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翼手目动物交流声波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春棉 郑子琪 +2 位作者 孙淙南 冯江 江廷磊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声通讯是动物维持社群稳定的关键表型,一直是动物行为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蝙蝠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类群,主要依赖声信号在环境中活动,一直是声学研究的模式生物。本文聚焦蝙蝠交流声波,综述当前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总的来说,蝙蝠... 声通讯是动物维持社群稳定的关键表型,一直是动物行为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蝙蝠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类群,主要依赖声信号在环境中活动,一直是声学研究的模式生物。本文聚焦蝙蝠交流声波,综述当前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总的来说,蝙蝠交流声波具有多样的声谱结构,能够编码个体身份、身体大小或社会等级等多种信息,还具有防御与警报、求偶与交配及联系等多种功能。蝙蝠能通过调节叫声结构、强度和复杂性来响应噪音的干扰。蝙蝠交流叫声存在地理变化,且具有句法结构、发声节奏和复杂性。同时,蝙蝠具有发声学习以及声波发育可变能力。相比回声定位声波,交流声波研究较为缺乏,建议今后开展蝙蝠交流声波多层面进化研究,创新声波分析方法,发展高性能机载录音仪,建立全球蝙蝠声学数据库,加强多学科交叉以及开展长期系统性观测,以促进蝙蝠交流声波领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交流声波 功能 语言学 发声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自身因素及学习投入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分析——以动物学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慧 李时 +2 位作者 张立世 姜云垒 江廷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8期61-64,共4页
动物学是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及农业院校动物类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动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及专业兴趣培养有重要的影响。作者在吉林农业大学本科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两个专业的一年级学生... 动物学是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及农业院校动物类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动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及专业兴趣培养有重要的影响。作者在吉林农业大学本科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两个专业的一年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角度出发,获取专业基础课动物学成绩影响因素的样本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探索动物学考试成绩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提出改进教学效果的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成绩分析 学习投入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蝙蝠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莹莹 冯江 江廷磊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51,共15页
蝙蝠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通过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总结蝙蝠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进行展望,重点探讨蝙蝠在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中的作用。在供给服务方面,蝙蝠... 蝙蝠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通过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总结蝙蝠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进行展望,重点探讨蝙蝠在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中的作用。在供给服务方面,蝙蝠为农业和医药领域提供了宝贵资源,特别是蝙蝠粪便(夜明砂),不仅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还可以作为高效的有机肥料,显著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此外,蝙蝠的生物特性,如唾液中的抗凝血蛋白质和抗病毒成分,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推动了生物技术和医学的创新。在调节服务方面,食虫蝙蝠不仅能够通过捕食作用减少农业害虫和降低农药的使用量,还能通过捕食风险效应对昆虫营造“恐惧景观”,改变猎物的行为和生理,进而降低其适合度。食果蝙蝠则能够为植物授粉和传播种子,提高作物生产的可持续性,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在文化服务方面,蝙蝠在中西方文化中均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并通过生态旅游为当地经济做出重要贡献。在支持服务方面,蝙蝠通过种子传播、植物授粉和养分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本文进一步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保护蝙蝠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生态系统服务 害虫控制 植物授粉 种子传播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翼手目二新纪录:高颅鼠耳蝠和亚洲长翼蝠
4
作者 丁晶晶 王梽强 +7 位作者 司曼 翟飞飞 王玄 赵永强 孙文杰 黄正澜懿 王磊 江廷磊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6-242,共7页
翼手目动物(俗称蝙蝠)是唯一具备真正飞行能力的哺乳类,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分布广泛(Simmons,2005)。由于其体型小、占据夜空生态位、栖息地隐蔽等特点,目前对翼手目野外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较为有限,一些地区的本底资料较为匮乏。因此,在... 翼手目动物(俗称蝙蝠)是唯一具备真正飞行能力的哺乳类,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分布广泛(Simmons,2005)。由于其体型小、占据夜空生态位、栖息地隐蔽等特点,目前对翼手目野外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较为有限,一些地区的本底资料较为匮乏。因此,在区域内系统开展翼手目调查,对摸清区域内生物多样性本底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高颅鼠耳蝠 亚洲长翼蝠 江苏省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光强度对东亚伏翼觅食行为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蒋昀珂 虞红莉 +7 位作者 王静 朱奕丞 Tahir Abbas 何孟周冉 张焓榆 刘汶沁 邓迎春 罗波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2,共8页
灯光已经改变了大部分生态系统的夜间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觅食行为是动物从外界环境获取营养与能量的基础。目前,有关灯光强度是否影响夜行性动物的觅食行为尚不明确。本研究选择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作为... 灯光已经改变了大部分生态系统的夜间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觅食行为是动物从外界环境获取营养与能量的基础。目前,有关灯光强度是否影响夜行性动物的觅食行为尚不明确。本研究选择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灯光强度对食虫蝙蝠觅食行为的影响。我们以三座桥梁下方5 m处作为研究样点,监测每个样点的灯光强度、东亚伏翼通过次数和捕食蜂鸣数量。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表明,相比相对黑暗样点,东亚伏翼在弱光样点的通过次数变化不明显,但在强光样点的通过次数显著减少。相比相对黑暗样点,东亚伏翼在弱光样点的捕食蜂鸣数量呈现增加趋势。与弱光样点相比,东亚伏翼在强光样点的捕食蜂鸣数量显著下降。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显示,灯光强度对东亚伏翼的通过次数和捕食蜂鸣数量具有显著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证实,强光能够干扰东亚伏翼的觅食行为,这为伴人种蝙蝠生境的光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 蝙蝠 回声定位声波 觅食行为 光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交流声波句法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余艳萍 张亢亢 刘颖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8-120,共13页
动物可以通过声音信号完成识别、求偶、报警等交流活动,越复杂的声音信号携带的信息越多,越能传达完整有效的信息,从而提高发声者和接收者的适合度。然而动物只能发出有限的音节,句法的存在使得有限音节通过多种多样的排列组合方式形成... 动物可以通过声音信号完成识别、求偶、报警等交流活动,越复杂的声音信号携带的信息越多,越能传达完整有效的信息,从而提高发声者和接收者的适合度。然而动物只能发出有限的音节,句法的存在使得有限音节通过多种多样的排列组合方式形成复杂的声波序列,从而传递更加精细、丰富的信息。另外,动物句法跟人类语法有很多相似之处,研究动物的句法结构有助于理解人类语言的形成机制。本文总结已有研究,将动物的句法结构进行归类,有助于系统地揭示动物叫声的形成规律;同时,讨论了不同动物的句法分化和地理变化,为人类方言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最后,总结了不同动物类群句法研究现状,针对性地为未来句法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帮助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交流声波 句法结构 句法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发声学习研究进展
7
作者 刘慕勋 刘恒 +3 位作者 谭笑 孙克萍 冯江 金龙如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1-360,共10页
发声学习在人类语言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非人类动物中,鸟类最早被发现具有发声学习能力。近年来在少数哺乳动物中也发现了这种现象,人们希望通过对不同动物类群发声学习的比较研究来揭示人类语言的起源。同时,由于鸟类和哺乳类的发声... 发声学习在人类语言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非人类动物中,鸟类最早被发现具有发声学习能力。近年来在少数哺乳动物中也发现了这种现象,人们希望通过对不同动物类群发声学习的比较研究来揭示人类语言的起源。同时,由于鸟类和哺乳类的发声学习能够简化和缩短声信号的遗传过程,更快引起发声行为的进化,对其配偶选择、生态适应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发声学习也是行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本文概述了鸟类和哺乳类发声学习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动物发声学习的起源和维持机制;在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旨在提高人们对动物发声学习研究进展的认知,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声学习 鸟类 哺乳类 语言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对新入侵地区蝙蝠超声波胁迫的行为反应和转录组分析
8
作者 石林云 张亚宁 +4 位作者 江廷磊 杨采青 孙成 Alice Catherine Hughes 张爱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984-8995,共12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入侵物种,对粮食作物构成重大威胁。蝙蝠是鳞翅目昆虫的重要天敌之一,控制着鳞翅目昆虫的生存和数量。为探究草地贪夜蛾在到达新的入侵地区后,是否以及如何对入侵地的食虫蝙蝠发出的...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入侵物种,对粮食作物构成重大威胁。蝙蝠是鳞翅目昆虫的重要天敌之一,控制着鳞翅目昆虫的生存和数量。为探究草地贪夜蛾在到达新的入侵地区后,是否以及如何对入侵地的食虫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做出响应,研究首先观察并记录了草地贪夜蛾在暴露于入侵地蝙蝠超声波前后的行为变化,然后以正常环境中的成虫作为对照,对暴露于蝙蝠超声0.5、3、12、24、48小时和72小时的一日龄雄性草地贪夜蛾转录组进行比较分析。转录组的综合分析为研究蝙蝠超声信号对草地贪夜蛾产生的分子变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行为结果表明,在草地贪夜蛾听觉范围内的入侵地蝙蝠超声波可以显著降低蛾类的行为活动,表明这些信号可能在成虫的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转录组分析表明,蝙蝠超声胁迫诱导了草地贪夜蛾体内广泛的基因表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时长的超声刺激下共鉴定出2389个显著上调基因和2491个显著下调基因,将在多个时间点均显著上调或下调的521个基因定义为草地贪夜蛾对蝙蝠超声响应的关键基因。对这些关键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蝙蝠超声胁迫对草地贪夜蛾的不同影响过程,结果显示215个上调基因与神经信号传递、声音感知、听觉受体细胞发育、氧化应激和恐惧反应等过程高度相关,306个下调基因主要富集在各种能量代谢途径和生物合成过程中。通过qRT-PCR实验验证了转录组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研究为草地贪夜蛾应对蝙蝠超声胁迫的生物学和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今后开发更有效、更环保的方法控制鳞翅目害虫提供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入侵物种 超声波胁迫 行为活动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蝙蝠核心生物钟基因Per1昼夜表达节律与适应性进化研究
9
作者 王慧 许宁宁 +1 位作者 李昕彤 冯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9-267,共9页
长期以来,生物钟相关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以往研究表明核心生物钟基因Per1广泛参与哺乳动物昼夜节律调控。然而,Per1基因在具有不同昼夜节律活动模式的哺乳动物中是否发生了遗传位点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是否促进了哺乳动... 长期以来,生物钟相关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以往研究表明核心生物钟基因Per1广泛参与哺乳动物昼夜节律调控。然而,Per1基因在具有不同昼夜节律活动模式的哺乳动物中是否发生了遗传位点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是否促进了哺乳动物昼夜活动模式的形成和稳定仍有待研究。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基因克隆测序与分子进化分析方法,对核心生物钟基因Per1开展了深入的分子进化分析,明确了Per1基因在夜行性蝙蝠脑区的昼夜振荡规律,由休息状态到睡眠状态对应着Per1基因表达量的由高到低,睡眠状态的表达量最低,而由觉醒状态到活动状态对应着Per1基因表达量的持续升高,与Per1基因维持中枢生物钟调控功能高度相关;检测到Per1基因序列上的15个潜在受正选择位点与2个显著受正选择位点,其中在夜行性动物中检测到的显著受正选择的1118A氨基酸位点恰好位于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域上;通过滑窗分析结果显示,Per1基因在夜行性哺乳动物中的进化速率均普遍高于其在日行性哺乳动物中的进化速率,可能促进了哺乳动物夜行性活动模式的形成和稳定。本研究为深入理解哺乳动物自身稳态维持与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的关键分子基础提供新的认知,为生物钟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 夜行性哺乳动物 Per1基因 昼夜节律 适应性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颅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分析
10
作者 林洪军 尹皓 +3 位作者 齐彤辉 张稳 施利民 冯江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F0002,共5页
在自建的野外实验室内,录制雌雄成体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不同行为状态(飞行、爬行、手持)回声定位声波,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不同状态及不同性别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进行均值多重比较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表... 在自建的野外实验室内,录制雌雄成体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不同行为状态(飞行、爬行、手持)回声定位声波,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不同状态及不同性别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进行均值多重比较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高颅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为长的宽频带调频(FM)声波,有1~3个谐波,但能量主要集中在第一谐波。不同行为状态下,高颅鼠耳蝠声脉冲持续时间、声脉冲间隔和能率环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谐波起始频率和终止频率、主频率、带宽差异不显著;第一谐波终止频率、带宽、声脉冲持续时间和能率环的性别差异显著(P<0.05),具有性别二态性。高颅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体现了其在捕食策略和捕食生境方面的生态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颅鼠耳蝠 回声定位声波 行为状态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岛屿蚯蚓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以湖北远盲蚓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玉峰 胡清 +3 位作者 伍玉鹏 丁薪 崔荣飞 张一 《环境生态学》 2019年第5期29-37,共9页
本研究以核基因28S rDNA、线粒体基因16S rDNA和ND1为分子标记(DNA barcodes),结合岛屿效应与土壤理化环境,对我国辽东、胶东半岛陆栖蚯蚓的优势种—湖北远盲蚓Amynthas hupeiensis的种群遗传变异与进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胶东... 本研究以核基因28S rDNA、线粒体基因16S rDNA和ND1为分子标记(DNA barcodes),结合岛屿效应与土壤理化环境,对我国辽东、胶东半岛陆栖蚯蚓的优势种—湖北远盲蚓Amynthas hupeiensis的种群遗传变异与进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湖北远盲蚓种群分化程度非常高(Fst=0.930),几乎无基因流动(Nm=0.02),结合渤海海峡形成时间,认为生活在原始大陆的湖北远盲蚓的祖先种在全新世的地质变迁中随着胶东与辽东半岛的分离而不断扩散,逐渐形成现有的格局。而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湖北远盲蚓的核苷酸错配曲线均显示为单峰泊松分布,中性检验全部显著(P<0.05),说明种群在进化过程中,不仅经受了瓶颈效应,而且出现了种群扩张的迹象。此外,研究还发现土壤理化性质与岛屿效应对湖北远盲蚓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产生了影响,其中,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含量、岛屿面积与种群遗传多样性相关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湖北远盲蚓 岛屿效应 种群遗传多样性 土壤性质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铁菊头蝠对同种咀嚼声的反应研究
12
作者 徐菲 龙振宇 +4 位作者 冉欣 赵雪 邱富源 江廷磊 冯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1-186,共6页
咀嚼是哺乳动物食物吸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极其重要。动物咀嚼时会发出低频低强度的咀嚼声,研究表明人类的咀嚼声可以增强自身或他人的食欲和愉悦度。蝙蝠作为哺乳动物中的第二大类群,其咀嚼声的特征和功能仍不清楚。... 咀嚼是哺乳动物食物吸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极其重要。动物咀嚼时会发出低频低强度的咀嚼声,研究表明人类的咀嚼声可以增强自身或他人的食欲和愉悦度。蝙蝠作为哺乳动物中的第二大类群,其咀嚼声的特征和功能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吉林省集安市治安村的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为研究对象,通过回放蝙蝠咀嚼声和空白对照实验,同步录制蝙蝠的进食行为和回声定位声波,试图阐明蝙蝠咀嚼声对其进食行为和回声定位声波的影响。结果表明:进食次数在2种回放条件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捕食尝试在2种回放条件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咀嚼声能够显著地提高蝙蝠的进食欲望。此外,在蝙蝠咀嚼声的刺激下,其回声定位声波的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脉冲速率减慢。这可能是因为蝙蝠在咀嚼声的影响下改变发声动机,从而改变了其回声定位声波的频谱时间结构。本研究第一次报道了蝙蝠咀嚼声对其进食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蝙蝠咀嚼声的功能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咀嚼声 捕食尝试 进食次数 回声定位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南蝠体表寄生虫感染及影响因素研究
13
作者 张现政 黄晓宾 +2 位作者 王玉娟 杨金颋 郑小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0-616,共7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境内南蝠体表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为开展南蝠体表寄生虫研究和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于云南省4个采样点抓获南蝠样本,采集并鉴定其体表寄生虫,并使用SPSS 26统计分析南蝠体表... 目的了解云南省境内南蝠体表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为开展南蝠体表寄生虫研究和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于云南省4个采样点抓获南蝠样本,采集并鉴定其体表寄生虫,并使用SPSS 26统计分析南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情况。结果在捕获的64只南蝠中,61只感染体表寄生虫,感染率为95.31%。采集到蝠螨科和巨刺螨科体表寄生虫共1673只。不同性别南蝠的体表寄生虫的平均多度和平均感染强度存在统计学差异(t_(多度)=2.969,t_(感染强度)=2.888;均P<0.05),南蝠体型与体表寄生虫感染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343,P=0.005)。结论云南省南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普遍,均属于革螨股成员。雌性南蝠感染的寄生虫平均多度数和平均感染度均高于雄性,南蝠体型与其体表寄生虫平均多度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蝠 体表寄生虫 革螨 人兽共患病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调查及分析
14
作者 张现政 黄晓宾 +2 位作者 王玉娟 杨金颋 郑小燕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915-2922,共8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情况,分析云南省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间在云南省境内3处采样点捕获到中华鼠耳蝠,... 【目的】了解云南省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情况,分析云南省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间在云南省境内3处采样点捕获到中华鼠耳蝠,采集并依据鉴定资料鉴别其体表寄生虫,使用完全随机设计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Chi-quare test)、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线性相关(linear correlation)和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情况。【结果】在捕获的53只中华鼠耳蝠中,有49只感染体表寄生虫,体表寄生虫感染率较高(92.45%);中华鼠耳蝠体表采集到的2841只寄生虫均属于革螨科和蛛蝇科成员,且以鼠耳蝠螨(Spinturnix myoti)、柯氏蝠螨(Spinturnix kolenatii)和织金巨刺螨(Macronyssys zhijinensi)为优势虫种。不同性别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差异显著,雌性中华鼠耳蝠寄生虫感染的平均多度(t=-4.566,P<0.01)和平均感染强度(t=-4.58,P<0.01)均极显著高于雄性;而中华鼠耳蝠体型(前臂长和体重)与其体表寄生虫平均多度并无相关性。【结论】云南省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普遍,不同性别中华鼠耳蝠之间体表寄生虫感染存在差异,存在性别偏倚的情况;中华鼠耳蝠体型与总体表寄生虫感染平均多度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本试验结果将补充国内较稀缺的蝙蝠体表寄生虫研究,并为某些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的预防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鼠耳蝠 体表寄生虫 革螨 蝙蝠蝇 人兽共患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查干湖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翟德斌 孙世军 +3 位作者 冯江 龙振宇 欧洋 崔朋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3-370,共8页
以查干湖为研究区,通过实地采样与统计方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时空特征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经调查鉴定,查干湖有大型底栖动物3门3纲5目9科18属24种,主要以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为主,平水期和丰水期以双翅目、基眼目和... 以查干湖为研究区,通过实地采样与统计方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时空特征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经调查鉴定,查干湖有大型底栖动物3门3纲5目9科18属24种,主要以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为主,平水期和丰水期以双翅目、基眼目和中腹足目为主,平水期分别占15.79%、42.11%和36.84%;丰水期分别占25.00%、41.67%和16.67%。平水期底栖生物平均密度为93.71 ind/m^2,优势种为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花翅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平盘螺(V.cristata)和西伯利亚盘螺(Valvata sibirica);丰水期平均密度为69.71 ind/m^2,优势种为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白旋螺(Gyraulus albus)和平盘螺(V.cristata)。t检验发现,平水期和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637)。基于Bray-Curtis相似性计算的聚类分析发现,查干湖底栖动物类型在丰水期和平水期具有不同的空间聚集特征。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平水期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亚硝氮呈显著正相关;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干湖 大型底栖动物 空间分布 吉林省西部
原文传递
被动声学监测在蝙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莹莹 龚立新 +4 位作者 曾皓 冯江 董永军 王磊 江廷磊 《生物多样性》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13,共8页
被动声学监测(passive acoustic monitoring,PAM)技术因其非侵入性和连续监测的能力,在野生动物研究中的意义日渐突出。翼手目动物,俗称蝙蝠,以其独特的回声定位能力、夜行性及对环境变化的高敏感性,已成为基于PAM进行生物多样性和环境... 被动声学监测(passive acoustic monitoring,PAM)技术因其非侵入性和连续监测的能力,在野生动物研究中的意义日渐突出。翼手目动物,俗称蝙蝠,以其独特的回声定位能力、夜行性及对环境变化的高敏感性,已成为基于PAM进行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监测的关键类群。本综述旨在全面阐述被动声学监测技术在蝙蝠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了被动声学监测的优势和局限性,总结了文献中关于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处理声学数据以监测和研究蝙蝠的多样性、活动模式、种群动态、生境选择和分布等方法。最后,通过文献中的案例研究比较了不同环境因素对蝙蝠多样性和活动的影响,并讨论了这些环境变量如何影响数据的收集。此外,本文评估了PAM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探讨了PAM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潜在贡献,并提出了包括技术创新、公民科学参与和监测策略优化等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以推动PAM技术在蝙蝠保护和管理中的进一步应用,有助于进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被动声学监测 生物多样性保护 行为生态
原文传递
中国部分地区蝙蝠携带病毒的宏基因组学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凡力 王意银 +7 位作者 郑文成 何彪 江廷磊 李莹莹 夏乐乐 冯烨 范泉水 涂长春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6-600,共15页
蝙蝠携带有60多种病毒,其中许多对人有高度致病性。为了解中国蝙蝠携带病毒的自然本底、蝙蝠病毒的多样性和挖掘潜在的病毒病原,通过基于Solexa高通量测序的病毒宏基因组学技术对从吉林、云南、湖南采集的蝙蝠组织进行病毒组学研究,获得... 蝙蝠携带有60多种病毒,其中许多对人有高度致病性。为了解中国蝙蝠携带病毒的自然本底、蝙蝠病毒的多样性和挖掘潜在的病毒病原,通过基于Solexa高通量测序的病毒宏基因组学技术对从吉林、云南、湖南采集的蝙蝠组织进行病毒组学研究,获得了11 644 232条读长(Reads),并拼接出44 872条重叠序列(Contig)。通过核酸序列注释发现,其中8.2%(4 002/44 872)的重叠序列与病毒相关,能进一步注释到36个病毒科,包括19种脊椎动物病毒、6种植物病毒、4种昆虫病毒和4种噬菌体。通过对重叠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多序列比对显示,被注释为细小病毒、腺联病毒、博卡病毒、腺病毒、小双节RNA病毒等的重叠序列与已知病毒相似,部分序列却又呈现出明显的序列差异。通过对腺病毒和博卡病毒进一步的PCR扩增证实了此研究方法可靠。旨在了解我国蝙蝠携带病毒组的构成,对建立高效的野生动物源人兽共患病的监测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宏基因组学 蝙蝠 病毒组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白腹管鼻蝠成体交流声波多样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寒嫣 张亢亢 +5 位作者 张琳 郭春艳 唐倩倩 林洪军 刘颖 冯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23,共11页
小蝙蝠亚目即通常所说的蝙蝠,是哺乳动物中群居程度最高的类群之一,主要依靠声学信号在黑暗环境中进行交流并维持社群结构,很多蝙蝠种类的交流声波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但是目前关于特定种类蝙蝠交流声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我们通过录制白... 小蝙蝠亚目即通常所说的蝙蝠,是哺乳动物中群居程度最高的类群之一,主要依靠声学信号在黑暗环境中进行交流并维持社群结构,很多蝙蝠种类的交流声波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但是目前关于特定种类蝙蝠交流声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我们通过录制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成体的声波,深入研究其交流声波声谱特征,根据交流声波在声谱图上的形状对声波类型进行初步划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分析(DFAs)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其交流声波在声谱结构上具有较高多样性,分为16种不同的音节类型,其中包括13种简单音节和3种组合音节,大多数音节都具有多谐波结构。简单音节可分为9种调频音节、2种准恒频音节和2种噪音,组合音节由简单音节无间隔地组合而成。第一谐波最大频率、第一谐波带宽、持续时间为与调频音节类型相关的主要参数。本研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蝙蝠发声行为的行为学意义和声波交流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腹管鼻蝠 交流声波 音节类型 声谱特征
原文传递
大卫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翼型特征及夏季食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尹皓 林洪军 +3 位作者 齐彤辉 张稳 冯江 施利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39,共6页
2005~2009年,野外采集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的回声定位声波、翼型数据及粪便样本,分析了其回声定位声波、翼型特征和夏季食性。结果表明,大卫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主频为(60.4±10.0)kHz(Mean±SD),带宽为(54.7±8.5)k... 2005~2009年,野外采集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的回声定位声波、翼型数据及粪便样本,分析了其回声定位声波、翼型特征和夏季食性。结果表明,大卫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主频为(60.4±10.0)kHz(Mean±SD),带宽为(54.7±8.5)kHz,能率环为7.4%±3.5%;翼展比为6.2±0.8,翼载为(5.3±0.9)N/m2,翼尖指数为2.2±0.8;夏季食物主要以鞘翅目(57.7%,体积百分比)和双翅目(36.0%)昆虫为主。根据其回声定位声波、翼型特征及食性结果,推测大卫鼠耳蝠主要在相对复杂的森林生境中捕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 回声定位声波 翼型 大卫鼠耳蝠
原文传递
荔枝椿平腹小蜂触角味觉受体基因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婧 张俊杰 +1 位作者 王寅亮 任炳忠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2-298,312,共8页
昆虫具有极其敏锐的味觉感受系统,昆虫的味觉系统对其取食选择、交配和产卵等多种行为反应起到重要的作用。荔枝椿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作为膜翅目中一种重要的寄生蜂,具有防治荔枝椿象的作用。研究对荔枝椿平腹小蜂触角进行... 昆虫具有极其敏锐的味觉感受系统,昆虫的味觉系统对其取食选择、交配和产卵等多种行为反应起到重要的作用。荔枝椿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作为膜翅目中一种重要的寄生蜂,具有防治荔枝椿象的作用。研究对荔枝椿平腹小蜂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从数据库进行筛选鉴定得到5个味觉受体基因。借助RT-PCR对荔枝椿平腹小蜂的雌性触角、雄性触角、胸、腹和腿部味觉受体的表达量进行比较,发现Ajap GR58,Ajap GR49和Ajap GR64f在成虫的各组织部位表达量一致并均较低,而Ajap GR38和Ajap GR2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同时,Ajap GR38只在雌性触角以及胸部特异性表达,Ajap GR2则是在雌性触角、雄性触角、胸部和腹部均有表达,而腿部却不表达。通过系统发育树可以看出,Ajap GR58和Ajap GR49同源,与DmelGR33a,Dmel GR43a聚在一起,Ajap GR38与Dmel GR28同源,与Dmel GR66a聚在一起,说明Ajap GR58、Ajap GR49以及Ajap GR38处于苦味受体家族中,可能也行使苦味感知功能。Ajap GR64f与Dme GRl5,DmelGR64f同源并与Dmel GR64a聚在一起,同时,Ajap GR2与Dmel GR64a,Dmel GR64b,Dmel GR64c,Dmel GR64f以及Dmel GR5所形成的一类并聚在一起,说明Ajap GR64f和Ajap GR2处于甜味受体家族中,可能也行使甜味感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椿平腹小蜂 味觉受体 功能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