内部热量传递;纳米氯化锂溶液的导热系数随着铜粒子在溶液中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体积分数小于0.03时,实验结果符合Maxwell模型计算值;大于0.03,铜粒子含量越高,两者偏差越大;纳米铜粒子对于液体传热性能的影响因基液的不同而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液体除湿 强化传热 纳米流体 氯化锂溶液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超低温冷冻医疗系统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赵庆孝 杨鹏飞 常兆华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60,共4页
研制出一种新型超低温冷冻医疗系统,利用预冷后的氮气在冷刀头的J-T效应产生所需低温。经实验,并考虑经济性因素等,确定氮气输入压力为8.5MPa,氮气预冷温度为-125℃。20℃纯水中的性能实验表明,10分钟内可形成最大直径约4cm、长度为5.8c... 研制出一种新型超低温冷冻医疗系统,利用预冷后的氮气在冷刀头的J-T效应产生所需低温。经实验,并考虑经济性因素等,确定氮气输入压力为8.5MPa,氮气预冷温度为-125℃。20℃纯水中的性能实验表明,10分钟内可形成最大直径约4cm、长度为5.8cm的冰球,优于相同规格的氩氦冷刀;在猪肝中,前10分钟可形成直径3.7cm的冰球,冰球生长速度较快;猪活体实验中,4天后冷冻区肝细胞完全死亡,15天后,交界处形成结缔组织增生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超低温冷冻医疗系统 冷刀 预冷 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消融探针J-T节流制冷器降温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叶萍 常兆华 +2 位作者 赵庆孝 徐彬凯 刘美静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4-78,共5页
通过实验测定了不同氮气预冷温度、热负荷条件下冷冻消融探针内J-T节流制冷器温度与流量。实验结果表明:冷冻消融探针工作温度随氮气预冷温度变化而变化,热负荷越大所需氮气预冷温度越低;氮气预冷温度过低会造成制冷量浪费与回热换热器... 通过实验测定了不同氮气预冷温度、热负荷条件下冷冻消融探针内J-T节流制冷器温度与流量。实验结果表明:冷冻消融探针工作温度随氮气预冷温度变化而变化,热负荷越大所需氮气预冷温度越低;氮气预冷温度过低会造成制冷量浪费与回热换热器换热效率降低;氮气流量随高压氮气出口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除临界区域外氮气计算流量符合测试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节流制冷器 冷冻消融探针 冷冻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干燥特性与模型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谷志攀 陶乐仁 +2 位作者 吴生礼 冯金钻 荆立坤 《山东化工》 CAS 2016年第9期131-132,135,共3页
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形成的以有机物为主要成分的泥状物质,含有大量的水分及难降解的物质。本文对污泥干燥特性与模型进行总结研究,重点研究干燥曲线,污泥干燥过程中形态的变化,污泥表面裂隙和污泥干燥模型。
关键词 污泥 干燥 特性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机能替代装置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5
作者 赵改平 陈二云 +2 位作者 周颖 王殊轶 胡秀枋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21年第2期122-124,共3页
人体机能替代装置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中医疗器械专业研究领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课程,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必须结合现代快速发展的医疗器械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对传统教学手段进行... 人体机能替代装置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中医疗器械专业研究领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课程,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必须结合现代快速发展的医疗器械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对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从而培养适合医疗器械领域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机能替代装置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PILC催化C3H6选择性还原NO的性能 被引量:5
6
作者 程江浩 苏亚欣 +4 位作者 李前程 温妮妮 邓文义 周皞 赵兵涛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291-2300,共10页
采用羟基铁离子柱撑Na-Mont制备出1.0Fe-PILC,通过超声浸渍法合成不同铜负载量的nCu-Fe-PILC,并测试了其在富氧条件下催化C3H6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性能。通过N2吸附脱附、XRD、UV-Vis、H2-TPR、Py-FTIR等技术手段表征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 采用羟基铁离子柱撑Na-Mont制备出1.0Fe-PILC,通过超声浸渍法合成不同铜负载量的nCu-Fe-PILC,并测试了其在富氧条件下催化C3H6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性能。通过N2吸附脱附、XRD、UV-Vis、H2-TPR、Py-FTIR等技术手段表征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物化性质,进一步解释其催化反应机理。结果表明,Cu的引入提高了1.0Fe-PILC的中低温活性和抗水硫能力。其中9Cu-Fe-PILC在<300℃时NO转化率可达69.8%以上,400℃后NO转化率保持在99%以上且水硫影响较小。XRD、N2吸附脱附结果表明,催化剂的SCR活性与所负载的活性组分和催化剂的吸附能力有关。UV-Vis结果表明,9Cu-Fe-PILC具有较强的中低温活性,与其含有较多的游离态Cu2+有关。H2-TPR结果表明,与1.0Fe-PILC相比,经Cu修饰的nCu-Fe-PILC获得了中低温还原能力。Py-FTIR结果表明,nCu-Fe-PILC表面同时含有Lewis酸和BrФnsted酸,Lewis酸是影响催化剂SCR活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 选择性催化还原 nCu-Fe-PILC 柱撑黏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多联机用旋风式油分离器切线速度方法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7
作者 罗毅 孟建军 +1 位作者 晏刚 冯健美 《压缩机技术》 2014年第2期5-9,14,共6页
对小型多联机用旋风式油分离器建立了三维稳态数值模型。气相场选用重整化群湍流模型(RNG k-ε),油滴轨迹采用随机轨道(DRW)模型,研究了进气管管径、筒体直径和进气碰撞结构对油分离器切线速度分布和压降的影响。发现较小的进气管管径... 对小型多联机用旋风式油分离器建立了三维稳态数值模型。气相场选用重整化群湍流模型(RNG k-ε),油滴轨迹采用随机轨道(DRW)模型,研究了进气管管径、筒体直径和进气碰撞结构对油分离器切线速度分布和压降的影响。发现较小的进气管管径有利于提高油分离器的切线速度;筒体直径对切线速度的影响不大,但较大的筒体直径使压降增加明显;进气碰撞结构O获得了高分离效率和低压降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联机 油分离器 切线速度 进气碰撞 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给定结构的蒸汽喷射器的数值模拟
8
作者 冯金钻 谷志攀 +3 位作者 蒋元海 周湘江 陶乐仁 吴生礼 《山东化工》 CAS 2016年第10期79-82,共4页
针对喷射器内流体流动的复杂特性,本文把实体三维模型简化为二维轴对称模型,借助Auto Cad画出模型图,然后导入ICEM CFD划分结构网格,最后输出到目前较为流行的商业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FD)Fluent进行数值计算,而后通过Fluent的后处理功能... 针对喷射器内流体流动的复杂特性,本文把实体三维模型简化为二维轴对称模型,借助Auto Cad画出模型图,然后导入ICEM CFD划分结构网格,最后输出到目前较为流行的商业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FD)Fluent进行数值计算,而后通过Fluent的后处理功能,选取了速度、压力和温度云图,进行了流体流动状况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湍流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I改性硅藻土对废水中活性黑K-BR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9
作者 王晓云 陶乐仁 谷志攀 《山东化工》 CAS 2016年第3期127-129,共3页
对聚乙烯亚胺(PEI)改性硅藻土吸附水溶液中染料活性黑K-BR吸附热力学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中吸附焓变ΔH>0,为吸热反应;吸附Gibbs自由能变ΔG<0,因而能自发进行;吸附熵变ΔS为正值。
关键词 PEI改性硅藻土 活性黑K-BR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发温度对低温工业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影响
10
作者 金丽辉 谷志攀 +5 位作者 王晓云 刘静 杨雷 曹鼎 冯尧 张海宁 《山东化工》 CAS 2018年第11期27-28,30,共3页
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发电技术是一项将低品位热能有效转换为电能的热回收技术,本文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研究蒸发温度对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循环热效率、热回收效率等热力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系统热效率和热回收效率... 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发电技术是一项将低品位热能有效转换为电能的热回收技术,本文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研究蒸发温度对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循环热效率、热回收效率等热力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系统热效率和热回收效率随蒸发温度的提高而增加,且增加速率越来越小;在考虑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热效率及热回收效率的前提下,提高蒸发温度对有助于提高系统热效率,最佳蒸发温度确定还需要考虑热源温度、工质的临界温度、系统耐压程度和工质泵耗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蒸发温度 热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蜡/SiO_(2)复合相变材料环氧树脂封装及热性能研究
11
作者 陆威 沈思扬 +1 位作者 吴志根 张冠华 《广州化工》 2025年第7期37-40,50,共5页
本研究旨在提升石蜡基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通过环氧树脂包覆技术制备石蜡/环氧树脂复合相变材料(EP-PCM)。在此研究中,采用真空吸附法制备了石蜡/SiO_(2)定形相变材料(SSPCM),随后利用环氧树脂固化的方法合成了EP-PCM。结... 本研究旨在提升石蜡基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通过环氧树脂包覆技术制备石蜡/环氧树脂复合相变材料(EP-PCM)。在此研究中,采用真空吸附法制备了石蜡/SiO_(2)定形相变材料(SSPCM),随后利用环氧树脂固化的方法合成了EP-PCM。结果表明,EP-PCM的相变潜热为46.16 J/g。在循环稳定性测试中,EP-PCM在经历30次相变循环后几乎没有发生泄漏,最大质量损失不超过2.23wt%。此外,在100℃下加热8 h后,EP-PCM的质量变化仅为1.64%。本研究通过环氧树脂包覆的方法,成功克服了传统相变材料热稳定性差、泄漏问题,显著提高了材料的长周期循环性能与高温应用可靠性,为低泄漏相变材料的开发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稳定相变材料 环氧树脂涂层 热物性 低泄漏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