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卜毅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9-12,共4页
毛泽东从社会学的理论基础、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应用社会学三个方面对社会学进行了研究。强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社会学的基础和指导思想,调查研究是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社会... 毛泽东从社会学的理论基础、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应用社会学三个方面对社会学进行了研究。强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社会学的基础和指导思想,调查研究是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社会实践中,又形成了丰富的应用社会学思想,在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军事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等方面,都作过精辟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学 调查研究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傅斯年文化观
2
作者 邓力铭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9-22,共4页
傅斯年考虑中国文化,多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加以分析,他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变迁与发展,论证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遁古只有僵死,变古方能常青,“革新的文化”是“革旧”与“立新”并举的文化,文化建设中的“破”与“立”... 傅斯年考虑中国文化,多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加以分析,他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变迁与发展,论证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遁古只有僵死,变古方能常青,“革新的文化”是“革旧”与“立新”并举的文化,文化建设中的“破”与“立”有着连贯关系的存在;而要建立适应社会的文化就必须先从人的本质入手,以人性为基点去探究文化建设的本源,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符合人性、抬高人生”的文化,是要以文化为手段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傅斯年力图在中西文化之间寻找最合适的契合点,以打破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革新 人性 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性别分析方法论与女性主义经济学研究——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被引量:6
3
作者 朱成全 崔绍忠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06年第5期10-17,共8页
女性主义经济学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出现和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内在缺陷是其发生的理论背景。女性主义经济学运用独特的社会性别分析方法,从研究主题和内容、模型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核心范式提出了批... 女性主义经济学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出现和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内在缺陷是其发生的理论背景。女性主义经济学运用独特的社会性别分析方法,从研究主题和内容、模型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核心范式提出了批判和挑战。这种批判和挑战对于改造、发展现代经济学等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主流经济学 挑战 方法论启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文化进步——兼论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徐祥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7,23,共8页
 近现代文明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的参与程度作为重要的标志。科学技术作为理性的主要载体,逐渐地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现代文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化。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依次是首先对文化的物质层次发生作用,然后对文化的...  近现代文明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的参与程度作为重要的标志。科学技术作为理性的主要载体,逐渐地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现代文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化。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依次是首先对文化的物质层次发生作用,然后对文化的制度层次发生作用,最后对文化结构的观念层次发生作用,从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科学技术注入中国文化的历程是艰难而曲折的,改造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使之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宣传科学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是21世纪的中国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与社会 文化结构 传统文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 被引量:2
5
作者 徐祥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9-33,共5页
科学技术在改变社会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社会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并且大大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作用,使得社会道德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从而也就使社会对人的道德责任要求提高了;另... 科学技术在改变社会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社会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并且大大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作用,使得社会道德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从而也就使社会对人的道德责任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能够促进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对社会的价值观念有重新的认识,进而主动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是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最高追求——真、善、美相一致的。中国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科技人文一体思想中的有利因素,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及早对全体公民特别是未来的科学技术专家进行科技伦理及社会道德教育,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高尚的人文科技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发展 科技伦理 社会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聋童的社会适应及教育 被引量:2
6
作者 牛玉柏 《现代特殊教育》 2004年第12期11-12,共2页
适应,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对适应作了这样的解释:'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
关键词 聋童 社会适应 生物学 教育 有机体 社会环境 中国 改变 行为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道路的选择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春娟 《大连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85-88,共4页
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其主要问题在于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观念滞后,改革开放的步伐没有跟上,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经济结构不合理,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振兴东北经济就要从东北地区的比较优... 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其主要问题在于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观念滞后,改革开放的步伐没有跟上,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经济结构不合理,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振兴东北经济就要从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出发,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特色,寻求适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特点的振兴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经济 比较优势 经济结构 东北老工业基地 经济体制转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看待哲学社会科学数学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祥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年第4期11-13,共3页
哲学社会科学有其固有的特征和界限,是一个多参数多变量的动态体系,难以用数学形式表达。我们不应该把哲学社会科学的数学化强调到一个不适当的程度,不切实际地在那些还不能应用数学的社会科学中滥用数学。数学化的过程同时又必须是一... 哲学社会科学有其固有的特征和界限,是一个多参数多变量的动态体系,难以用数学形式表达。我们不应该把哲学社会科学的数学化强调到一个不适当的程度,不切实际地在那些还不能应用数学的社会科学中滥用数学。数学化的过程同时又必须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应用数学自身的研究程序和论证方式的规范,这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应用,而是更深一层次上的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数学化本质上的东西,放弃艰苦的再创造而简单地追求形式化的表述,那么数学化也是没有多大方法论意义的。社会现象是极其复杂的,仅仅依靠数学方法是难以解决全部问题的,如果真有可能的话,数学化也仅仅是众多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 教学化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谐社会的人权运行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鲜开林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9,共5页
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权良性运行机制,既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的人权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和谐社会的人权激励机制、和谐社会的人权协调机制、和谐社会的人权保障机制、和谐社会的人权监督... 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权良性运行机制,既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的人权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和谐社会的人权激励机制、和谐社会的人权协调机制、和谐社会的人权保障机制、和谐社会的人权监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人权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祥运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23-26,共4页
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进步全面推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与此同时,整体上提升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全面转变,使得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诸方面全面发展.
关键词 科技进步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思想观念 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难点和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志平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5期17-18,共2页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难点和障碍,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
关键词 东北老工业基地 难点 对策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江海燕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13-16,共4页
文章在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发展及含义的基础上,论证了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认为和谐社会的建构,不仅要求企业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更要求其承担多元社会责任。进而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在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发展及含义的基础上,论证了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认为和谐社会的建构,不仅要求企业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更要求其承担多元社会责任。进而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为使企业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作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对企业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 社会责任 多元社会责任 和谐社会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社会的经济解释
13
作者 于颖 张秋霞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56-59,共4页
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走向后现代化的结果。探讨了和谐社会的经济含义与基本标志,并围绕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现代化 经济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管子》的社会管理思想
14
作者 宫芳 《管子学刊》 CSSCI 2006年第4期5-8,共4页
《管子》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管理思想。《管子》认为,要想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必须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以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管子》主张安定社会既是管理社会的基础,又是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因为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管子》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管理思想。《管子》认为,要想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必须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以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管子》主张安定社会既是管理社会的基础,又是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因为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其他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在此前提下,《管子》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并且提出了富有特色的“四民分业定居”的社会管理模式和行“九惠之教”的救扶弱势群体措施。《管子》的这些社会管理思想不仅在春秋战国时代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今人也具有良多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社会管理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谐社会的人权蕴含
15
作者 鲜开林 《大连干部学刊》 2005年第3期7-9,共3页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推进 民主法治建设,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 关键则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 民依法享有广泛的人权和自由,是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权蕴含,既是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推进 民主法治建设,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 关键则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 民依法享有广泛的人权和自由,是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权蕴含,既是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质规 定,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 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人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一战线与和谐社会多样性统一的哲学思考
16
作者 鲜开林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1-15,共5页
构建和谐社会,赋予了党的统一战线以新的使命。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各种力量相互合作的多样性统一、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统一和各种功能相互促进的多样性统一。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 统一战线 和谐社会 多样性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17
作者 江海燕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7-50,共4页
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本质特征、制度建设和遵循原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对于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了探讨。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制度建设 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振兴与教育资源开发
18
作者 李建中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年第3期3-6,共4页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东北振兴离不开教育的支持。东北地区较好的教育基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不突出,与教育资源的开发不足密切相关。因此,振兴东北,就要大力推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 东北振兴 教育资源开发 区域经济 高等教育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19
作者 张彩玲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44-46,共3页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一个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经过20余年的努力,原来制定的小康目标已在总体上得到实现。在已有成就和不足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与时俱进,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一个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经过20余年的努力,原来制定的小康目标已在总体上得到实现。在已有成就和不足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与时俱进,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明确了在21世纪头20年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启动,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的和谐发展
20
作者 江海燕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41-43,共3页
关注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参照和借鉴当代国际社会在发展观念、发展战略上的最新成果而做出的正确选择。对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这一理论的研究,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而具... 关注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参照和借鉴当代国际社会在发展观念、发展战略上的最新成果而做出的正确选择。对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这一理论的研究,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而具有相当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和谐发展 整体协调及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