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与“共同体意识建构”笔谈 被引量:33
1
作者 方李莉 孟凡行 +1 位作者 季中扬 甘锋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5,共14页
【主持人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推动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又发表了以"铸... 【主持人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推动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又发表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的讲话,他说,"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符号 形象体系 共同体意识 民族文化共同体
原文传递
论“遗产资源”活化的价值与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方李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1期99-102,共4页
一、遗产资源活化的意涵有关“遗产资源”的概念,笔者曾写过多篇文章进行论述。所谓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资源,就是要为一定的社会活动服务,离开社会活动的目的,资源毫无意义,甚至可以说,也就没有了资源... 一、遗产资源活化的意涵有关“遗产资源”的概念,笔者曾写过多篇文章进行论述。所谓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资源,就是要为一定的社会活动服务,离开社会活动的目的,资源毫无意义,甚至可以说,也就没有了资源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源并非完全客观的存在,当某种存在物没有同一定社会活动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是远离人类活动的自在之物,并非我们论述的资源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资源 毫无意义 自在之物 价值与意义 资源活化 社会活动 存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景观技术在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前瞻 被引量:43
3
作者 成实 张潇涵 成玉宁 《风景园林》 2021年第1期46-52,共7页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景观技术已成为有效解决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并呈现出愈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将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归纳为:生态与形态的协同、人群需求的满足、设计与实践的革新...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景观技术已成为有效解决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并呈现出愈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将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归纳为:生态与形态的协同、人群需求的满足、设计与实践的革新。为寻求出解决上述核心科学问题的对应数字景观技术手段,首先,以Web of Science中2010—2020年发表的5328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知识图谱计算工具Citespace软件展开定量研究;其次,结合文献研究的方式,理清全球范围内数字景观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新兴技术手段,并探讨新兴的数字景观技术在解决现阶段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相关问题时的具体作用;最终,提出“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方法融合以及“全流程、精准化”的设计实践协同,将是数字景观技术在我国风景园林领域的未来发展应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数字景观技术 CITESPACE 运用策略 生态形态 公众需求 设计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土族盘绣艺术中的文化采借与认同 被引量:2
4
作者 周莹 许靖熙 +1 位作者 吴济池 木斯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7-125,共9页
青海土族服饰及其刺绣技艺受到多民族文化的浸染,在文化交融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章结合田野调查与文献考证,从青海土族盘绣艺术形式与特色出发,分析其文化多元生成背景,进而深入阐释盘绣的文化采借与认同表现。研究认为:土族盘... 青海土族服饰及其刺绣技艺受到多民族文化的浸染,在文化交融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章结合田野调查与文献考证,从青海土族盘绣艺术形式与特色出发,分析其文化多元生成背景,进而深入阐释盘绣的文化采借与认同表现。研究认为:土族盘绣针法以两针同时施绣为特色,不仅承载着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更具有强大的文化表意和文化传播功能。土族人民从周边蒙古族、藏族、汉族等民族文化中提取经典元素,转换成可视可感的符号,融入盘绣实践之中,实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与意义的共享。土族盘绣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享的服饰技艺与文化生成的代表之一,在与其他民族间的文化采借与认同中,促进着各自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土族 盘绣 文化采借 认同 聚居 共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文物的“事件性”属性及其保护利用的“事件途径” 被引量:8
5
作者 沈旸 陈凯 +2 位作者 相睿 常军富 周小棣 《中国文化遗产》 2021年第6期17-26,共10页
革命保护利用工作日益受到更多方面的重视,但囿于起步较晚和认识不足,在保护理念、认定标准、保护方法等方面,相对于古代文物建筑保护,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和合理又有针对性的实践体系。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应以"事件性"属性为... 革命保护利用工作日益受到更多方面的重视,但囿于起步较晚和认识不足,在保护理念、认定标准、保护方法等方面,相对于古代文物建筑保护,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和合理又有针对性的实践体系。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应以"事件性"属性为切入点,将事件的场所、人物和内涵与建筑本体进行整体思考,而以"事件途径"方法对相关遗产的发掘、评估、甄选,将为整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方法论层面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物 保护利用 事件性 事件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人而更新的城市 被引量:3
6
作者 董亦楠 沈旸 《建筑师》 CSSCI 2023年第1期4-5,共2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空间以增量发展为主。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城市发展逐渐步入从单一的“增量扩张”转向以“存量优化”为主的新进程。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空间以增量发展为主。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城市发展逐渐步入从单一的“增量扩张”转向以“存量优化”为主的新进程。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2021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城市更新自此成为学术与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各地陆续推出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和不同类型的实践案例,但总体来看,对城市更新的内涵认知和实操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存量优化 政府工作报告 实践案例 远景目标 增量发展 实施办法 热门话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意象·园林册页--赤山湖十桥的概念推导和实施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石晏蕊 沈旸 +1 位作者 俞海洋 翁金鑫 《新建筑》 2022年第2期150-156,共7页
以赤山湖水利风景区内十座车船行桥的营造为分析实例,探索大型风景区中“以小筑征大观”的可行操作和实践方法。营造分为三个阶段:山水环境模式的分类和归纳、桥梁的因地就势和经典意象的拾取、与册页相通的取景方式和最终以十桥为核心... 以赤山湖水利风景区内十座车船行桥的营造为分析实例,探索大型风景区中“以小筑征大观”的可行操作和实践方法。营造分为三个阶段:山水环境模式的分类和归纳、桥梁的因地就势和经典意象的拾取、与册页相通的取景方式和最终以十桥为核心的实境完善。以此探讨如何落实“桥”在传统概念里具有的物质和精神多重属性、如何把握风景区中“单体”与“群体”、“小型”与“大型”之间的总体联系等具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桥 山水环境模式 意象拾取 册页取景 “小筑大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历史和记忆缠绕的“过去”——古南街改造更新中的3个案例 被引量:5
8
作者 王为 沈旸 俞海洋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3,共6页
通过对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项目中水龙宫便民设施、西街民宿、练泥池茶室3个案例的解读,探讨了在该类型的保存工作中援引历史原型的思路,并由此指出,作为一种策略,将其与社会需求、文化传统、标准建造、地方工艺等不同主体经验进行... 通过对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项目中水龙宫便民设施、西街民宿、练泥池茶室3个案例的解读,探讨了在该类型的保存工作中援引历史原型的思路,并由此指出,作为一种策略,将其与社会需求、文化传统、标准建造、地方工艺等不同主体经验进行接合的可能。最后,试图以物质文化和生活空间的视角,探讨历史与记忆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街区改造更新 历史原型 历史与记忆 地方营造
原文传递
静心斋(镜清斋)掇山有感三则 被引量:3
9
作者 钱晓冬 沈旸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3-28,共6页
以掇石何法来剖析静心斋现状的掇山意趣;以欺山何为来重构静心斋光绪时期对园山的增改;以造园何感来探讨静心斋乾隆时期对初衷的营造。对比南、北方园林在掇山营造方式及情感目的上的异同,试图寻找传统园林在当下延续的方式。
关键词 静心斋 掇山 欺山 造园
原文传递
作为线索和方法的“城南旧事”——小西湖实践中的历史发见与城市想象 被引量:2
10
作者 沈旸 张旭 +1 位作者 俞海洋 谢冰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6,共8页
对于城市保护与再生实践,"城南旧事"能否成为发见历史的线索和想象城市的方法?以小西湖实践中3种尝试——小西湖塔影因借的情境再现、三官堂基址呈显的陈规再造、翔鸾庙地名辨读的里坊再识,试图说明:历史/传统/文化的延传、... 对于城市保护与再生实践,"城南旧事"能否成为发见历史的线索和想象城市的方法?以小西湖实践中3种尝试——小西湖塔影因借的情境再现、三官堂基址呈显的陈规再造、翔鸾庙地名辨读的里坊再识,试图说明:历史/传统/文化的延传、呈现和感知,是如何通过意识形态和特定情境中的话语和叙述来操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南旧事 历史发见 城市想象 南京小西湖街区
原文传递
礼在重门:作为紫禁城巨系统空间枢纽与等级表征的琉璃门
11
作者 贾亭立 宝璐 沈旸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50,共7页
突破以往对琉璃门的关注多集中于单体层面,而将紫禁城琉璃门作为一个巨系统建筑组群中空间组织关系的重要节点,作为一个群体予以系统观察;通过对紫禁城内136座琉璃门形制特征与空间分布的研究,在群体规划层面探讨琉璃门营造所体现的空... 突破以往对琉璃门的关注多集中于单体层面,而将紫禁城琉璃门作为一个巨系统建筑组群中空间组织关系的重要节点,作为一个群体予以系统观察;通过对紫禁城内136座琉璃门形制特征与空间分布的研究,在群体规划层面探讨琉璃门营造所体现的空间观念和礼制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禁城 琉璃门 空间枢纽 等级表征 礼仪
原文传递
“墙”与“围”的隐与显——晋祠祠庙建筑的分界与关联 被引量:4
12
作者 申童 沈旸 +1 位作者 贾珺 周小棣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5-111,共7页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领域界定方式是否只有围墙?其实,领域界定方式的选择也是营建中的重要一环。正如晋祠内十几处庙宇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形式的"墙"形成了不同感知度的"围",祠庙的个性也基于此表现出来。庙宇之间以...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领域界定方式是否只有围墙?其实,领域界定方式的选择也是营建中的重要一环。正如晋祠内十几处庙宇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形式的"墙"形成了不同感知度的"围",祠庙的个性也基于此表现出来。庙宇之间以祭祀时的身体路径串联,相连的界面又围合出了没有"墙"的祠庙领域。本文借助晋祠分析传统建筑的"领域感",为祠宇间的分界与关联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祠 祠庙 围墙 边界
原文传递
因时,因地,因人:一幢川西穿斗民居营造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芸 沈旸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0-95,共6页
“深描”了一幢川西穿斗民居的营造全过程,从技术和仪式两个层面观察建筑与人的互动,分析传统营造所面对的主要技术问题以及工匠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筑是如何通过仪式使其含义被理解及与人产生连接。
关键词 穿斗民居营造 建筑人类学 营建体系 技术策略 地方知识
原文传递
晋祠的空间书写与文本再构
14
作者 申童 沈旸 +1 位作者 贾珺 周小棣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97,共8页
空间是客观存在,但基于空间认知的书写却是主观且需识别的文本。人们认知空间,受阅读前人文本、现场实物空间、当下利益活动等多重影响,又展演于新的书写和营建,再影响后人的空间感知。以晋祠为例,从空间的朝向、定位、秩序、边界等方面... 空间是客观存在,但基于空间认知的书写却是主观且需识别的文本。人们认知空间,受阅读前人文本、现场实物空间、当下利益活动等多重影响,又展演于新的书写和营建,再影响后人的空间感知。以晋祠为例,从空间的朝向、定位、秩序、边界等方面,梳理晋祠的空间书写及文本再构。在此往复之中,晋祠的“概念”“体系”“历史”才逐渐明确起来。据此指出,近代对传统空间的模式化解析,或许难以还原早期营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祠 空间 空间书写 文本再构
原文传递
从汗国都城到帝国象征——后金/清中前期盛京城的层累形成
15
作者 王雨墨 沈旸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5-112,共8页
从后金/清政权的身份建构与政治制度出发,试图解释:努尔哈赤出于对金朝完颜氏的崇敬,其营建的东京城是对金东京的演绎;皇太极则以东京城为原型对沈阳城格局进行改造,同时为了多民族国家的建构,在都城营建中引入了汉文化传统营城观念与... 从后金/清政权的身份建构与政治制度出发,试图解释:努尔哈赤出于对金朝完颜氏的崇敬,其营建的东京城是对金东京的演绎;皇太极则以东京城为原型对沈阳城格局进行改造,同时为了多民族国家的建构,在都城营建中引入了汉文化传统营城观念与佛教思想。康熙出于对“国家肇基”的重视以及为了突出满洲传统,以营帐为原型加建了盛京外城。并指出清代盛京城市形态并非受某单一原型影响,而是不同时期不断层累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金 盛京 营城思想 身份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