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某综合性医院秋季室内外环境空气中真菌种群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洪南 方文捷 +3 位作者 刘加 陈敏 潘炜华 廖万清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6期361-365,共5页
目的监测目前上海地区某综合性医院室内外环境空气中真菌种群分布特征,为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秋季以基于微生物气溶胶采集的空气采样器采样法与曝皿法随机对上海地区某综合性三甲医院的26处室内及7处室... 目的监测目前上海地区某综合性医院室内外环境空气中真菌种群分布特征,为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秋季以基于微生物气溶胶采集的空气采样器采样法与曝皿法随机对上海地区某综合性三甲医院的26处室内及7处室外环境进行同步空气采样,相关样本在含有氯霉素的沙氏培养基上经培养、分离、纯化及分子鉴定后,对不同采样地点真菌种群结构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上海地区综合性三甲医院室内空气中青霉属(约24.14%)在真菌种群结构中占有明显优势,室外空气中则以分枝孢子菌属占有优势(约34.09%),青霉属在室内空气中所占比重(约24.14%)明显高于室外(11.09%)。结论虽然上海地区的医疗水平国内领先,且被调查医院已按相关规定进行了日常环境消毒工作,但被调查医院室内外空气中仍被发现存在高度多样性的真菌种群结构,且包含了常见的机会致病真菌如烟曲霉等,继续加强综合性医院室内外环境中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和加强院内感染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污染 室内真菌 空气采样 真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例说诊断性评价在真菌性皮肤病教学中的应用和反思 被引量:3
2
作者 方伟 冷峰 +6 位作者 杨雅骊 张超 都琳 雷文知 潘玮华 陈江汉 廖万清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4期230-232,共3页
以真菌性皮肤病为例,试从诊断性评价的视角论述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要点和具体的教学策略,对医学生进行了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同时,对涉及诊断性评价的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和反思,说明将诊断性评价适时纳入医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中的重要... 以真菌性皮肤病为例,试从诊断性评价的视角论述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要点和具体的教学策略,对医学生进行了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同时,对涉及诊断性评价的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和反思,说明将诊断性评价适时纳入医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体系 皮肤性病学 真菌性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杨雅骊 都琳 廖万清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12期1028-1033,共6页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它是利用光敏剂与光结合发生光动力学反应,产生活性氧,特别是单态氧,造成靶组织的细胞凋亡和坏死,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新技术。目前,该技术在皮肤...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它是利用光敏剂与光结合发生光动力学反应,产生活性氧,特别是单态氧,造成靶组织的细胞凋亡和坏死,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新技术。目前,该技术在皮肤科治疗领域应用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治疗 感染性皮肤病 光动力疗法 力学反应 细胞凋亡 光敏剂 活性氧 单态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要深部真菌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廖万清 潘搏 潘炜华 《微生物与感染》 2011年第4期199-204,共6页
近20年来,由于接受肿瘤化学治疗、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不断增多,器官移植和骨髓移植术广泛开展,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急剧上升。而生物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真菌研究的深入,为临床提供了早期、特异的诊断方法和新型抗真菌药物。本... 近20年来,由于接受肿瘤化学治疗、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不断增多,器官移植和骨髓移植术广泛开展,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急剧上升。而生物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真菌研究的深入,为临床提供了早期、特异的诊断方法和新型抗真菌药物。本文归纳了深部真菌病流行病学调查、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深部真菌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内容,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科研人员寻找新的研究路线,有助于临床医师预防和诊治深部真菌病;同时,尚需广大科研和临床工作者对深部真菌病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满足临床和科研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真菌病 诊断 抗真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真菌病体外模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婵 朱红梅 +5 位作者 谭宏月 李平 赵瑾 陈力 温海 宋维芳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5期265-268,共4页
目的构建一个简单、经济的新的甲真菌病体外模型。方法制备猪甲板,在其腹侧面中央黏贴一个"O"型圈,将受试菌液加入"O"型圈内,将甲板放置培养皿中培养,用大体观察及组织病理的方法动态观察不同真菌侵袭甲板的情况。... 目的构建一个简单、经济的新的甲真菌病体外模型。方法制备猪甲板,在其腹侧面中央黏贴一个"O"型圈,将受试菌液加入"O"型圈内,将甲板放置培养皿中培养,用大体观察及组织病理的方法动态观察不同真菌侵袭甲板的情况。结果用猪甲板制备甲真菌病体外模型,通过该模型观察了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以及白念珠菌穿透甲板的能力。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到了真菌动态穿透甲板的过程。结论该模型适用于评估真菌对甲板的致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真菌病 体外模型 皮肤癣菌 白念珠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64nm Nd:YAG激光对5种甲真菌病重要致病菌的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陈丽华 朱红梅 +5 位作者 皇幼明 胡禅 谭宏月 钟彬 李平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4期205-209,共5页
目的观察1064nm Nd:YAG激光对5种甲真菌病重要致病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烟曲霉)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各菌的菌悬液均匀点种于培养基上,生长至形成一定大小的菌落,给予不同能量1064nm Nd:YAG激光照射,皮肤... 目的观察1064nm Nd:YAG激光对5种甲真菌病重要致病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烟曲霉)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各菌的菌悬液均匀点种于培养基上,生长至形成一定大小的菌落,给予不同能量1064nm Nd:YAG激光照射,皮肤癣菌类观察激光照射后第1、3、6天菌落生长受抑制的直径变化情况;念珠菌类观察其次代培养存活率的差异;烟曲霉菌悬液铺满整个平皿,观察经不同能量激光照射受抑制的菌落空白处直径大小差异。结果在体外,当激光能量累计达到3 200 J/cm2时,可对培养基上生长的以上各菌产生生长抑制作用,且随着能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甚至可发生杀灭作用。结论 1064nm Nd:YAG激光当能量累计达到一定量时可对甲真菌病致病菌产生明显的生长抑制或杀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真菌病 皮肤癣菌 念珠菌 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 1064nm Nd YAG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现状 被引量:39
7
作者 廖万清 朱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5-557,共3页
目的根据国内外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和治疗现状,提出未来皮肤瘙痒的探索方向。方法检索近10年来国内外皮肤瘙痒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领域的主要文献报道,结合作者的临床工作及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明确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现状。结果... 目的根据国内外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和治疗现状,提出未来皮肤瘙痒的探索方向。方法检索近10年来国内外皮肤瘙痒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领域的主要文献报道,结合作者的临床工作及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明确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现状。结果近10年来有关皮肤瘙痒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传递瘙痒信号的特定神经纤维亚单位的发现深化了人们对瘙痒发病机制的认识,发现多种内源性致痒物质及其选择性受体与瘙痒的发生密切相关。尽管目前新的抗瘙痒治疗方向不断被提出,但是严重慢性皮肤瘙痒的临床治疗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结论进一步阐明皮肤瘙痒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深入研究瘙痒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关键分子以及致痒物质的选择性受体对于理解瘙痒的发病机制和未来抗瘙痒的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临床系统和局部治疗皮肤瘙痒特别是慢性皮肤瘙痒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瘙痒症 研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盐酸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谈鑫 潘炜华 +12 位作者 邓淑文 郭芸 雷文知 张超 周兆婧 方文捷 闻轶旸 沈帅帅 朱双 姚志荣 郑捷 邓丹琪 廖万清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期22-24,5,共4页
目的:研究探讨国产盐酸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三个属和角层癣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应用美国国家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的M38?A2方案。菌悬液终浓度为(0.4~5)×104 CFU/mL,孵育温度30℃,培养时间7 d。最低抑菌浓... 目的:研究探讨国产盐酸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三个属和角层癣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应用美国国家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的M38?A2方案。菌悬液终浓度为(0.4~5)×104 CFU/mL,孵育温度30℃,培养时间7 d。最低抑菌浓度( MIC)的判定标准为,在显微镜下观察,与阳性对照孔对比,100%生长抑制的最低浓度。最低有效浓度( MEC)的判定标准为在显微镜下观察,与阳性生长对照孔比较,50%以上生长抑制。结果特比萘芬对138株暗色真菌最低有效浓度(MEC),MEC范围0.008~0.125μg/mL,MIC范围0.008~0.25μg/mL。国产盐酸特比萘芬的抗真菌效果与进口特比萘芬的抗真菌效果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国产盐酸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体外抗菌活性较高,可作为治疗浅部真菌病的有效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盐酸特比萘芬 皮肤癣菌 体外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97例浅部真菌病临床及病原菌菌种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伟铮 陈力 +1 位作者 赵瑾 陈江汉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期28-30,35,共4页
目的探讨皮肤浅部真菌病致病真菌菌种的构成。方法对297例真菌涂片阳性和培养阳性的浅部真菌病患者,取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培养阳性标本在形态学上不能准确鉴定的,进行梅里埃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试剂盒或核糖体DNA(rDNA)ITS... 目的探讨皮肤浅部真菌病致病真菌菌种的构成。方法对297例真菌涂片阳性和培养阳性的浅部真菌病患者,取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培养阳性标本在形态学上不能准确鉴定的,进行梅里埃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试剂盒或核糖体DNA(rDNA)ITS区序列测定,确切鉴定菌种。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培养出致病菌13种,其中红色毛癣菌86株(29.0%),须癣毛癣菌68株(22.9%),念珠菌属59株(19.9%),暗色真菌属13株(4.4%),曲霉菌属13株(4.4%),红酵母菌12株(4.0%),青霉菌属9株(3.0%),毛霉菌9株(3.0%),犬小孢子菌5株(1.7%),浅白隐球菌3株(1.0%),毛孢子菌属2株(0.7%),絮状表皮癣菌1株(0.3%),混合感染17株(5.7%)。结论本地区浅部真菌病以甲癣为主,主要致病真菌是红色毛癣菌,但其他种类真菌感染尤其是念珠菌属有明显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部真菌病 真菌菌种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真菌病治疗现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丽华 朱红梅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甲真菌病是较常见的甲疾病,致病菌有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外用药治疗、系统口服药治疗,近来新型口服抗真菌药的研发以及局部治疗新技术的应用都将成为甲真菌病治疗的补充以及新的发展方向。该... 甲真菌病是较常见的甲疾病,致病菌有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外用药治疗、系统口服药治疗,近来新型口服抗真菌药的研发以及局部治疗新技术的应用都将成为甲真菌病治疗的补充以及新的发展方向。该文就近年来甲真菌病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真菌病 治疗 激光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驻黄海北部某地部队浅部真菌病调查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岳喜昂 柳君如 +4 位作者 孙晓静 李威威 刘卫兵 朱红梅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5期293-295,共3页
浅部真菌病是感染皮肤角质层及皮肤附属器的真菌性疾病,部队官兵作训任务重、居住环境艰苦,是浅部真菌病的高发人群,真菌流行病学有明显的夏季高发及地域分布特点,为了解黄海北部地区驻军部队的夏季真菌发病情况及致病菌种的构成的... 浅部真菌病是感染皮肤角质层及皮肤附属器的真菌性疾病,部队官兵作训任务重、居住环境艰苦,是浅部真菌病的高发人群,真菌流行病学有明显的夏季高发及地域分布特点,为了解黄海北部地区驻军部队的夏季真菌发病情况及致病菌种的构成的流行病学特点,于2013年8~9月对驻军部队进行浅部真菌病筛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部真菌病 黄海北部 部队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兔甲真菌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连娟 莫小辉 +5 位作者 杨虹 高志琴 张楚光 余茜 朱红梅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5期269-273,共5页
目的建立甲真菌病动物模型,观察局部使用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模型甲的疗效。方法我们将须癣毛癣菌接种在新西兰白兔的后肢趾甲上,构建兔甲真菌病模型,感染成功后予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真菌在甲内的生长形态和方式,并外用5%阿莫罗芬甲涂... 目的建立甲真菌病动物模型,观察局部使用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模型甲的疗效。方法我们将须癣毛癣菌接种在新西兰白兔的后肢趾甲上,构建兔甲真菌病模型,感染成功后予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真菌在甲内的生长形态和方式,并外用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模型甲4周,用真菌学半定量培养评估其疗效。结果在免疫抑制的情况下,须癣毛癣菌感染新西兰白兔的甲真菌病模型构建成功,接种1周后趾甲近端即出现白色、淡黄色云雾状的改变,与人甲真菌病的临床改变相似。组织学可以看到有隔分支菌丝穿入甲板,到达甲床。接种后2、4、6周,模型甲总体感染率分别为52.78%、77.78%和83.33%。外用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2、4周时真菌学有效率分别是22.22%和66.67%。结论成功建立了甲真菌病的动物模型,并用此模型评估了外用抗真菌药的疗效,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兔甲真菌病4周的真菌学有效率为6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真菌病 新西兰白兔 组织学检查 真菌培养 5%阿莫罗芬甲涂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比萘芬对24株黑酵母样真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谈鑫 邓淑文 +5 位作者 郭芸 张超 朱双 潘炜华 邓丹琪 廖万清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4期218-221,共4页
目的 评价特比萘芬对7个属24株刺盾霉目(Chaetothyriales)黑酵母样真菌体外敏感性.方法 应用美国国家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的M38-A2方案.菌悬液终浓度为(0.4 ~5)&#215;104 CFU/mL,30℃孵育5~7d,测定最低有效浓度(MEC... 目的 评价特比萘芬对7个属24株刺盾霉目(Chaetothyriales)黑酵母样真菌体外敏感性.方法 应用美国国家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的M38-A2方案.菌悬液终浓度为(0.4 ~5)&#215;104 CFU/mL,30℃孵育5~7d,测定最低有效浓度(MEC)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特比萘芬对24株黑酵母样真菌MEC范围:0.125 ~4μg/mL,MEC90∶2μg/mL,MEC50∶0.25 μg/mL,GM∶0.392 9 μg/mL,特比萘芬对5株暗色真菌100%生长抑制,MIC范围:1~4 μg/mL,MIC50∶2μg/mL,MIC90∶4μg/mL.结论 特比萘芬对刺盾霉目(Chaetothyriales)中的黑酵母样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0%抑菌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酵母样真菌 药敏试验 特比萘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致病真菌基因与蛋白质研究中的格式规范
14
作者 卫凤莲 陈裕充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5期299-301,310,共4页
针对我国科技期刊中大量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不规范的情况,在《TIG遗传命名指南》基础上,探讨念珠菌、曲霉、隐球菌这几种常见致病真菌的基因及蛋白质规范表达方法。
关键词 念珠菌 曲霉 隐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原性真菌蛋白酶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桑军军 李颖芳 +1 位作者 潘炜华 廖万清 《微生物与感染》 2017年第1期8-13,共6页
蛋白酶在真菌的生存和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被认为是病原性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病原性真菌蛋白酶可能参与真菌对宿主的黏附、定植和播散以及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过程。部分蛋白酶还被认为是变应原,可诱发哮喘和过敏性疾病... 蛋白酶在真菌的生存和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被认为是病原性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病原性真菌蛋白酶可能参与真菌对宿主的黏附、定植和播散以及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过程。部分蛋白酶还被认为是变应原,可诱发哮喘和过敏性疾病。在不同的病原性真菌中,蛋白酶作用也不同。研究蛋白酶的致病机制,可进一步了解真菌感染机制,为诊断及治疗真菌感染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性真菌 蛋白酶 致病机制 真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卢立康唑乳膏与1%特比萘芬乳膏治疗股癣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雷文知 都琳 +2 位作者 卫凤莲 廖万清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观察和评价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股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的原则将60例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外用1%卢立康唑乳膏,每天1次;对照组外用1%特比萘芬乳膏,每天1次。用药疗程均为2周。在开始用药后第1、2、4、... 目的观察和评价1%卢立康唑乳膏治疗股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的原则将60例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外用1%卢立康唑乳膏,每天1次;对照组外用1%特比萘芬乳膏,每天1次。用药疗程均为2周。在开始用药后第1、2、4、8周评价临床和真菌学疗效。结果 60例患者均进入疗效分析。用药1周时,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40%和23.3%,真菌清除率为23.3%和20%,用药2周时,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0%和70%,真菌清除率为70%和63.3%,停药后6周,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3.3%和70%,真菌清除率为80%和66.7%。结论 1%卢立康唑乳膏外用治疗股癣能迅速改善症状,复发率低,是安全有效的外用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立康唑 特比萘芬 股癣 疗效 随机对照双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真菌谱及耐药性6年变化趋势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伟 林兆奋 +2 位作者 赵瑾 许诗琼 单红卫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期24-27,33,共5页
目的 调查我院重症监护室(ICU)近6 a临床分离真菌株的菌种结构及耐药性变化.方法 2007 ~2012年从我院1435例ICU患者中分离出的1 435株真菌均为首次分离的菌株.采用Cox-Stuart趋势检验回顾性分析了分离真菌株的菌种结构和主要真菌对... 目的 调查我院重症监护室(ICU)近6 a临床分离真菌株的菌种结构及耐药性变化.方法 2007 ~2012年从我院1435例ICU患者中分离出的1 435株真菌均为首次分离的菌株.采用Cox-Stuart趋势检验回顾性分析了分离真菌株的菌种结构和主要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7 ~2012年间,我院tCU真菌检出阳性标本总数从159株/a逐年增加至396株/a.其中,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曲霉的构成比波动范围分别为34.6% ~ 50.3%、6.3%~9.6%、1.3%~3.2%,2010 ~2012年较2007 ~2009年构成比总体均有上升趋势,P=0.02.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构成比波动范围分别为13.6% ~ 17.3%、9.4% ~ 22.6%、1.4% ~5.2%,P=0.18,构成比均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2010 ~2012年较2007 ~2009年,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率的变化均呈降低趋势,P=0.02.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率的变化均呈降低趋势,P =0.02;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的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P =0.02.结论 我院ICU近6 a来白念珠菌仍然为临床最常见的真菌分离株,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及曲霉占总真菌分离株的百分比有上升趋势.白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率均呈降低趋势,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真菌谱 耐药率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隐球菌GXM的纯化及其对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表达调节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平 谭宏月 +5 位作者 胡婵 陈丽华 皇幼明 钟彬 朱红梅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年第5期265-268,共4页
目的从新生隐球菌B3501培养上清中分离和纯化荚膜多糖葡萄糖醛酸木糖甘露聚糖(GXM),观察其是否能调节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MR的表达。方法采用乙醇沉淀荚膜多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特异性沉淀方法获得GXM,将GXM与巨噬细胞共孵育24... 目的从新生隐球菌B3501培养上清中分离和纯化荚膜多糖葡萄糖醛酸木糖甘露聚糖(GXM),观察其是否能调节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MR的表达。方法采用乙醇沉淀荚膜多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特异性沉淀方法获得GXM,将GXM与巨噬细胞共孵育24 h,Western blot检测MR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获得了毫克级的GXM,巨噬细胞与GXM孵育后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新生隐球菌荚膜多糖GXM不影响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MR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荚膜多糖 GXM 分离与纯化 甘露糖受体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区52例皮肤着色芽生菌病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祺琳 余敏 +4 位作者 陈骏 刘洋 廖万清 徐慧 杨雅骊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总结与探讨中国大陆地区皮肤着色芽生菌病的流行病学及诊疗情况。方法检索分析重庆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PubMed等数据库中1994年~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确诊为皮肤着色芽生菌病的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共检索文献29篇,病例52例。... 目的总结与探讨中国大陆地区皮肤着色芽生菌病的流行病学及诊疗情况。方法检索分析重庆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PubMed等数据库中1994年~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确诊为皮肤着色芽生菌病的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共检索文献29篇,病例5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3.9岁,男女比例为5.5∶1。本病好发于农民和工人,以四肢远端暴露部位较为常见,发病前多伴有外伤史;发病早期多以丘疹为主,随后多表现为斑块,结节和溃疡;真菌学检查菌株以裴氏着色芽生菌为主,治疗多以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最常用,预后较好。结论皮肤着色真菌病是一种慢性难治的皮下肉芽肿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晚期可致畸致残,甚至癌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色芽生菌 真菌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霉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子鉴定及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莉莉 王强兄 +3 位作者 沈亮亮 冀燕芬 邓淑文 赵敬军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70-75,共6页
目的研究曲霉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子鉴定及体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及β-tubulin基因部分测序对临床分离的53株经形态学鉴定为曲霉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 目的研究曲霉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子鉴定及体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及β-tubulin基因部分测序对临床分离的53株经形态学鉴定为曲霉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M38-A2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唑类(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两性霉素B和棘白菌素类(米卡芬净、阿尼芬净和卡泊芬净)共7种抗真菌药物对所有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或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 effective concentration,MEC)。结果 53株曲霉菌包含烟曲霉复合体22株(烟曲霉21株和仑图卢斯曲霉1株),黑曲霉复合体23株(塔宾曲霉16株、黑曲霉5株和百岁兰曲霉2株)及土曲霉和黄曲霉各4株;米卡芬净、阿尼芬净、卡泊芬净、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对曲霉菌株的MIC_(90)为0.031、0.031、0.25、0.5、0.5、1、2μg/mL。除1株烟曲霉对伊曲康唑(MIC≥16μg/mL)和伏立康唑(MIC为2μg/m L)耐药及1株仑图卢斯曲霉对两性霉素B耐药(MIC为8μg/m L)外,其余菌株对7种药物均敏感。4种曲霉复合体对7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棘白菌素类药物体外抗曲霉菌活性最好,两性霉素B体外抗曲霉菌活性相对较差,唑类药物介于以上两者之间。不同种曲霉菌对不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霉菌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微量液基稀释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