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难处理金矿生物预氧化 被引量:5
1
作者 谭巧义 高立强 +5 位作者 贾先兵 贾炎 孙和云 牛晓鹏 赵海平 阮仁满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69,共7页
某金矿石中黄铁矿含量5.31%、氧化率6.02%,直接氰化金浸出率仅27.78%,属典型的低品位硫化物包裹型难处理金矿。为评估生物堆浸预氧化工艺对该矿石的工业化应用前景,开展了直接氰化试验、生物搅拌预氧化-氰化试验和生物柱浸预氧化-氰化试... 某金矿石中黄铁矿含量5.31%、氧化率6.02%,直接氰化金浸出率仅27.78%,属典型的低品位硫化物包裹型难处理金矿。为评估生物堆浸预氧化工艺对该矿石的工业化应用前景,开展了直接氰化试验、生物搅拌预氧化-氰化试验和生物柱浸预氧化-氰化试验,考察了黄铁矿氧化率和金浸出率的关系以及温度对黄铁矿氧化率和金浸出率的影响。生物柱浸试验获得良好指标:原生矿破碎至D80=5.5 mm,在室温条件下(8~30℃)预氧化221 d后,黄铁矿氧化率52.30%,金的浸出率为62.70%,氰化渣金品位为0.47 g/t,较直接氰化浸出金浸出率(27.78%)提高34.92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处理金矿 生物预氧化 黄铁矿 柱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选配位化学模型、溶液化学计算和扩展的DLVO理论在浮选机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海平 刘志伟 +6 位作者 刘敬智 胡学平 段文权 高立强 于梓丰 贾炎 阮仁满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10,共13页
当把实验室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时,经常发现两者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浮选研究,尤其是纯矿物研究的实用性大大降低,造成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浮选过程的复杂性,研究中不仅要关注药剂在矿物表面吸附的化... 当把实验室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时,经常发现两者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浮选研究,尤其是纯矿物研究的实用性大大降低,造成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浮选过程的复杂性,研究中不仅要关注药剂在矿物表面吸附的化学原理,还需要对浮选所处的化学环境(溶液条件、伴生矿物)进行综合的考虑分析。近年来,随着矿物浮选配位化学模型的提出和溶液化学理论的不断完善,给实现理论研究指导实际生产的目标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收集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矿物浮选配位化学模型、溶液化学计算和扩展的DLVO理论在矿物浮选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从理论内容、计算过程和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加以评论,以期对将来的浮选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配位化学模型 溶液化学 扩展的DLVO理论 浮选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矿法氧化难处理金矿中的黄铁矿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威 谭巧义 +6 位作者 高立强 贾先兵 贾炎 孙和云 牛晓鹏 赵海平 阮仁满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80,共8页
对黄铁矿-软锰矿两矿法酸性浸出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硫酸浓度、配矿比、反应时间、液固比、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浸出率的影响,确定了单矿物最适宜的浸出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甘肃某地难处理金矿的浮选金精矿预氧化-氰化浸出试验研究... 对黄铁矿-软锰矿两矿法酸性浸出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硫酸浓度、配矿比、反应时间、液固比、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浸出率的影响,确定了单矿物最适宜的浸出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甘肃某地难处理金矿的浮选金精矿预氧化-氰化浸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配矿质量比FeS_(2)∶MnO_(2)=1∶6,反应温度90℃,液固比6∶1,初始硫酸浓度100 g/L,预氧化时间为12 h时,锰的浸出率达到76.0%。此时,黄铁矿的氧化率达到88.2%,预氧化渣氰化处理后金浸出率达到8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处理金矿 预氧化 黄铁矿 二氧化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提锂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海平 刘志伟 +7 位作者 刘敬智 胡学平 段文权 高立强 于梓丰 贾炎 谭巧义 阮仁满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8期39-50,59,共13页
随着双碳政策的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高容量的锂电池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因此,绿色、高效的提锂技术成为决定最终锂资源回收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根据资源类型的差异,提锂技术可分为盐湖卤水提锂和矿石提锂技术两种。盐湖卤水... 随着双碳政策的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高容量的锂电池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因此,绿色、高效的提锂技术成为决定最终锂资源回收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根据资源类型的差异,提锂技术可分为盐湖卤水提锂和矿石提锂技术两种。盐湖卤水主要用于生产工业级的碳酸锂,工艺流程简单,成本较低,但其生产条件较差,常伴随较高的Mg/Li。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主要分为分步沉淀法和吸附法两种,分别用来处理低、高Mg/Li盐湖卤水资源。锂辉石、锂云母、锂黏土等锂矿石主要用于生产电池级碳酸锂,提锂工艺成熟,但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目前常用的工艺为硫酸焙烧法、硫酸盐培烧法、氯化焙烧法、石灰石焙烧法和碱性压煮法。结合盐湖卤水、锂辉石、锂云母和锂黏土等目前主要的锂资源,从资源储量分布、典型工艺流程、代表性矿山项目以及相应的运营成本分析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国内外锂资源提锂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通过对不同锂矿资源开发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对比分析,从工业应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现有技术中制约提锂效率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了不同锂资源提锂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提锂技术的优化更新提供相应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卤水 锂辉石 锂云母 锂黏土 提锂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铁矿和白云石浮选分离药剂研究进展
5
作者 赵海平 刘志伟 +7 位作者 胡学平 高立强 于梓丰 董丙旭 熊晶晶 牛晓鹏 谭巧义 阮仁满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7期145-156,共12页
卡林型金矿中的金多以显微、次显微颗粒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同时,在卡林型金矿成矿过程中伴生的大量白云石与黄铁矿作用会恶化黄铁矿的浮选指标,因此,黄铁矿和白云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卡林型金矿浮选过程中Au回收率低的重要原因之... 卡林型金矿中的金多以显微、次显微颗粒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同时,在卡林型金矿成矿过程中伴生的大量白云石与黄铁矿作用会恶化黄铁矿的浮选指标,因此,黄铁矿和白云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卡林型金矿浮选过程中Au回收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机理研究显示:黄铁矿氧化过程中释放的Fe^(2+)能以Fe(OH)_(2)和FeCO_(3)的形式沉积在白云石表面,活化白云石的浮选,同时,黄铁矿氧化放出的酸促进了白云石的溶解,溶解产生的Ca^(2+)、Mg^(2+)能以CaOH^(+)和Mg(OH)_(2)的形式吸附在黄铁矿表面从而抑制黄铁矿的上浮,更重要的是,随着氧化程度的增加,黄铁矿和白云石表面会发生同质化效应,造成两者间的异相团聚,恶化矿物间的分选,最终降低卡林型金矿中Au的回收率。为了解决卡林型金矿浮选过程中药剂用量大、Au富集比低的分选难题,结合其浮选过程中黄铁矿和白云石间的交互作用恶化卡林型金矿分选的特征,对国内外现有研究中可能对黄铁矿和白云石分选具有促进作用的黄铁矿活化剂、白云石抑制剂、浮选增效剂、选择性捕收剂等药剂类型和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整理,并对各种药剂在实际矿石分选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筛选出了能与不同浮选手段搭配使用的药剂制度。为将来实现通过药剂开发优化黄铁矿和白云石的分选,从而改善卡林型金矿浮选指标的目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林型金矿 黄铁矿 白云石 选择性药剂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基磷酸钠在卡林型金矿高效分选中的应用
6
作者 赵海平 刘敬智 +7 位作者 胡学平 段文权 高立强 于梓丰 王辉 谭巧义 刘志伟 阮仁满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8,共9页
卡林型金矿的高效分选是金矿回收面临的重要挑战。卡林型金矿中的金以微细粒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降低了晶体的有序性。早期的研究证明:氧化后的黄铁矿和白云石间会发生同质化效应,导致颗粒间的异相团聚,从而恶化卡林型金矿的分选效果... 卡林型金矿的高效分选是金矿回收面临的重要挑战。卡林型金矿中的金以微细粒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降低了晶体的有序性。早期的研究证明:氧化后的黄铁矿和白云石间会发生同质化效应,导致颗粒间的异相团聚,从而恶化卡林型金矿的分选效果。基于黄铁矿和白云石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了“强化分散”的原型技术,并筛选出胺基磷酸钠来实现原型技术的应用,在实验室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浊度试验对药剂强化分散作用进行了验证,利用人工混合矿和高低品位卡林型金矿实际矿石的浮选来验证药剂在矿物分选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胺基磷酸钠的加入可实现提高精矿中Fe、Au回收率,降低MgO上浮比例的预期目标,同时将Au的富集比提高到3.5左右。结果证明:胺基磷酸钠可通过强化氧化黄铁矿和白云石颗粒的分散来提高黄铁矿和白云石间的分选效率,从而优化卡林型金矿的浮选指标,该原型技术为含黄铁矿和白云石类矿物间高效分选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相应的借鉴,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林型金矿 胺基磷酸钠 分选 黄铁矿 白云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开采地压基础理论与防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辉 段文权 +4 位作者 刘敬智 马俊生 郭其林 赵海平 郝成 《黄金》 CAS 2024年第8期19-27,共9页
目前地表及浅层矿产资源不断减少,未来采矿必然要向深部进军。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采矿作业面临“三高一扰动”的开采环境,严重影响采矿作业的正常生产,开展地压管理工作成为矿山生产的必要前提。从基础理论、监测手段、地压管理3个方... 目前地表及浅层矿产资源不断减少,未来采矿必然要向深部进军。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采矿作业面临“三高一扰动”的开采环境,严重影响采矿作业的正常生产,开展地压管理工作成为矿山生产的必要前提。从基础理论、监测手段、地压管理3个方面总结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为矿山实际生产工作提供基础指导。基础理论基于动静力组合加载作用和温度-渗流-应力多场耦合作用2个方面展开,可以明晰地压活动的内在力学机理;监测手段基于应力应变监测系统和微震监测系统2部分展开,静态应力应变监测系统和动态实时微震监测系统相互配合,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地压活动的有力监测;地压管理措施从地压调控方法和支护系统2个方面展开。明晰了目前深井开采地压基础理论和防控手段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后续研究指引方向,促进深井矿山的大力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开采 岩石力学 动静组合加载 地压监测 微震监测 地压基础理论 地压调控 吸能支护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膏体料浆管输过程中颗粒迁移行为研究
8
作者 王辉 段文权 +5 位作者 刘敬智 马俊生 郭其林 国仕磊 赵海平 郝成 《绿色矿冶》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本文通过分析颗粒受到的流场外部力和颗粒间作用力,总结悬浮液体系管道输送时颗粒迁移行为的力学致因,分析颗粒迁移行为的影响因素,总结基于力学机理的不同粒径颗粒迁移模型。管道输送过程中颗粒受到的流场外部力包括重力、黏性力、浮力... 本文通过分析颗粒受到的流场外部力和颗粒间作用力,总结悬浮液体系管道输送时颗粒迁移行为的力学致因,分析颗粒迁移行为的影响因素,总结基于力学机理的不同粒径颗粒迁移模型。管道输送过程中颗粒受到的流场外部力包括重力、黏性力、浮力、Saffman升力、Magnus升力等;颗粒间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静电力、液桥力、摩擦力和碰撞力等。在流场外部力和颗粒间作用力共同作用下,处于管道壁剪切区的颗粒向管道中心柱塞流动区迁移,管道中心的细颗粒向管壁附近迁移。本文的研究,能够明晰目前膏体充填管道输送过程中形成柱塞流结构和边壁滑移层的内在机理,为矿山膏体充填工艺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体充填 管道输送 颗粒迁移 力学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