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火生土,土伏火”的扶阳学术思想探讨破格救心汤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宋添力 孙永章 +2 位作者 刘立安 丁炜 李海霞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2期241-243,共3页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由于发病较急、病情进展迅速,多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肢体运动障碍后遗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1]。目前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以...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由于发病较急、病情进展迅速,多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肢体运动障碍后遗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1]。目前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以药物治疗和血管介入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思想 扶阳学派 破格救心汤 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阳”视域下“红山医派”《伤寒论》解经与中医临床教育刍议
2
作者 张幼安 马召田 +12 位作者 邱文轩 王泽桐 孙嘉璘 刘晋君 赵译奇 曹颖 周梦情 王鑫微 张絮雨 庞大承 董明达 董学军 刘立安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4期140-145,共6页
2023年6月至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红山医派”《伤寒论》解经研究课题组、北京扶阳国际中医科学研究院持续开展了“红山医派”《伤寒论》解经暨临床教育相关研讨。综合纳入院校与民间中医学者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本科生群体,以求... 2023年6月至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红山医派”《伤寒论》解经研究课题组、北京扶阳国际中医科学研究院持续开展了“红山医派”《伤寒论》解经暨临床教育相关研讨。综合纳入院校与民间中医学者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本科生群体,以求在瞄准临床的经典学习、解读中可集“庙堂之上”与“江湖之远”之长。选定《伤寒论》为主要学习研讨对象,以“红山医派”的重“阳”和重“中”的理念,为相对“中规中矩”的院校经典教育及基于教育的临床实践注入“一剂活水”。在传统院校教育基础上,提升了中医学习者在古今语境差异下从相对碎片化的行文论述中把握经典中心思想的能力。文章将“红山医派”《伤寒论》解经与中医临床教育研讨成果进行整理,以求对于临床经典教学有所借鉴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阳 红山医派 伤寒临床 临床教育 中医经典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医教学中临床“读经典”的文献类方法引导
3
作者 刘立安 孟月 +3 位作者 关澳 孙永章 王育林 周立群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19期145-148,共4页
中医的学习与践行总不离落在医与文这两个方面的“读经典”和“做临床”。在经典研读和临床实践中,往往存在“医与文未必尽工”的困境。鉴于此,笔者基于带教临床专业学生的思考,以医史文献学科方法为引导,瞄准培养学生“医文同工”的预... 中医的学习与践行总不离落在医与文这两个方面的“读经典”和“做临床”。在经典研读和临床实践中,往往存在“医与文未必尽工”的困境。鉴于此,笔者基于带教临床专业学生的思考,以医史文献学科方法为引导,瞄准培养学生“医文同工”的预期,结合临床工作特点分析“读经典”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以“做临床”为落脚点的“读经典”之个体“文”素养,对临床经典释读的传统训诂基本功进行分析与“化约”,继而宏观地提出了参考性的经典义理逻辑框架与整体视角,“退身阔局”式刍议了根于文化“土壤”的“读经典”多学科互鉴,探索了放之临床实践群体中的经典教学访谈与论谈范式,点明了“二谈式”教学对于传统“读书会”的活态传承性,明晰了实践中可供学生选择的学派与经典文献基础,以图补足临床专业学生存在的“文”素养方面的短板,在教学中有机完善从医史文献到临床实践的链条。最终总结出,临床“读经典”教学要一手抓“历史传承”,既要继承两汉经学、乾嘉之学实打实的训诂功夫,也要继承宋明理学的思辩优势;一手抓“时代实践”,不断结合时代临床实际凝练问题与目标,在经典指引下实现问题的解决,实现经典与临床的有机互动生长。在此基础上,展望经典与临床实践论和认识论之外的生命与医学意义论,乃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通下学生临床人文素养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教学 读经典 做临床 经典文献方法 访谈式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阳学派学术思想评述 被引量:3
4
作者 宋添力 孙永章 +2 位作者 李奇 刘立安 曾楚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9-452,共4页
扶阳学说源于《周易》《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经过后世各朝各代诸多医家不断地探索和发展,至清代达到顶峰,形成了一套完备而成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体系。最著名的由清末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开创的“扶阳学派”——即“火神派”,其... 扶阳学说源于《周易》《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经过后世各朝各代诸多医家不断地探索和发展,至清代达到顶峰,形成了一套完备而成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体系。最著名的由清末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开创的“扶阳学派”——即“火神派”,其临证善用大剂量的姜桂附,也深刻影响了其嫡传弟子卢氏一门以及包括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李可等扶阳学派的代表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阳学派 郑钦安 扶阳学说 理论研究 思想渊源
原文传递
孙思邈灸疗学术通考与成就探微
5
作者 刘立安 孟月 +2 位作者 陈泽霖 孙永章 王育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4,共6页
文章基于文献学、历史学、考据学、中医针灸学等多学科方法,对处于中医史第二次总结期的唐代孙思邈之灸疗学术进行了系统考证,探析了相应成就。考察了孙思邈对唐以前医家灸疗经验的集录与保存,及其对灸疗在中医药体系中地位的刍议。梳... 文章基于文献学、历史学、考据学、中医针灸学等多学科方法,对处于中医史第二次总结期的唐代孙思邈之灸疗学术进行了系统考证,探析了相应成就。考察了孙思邈对唐以前医家灸疗经验的集录与保存,及其对灸疗在中医药体系中地位的刍议。梳理、重构、呈现了孙思邈首次系统论述的灸疗范式,具体涵盖灸疗部位、灸疗体位、用炷大小、施灸量多少、灸治顺序等方面。后从承继与嬗变两方面着眼,全面剖析了孙思邈在灸理、灸法、灸禁等方面对前人的继承与发挥,展现了其在灸疗预防思想、灸疗急救、灸脉对应等方面的思考。总结而言,孙思邈的灸疗学术思想较全面地继承了唐前诸家,其所论述的系统性范式一直沿用至今,其小炷施灸、灸疗时空禁忌等创新实践及论述对后世针灸学多有启发;以孙思邈的灸疗学术可以管窥唐代包容的医学乃至社会学术气象,助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思邈 学术思想 灸疗学术史 历史成就 医史文献考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