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萝卜(Daucus carota L.)胚性细胞蛋白的分离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朱长甫 镰田博 +2 位作者 何奕昆 何孟元 郝水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13-19,共7页
应用IEF/SDS-PAGE双向电泳技术,比较了胡萝卜胚性细胞、非胚性细胞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胚状体中可溶性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结果发现在胚性细胞中特异存在的胚性细胞蛋白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胚状体中也存在,但在非胚性细胞中不存在。因此,推测... 应用IEF/SDS-PAGE双向电泳技术,比较了胡萝卜胚性细胞、非胚性细胞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胚状体中可溶性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结果发现在胚性细胞中特异存在的胚性细胞蛋白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胚状体中也存在,但在非胚性细胞中不存在。因此,推测体细胞胚胎发生所需的一些基因在胚性细胞中就早已表达了。我们还成功地分离和测定了ECP 45-2 N-末端和中央部分氨基酸序列。与已知氨基酸序列相比,ECP 45-2部分氨基酸序列与ECP 45-1 部分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比例的同源性。因此, ECP 45-1和45-2可能属于同一因基家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萝卜 胚性细胞 蛋白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抗稻瘟病基因水稻遗传和表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林春晶 董英山 +3 位作者 林秀峰 王继春 田文忠 储成才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7-173,共7页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水稻抗瘟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防治稻瘟病行之有效的措施。溶菌酶是一个广泛分布的酶家族,并且具有几丁质酶的活力,能够分解细菌或真菌细胞壁组分中多糖的糖苷键,从而抵御病原菌的侵染。...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水稻抗瘟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防治稻瘟病行之有效的措施。溶菌酶是一个广泛分布的酶家族,并且具有几丁质酶的活力,能够分解细菌或真菌细胞壁组分中多糖的糖苷键,从而抵御病原菌的侵染。本文以转溶菌酶基因水稻的10个株系当代及其后代为研究对象,对其农艺性状以及它们对稻瘟病的抗性水平变化进行研究,并利用PCR检测来研究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株系各世代中的分离规律。结果表明:在R0、R1代群体中农艺性状、外源基因分离情况比较大,在R2代群体中只有个别株系分离较大。在R0代群体中单株之间的表现差异可能是由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点和拷贝数不同而造成的,R1代表现出来的群体差异要比当代更大,在R1代中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当代植株中的外源基因是杂合型,分离世代造成的,在R2代群体中由于外源基因趋于纯合,群体中株系相差小,同对照水平接近。与未转化株系比较,转基因植株进行了苗瘟、叶瘟和穗茎瘟的鉴定,在转基因的两个品系中溶菌酶基因的插入整合提高了转基因株系的抗稻瘟病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转基因植株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fa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定向调控研究(英文)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溪原 王越晖 +5 位作者 张大光 李建军 崔林 石博 刘文广 王兴智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23期3164-3165,共2页
目的研究Cbfa1调控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人、大鼠和小鼠的MSCs,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细胞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及透射电镜等方法进行鉴定。传代培养后的MSCs分别... 目的研究Cbfa1调控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人、大鼠和小鼠的MSCs,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细胞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及透射电镜等方法进行鉴定。传代培养后的MSCs分别用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bfa1-II通过脂质体系统转染,用NorthernBlot检测三种成骨细胞特异性细胞外基质蛋白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转染后人、大鼠和小鼠的MSCs都有骨钙素、骨桥接蛋白和I型胶原的表达,三者间无明显差别。结论Cbfa1在转录水平定向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可应用于骨科疾患的基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FAL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定向调控 研究 分子机制 免疫细胞化学 成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Escherichia coli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乌垠 杨红 +4 位作者 陆军 胡波 麻彤晖 李玉新 郝水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6-51,共6页
根据人天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基因序列设计出引物 ,通过RT -PCR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RNA获得G -CSFcDNA片段 .将该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 pT 7构建成重组体 ,导入大肠杆菌后发现天然G -CSFcD NA表达量并不理想 .这可能是由于天... 根据人天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基因序列设计出引物 ,通过RT -PCR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RNA获得G -CSFcDNA片段 .将该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 pT 7构建成重组体 ,导入大肠杆菌后发现天然G -CSFcD NA表达量并不理想 .这可能是由于天然hG -CSF 5’端G +C的比例过高 ,使转录后的mRNA很容易形成二级结构而影响翻译起始 ,因此在大肠杆菌中很难获得高效表达 .根据密码子简并性原则 ,在不改变编码氨基酸顺序的前提下 ,通过重新设计PCR引物 ,将hG -CSF的前 3个氨基酸密码子中的几个GC碱基作了改动 ,获得了新的cDNA突变体 ,将其与pT 7的重组体导入大肠杆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原核表达 G-CSFcDNA片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糖蛋白B基因疫苗的构建及细胞免疫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光源 贺冰 +3 位作者 冯非 孟祥俊 宋忆淑 王晓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35-539,共5页
目的:构建、制备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糖蛋白BDNA疫苗,检测其诱导机体产生的细胞免疫应答。方法:PCR扩增编码HSVⅠgB去除N端部分信号肽序列(39bp)的基因片段(2673bp),定向插入pcDNA3载体中,构建pcDNA3gB基因疫苗并对其进行PCR、酶切... 目的:构建、制备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糖蛋白BDNA疫苗,检测其诱导机体产生的细胞免疫应答。方法:PCR扩增编码HSVⅠgB去除N端部分信号肽序列(39bp)的基因片段(2673bp),定向插入pcDNA3载体中,构建pcDNA3gB基因疫苗并对其进行PCR、酶切及测序鉴定。于BALBc小鼠注射免疫3次,观察小鼠CD4+、CD8+T细胞亚群的变化,CFSEPI双标记的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CTL活性。结果:双酶切分析结果为目的基因(2.7kb)和线性质粒pcDNA3(5.4kb);PCR扩增结果为特异产物(2.7kb);测序结果与GenBankgB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5%;CTL活性增强;BALBc小鼠脾CD4+T细胞增加。结论:经鉴定证实了HSVⅠgB基因疫苗的构建;HSVⅠgB基因疫苗可以诱导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应用于预防HSVⅠ的感染具有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 DNA疫苗 糖蛋白B 流式细胞术 CF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天然纤溶酶原Kringles结构域片段的获得及其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作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杨红 许为 +4 位作者 乌垠 冯学超 李玉新 麻彤晖 黄百渠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0-63,共4页
利用猪胰弹性蛋白酶和尿激酶限制性酶切牛纤溶酶原 ,获得了纤溶酶原Kringles结构域片段Kringles1 -3 (K1 -3 )和Kringles1 -4 (K1 -4 ) .研究发现 ,在没有自由巯基供体存在的条件下 ,尿激酶酶切牛纤溶酶原也能够产生K1 -4 ,从而认为存... 利用猪胰弹性蛋白酶和尿激酶限制性酶切牛纤溶酶原 ,获得了纤溶酶原Kringles结构域片段Kringles1 -3 (K1 -3 )和Kringles1 -4 (K1 -4 ) .研究发现 ,在没有自由巯基供体存在的条件下 ,尿激酶酶切牛纤溶酶原也能够产生K1 -4 ,从而认为存在由尿激酶酶切牛纤溶酶原直接产生K1 -4的途径 .所获得的K1 -3和K1 -4对恒河猴脉络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溶酶原 Kringles结构域 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抑制作用 血管抑素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景余 林秀云 李明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0-25,共6页
水稻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 ,包括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激法、PEG法等。论述了用于水稻转化的各种外植体、影响水稻遗传转化和植株分化的各种因素、各种标记基因及相应的选择方法和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的遗传规律 ,比较了常用启... 水稻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 ,包括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激法、PEG法等。论述了用于水稻转化的各种外植体、影响水稻遗传转化和植株分化的各种因素、各种标记基因及相应的选择方法和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的遗传规律 ,比较了常用启动子在水稻中的表达强度 ,一些已转移到优良水稻品种中的有益农艺性状基因 ,如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等 ,介绍了它们在水稻品种改良中所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转基因 遗传转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被引量:5
8
作者 黄百渠 曾庆华 尹东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90-92,共3页
论述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在物种保护中的地位,并介绍了同工酶和蛋白质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标记,多聚酶链式反应,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扩增和错配对检测以及基因克隆和转移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和前景.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分子生物学 物种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牙楤木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细胞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建民 张程 +1 位作者 马玉林 李喜文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16-119,共4页
以龙牙楤木幼芽为外植体,在改良MS培养基上以体细胞胚胎发生获得了再生植株并对其发生过程进行了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龙牙楤木体细胞胚胎发生为典型的单细胞起源。其胚性原始细胞既有内起源,又有外起源。
关键词 龙牙楤木 幼芽 组织培养 体细胞胚胎发生 组织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发育早期细胞壁再生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喜文 安利佳 +2 位作者 佟德娟 黄百渠 郝水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4年第1期24-30,共7页
采用透射电镜术、电镜多糖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壁荧光染色以及香豆素抑制细胞壁再生等方法,对细叶黄芪(Astragalusm elilotoides var.tenuis)叶肉原生质体细胞壁的再生及其化学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 采用透射电镜术、电镜多糖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壁荧光染色以及香豆素抑制细胞壁再生等方法,对细叶黄芪(Astragalusm elilotoides var.tenuis)叶肉原生质体细胞壁的再生及其化学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培养24 小时的原生质体表面产生一些突起小泡,有时可见少量纤维组分的形成。培养3 天时这种纤维组分明显增多。至5 天时可清楚看到再生壁是由纤维和颗粒构成。六亚甲四胺银染色证明它们都是由多糖组分组成的。另外,培养36 小时的原生质体有相互粘连的现象。电镜观察、荧光染色及香豆素处理的研究表明粘连与再生壁的形成有关。根据上述观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肉 原生质体 细胞壁 再生 黄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金萍 李玉新 +1 位作者 麻彤辉 何孟元 《生物工程进展》 CSCD 2001年第6期34-37,53,共5页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K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s)家族的成员 ,即FGF - 7,最初是从人胚胎肺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上清中分离纯化获得的。成熟KGF为一 16 3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多肽 ,分子量为 2 6— 2 8KD。KGF由各种来源的间质细胞分泌 ,...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K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s)家族的成员 ,即FGF - 7,最初是从人胚胎肺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上清中分离纯化获得的。成熟KGF为一 16 3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多肽 ,分子量为 2 6— 2 8KD。KGF由各种来源的间质细胞分泌 ,受体分布于上皮细胞 ,其生物学活性是特异性地促进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KGF的表达受激素和一些细胞因子的调控。有关研究表明 ,KGF对肺泡Ⅱ型细胞的增殖以及皮肤、胃肠道粘膜和角膜损伤的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上皮细胞 肺泡Ⅱ型细胞 KGF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标记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郑晓峰 黄百渠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4年第3期175-180,共6页
利用SDS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西洋参(PanaxqulnguefoliusL.)、香雪兰(Freesnire-fraKlatt.)、光棘豆(OxytropoleptophyllaL.)和草木气(Medl’cagos... 利用SDS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西洋参(PanaxqulnguefoliusL.)、香雪兰(Freesnire-fraKlatt.)、光棘豆(OxytropoleptophyllaL.)和草木气(Medl’cagosuaaveolensL.)4种植物的胚性、非胚性愈伤组织及胚状体的可溶性蛋白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几种植物的胚性愈伤组织中均存在非胚性愈伤组织中没有的特异蛋白质。在西洋参和光棘豆中,这些胚性蛋白质在胚状体中也能检测到。另外,在香雪兰和光棘豆的非胚性愈伤组织中还发现了胚性愈伤组织中没有的蛋白质成分。特异性的胚性蛋白质可以作为分子标记来鉴别潜在的胚性培养物,跟踪胚胎发育,并为进一步探讨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基因调控和分子机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细胞胚 标记蛋白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栝楼愈伤组织细胞中天花粉蛋白的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佟宏霞 李喜文 邢苗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58-62,共5页
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胶体金方法,对栝楼(TrichosantheskirilowiiMaxim)愈伤组织中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简称TCS)进行了细胞学定位研究,并对TCS在括楼愈伤组织细胞中的分布进... 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胶体金方法,对栝楼(TrichosantheskirilowiiMaxim)愈伤组织中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简称TCS)进行了细胞学定位研究,并对TCS在括楼愈伤组织细胞中的分布进行讨论.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发现,TCS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处和一些细胞质颗粒中;电子显微镜下对免疫胶体金标记样品的观察结果进一步证实,TCS集中分布在细胞壁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花粉蛋白 细胞学定位 愈伤组织 栝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葱根端分生组织细胞核中RNA多聚酶Ⅱ转录位置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波 邢苗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85-195,共11页
采用溴尿嘧啶核苷三磷酸(BrUTP)标记技术,对洋葱(Allium cepa L.)根端分生组织细胞核中RP Ⅱ转录位置进行了研究。经BrUTP和抗BrdU抗体标记后,在电镜下观察到染色质区域周边部位存在大量的金颗粒,该区域金颗粒数目占细胞核内非核仁区域... 采用溴尿嘧啶核苷三磷酸(BrUTP)标记技术,对洋葱(Allium cepa L.)根端分生组织细胞核中RP Ⅱ转录位置进行了研究。经BrUTP和抗BrdU抗体标记后,在电镜下观察到染色质区域周边部位存在大量的金颗粒,该区域金颗粒数目占细胞核内非核仁区域金颗粒总数的92.70%,金颗粒密度为75.42个/μm^2,明显高于染色质问区域和染色质区域中央部位的金颗粒数目的百分比(分别为1.93%和5.37%)和金颗粒密度(分别为2.00个/μm^2和5.89个/μm^2),说明在染色质区域周边部位进行着旺盛的RPⅡ转录位置。经α-鹅膏蕈碱(10μg/L,2h)处理后,非核仁区域金颗粒的减少极其显著,其金颗粒密度从44.60个/μm^2降至2.67个/μm^2,进一步确认该区域中的金颗粒代表RPⅡ转录产物。讨论了完整植物细胞核内RPⅡ转录位置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葱 根端分生组织 细胞核 RNA 多聚酶 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头绒泡菌细胞核周期的电镜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曾宪录 赵骥民 王晓光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12-215,共4页
多头绒泡菌PhysarumpolycophalumSchw的营养生长阶段为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团(合胞体),内部众多的细胞核进行着同步的核内有丝分裂,本文电镜下研究了细胞核在有丝分裂周期中的结构变化。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经松散改组和集缩形成染色体... 多头绒泡菌PhysarumpolycophalumSchw的营养生长阶段为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团(合胞体),内部众多的细胞核进行着同步的核内有丝分裂,本文电镜下研究了细胞核在有丝分裂周期中的结构变化。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经松散改组和集缩形成染色体,核仁由中央移向边缘,并在近核膜处解体;中期核膜不消失,在核内形成纺锤体,核仁解体后的物质是不规则状散在于核内;有丝分裂后核膜的破裂处重新愈合,染色体解集缩成染色质,分散的核仁物质逐渐合并形成新的核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菌门 多头绒泡菌 细胞核 超微结构 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头绒泡菌有丝分裂后细胞核重建过程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晓光 曾宪录 赵骥民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0-245,共6页
以进行自然同步核内有丝分裂的多头绒泡菌(Phsarumpolycephalum)原生质团为材料,应用常规制片和整体银染后制片的电镜技术研究了有丝分裂后细胞核的形态构建过程。形成新核仁的前体物质在有丝分裂中期时散在染色体区域的周围,末期... 以进行自然同步核内有丝分裂的多头绒泡菌(Phsarumpolycephalum)原生质团为材料,应用常规制片和整体银染后制片的电镜技术研究了有丝分裂后细胞核的形态构建过程。形成新核仁的前体物质在有丝分裂中期时散在染色体区域的周围,末期时与染色体组一起到达两极。子细胞核刚形成时核仁物质与染色质混合,以后核仁物质相互汇合并同染色质逐渐分开,最后形成一个大核仁。染色质在有丝分裂后期开始解集缩,到两极后在新形成的子核中进一步松解。染色质在充分松解后又开始集缩活动,形成一些集缩比较紧密的染色质小块。随着细胞核的进一步发育在核膜和核仁之间形成许多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染色质四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头绒泡菌 有丝分裂 细胞核 重建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及表达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晓馥 王兴智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0-13,共4页
细胞凋亡是由一系列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学过程.本文概述了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及表达调控,如ced基因家族、bcl-2基因家族、P53基因家族、ICE基因家族、Fas/Apo基因以及与凋亡相关的癌基因等,同时简介了一个细胞凋亡基因调控的新模式和该... 细胞凋亡是由一系列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学过程.本文概述了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及表达调控,如ced基因家族、bcl-2基因家族、P53基因家族、ICE基因家族、Fas/Apo基因以及与凋亡相关的癌基因等,同时简介了一个细胞凋亡基因调控的新模式和该领域的研究新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细胞程序化死亡 表达调控 基因敲除 信号转导 研究进展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头绒泡菌G_2期细胞核仁中DNA的分布及转录位点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毕晓辉 焦明大 +1 位作者 陶伟 黄百渠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81-485,共5页
以同步化生长的多头绒泡菌为实验材料,利用常规电子显微镜、NAMA-UrDNA特异染色法、免疫胶体金标记等技术对其G_2期核仁的超微结构、核仁内DNA的分布以及rRNA的转录位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头绒泡菌G_2期核仁的超微结构不同于一般的... 以同步化生长的多头绒泡菌为实验材料,利用常规电子显微镜、NAMA-UrDNA特异染色法、免疫胶体金标记等技术对其G_2期核仁的超微结构、核仁内DNA的分布以及rRNA的转录位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头绒泡菌G_2期核仁的超微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植物细胞核仁,纤维中心(FC)分散在核仁中,密集纤维组分(DFC)围绕在FC四周,形态学指标说明核仁处于活跃转录状态,核仁内DNA分散性存在,在FC和DFC中都有分布,核仁内DNA的集缩程度比染色质区域DNA的集缩程度低,免疫胶体金标记证实rRNA的合成发生在FC的边缘和DFC中,因此FC中的DNA可能只是一种储备或准备转录状态,解集缩伸入DFC中才具有转录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2期核仁 超微结构 DNA分布 转录位点 多头绒泡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植物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邵宏波 金萍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高等植物 细胞凋亡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细胞核仁中DNA原位位置与rRNA基因转录位点的研究
20
作者 赫杰 陶伟 郝水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1-236,共6页
以小麦细胞为研究材料,应用常规电子显微镜技术和DNA细胞化学特异染色NAMA-Ur技术,在原位水平对核仁中DNA的分布和特征进行了直观的观察。结果表明,小麦细胞核仁中DNA位于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s,FC)、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以小麦细胞为研究材料,应用常规电子显微镜技术和DNA细胞化学特异染色NAMA-Ur技术,在原位水平对核仁中DNA的分布和特征进行了直观的观察。结果表明,小麦细胞核仁中DNA位于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s,FC)、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DFC)以及两者的过渡区域,并呈现出环绕FC排布的构型;应用RNP优先染色(Benhard staining)技术分析了核仁中RNP的分布及其原位位置,直观的显示了小麦细胞核仁中RNP颗粒主要集中在FC与DFC的过渡区域及DFC和颗粒组分(Granular Component,GC)中;并且在FC与DFC的过渡区域,它们不太均匀也不太连续地半围绕着FC而排布;进一步借助于RNA/DNA杂合体抗体在原位水平标记和分析了细胞核仁中活跃基因转录的精细位点,结果表明小麦细胞核仁rRNA基因的转录位点位于FC与DFC的过渡区域及DFC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特异染色 RNP优先染色 RNA/DNA杂合体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