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与公民意识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从浩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5-99,共5页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公民意识教育在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公民,二者目标一致。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四个认同"有比较高的认同度,通...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公民意识教育在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公民,二者目标一致。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四个认同"有比较高的认同度,通过"四个认同"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的目的可以实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凝聚力教育、中华文化自豪感教育、中国基本政治制度教育和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育,对于他们树立公民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他们进行法治思维能力培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执政形象和执政信心的教育等还需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意识 四个认同 少数民族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29所高校调查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从浩 汪伟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6-54,共9页
“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弄清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现状是对其进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全国29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整体状况良好,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收入、毕... “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弄清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现状是对其进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全国29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整体状况良好,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收入、毕业中学、政治面貌、就读年级等是影响“五个认同”的基本因素。性别对“国家认同”外的其他认同都有影响,“生源地”“家庭经济收入”“政治面貌”等对“道路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影响显著,“毕业中学”对“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影响较大,大一到大四阶段“五个认同”呈U型波动。因此,在“五个认同”教育中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方法,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等,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个认同 少数民族大学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与实践创新 被引量:9
3
作者 巴玉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2-175,共4页
新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是,既要完成好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任务,还要结合民族院校的办学实际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教育上下好功夫,坚定各族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新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是,既要完成好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任务,还要结合民族院校的办学实际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教育上下好功夫,坚定各族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增强"五个认同"上下好功夫,铸牢各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校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上下好功夫,不断增强各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培养学生法治素养上下好功夫,使各民族学生得到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民族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特殊使命 实践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6
4
作者 巴玉玺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6年第4期44-49,共6页
"四个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教育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未来。回顾和总结近年来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的研究状况,对于不断深化和拓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 "四个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教育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未来。回顾和总结近年来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的研究状况,对于不断深化和拓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研究,不断改进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筑牢民族团结思想基础,促进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四个认同”教育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功能
5
作者 朱磊 《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0-12,4,共4页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具有人才培养、知识传授、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四项功能。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人才培养功能,主要在于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人才;知识传授功能,主要在于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具有人才培养、知识传授、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四项功能。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人才培养功能,主要在于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人才;知识传授功能,主要在于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在于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文化传承功能,主要在于发展和繁荣多样化的少数民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教育管理 功能
原文传递
五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进展及趋向
6
作者 董梅昊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6-19,31,共5页
立足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五周年之际,聚焦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进展,锚定未来发展趋向,对于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十分关键。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显示,讲话五年来,研究数量稳步增长、成果质量提速较快、研究主题不断深化、现实导... 立足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五周年之际,聚焦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进展,锚定未来发展趋向,对于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十分关键。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显示,讲话五年来,研究数量稳步增长、成果质量提速较快、研究主题不断深化、现实导向尤为鲜明、思想观点更加深刻。当前,应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学研究政策性发展与自主性发展相结合、专题化发展与整体化发展相结合、高质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关键性发展与引领性发展相结合,以更加坚实深厚的学术供给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8”讲话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重点 被引量:5
7
作者 巴玉玺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9年第3期74-78,共5页
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以及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培育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入手,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从培育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判断能力入手,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政... 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以及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培育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入手,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从培育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判断能力入手,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从培育大学生对日常行为的自律能力入手,着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从培育大学生对内心世界的净化能力入手,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大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着力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8
8
作者 金瑶 王依依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4-66,共3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深入推进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要通过构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目标层次结构,引导大学生增进中华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深入推进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要通过构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目标层次结构,引导大学生增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性认知、增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情感归属、锤炼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意志品质和强化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行为担当,从建设教师队伍、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深化课程改革,教育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校 思政课教学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9
作者 朱磊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第9期167-170,共4页
新时代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坚持"铸魂育人"理念,秉持"立德树人"理念这一宗旨,贯彻落实"育时代新人"理念所蕴含的目标发展要求,推进理念创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内... 新时代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坚持"铸魂育人"理念,秉持"立德树人"理念这一宗旨,贯彻落实"育时代新人"理念所蕴含的目标发展要求,推进理念创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内容体系构成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进内容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日常工作机制、队伍工作机制、信息舆论引导机制和领导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机制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本科专业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四个认同”内在作用关系的相关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巴玉玺 《社科纵横》 2016年第5期14-19,共6页
"四个认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着丰富的内涵,又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其内涵及内在作用关系是有效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的前提。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能够从历史的维度形成对个人情感归属的心理确认,起... "四个认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着丰富的内涵,又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其内涵及内在作用关系是有效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的前提。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能够从历史的维度形成对个人情感归属的心理确认,起着关键性的核心作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能够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形成对命运共同体的心理确认,起着感情纽带的作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能够从文化形成的角度形成对共有精神家园的心理确认,起着精神支撑的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能够从理想的层面形成对共同奋斗目标的心理确认,起着价值引导的作用。建立在历史认同基础上的"四个认同"是最有效的认同,也是持久和牢固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个认同 内在关系 作用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对中国共产党认同”与“五个认同”意识培育 被引量:5
11
作者 巴玉玺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8年第1期29-33,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五个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是一个更加完整、科学的认同体系,其中"对中国共产党认同"是关键。强调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能够进一步突出党的执政地位,有助于从法理的层...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五个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是一个更加完整、科学的认同体系,其中"对中国共产党认同"是关键。强调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能够进一步突出党的执政地位,有助于从法理的层面认识"五个认同";能够进一步强调党的执政必然,有助于从历史的维度培育"五个认同";能够进一步展示党的执政业绩,有助于从比较的角度确立"五个认同";能够进一步彰显对未来的自信,有助于从发展的视角筑牢"五个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中国共产党认同 五个认同 意识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