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BL教学模式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新星 刘艳平 +3 位作者 郭辉 谭博 言惠文 郑杰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215-216,共2页
PBL教学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中为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新探索,实践说明PBL在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一种新兴有效的教学模式,将PBL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与学的互动... PBL教学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中为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新探索,实践说明PBL在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一种新兴有效的教学模式,将PBL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与学的互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 细胞生物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郑杰 刘艳平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67-168,共2页
结合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实践探讨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以及教材、教学法、师资和教学考核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期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医学细胞生物学 双语教学 教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车轴草提取物对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郑杰 刘艳平 +3 位作者 宗永立 李忠魁 苏文 曾建国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78-182,共5页
探讨红车轴草(TrifoliumpratenseL)提取物对胃癌细胞株BGC-823的抑制增殖效应及诱导凋亡作用.我们采用不同浓度(50、100、250、500、1000mg/L)红车轴草提取物处理BGC-823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倒置... 探讨红车轴草(TrifoliumpratenseL)提取物对胃癌细胞株BGC-823的抑制增殖效应及诱导凋亡作用.我们采用不同浓度(50、100、250、500、1000mg/L)红车轴草提取物处理BGC-823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AO/EB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采用DNALadder观察DNA的降解;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过程中的细胞周期的变化和细胞凋亡.结果显示在红车轴草提取物的作用下,BGC-823细胞呈凋亡改变,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呈典型的凋亡特征.细胞凋亡的同时,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实验结果表明红车轴草提取物能抑制胃癌BGC-823细胞增殖,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车轴草提取物 胃癌细胞BGC-823 凋亡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诱导分化 被引量:6
4
作者 蒋洁 谭灿 +2 位作者 张李洋 肖玲 张建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34-1738,共5页
背景:骨髓是目前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取材不便、细胞数量受年龄限制等原因,其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脐带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来源已经得到广泛关注。目的:探讨从人脐带沃顿胶中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鉴定其免... 背景:骨髓是目前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取材不便、细胞数量受年龄限制等原因,其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脐带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来源已经得到广泛关注。目的:探讨从人脐带沃顿胶中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鉴定其免疫表型与分化潜能。方法:种植法分离和扩增间充质干细胞;用FasGrow培养基培养,光镜观察获得的人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免疫表型;Gomori钙钴碱性磷酸酶染色、vonKossa钙结节染色、四环素荧光标记鉴定其向成骨方向分化的能力及油红O染色鉴定其向成脂肪分化的能力。结果与结论:种植法容易从人脐带沃顿胶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后12~16d达70%~80%融合,传代后可维持未分化状态并稳定增殖;细胞倍增时间为2d左右,体外增殖达20代以上;表面标记分析显示:CD44、CD105、CD133、MHC-Ⅰ呈阳性,CD34、CD45呈阴性;体外诱导实验表明:该细胞具有体外成脂肪、成骨和神经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沃顿胶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 诱导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屈菜红碱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 被引量:23
5
作者 宗永立 刘艳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54-1056,共3页
目的观察白屈菜红碱(che lerythrine)对人胃癌BGC 823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通过M TT实验检测白屈菜红碱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AO/EB的荧光核染色观察细胞形态,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M... 目的观察白屈菜红碱(che lerythrine)对人胃癌BGC 823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通过M TT实验检测白屈菜红碱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AO/EB的荧光核染色观察细胞形态,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M TT实验显示白屈菜红碱抑制BGC 823细胞的生长呈时间、浓度依赖的方式,显微镜下观察到AO/EB的荧光核染后凋亡的细胞,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DNA的片段化,在白屈菜红碱质量浓度为1.5、2.0、2.5μg/mL且培养24 h时,流式细胞仪可以检测到凋亡峰,且细胞被阻滞在S和G2/M期。结论白屈菜红碱能有效地诱导BGC 823细胞凋亡,而且其诱导的凋亡具有周期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屈菜红碱 增殖抑制 凋亡诱导 人胃癌BGC823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料木素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苏文 刘艳平 +4 位作者 李忠魁 张树冰 郑杰 吴丽萍 李宇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4-878,共5页
目的 探讨染料木素(genistein)体外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生长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染料木素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DAPI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染料木素作... 目的 探讨染料木素(genistein)体外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生长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染料木素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DAPI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染料木素作用24h后BGC-823细胞的周期分布和凋亡率;RT—PCR方法检测环氧合酶-2(COX-2)在mRNA水平的表达;进一步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COX-2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 染料木素对BGC-823细胞具有增殖抑制效应,并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性。染料木素作用24、48、72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81.04±1.03)、(31.85±2.26)、(20.73±2.11)μg/mL。10~80μg/mL染料木素作用24h后,BGC-823细胞出现核碎裂,呈现典型的凋亡特征,细胞被阻滞于G2/M期,随药物质量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细胞内COX-2表达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均下调。结论 染料木素对人BGC-823细胞有较强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OX-2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木素 BGC-823细胞 增殖 环氧合酶-2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N3与细胞凋亡 被引量:1
7
作者 项荣 谭志平 +1 位作者 林云婷 江琛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10年第1期80-84,共5页
RTN3是RTN家族的成员之一,因其主要定位于内质网,所以用reticulon来命名.RTN3与RTN4B是RTN家族中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对具有凋亡诱发功能的基因.过表达的RTN3介导了真核细胞的三大凋亡信号转导通路:死亡受体途径、线粒体途径、内质网途径... RTN3是RTN家族的成员之一,因其主要定位于内质网,所以用reticulon来命名.RTN3与RTN4B是RTN家族中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对具有凋亡诱发功能的基因.过表达的RTN3介导了真核细胞的三大凋亡信号转导通路:死亡受体途径、线粒体途径、内质网途径,并使之交联形成凋亡调控网络;RTN3可与RTN4B相互作用,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来调控细胞凋亡.另外,过表达RTN3还参与了细菌的类凋亡作用.RTN3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其过表达诱发凋亡的机制的总结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RTN3及其家族,完善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N3 凋亡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ldenhar综合征家系及散发病例永生细胞系的建立
8
作者 肖玲 谭灿 +3 位作者 黄雪霜 张李洋 陈庆林 张建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4期8663-8666,共4页
背景:利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建立各种疾病,特别是罕见疾病永生细胞库,已成为当今永久保存全基因组的首选方法。目的:采用EB病毒转化淋巴细胞技术,建立Goldenhar综合征家系及散发病例外周血B淋巴细胞永生细胞系。设计、时间及地... 背景:利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建立各种疾病,特别是罕见疾病永生细胞库,已成为当今永久保存全基因组的首选方法。目的:采用EB病毒转化淋巴细胞技术,建立Goldenhar综合征家系及散发病例外周血B淋巴细胞永生细胞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03/10在中南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系实验室完成。对象:湖南怀化地区的一个Goldenhar综合征家系中目前存活的3代20人及4例Goldenhar综合征散发病例及其父母。方法:收集Goldenhar综合征家系20人及4例散发病例及其父母外周血样品进行淋巴细胞分离,以EB病毒转化淋巴细胞,并加入环孢素A抑制T淋巴细胞生长,每个血样采用两线同时培养,转化后进行细胞株的冻存和复苏,检测其建系前后的遗传稳定性。主要观察指标:光镜观察B淋巴细胞的转化情况。细胞冻存后复苏成功率及染色体G带分析情况。结果:培养1周左右,可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B淋巴细胞明显母细胞化,细胞明显增大,细胞周边可见明显的胞质突起,形状各异,聚集成团。约15d后,可见白色聚集生长的细胞团,1个月左右细胞增殖形成生长密集的细胞集落。共建成Goldenhar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永生细胞株8例,建株成功率100%,父母等家庭成员建系成功率为95.8%(23/24)。所有建成的细胞系冻存1,3,6个月后复苏成功率为100%,经染色体G显带分析未见异常,表明建立细胞株的方法稳定。结论:实验成功建立了Goldenhar综合征患者永生细胞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ENHAR综合征 永生细胞系 EB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应答——乙型肝炎病毒治疗中的双刃剑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杰 蒋昶宇 项荣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11年第6期556-559,564,共5页
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免疫应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过程,一方面免疫反应能有效清除HBV病毒和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对HBV诱发的肝类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免疫反应在清除被感染肝细胞的同时,也引起... 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免疫应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过程,一方面免疫反应能有效清除HBV病毒和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对HBV诱发的肝类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免疫反应在清除被感染肝细胞的同时,也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从而损伤正常的肝细胞和组织.其中,特异性免疫T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是这一免疫应答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侧重总结了在HBV感染治疗中的关键细胞和分子及激活人体免疫应答治疗中的两面性,为调节自身免疫应答治疗HBV,避免应答不当而引发的肝损伤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应答 乙型肝炎病毒(HBV) 肝损伤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Arrestins参与GPCRs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项荣 胡艳 曹贝贝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2-127,共6页
β-抑制蛋白(β-arrestins)是一类在β肾上腺素受体激酶(βARK)提纯过程中发现的重要支架蛋白和信号调控因子;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为7次跨膜受体,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关键作用,是很多临床药物的作用靶点.β-抑制蛋白作为衔接蛋白,调控... β-抑制蛋白(β-arrestins)是一类在β肾上腺素受体激酶(βARK)提纯过程中发现的重要支架蛋白和信号调控因子;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为7次跨膜受体,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关键作用,是很多临床药物的作用靶点.β-抑制蛋白作为衔接蛋白,调控GPCRs相关的信号通路,介导GPCRs的脱敏、内化、循环、复敏等生理过程,影响多种疾病的进程.本文总结了β-抑制蛋白参与GPCRs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侧重阐明了其中的分子机制,以期为开发新一代调控GPCRs功能活性的相关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抑制蛋白 信号转导 G蛋白偶联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ldenhar综合征家系的eya1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玲 胡正茂 +4 位作者 黄雪霜 谭灿 张李洋 蒋洁 张建湘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3745-3747,共3页
目的探讨eya1基因在Goldenhar综合征家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个Goldenhar综合征家系6例成员(患者4例,疑似病人2例)的血样,抽提基因组DNA,然后对eya1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外显子3~18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PCR产物。结果家系中患者和表型正常... 目的探讨eya1基因在Goldenhar综合征家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个Goldenhar综合征家系6例成员(患者4例,疑似病人2例)的血样,抽提基因组DNA,然后对eya1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外显子3~18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PCR产物。结果家系中患者和表型正常者有3个已知SNP改变。结论排除eya1基因在该Goldenhar综合征家系中的作用,说明有新的致病基因有待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ENHAR综合征 eya1基因 DNA突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堂教学与学术报告差异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杰 文斗斗 +1 位作者 张树冰 刘艳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年第8期799-800,共2页
为使科研人员适应教学需求,以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为例,分析了学术报告与课堂教学差异形成的原因,比较了两者在讲述方式与课件制作上的差异,以期与走进课堂的科研人员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学质量 教学课件 学术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蛋壳膜的开发利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安艳茹 夏梦颖 +1 位作者 黄玉萍 周叶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75-378,382,共5页
鸡蛋壳膜是一种价格便宜、储量充足且有着巨大潜在利用价值的资源,其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可以作为饲料、食品、医药、轻工业等行业的原料。目前人们已经从鸡蛋壳膜中成功提取了可溶性蛋白、胶原蛋白、角蛋白、唾液酸、透明质酸和抗菌蛋白... 鸡蛋壳膜是一种价格便宜、储量充足且有着巨大潜在利用价值的资源,其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可以作为饲料、食品、医药、轻工业等行业的原料。目前人们已经从鸡蛋壳膜中成功提取了可溶性蛋白、胶原蛋白、角蛋白、唾液酸、透明质酸和抗菌蛋白等物质并在各方面对其加以开发利用。本文即综述了目前对鸡蛋壳膜中各种有效成分的研究情况,为鸡蛋壳膜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蛋壳膜 胶原蛋白 角蛋白 唾液酸 抗菌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动脉粥样硬化的诱导者和推动者 被引量:12
14
作者 项荣 郭红山 孙开琪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5期777-780,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已有很多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但任何一种学说都不能全面地解释其发病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内皮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内膜平滑肌细胞作为主要参与者,通过...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已有很多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但任何一种学说都不能全面地解释其发病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内皮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内膜平滑肌细胞作为主要参与者,通过与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作用,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被人们所认知并接受。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初级阶段,血小板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斑块的形成,而在晚期的并发症中也起了重要作用。本文侧重总结了血小板与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重要关系,以期为推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和抗血小板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小板 炎症 抗血小板治疗
原文传递
自噬与前列腺癌 被引量:1
15
作者 项荣 孟昭玥 胡艳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35-1038,共4页
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细胞通过溶酶体对其自身结构进行降解的一个生物学过程,其在细胞的生存、生长、分化以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自噬的调控机制比较复杂,且具有两面性。在肿瘤发生的早... 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细胞通过溶酶体对其自身结构进行降解的一个生物学过程,其在细胞的生存、生长、分化以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自噬的调控机制比较复杂,且具有两面性。在肿瘤发生的早期,自噬可以通过清除受损细胞器、促进蛋白分解代谢而发挥抑制肿瘤的作用。然而,在肿瘤进展中,在缺氧或营养受限的状态下,肿瘤细胞可通过自噬的作用降解、循环再利用细胞内物质,促进自身存活。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与自噬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就自噬在前列腺癌中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前列腺癌的治疗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自噬 基因表达调控 肿瘤 BCL-2基因 P53基因
原文传递
病毒miRNA与免疫逃逸 被引量:1
16
作者 项荣 梁龙 刘艳平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24-930,共7页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的小分子RNA,长度一般在22 nt左右,通过与mRNA 3'UTR的特异性结合介导转录后调控过程。现已鉴定出的miRNA涵盖了从植物到人类的多个物种,并参与了调节生长、免疫、凋亡等多种生命活动。最近发现...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的小分子RNA,长度一般在22 nt左右,通过与mRNA 3'UTR的特异性结合介导转录后调控过程。现已鉴定出的miRNA涵盖了从植物到人类的多个物种,并参与了调节生长、免疫、凋亡等多种生命活动。最近发现,DNA病毒感染宿主时也能编码产生miRNA,并在病毒免疫逃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病毒感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病毒需要逃脱免疫系统才能对宿主产生持续性感染,而病毒miRNA能调控宿主和自身基因表达,帮助病毒感染宿主,且因其本身没有免疫原性,而成为病毒逃避免疫应答的重要工具,但其中的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该文就病毒miRNA如何调控病毒自身与宿主基因进行免疫逃逸的近期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miRNA 基因调控 免疫逃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