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库中的政策专家社会网络分析——以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胡令远 王梦雪 《日本学刊》 CSSCI 2018年第6期30-48,共19页
智库的政策知识生产活动与影响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依赖的专家。而专家之间所形成的结构关系,决定了该智库通过怎样的机制发挥其影响力。在阐明智库影响力问题时,除了将其视作一个整体加以考察之外,有必要对智库内部政策专... 智库的政策知识生产活动与影响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依赖的专家。而专家之间所形成的结构关系,决定了该智库通过怎样的机制发挥其影响力。在阐明智库影响力问题时,除了将其视作一个整体加以考察之外,有必要对智库内部政策专家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JIIA)是日本颇具代表性的外交政策智库之一,其内部的"连锁政策专家"之间存在多个围绕不同议题中心而形成的发散性局域网,并依赖这些局域网所构成的"项目研究会"维持着智库的知识生产活动,偏好联合外部学者型专家进行外包式政策研究。这一社会网络结构由该智库自身的机构定位以及该智库在日本外交决策过程与活动中的地位所决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当前中国智库发展呈上升势头,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在研究机制与运营方面的经验可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库 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 政策专家 社会网络 连锁董事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国际关系学派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开盛 《云梦学刊》 2020年第4期9-19,共11页
学派不同于理论,它不仅是知识生产的结果,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学派的形成不但需以独特的理论纲领或研究方法为内核,还必须以通过各种社会纽带联结在一起的学者共同体为载体,并且形成自己的学术与社会影响力。当前中国既存在萌芽中的学派... 学派不同于理论,它不仅是知识生产的结果,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学派的形成不但需以独特的理论纲领或研究方法为内核,还必须以通过各种社会纽带联结在一起的学者共同体为载体,并且形成自己的学术与社会影响力。当前中国既存在萌芽中的学派性研究,如关系理论、清华路径,也存在非学派式的理论与观点创新,如创造性介入和社会进化论等,呈现出"独行侠"与"集团军"齐头并进的现象。对未来的中国学派而言,在学界、国家和世界等从微观到宏观层面上都存在推动学派生成、发展的积极性社会性因素,中国学者如能在理论生长的基础上,善用这些因素,就有可能创造更多、更有影响力的中国学派,打破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美国霸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派 国际关系研究 知识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领域我国国际竞争力研究
3
作者 袁亦豪 《产业创新研究》 2023年第18期1-3,共3页
过去十年,中国的数字经济一直在快速增长,并改变着自身的经济格局。中国几大巨头公司的业务向海外发展,也因此对全球数字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有可能在未来几年继续扮演主要角色。同时,中国数字产业在海外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国际竞... 过去十年,中国的数字经济一直在快速增长,并改变着自身的经济格局。中国几大巨头公司的业务向海外发展,也因此对全球数字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有可能在未来几年继续扮演主要角色。同时,中国数字产业在海外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国际竞争力依然有待提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数字产业的各个门类在海外的表现,研究其在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以便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 数字经济 产业研究 国际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关键矿产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4
作者 束必铨 《国际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36,142,共20页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新兴产业变革背景下,关键矿产成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重点和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新领域。日本政府将关键矿产提升至经济安全高度,制定完善本国关键矿产战略,围绕矿产供应链在国内外进行相关布局,打造具有韧性的供应链,确...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新兴产业变革背景下,关键矿产成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重点和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新领域。日本政府将关键矿产提升至经济安全高度,制定完善本国关键矿产战略,围绕矿产供应链在国内外进行相关布局,打造具有韧性的供应链,确保矿产资源供给安全。这主要源于全球关键矿产态势、日本对于矿产安全认知与发展需求的变化。日本将中国定性为战略竞争对手,其关键矿产战略的实施,也影响到中日矿产关系、中国矿产治理模式与供给安全等方面。然而,日本关键矿产战略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局限。中国需要巩固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竞争优势,提升关键矿产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开展资源外交探讨构建互利共赢的矿业经贸合作模式,建立健全风险识别预警机制等,规避日本关键矿产战略实施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矿产 经济安全 供应链 中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朗普政府的国际投资政策调整及其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吴其胜 《国际展望》 CSSCI 2018年第6期23-39,158,共18页
特朗普政府执政后,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往届政府的国际投资政策,包括频繁干预和阻挠美国制造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加强对外国企业在美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以及在涉及投资规则的国际谈判中强调国家经济主权和主张弱化投资争端解决机... 特朗普政府执政后,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往届政府的国际投资政策,包括频繁干预和阻挠美国制造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加强对外国企业在美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以及在涉及投资规则的国际谈判中强调国家经济主权和主张弱化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等。其投资政策的调整主要源于特朗普本人及其团队的经济民族主义理念,主要目的是通过干预跨国资本和商品的流动,推动制造业回归,夯实制造业基础。特朗普政府国际投资政策的变化将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国际投资环境、国际投资规则、中美双边投资甚至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广泛影响。对此,中国一方面应该通过降低企业税费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缓解潜在的引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应该积极与主要经济合作伙伴,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商签新的贸易和投资协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开辟新的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朗普经济新政 国际投资 外资审查 投资协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利亚冲突与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劫难” 被引量:2
6
作者 汪舒明 《国际安全研究》 2016年第4期112-131,共20页
国际人道主义法致力于规制武装冲突,以实现"军事需要"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平衡。叙利亚冲突导致了震撼人类良知的人道主义灾难,也导致了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巨大灾难。叙利亚冲突本身的特征、一些国家暴虐"反恐&qu... 国际人道主义法致力于规制武装冲突,以实现"军事需要"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平衡。叙利亚冲突导致了震撼人类良知的人道主义灾难,也导致了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巨大灾难。叙利亚冲突本身的特征、一些国家暴虐"反恐"的泛滥,国际人道主义法本身的缺陷,都影响了叙利亚冲突各方关于如何实现"军事需要"的考量,导致各方几乎都忽视了国际人道主义法的要求。以参与方的不平等和非对称为核心特征的叙利亚冲突,代表着全球范围内武装冲突的"新常态"。以平等为基础、以互惠为条件的既有国际人道主义法,已经难以满足此种"新常态"。在推进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建设过程中,国际社会须将当代武装冲突的非对称性考虑在内,推动某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与义务。国际社会迫切需要确定"恐怖主义"的定义,以免"恐怖主义"标签被进一步泛化和滥用。国际社会还需检视和减少国际人道主义法与国内外其他规范体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弥合不同规范体系之间的裂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利亚冲突 国际人道主义法 “新常态” 反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闭环现象”与中亚跨境水资源的治理路径——兼论上海合作组织的参与 被引量:4
7
作者 陈佳骏 李立凡 《国际展望》 CSSCI 2018年第3期70-88,155-156,共19页
苏联解体所造成的短期内中亚跨境水资源管理的制度"赤字",诱发了"双重闭环现象"的生成。"双重闭环"包含两大层面:一是由地区国家间水资源分配分歧引发的国家利益博弈的循环,即"博弈闭环";二是... 苏联解体所造成的短期内中亚跨境水资源管理的制度"赤字",诱发了"双重闭环现象"的生成。"双重闭环"包含两大层面:一是由地区国家间水资源分配分歧引发的国家利益博弈的循环,即"博弈闭环";二是由"博弈闭环"导致的环境恶化和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从而造成水资源管理制度"再弱化"的"脆弱闭环"。当前"水资源联合管理模式"的理念、方式和目标与当地的政治社会文化难以契合,因而对打破中亚跨境水资源"双重闭环"的作用效果不彰。中亚国家应以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分配谈判协商"双轮驱动"的方式应对"双重闭环"带来的挑战。即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多边框架内,一方面搭建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治理的通道,另一方面培育政府引领、兼顾民主与效率的协商机制。此外,还应综合考虑涉事各方的利益让渡与生态补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跨境水资源治理 “双重闭环” IWRM 上海合作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中国锐实力说”:文化外交视角下中国的软实力运用与国际形象塑造 被引量:8
8
作者 严骁骁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7-176,共10页
“中国锐实力说”反映出西方保守派对中国崛起在思想上、文化上对西方统治力冲击的担忧。通过概念辨析与案例比较可得知,这一论断是一个伪命题。中国利用经济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开展的对外交流工作并不能与以传播虚假信息为核心特征的... “中国锐实力说”反映出西方保守派对中国崛起在思想上、文化上对西方统治力冲击的担忧。通过概念辨析与案例比较可得知,这一论断是一个伪命题。中国利用经济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开展的对外交流工作并不能与以传播虚假信息为核心特征的“锐实力”画上等号。应对“中国锐实力说”的最佳途径即是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其不仅有赖于中方对软实力资源的发掘,也取决于中方如何传播文化软实力。虽然通过人文交流和文化外交施加软实力影响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必须清楚认识到,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政策设计上要突出人文交流中“文化对话”的特性;在实践手段上要提高文化软实力运用的技巧。这是中国新时代外交面临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外交 国家形象塑造 文化软实力 锐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菲特殊关系的回归:动因、影响及制约 被引量:2
9
作者 刘阿明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81,132,133,共24页
随着国际格局和地区局势的演变,美菲特殊关系始终在“弱化破裂”与“回归固本”之间摇摆。当前美菲特殊关系的快速回归,全面展现了这一关系的政治、安全、经济、社会内涵及具体特征,凸显了美菲同盟关系框架和两国国内进程的结构性影响... 随着国际格局和地区局势的演变,美菲特殊关系始终在“弱化破裂”与“回归固本”之间摇摆。当前美菲特殊关系的快速回归,全面展现了这一关系的政治、安全、经济、社会内涵及具体特征,凸显了美菲同盟关系框架和两国国内进程的结构性影响。在结构性因素持续存在的基础上,现阶段美国对菲律宾在亚太地区战略价值的重新发现,以及马科斯政府南海和大国政策的“范式转变”,是美菲特殊关系快速回归的主要动因。美菲特殊关系的回归给地区热点带来新的复杂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亚太地区安全格局。与此同时,其内生性困境也在逐步显现,美菲两国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同盟困境的客观存在以及中国的作用等因素将使其发展前景面临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菲特殊关系 亚太安全 中菲关系 中美关系 南海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脆弱国家: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安全供给与能力建设困境
10
作者 李因才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35,161,162,共23页
由于国家安全机制的缺位或无效,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安全供给出现地方化、社会化、商业化和外部化趋势。该地区国家内部的非国家行为体和来自外部的跨国行为体在不同的条件下组合,形成了碎片化、多种安全主体互补又竞争的“多元混杂”... 由于国家安全机制的缺位或无效,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安全供给出现地方化、社会化、商业化和外部化趋势。该地区国家内部的非国家行为体和来自外部的跨国行为体在不同的条件下组合,形成了碎片化、多种安全主体互补又竞争的“多元混杂”的安全供给格局,这与单一中心、自上而下的安全供给格局明显不同。在这种供给格局中,很难明确区分“国家和非国家”“正式和非正式”“现代和传统”,它们重叠交织在一起。安全供给的地方化、社会化、商业化和外部化使这一地区国家的安全能力被限制,整个国家的安全建设陷入困境,从而导致其“脆弱国家”的地位被“锁定”。由于国家化的动力不足,该地区安全供给的“多元混杂”格局短期内很难改变。作为全球“安全洼地”,中国与这一地区的安全合作空间巨大,因此可以从理念创新和实际操作两方面推动全球安全倡议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地区安全 安全供给 多元混杂 能力建设 全球安全倡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逻辑、样本与方法的考量 被引量:2
11
作者 叶成城 《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8期14-16,共3页
社会科学方法论:两种错误的观点在社会科学中,方法论的争论是如此普遍而纷杂,尤其是政治学界普遍认为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范式,即定性方法论范式和定量方法论范式,二者之间存在激烈的争论。这类方法论的争端与辩论很大程度上来自加里... 社会科学方法论:两种错误的观点在社会科学中,方法论的争论是如此普遍而纷杂,尤其是政治学界普遍认为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范式,即定性方法论范式和定量方法论范式,二者之间存在激烈的争论。这类方法论的争端与辩论很大程度上来自加里·金(Gary King)、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和悉尼·维巴(Sidney Verba)(以下合称“KKV”)所合著的《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定性研究中的科学推论》一书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方法论 因果分析 政治学界 方法论范式 定性研究
原文传递
“特朗普归来”:竞选策略、政党政治动向与对华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嘉希 《统一战线学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165-180,共16页
2024年总统大选是美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节点。相较于2020年总统大选,特朗普个人和团队在保持其鲜明风格的同时,为适应美国国内政治环境做出了一定的竞选策略变动。首先,特朗普的媒体矩阵中,极右翼小众媒体的作用更加突出,社媒平台的“... 2024年总统大选是美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节点。相较于2020年总统大选,特朗普个人和团队在保持其鲜明风格的同时,为适应美国国内政治环境做出了一定的竞选策略变动。首先,特朗普的媒体矩阵中,极右翼小众媒体的作用更加突出,社媒平台的“真相社交”成为特朗普与选民直接沟通的首要社交媒体平台。其次,特朗普在延续直白与口语化演讲风格的同时,减少以往激烈与争议性的言辞。再次,特朗普竞选团队更加精简、高效和结构化,其对执政团队成员的挑选依旧重视忠诚度,并着力发掘党内政治新星。特朗普的核心圈成员与支持者群体是其竞选的主要资本,特朗普的民粹主义、保守主义风格反映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愤怒、不满和焦虑情绪。美国国内政治在特朗普与拜登的竞争下面临新的内部分裂。在对内政策主张方面,特朗普将延续其总统任期内“美国优先”的政策风格,即以美国利益优先的方式处理经济、教育、移民等问题。在对外政策主张方面,特朗普坚持孤立主义传统,并强调美国的犹太教-基督教价值观。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具有不可预测性,但总体基调依旧是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保守“鹰派”观点或将成为美国对华政策风向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朗普 美国政治 美国大选 政治极化 民粹主义 拜登政府 中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一带一路”倡议与“三大全球倡议”的协同增效 被引量:1
13
作者 孟令浩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9,共9页
“一带一路”倡议与“三大全球倡议”既相互区别又有机联系,辩证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时代进程之中。“一带一路”倡议应当发挥出高水平落实“三大全球倡议”的重要作用,“三大全球倡议”也... “一带一路”倡议与“三大全球倡议”既相互区别又有机联系,辩证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时代进程之中。“一带一路”倡议应当发挥出高水平落实“三大全球倡议”的重要作用,“三大全球倡议”也应当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与“三大全球倡议”之间构建“理念共通、平台共享、实践共进”的协同增效关系是我国在新阶段切实履行大国责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必然选择。尽管“一带一路”倡议与“三大全球倡议”之间在战略方向、推进方式、重点领域、合作路径等方面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但仍然面临理念共通有待深化、平台共享不够充分、实践共进亟待增强等协同差距。从目标任务、体制机制、区域领域、保障方式等方面协同入手,促进二者深度耦合与同频共振是最终实现协同增效的合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 全球文明倡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强化东盟国家海上安保能力的政策及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开盛 邢晓曼 《战略决策研究》 2024年第2期3-20,I0001,共19页
利用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发难,是日本牵制中国、呼应美国的重要政策手段。基于这一地缘政治考虑,日本主要从海域态势感知、海上执法与海上防卫等三个方面为东盟强化海上安保能力提供支持。为了评估这一政策的具体落实及其对南海局势的... 利用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发难,是日本牵制中国、呼应美国的重要政策手段。基于这一地缘政治考虑,日本主要从海域态势感知、海上执法与海上防卫等三个方面为东盟强化海上安保能力提供支持。为了评估这一政策的具体落实及其对南海局势的实际影响,本文从地缘政治视角出发,对日本支持东盟强化海上安保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估,并以南海争端中两个主要争议方越南、菲律宾为重点,分析了日本政策的演进及其特点。总体上看,日本的支持提高了相关东盟国家海上安保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增强了相关东盟国家对抗中国的信心,增加了南海冲突发生的机率,从而成为恶化南海局势的重要外部诱因。与此同时,日本政策及其影响受到东盟大国平衡立场以及不同成员国认知的限制。展望未来,日本在美国的鼓励与要求下还会进一步强化其对东南亚局势的介入,部分东盟国家特别是菲律宾与日本的互动可能进一步强化,中国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的努力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东盟 南海问题 海上安保能力 地缘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盟对华人权外交的历史演进与中欧关系
15
作者 严骁骁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98,158,共21页
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盟对华人权外交经历了四个时期。1990年至1997年,期望借助人权问题建构其“规范性力量”角色的欧盟启动了对华人权外交,把人权议题纳入双边关系作为对华政策的基调。1998年至2006年,由于欧盟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 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盟对华人权外交经历了四个时期。1990年至1997年,期望借助人权问题建构其“规范性力量”角色的欧盟启动了对华人权外交,把人权议题纳入双边关系作为对华政策的基调。1998年至2006年,由于欧盟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对华提案的连续挫败、成员国在对华关系中的不同利益偏好,以及欧盟对华接触战略重心的改变,欧盟对华人权外交进入了缓和期。2007年开始,迫于人权非政府组织的压力、欧洲议会职权的扩大,以及中国更深入地参与联合国人权机制建设造成的欧盟影响力下降,欧盟对华人权外交的程度再度上升。2016年之后,欧盟对接触中国的方式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在规范性议题上,把强化人权外交作为接触“制度性对手”中国的主要手段,扩充了对华人权外交的政策工具。从整体上看,欧盟对华人权外交对中欧关系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欧盟在对华政策中将人权议题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借用人权议题来达成对内和对外的实用主义目标。目前,欧盟正在通过将人权议题与贸易、科技等专业领域挂钩来强化其作为人权推动者的角色,在强调对华关系“去风险”话语转向的加持下,这将给未来的中欧关系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 欧盟外交 人权外交 规范性力量 中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盟绿色能源转型政策成效及对中国的启示
16
作者 张立锟 《国际石油经济》 2024年第2期50-57,共8页
自2019年12月冯德莱恩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以来,欧盟把绿色能源转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试图从提高绿色转型的目标、尽快摆脱对俄化石能源依赖、护持绿色产业优势三个维度加快能源转型进度。2022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成为检视欧盟绿色能源... 自2019年12月冯德莱恩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以来,欧盟把绿色能源转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试图从提高绿色转型的目标、尽快摆脱对俄化石能源依赖、护持绿色产业优势三个维度加快能源转型进度。2022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成为检视欧盟绿色能源转型成效的重要窗口,随之而来的能源危机表明,作为能源进口方,欧盟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开发利用尚未能够有效应对化石燃料断供带来的风险,而且成员国在能源利用形式及产业政策上存在较大分歧,欧盟旨在加快能源转型以实现能源自主、巩固全球气候能源治理领导者地位的目标仍面临挑战。欧盟绿色能源转型对中国的绿色发展具有镜鉴意义,即在转型的过程中仍需保障传统能源的多样化供应,同时应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及推动绿色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 绿色能源转型 乌克兰危机 能源危机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拜登政府重塑原料药供应链:进展与前景
17
作者 吴泽林 李一诺 《当代美国评论》 CSSCI 2024年第2期82-103,128,129,共24页
美国在新药研发上长期占据领先优势,但在原料药生产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对外依赖性较强且集中度高,这被美国政府视为存在供应链风险。这种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美国制药产业转移导致的客观风险,二是新冠疫情暴露了美国在大宗原料药上... 美国在新药研发上长期占据领先优势,但在原料药生产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对外依赖性较强且集中度高,这被美国政府视为存在供应链风险。这种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美国制药产业转移导致的客观风险,二是新冠疫情暴露了美国在大宗原料药上对中国的依赖,三是美国将原料药对华依赖定性为国家安全威胁。拜登政府执政后,通过评估和管理原料药供应链、投资生物技术和连续生产工艺等先进制造、以“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推动原料药供应链多元化等举措,来增强美国本土生产能力,重塑原料药供应链,缓解药品短缺等问题。从前景看,拜登政府重塑原料药生产能力恐难达到预期,清晰掌握原料药供应链信息的难度较大。从中国竞争优势、大国技术竞争和市场格局变化来看,拜登政府的政策举措对中国大宗原料药生产的负面影响不大,对特色原料药和专利原料药的消极影响将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登政府 中美关系 供应链 原料药 药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进展、动力与前景
18
作者 张群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4年第6期29-41,共13页
2024年是中国同俄罗斯和蒙古国建立外交关系75周年,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构想提出10周年。在这一历史节点,系统考察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进展与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蒙俄三国在合作机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金... 2024年是中国同俄罗斯和蒙古国建立外交关系75周年,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构想提出10周年。在这一历史节点,系统考察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进展与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蒙俄三国在合作机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金融合作以及人文交流等领域取得进展。在全球地缘政治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持续应对外部冲击、克服基础设施瓶颈、解决经济发展失衡等现实需求强化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内在动力。未来可从构建多层次合作架构、推进跨境基础设施由线织网、加快推进双边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深化产业投资合作、提升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挖掘三国合作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蒙俄经济走廊 进展 动力 前景 互联互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念转换与中国社会科学概念的自主化与普及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泽林 《国际关系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68-88,M0005,M0006,共23页
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拉开了西方国家崛起的大幕,进入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在极力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展开了激烈的全球竞争。同时,以西方概念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知识逐渐涌入非西方世界,世界社会科学知识逐渐走向西方的一... 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拉开了西方国家崛起的大幕,进入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在极力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展开了激烈的全球竞争。同时,以西方概念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知识逐渐涌入非西方世界,世界社会科学知识逐渐走向西方的一元论普遍主义。当今,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世界各国开始基于其文化和实践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概念,促进社会科学知识的多元化。对中国来说,研究好、传播好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知识,要在核心概念和重要概念的中外转换上下功夫。首先,通概念的古今之变,把握概念演变的历史维度。其次,通概念的中外之变,把握概念在不同国家的同"名"异"义"。再次,在概念会通的基础上实现超越,从社会科学知识的被阐释者向阐释者转变。如果假定西方既有的社会科学知识不能充分阐释中国和全球实践,那么中国学者应致力于用中国概念阐释中国实践并敢于用中国概念阐释全球实践,敢于将中国社会科学概念推向普遍化。如果世界上的多数国家均有这样一个以概念转换为核心的思维转换过程,那么世界社会科学将迈向包容共生的新普遍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 社会科学 知识体系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一种基于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宏大叙事
20
作者 严骁骁 《人权法学》 2024年第6期16-30,153,154,共17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内涵呈现出强烈的对“人”的关怀,可以尝试基于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来构建一种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具体而言,这一叙事包括四个层面。前三个层面分别从中国人权的哲学基础、实践理念、全球方案出发,来阐释为何中国式现... 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内涵呈现出强烈的对“人”的关怀,可以尝试基于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来构建一种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具体而言,这一叙事包括四个层面。前三个层面分别从中国人权的哲学基础、实践理念、全球方案出发,来阐释为何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聚焦人口规模巨大、全面与和谐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三个基本特征。首先,中国人权观念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属性决定了中国人权发展的具体关照对象是处于具体历史和社会实践中的人。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关切必然是当前突出的人的问题,即“人口规模巨大”所带来的相应挑战。其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人权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与和谐”特征互为前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兼顾全面与和谐;也只有全面与和谐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落实人的全面发展。再次,中国的全球人权治理方案重视安全、合作与发展,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只会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最后,这一叙事的第四个层面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上述三个特征的文化和历史根基,其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思想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权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人权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