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动态变化与脓毒血症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冬萍 林幼萍 +1 位作者 曾素芬 张素贞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970-1971,共2页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率动态变化趋势与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85例,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观察两组患者刚入院和治疗3d后HLA-DR表达...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率动态变化趋势与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85例,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观察两组患者刚入院和治疗3d后HLA-DR表达率,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时期HLA-DR表达率水平及HLA-DR动态变化趋势与预后的关系。结果29例死亡患者中,HLA-DR表达率小于或等于30%的有9例(31.03%);56例生存患者中,HLA-DR表达率小于或等于30%的有8例(14.2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和生存组的HLA-DR的动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LA-DR表达率动态变化趋势比单次检测炎症相关指标更能预测脓毒血症患者的转归,HLA-DR表达率动态下降的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DR抗原 脓毒症 血液 脓毒血症 动态变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介导的支气管扩张大鼠炎症反应和Th17/Treg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谢衬梨 曾素芬 +2 位作者 郭庆玲 赵一菊 陈立冲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444-448,共5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支气管扩张发病的作用机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支气管扩张模型组(模型组),每组10只,对大鼠气管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把支气管扩张模型建...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支气管扩张发病的作用机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支气管扩张模型组(模型组),每组10只,对大鼠气管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把支气管扩张模型建立起来;假手术组只做气管切开后缝合,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术后第14天测定3组大鼠一般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Treg)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用力肺活量(FVC)、0.3 s用力呼吸容积(FEV0.3)、用力呼气峰值流速(PEF)明显下降,而FEV0.3/FVC比值升高(P<0.05)。光镜下观察,模型组大鼠支气管扩张明显,有明显的炎症病理性改变。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分别比较,血清IL-17明显升高(P<0.01)、IL-6明显升高(P<0.01)、IL-10明显降低(P<0.01)、TGF-β明显降低(P<0.01)、Th17表达显著升高(P<0.01)、Treg表达明显降低(P<0.01)、Th17/Treg比值升高(P<0.01)。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介导的支气管扩张大鼠炎症反应升高,与Th17/Treg表达失衡有关,导致肺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支气管扩张 辅助性T细胞17 调节性T细胞 免疫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联合降钙素原对脓毒血症诊断及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冬萍 赵一菊 +2 位作者 林幼萍 曾素芬 张素贞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3822-3824,共3页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率和降钙素原(PCT)浓度与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脓毒血症患者83例(脓毒血症组),随访28 d记录预后,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收集同期80例非脓毒血症患者(非脓毒血症组)...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率和降钙素原(PCT)浓度与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脓毒血症患者83例(脓毒血症组),随访28 d记录预后,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收集同期80例非脓毒血症患者(非脓毒血症组)作为对照。观察所有患者刚入院和治疗3 d后HLADR表达率和PCT浓度,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基线,分析HLA-DR表达率和PCT在脓毒血症患者中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脓毒血症组HLA-DR表达率低于非脓毒血症组,PCT浓度高于非脓毒血症组;HLADR表达率联合PCT诊断脓毒血症的效能高于两者单独检测。脓毒血症患者中,死亡组与生存组的单次HLADR表达率、PCT浓度和PCT动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LA-DR表达率动态下降是脓毒血症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脓毒血症患者HLA-DR表达率明显下降,PCT水平明显升高;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脓毒血症的敏感度;HLA-DR表达率的变化方向与脓毒症预后密切相关,HLA-DR表达率动态下降的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血症 HLA-DR 降钙素原 动态变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发冠心病、非早发冠心病与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5
4
作者 黄健中 吴强 +1 位作者 陈冬萍 肖建民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41-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早发、非早发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620例,非冠心病组309例、早发冠心病组113例、非早发冠心病198例。在空腹8小时后次日早晨抽采...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早发、非早发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620例,非冠心病组309例、早发冠心病组113例、非早发冠心病198例。在空腹8小时后次日早晨抽采外周静脉血,运用基因芯片方法检测研究对象ApoE基因型,并于化验室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C、TG、HDL-C、LDL-C、GLU、UREA、CREA、AST、ALT。比较3组间血脂水平及一般临床资料。结果:早发冠心病组的脑萎缩、脑梗死、外周动脉硬化等疾病的患病率低于其他两组;早发冠心病组和非早发冠心病组吸烟的比例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早发冠心病组LDL-C均值高于非早发冠心病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早发冠心病组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为主,占59.3%;非早发冠心病组则以心绞痛发病为主,占63.6%。基因频率比较可以看出,早发冠心病组中基因型ε2明显少于非冠心病及非早发冠心病组,基因型ε4多于其他两组。结论:在早发冠心病患者中,基因型ε4的出现频率较ε2、ε3明显多,其发病往往以急性心肌梗死为首发表现,提示基因型ε4与冠心病,尤其早发冠心病的发病有关,而且影响着冠心病发病的危险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冠心病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阿托伐他汀调脂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健中 刘文东 +1 位作者 陈冬萍 肖建民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37-39,共3页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检测高脂血症患者载脂蛋白E(Apo E)基因型,研究Apo E基因多态性对阿托伐他汀调脂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高脂血症患者,通过基因芯片方法检测研究对象的Apo ...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检测高脂血症患者载脂蛋白E(Apo E)基因型,研究Apo E基因多态性对阿托伐他汀调脂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高脂血症患者,通过基因芯片方法检测研究对象的Apo E基因型,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每晚20 mg,比较治疗前后血脂谱变化。结果:入选的高脂血症患者共151例,Apo E等位基因ε3比例为82.1%,为最常见的等位基因型。血脂水平治疗前各等位基因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分析:(1)TC治疗后均值对比,ε2组与ε3组、ε3组与ε4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ε2组与ε4组间对比未见显著差异。提示ε3组治疗后均值水平高于其他2组。(2)LDL-C治疗后3组均值比较,对比ε2组与ε3组、ε3组与ε4组存在差异;ε2组与ε4组对比未见差异。提示ε3组治疗后LDL-C均值水平同样高于ε2组和ε4组。(3)HDL-C治疗后均值比较,组间存在差异(P<0.05);ε2组与ε3组、ε2组与ε4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ε3组与ε4组对比未见显著差异。提示治疗后ε2组HDL-C水平高于其余2组。(4)TG治疗后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观察人群中,ε3是Apo E基因多态性中最常见的等位基因;Apo E基因多态性与阿托伐他汀调脂效果存在相关性,阿托伐他汀对携带ε2等位基因的人群的TC、LDL-C、HDL-C作用强于非携带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阿托伐他汀 血脂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亚群和单核细胞HLA-DR阳性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曾素芬 张素贞 操龙斌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6年第5期474-476,共3页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亚群以及单核细胞HLA-DR阳性率的表达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感染与非感染患者之间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诊治的SLE患者138...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亚群以及单核细胞HLA-DR阳性率的表达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感染与非感染患者之间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诊治的SLE患者138例,依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及临床感染证据等分为3组,其中活动合并感染患者(活动+感染组)38例,SLE病情活动患者(活动组)47例,SLE病情稳定患者(稳定组)53例。采用流式细胞法对各组外周血Th细胞、Ts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以及单核细胞HLA-DR阳性表达率。结果:与活动组相比较,活动+感染组外周血Th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HLA-DR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Ts细胞、B细胞显著升高(P<0.05)。与稳定组相比,活动+感染组、活动组外周血Th细胞和NK细胞以及补体均显著降低,Ts细胞和B细胞均显著升高(P<0.05)。但活动组与稳定组相比,单核细胞HLA-DR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检测指标均与SLEDAI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淋巴细胞亚群和单核细胞HLA-DR阳性率表达的检测不但能提示SLE活动情况,还能有助于鉴别是否合并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E淋巴细胞亚群 感染 单核细胞HLA-D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