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治社会建设视野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空间转向——基于基层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创新实践的分析
1
作者 王传发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9,共13页
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国家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制度载体。时空关系是理解当今中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个重要维度。既往研究多注重从时间维度考察各种解纷机制的得失,容易忽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内部的结构性... 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国家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制度载体。时空关系是理解当今中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个重要维度。既往研究多注重从时间维度考察各种解纷机制的得失,容易忽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内部的结构性关系。在实践中,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内部结构紧张、系统紊乱,引致基层解纷能力日渐流失。一站式解纷中心从空间维度上解决了解纷系统物理空间区隔化、组织空间碎片化、关系空间离散化的问题,将执政党的政治势能注入物理空间,由此实现解纷资源的空间集聚与解纷规范的空间塑造,将解纷“金字塔”这一理想模型变成社会现实,最终营造出多元共治的情感空间。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时空复合结构,再造了基层解纷能力,使法治系统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结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社会 时空转换 空间转向 一站式解纷中心 基层解纷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治理视域下推论信息的界定 被引量:1
2
作者 谢欣源 徐汉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5-143,共9页
算法推论的普及与迭代,在推动高效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衍生了涉及数据主体歧视与隐私侵犯的风险,对数据主体的基本权利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框架性立法的笼统、学界研究的模糊,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对算法推断下产生的信息与个人信息概念关... 算法推论的普及与迭代,在推动高效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衍生了涉及数据主体歧视与隐私侵犯的风险,对数据主体的基本权利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框架性立法的笼统、学界研究的模糊,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对算法推断下产生的信息与个人信息概念关系的认识混乱,蕴含技术进步与个体保护间的矛盾。为治理这一现象,应通过伦理风险和法律风险的角度厘清算法推论的风险图景,加强算法治理风险预防与矛盾化解能力。同时从个人信息的角度明确算法推论的概念与界限,通过权利保护的视角补强算法推论的定位与边界,揭示算法推论与个人隐私、数据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升数据主体个人权利保护以弱化数据控制者对推论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治理 算法推论 个人信息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家国分离”到“家国一体”:面向家庭的村庄公共性再造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传发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60,共13页
家国关系是理解村庄公共性流失与再造的一个重要本土视角。在传统熟人社会中,家庭内部伦理及其扩展是村庄公共性建设的动力源泉。家庭本位中所蕴含的公私观念具有伸缩性,使得村庄公共性建设缺乏与国家治理结构的良性沟通渠道。近代以来... 家国关系是理解村庄公共性流失与再造的一个重要本土视角。在传统熟人社会中,家庭内部伦理及其扩展是村庄公共性建设的动力源泉。家庭本位中所蕴含的公私观念具有伸缩性,使得村庄公共性建设缺乏与国家治理结构的良性沟通渠道。近代以来的村庄公共性建设强调国家与农民的直接对接,以理性化的科层体制打造行政公共性,克服家庭的公私跨越难题,这造成了村庄公共性流失的后果。当前的村庄公共性建设,应当重视家庭这一内生性基础,同时以理性的科层行政为前提,以群众路线作为沟通理性科层治理与传统家庭伦理的桥梁。在行政公共性的基础之上,实现村庄公共性的“再家庭化”。“再家庭化”的村庄公共性建设实现了从“家国分离”到“家国一体”的转型,既能够克服传统家庭伦理的公私跨越困境,又可以避免科层治理的形式主义空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公共性 家国一体 家庭本位 再家庭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全法学教学体系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柏峰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5-61,共7页
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的精神,健全法学教学体系,优化人才培养路径。一是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从“讲道理”的本质出发讲好思政课... 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的精神,健全法学教学体系,优化人才培养路径。一是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从“讲道理”的本质出发讲好思政课程和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出发做好课程思政。二是要完善多层次法学教育教学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扶持发展法律职业教育,夯实法学本科教育,提升法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法律专业学位教育。三是要更新完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加快建设党内法规学、监察法学、社会治理法学等体现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成就的课程,开拓设置“领域法学”特色新课程,设置多元专业方向模块来容纳大量的新兴课程。四是完善实践教学和协同育人体系,适应“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新要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加强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法律服务机构的合作,强化工作实践育人,完善法治人才在职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 教学体系 法治人才 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原创性贡献
5
作者 徐汉明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5年第1期113-114,共2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凸显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作用,明确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和工作要求。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法治理论 国家安全体系 社会治理体系 共建共治共享 全面深化改革 原创性贡献 三中全会
原文传递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6
作者 徐汉明 《民主与法制》 2024年第13期1-1,共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纳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整体布局,对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 法治国家 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政府 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轨道 一体建设 社会治理法治化 法治社会
原文传递
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制度效能
7
作者 徐汉明 《民主与法制》 2024年第7期68-74,共7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全篇的关键词,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制度效能 法治轨道 社会治理现代化 科学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
原文传递
共享和法治的新时代融合与中国式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段凡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105,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将“共享”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指针,进一步突出了共享发展在新时代的特定内涵和要求。共享是指由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和创造所带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将“共享”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指针,进一步突出了共享发展在新时代的特定内涵和要求。共享是指由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和创造所带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新发展理念、要求和发展格局,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的条件进行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仅需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也在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过程中对共享发展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有力保障。通过共享发展理念的融入和贯彻,将依靠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保障共享发展以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国式实践逻辑进行了确立和呈现,更将依靠全民守法厚植共享发展定力以及全面依法治国能力的中国式实践逻辑进行了明确和彰显。走出一条通过法治走向共享的道路,是新时代探索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 全面依法治国 新时代 法治 中国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义务、犯罪化与信息网络犯罪治理 被引量:4
9
作者 史令珊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我国刑法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施加了一系列积极义务,体现的是国家重视网络空间治理和刑法对网络共治原则的强化,在当下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但积极义务的违反并不具备刑法惩罚的当然性,国家有必要维护规范体系有序而合理的组合关系,避免将... 我国刑法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施加了一系列积极义务,体现的是国家重视网络空间治理和刑法对网络共治原则的强化,在当下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但积极义务的违反并不具备刑法惩罚的当然性,国家有必要维护规范体系有序而合理的组合关系,避免将犯罪化作为塑造公民责任感的手段,合作义务的泛化及其带来的执法权限下放是存在法治风险的解决办法。我国未来信息网络犯罪治理的关键在于协同治理,在刑法领域,对积极义务的设定有必要秉持最小化的理念;在社会政策的整体性方面,需要国家妥善处理刑法与其他社会政策的有效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 犯罪化 网络空间治理
原文传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逻辑理路
10
作者 曾林翊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3年第2期314-322,358,共10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为法治建设提供价值引领、思想保证与精神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在理论层面,践行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为法治建设提供价值引领、思想保证与精神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在理论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法治中国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与逻辑上的融构性,在过程上具有互动性.在实践层面,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各环节,融入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的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治中国 治理现代化 法治融结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法学高等院校中立法学教育的补全与拓新
11
作者 吴玉姣 林贵文 曾林翊晨 《高等教育评论》 2023年第1期69-81,共13页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较为注重司法中心主义人才培养模式,立法学教育相对处于边缘地位。从二级学科、研究方向、本科理论课程和实训课以及专业实习等方面可以看到,我国对立法学教育的重视不够。与之相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时...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较为注重司法中心主义人才培养模式,立法学教育相对处于边缘地位。从二级学科、研究方向、本科理论课程和实训课以及专业实习等方面可以看到,我国对立法学教育的重视不够。与之相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时代,国家极为重视立法队伍建设以及立法人才培养,法治实践中培育立法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故此,补全我国法学教育中立法学面向有其现实必要性。具体而言,为推进兼顾司法面向与立法面向的法学教育,首先,应设置立法学为法学二级学科,将立法学纳入本科阶段必修课程;其次,至少应建构立法法理学、立法技术学、地方立法学、新兴立法学、比较立法学等研究方向;最后,应拓新立法学教育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式立法案例分析法、小型会议式立法研讨法、全程综合式立法模拟法、当事人模式立法参与法、学习观摩式立法实习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教育 人才培养 立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 被引量:12
12
作者 徐汉明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22,共18页
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的社会治理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原创性贡献的内容。社会发展转型时期诸多矛盾、社会治理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应对国际风险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为其形成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现实基础,注... 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的社会治理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原创性贡献的内容。社会发展转型时期诸多矛盾、社会治理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应对国际风险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为其形成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现实基础,注入了时代要素。这一理论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为什么以及怎么样推进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涵盖根本保证论、根本宗旨论、工作布局论、治理格局论、治理动力论、治理主体论、基本原则论、治理体系论、民主协商论、依法治理论、网络综合治理论、基层治理论、城市治理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论等系列观点,呈现出实践性、科学性、时代性的鲜明特色。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社会管理、国家与法基本原理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是持续创造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保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也是加快建设社会治理法学新兴学科“三大体系”的根本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 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现代化
原文传递
社会诚信建设与基层治理能力的再造
13
作者 陈柏峰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10期137-138,共2页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在基层治理事务中的体现。基层是国家政权与社会接触的一线,是国家权力的末梢,也是民众进入政权体系的人口。改革开放以后,基层治理的主要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制约基层社会的越轨行...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在基层治理事务中的体现。基层是国家政权与社会接触的一线,是国家权力的末梢,也是民众进入政权体系的人口。改革开放以后,基层治理的主要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制约基层社会的越轨行为。而近年各地基层的社会诚信建设经验,为加强基层治理能力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国家治理能力 社会诚信建设 越轨行为 政权体系 改革开放 重要启示
原文传递
网络信息内容政府治理:转型轨迹、实践困境及优化路径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孙逸啸 《电子政务》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112,共13页
网络信息内容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网络强国”背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网络信息内容政府治理在宏观层面呈现出由直接介入的“强监管”到单向控制的“线性监管”,再到多向协同的“结构式监管”的实然转向,但囿... 网络信息内容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网络强国”背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网络信息内容政府治理在宏观层面呈现出由直接介入的“强监管”到单向控制的“线性监管”,再到多向协同的“结构式监管”的实然转向,但囿于治理理念、风险决策、组织体系、治理方式等方面的实践困境,亟待提出与之相匹配的理论予以关照。通过对“反思法”“元治理”理论的汲取,在厘清了网络信息内容反思型政府治理的框架内容及其实质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可以从主体、规范、程序、场景四个层面,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理性沟通和组织协作的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以期促进网络信息内容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治理 网络信息 信息治理 网络治理 元治理
原文传递
智慧应急法制模式之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戚建刚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4,共12页
应急管理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加持下更加智慧和高效。所谓智慧应急法制模式是描述和解释智慧应急法制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理想类型。智慧应急法制模式以行政应急法制与科学技术关系为总体分析背景,以反映行政应急法制发展特色的要素... 应急管理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加持下更加智慧和高效。所谓智慧应急法制模式是描述和解释智慧应急法制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理想类型。智慧应急法制模式以行政应急法制与科学技术关系为总体分析背景,以反映行政应急法制发展特色的要素为变项,包括行政应急基本理念、行政应急主体、行政应急客体、行政应急权力、行政应急手段,通过考察五个要素显著变化可以发现,与传统机械型应急法制相比,智慧型应急法制凸显行政应急奉行整体性治理理念、行政应急主体与数字技术之间呈现内生性关系、作为行政应急客体的技术风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行政应急权力依据数据驱动、行政应急手段呈现自动化和智慧化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应急 智慧型应急法制 机械型应急法制 数字技术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题研究
16
作者 方清云 徐汉明 伊力夏提·艾合麦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44,共10页
从“天下观”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关键概念解析“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代表了古人对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认知”,当然也就包含了对制度、族群、版图等的认知[1]。“天下观”在西周初年产生之际,其“天... 从“天下观”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关键概念解析“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代表了古人对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认知”,当然也就包含了对制度、族群、版图等的认知[1]。“天下观”在西周初年产生之际,其“天下”不仅限于“中国”,更代表着“世界”,因此“天下观”在中国的民族观发展进程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连接着“华夷观”,也对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和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观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观 西周初年 中华民族共同体 华夷观 整体性认知 概念解析 专题研究 近代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法集资犯罪的管制:制度变迁及其有效性分析
17
作者 童德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9,共14页
非法集资犯罪是历史的产物。集资与非法集资不同,集资曾经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后来集资出现非法化进而犯罪化的发展趋势。集资无序扩张、野蛮发展,必然产生问题,因此集资必须受到应有的管制。不规范的集资具有较为严重的社会危... 非法集资犯罪是历史的产物。集资与非法集资不同,集资曾经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后来集资出现非法化进而犯罪化的发展趋势。集资无序扩张、野蛮发展,必然产生问题,因此集资必须受到应有的管制。不规范的集资具有较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或者法益侵害性。集资行为经历了犯罪化、扩张化和智能化三个发展阶段。集资方式日益复杂,政府在此期间处置非法集资的压力越来越大。针对集资犯罪,刑罚观念要从报应主义转向预防主义,并明确集资行为合法性的基础及其特征。针对集资行为虚拟化、智能化的特征,确定未来集资犯罪的主要打击范围和规制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资犯罪化 金融安全 智能化 合法集资特征
原文传递
行政检察客体之辩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汉明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共16页
围绕行政检察客体的理论争鸣,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是否赋予检察机关“一般监督权”“参与一切行政诉讼”存废、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活动实施监督范围与职权、建立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行为督促其... 围绕行政检察客体的理论争鸣,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是否赋予检察机关“一般监督权”“参与一切行政诉讼”存废、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活动实施监督范围与职权、建立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行为督促其纠正能否作为基本职能予以法律化展开争论。新时代行政检察客体制度化之结构体系表现在:对行政审判活动、生效行政判决裁定、行政判决裁定执行、非诉讼执行裁定、行政审判人员与行政执行人员违法行为、行政起诉、受理活动实施专门监督的制度化;对赋予专门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职能和对违法行政行为实施专门监督由政治抉择到立法选择的制度化。行政检察客体规范遵循之路径选择包括,“法律监督”权力谱系下行政检察权能结构的制度逻辑表达;准确界分行政检察客体与国家监察全覆盖监督之客体;补强行政检察创新发展之短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检察 客体 法律监督 国家监察 行政法制统一
原文传递
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19
作者 陈柏峰 《学习与研究》 2023年第11期44-47,共4页
一、“枫桥经验”的实践渊源和理论基础1963年11月,毛泽东针对“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在浙江工作时,明确... 一、“枫桥经验”的实践渊源和理论基础1963年11月,毛泽东针对“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在浙江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充分珍惜、大力推广、不断创新“枫桥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枫桥经验”,对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 枫桥经验 实践渊源 新“枫桥经验” 重要批示 治安 坚持和发展 依靠群众
原文传递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全民守法理论
20
作者 陈柏峰 《法学》 2024年第2期3-18,共16页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民守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全民守法的学理内涵、基本任务、关键举措和社会基础等,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全民守法理论。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要求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民守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全民守法的学理内涵、基本任务、关键举措和社会基础等,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全民守法理论。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要求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全民守法,要在关键领域采用关键举措,狠抓“关键少数”带头守法,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推动企业加强合规管理。道德是法律的基石,必须夯实全民守法的社会基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诚信建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全民守法理论,是新时代推进全民守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然引领更高水平的法治社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全民守法 法治社会 法治思维 法治素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