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与述评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儒鹏 荣培晶 Gary Guishan Xiao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00-1401,共2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是多发病。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罹患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位于世界各种常见病的第七位。《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据调查估算,2006年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罹患骨...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是多发病。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罹患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位于世界各种常见病的第七位。《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据调查估算,2006年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罹患骨质疏松症;中国卫生部2002年至2005年关于骨质疏松症的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8.8%,名列中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的第三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骨质疏松症 骨痿 骨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化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2
作者 余玲玲 刘儒鹏 +4 位作者 高昕妍 刘坤 李亮 贲卉 荣培晶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3-387,共5页
慢性应激导致机体神经生化系统的改变与抑郁症的发生关系密切,主要涉及神经递质或调质、神经内分泌激素、神经可塑性等的改变。针灸的抗抑郁机制与其对机体抑郁状态下紊乱的神经生化系统的良性调节作用有关。本文总结了近年针灸治疗抑... 慢性应激导致机体神经生化系统的改变与抑郁症的发生关系密切,主要涉及神经递质或调质、神经内分泌激素、神经可塑性等的改变。针灸的抗抑郁机制与其对机体抑郁状态下紊乱的神经生化系统的良性调节作用有关。本文总结了近年针灸治疗抑郁症相关实验研究进展,从(1)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2)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3)神经肽Y,(4)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活动,及(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五个方面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神经生化机制进行了总结,并对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进行进一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抑郁症 神经生化机制
原文传递
内脏疾病背根神经节交感-感觉偶联参与穴位敏化并放大针刺效应
3
作者 李霞 吕涛 +3 位作者 奚晗清 崔翔 刘坤 高昕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45-652,共8页
最初,在神经病理痛模型中观察到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交感神经末梢异常芽生的现象。芽生的交感末梢围绕在DRG神经元周围,形成“篮状结构”,即交感-感觉偶联,可以激活感觉神经元,导致疼痛的发生。近年来,学者注意到内... 最初,在神经病理痛模型中观察到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交感神经末梢异常芽生的现象。芽生的交感末梢围绕在DRG神经元周围,形成“篮状结构”,即交感-感觉偶联,可以激活感觉神经元,导致疼痛的发生。近年来,学者注意到内脏病变(如心肌缺血)情况下,DRG及相应交感节神经间亦发生交感-感觉偶联,伴随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本团队既往的研究发现内脏疾病会引起体表痛觉过敏或牵涉痛,参与穴位敏化。交感神经系统通过异常交感功能或者通过影响传入神经异常活动参与上述的病理性变化。而针刺这些敏化穴位放大了穴位本身的生物学效应。本文将阐述交感-感觉偶联与穴位敏化之间的联系以及针刺是否可以通过交感-感觉偶联对内脏疾病产生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感觉偶联 针刺 穴位敏化 自主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示踪染料DiI影响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电学特性
4
作者 雒炜 刘永斌 +3 位作者 刘坤 刘允 高昕妍 乔海法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1-340,共10页
目的:探究在神经示踪结合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的实验中,示踪染料DiI是否会对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兴奋性产生影响。方法:采用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经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溃疡性结... 目的:探究在神经示踪结合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的实验中,示踪染料DiI是否会对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兴奋性产生影响。方法:采用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经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在T12~L2皮节多点注射DiI逆向示踪躯体感觉神经元,分离全组织DRG并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诱导成功。膜片钳记录未经标记的小鼠DRG神经元,模型组小鼠膜电位兴奋性高于正常组小鼠。两组小鼠示踪后,正常示踪组和模型示踪组DiI+神经元兴奋性均低于本组DiI-神经元;与两未示踪组的神经元相比较,两示踪组的DiI-神经元兴奋性分别升高。结论:本实验结果明确了示踪剂DiI会降低DRG神经元的兴奋性,提示相关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示踪剂的应用对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示踪 背根神经节 兴奋性 DII 膜片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疑核-迷走神经介导针刺“内关”-“间使”改善心肌缺血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陈伟 陈淑萍 +4 位作者 李成文 王俊英 端木程琳 常小荣 刘俊岭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9-196,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间使"穴对心肌缺血(MI)大鼠疑核胆碱能神经元、心率变异性(HRV)高频成分(HF)等变化的影响,分析电针改善MI的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内关-间使组、三阴交-地机组,...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间使"穴对心肌缺血(MI)大鼠疑核胆碱能神经元、心率变异性(HRV)高频成分(HF)等变化的影响,分析电针改善MI的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内关-间使组、三阴交-地机组,每组12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MI模型。MI后1、2、3d分别给予两电针组动物电针各30min。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心电图(ECG),并分析心率(HR)、ECG-J点高度和HRV的HF、低频(LF)成分值;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 1)、内皮素(ET)的含量,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延髓疑核区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囊泡状乙酰胆碱转运体(VAChT)和c-fos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造模后HR加快(P<0.05),ECG-J点显著抬高(P<0.01),HRV的HF值变小,LF/HF值升高(均P<0.01);血清CK-MB、LDH 1及ET含量均显著增高(均P<0.01);疑核区的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ChAT、VAChT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电针3d后,两电针组ECG-J点高度接近基线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内关-间使组HF明显增高(P<0.01),LF/HF明显降低(P<0.05);电针1d和3d后,两电针组血清CK-MB、LDH 1及ET含量均显著降低(均P<0.01);电针3d后,内关-间使组疑核的c-fos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1),ChAT、VAChT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内关-间使组疑核c-fos阳性细胞表达数量明显多于三阴交-地机组(P<0.05)。结论:电针可以改善MI大鼠心肌损伤,其作用可能与提高副交感神经的紧张度、改善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激活疑核区c-fos神经元有关;但疑核中的胆碱能神经元是否介导电针抗MI的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电针 交感/副交感活动平衡 疑核
原文传递
电针镇痛的累积效应与大鼠下丘脑、海马蛋白激酶A表达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俊英 陈淑萍 +3 位作者 李燕华 孟凡颖 高永辉 刘俊岭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2期80-87,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EA)"足三里"-"阳陵泉"镇痛的累积效应,及大鼠下丘脑和海马细胞蛋白激酶A(PKA)活性的变化。方法:Wistar雌鼠6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慢性压迫损伤(CCI)组、CCI+EA 2天(d)组、CCI+EA 2周(w)组、去卵... 目的:观察电针(EA)"足三里"-"阳陵泉"镇痛的累积效应,及大鼠下丘脑和海马细胞蛋白激酶A(PKA)活性的变化。方法:Wistar雌鼠6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慢性压迫损伤(CCI)组、CCI+EA 2天(d)组、CCI+EA 2周(w)组、去卵巢(OVX)+CCI组、OVX+CCI+EA 2 d组、OVX+CCI+EA 2 w组。Morris水迷宫法检查OVX+D-半乳糖皮下注射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慢性痛模型,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2/15 Hz,1~2 mA,1次/d)。用辐射热照射大鼠双侧足底引起的缩腿反应潜伏期(PWL)的差值作为痛敏分数(HS)判断动物的痛反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和海马组织PKA的活性。结果:CCI术后,与正常组比较,各组HS都明显升高。在单纯CCI动物上,与CCI组比,CCI术后第18天CCI+EA 2 d、CCI+EA 2 w的HS显著减小(P<0.05);CCI+EA 2 w组的HS显著低于CCI+EA 2 d组(P<0.05)。在记忆损害的动物上,OVX+CCI+EA 2 w和OVX+CCI+EA 2 d组HS明显低于OVX+CCI组(P<0.05);而两EA组间HS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CCI+EA 2 w组下丘脑室旁核(PVN)、弓状核(ARC)和视上核(SON)区PKA的灰度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VN和ARC区也显著低于CCI+EA 2 d组(P<0.05);OVX+CCI+EA 2 w组PVN和SON区的PKA灰度值亦均明显低于OVX+CCI组(P<0.05)。说明EA 2 w可上调PKA的表达,且具有累积性作用。OVX+CCI+EA 2 w组ARC和SON区PKA的灰度值均显著高于CCI+EA 2 w组(P<0.05),提示EA上调PKA表达的累积效应在记忆功能减退的动物上明显减弱。海马PKA的表达与SON等下丘脑核团PKA的表达趋势类似。结论:电针镇痛有累积作用,其累积效应可能与下丘脑、海马细胞PKA的表达上调有关,并且与动物神经记忆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镇痛 累积效应 下丘脑 海马 PKA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贲卉 荣培晶 +2 位作者 高昕妍 李亮 何伟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9-231,共3页
子午流注针法由金代何若愚所撰《子午流注针经》首载,其思想基础与学术源泉主要来自《内经》,它与"天人相应""五运六气""气血流注"等理论的联系极为密切。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自然疗法... 子午流注针法由金代何若愚所撰《子午流注针经》首载,其思想基础与学术源泉主要来自《内经》,它与"天人相应""五运六气""气血流注"等理论的联系极为密切。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自然疗法,在临床治疗中被广为应用。本文结合有关子午流注针法的文献,对近年来子午流注方法在临床中的运用和作用机制研究加以回顾总结,并对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流注针法 临床应用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不同针刺参数对大鼠体重及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陈淑萍 高永辉 +2 位作者 孟凡颖 王俊英 刘俊岭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14-1416,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的治疗频度、刺激强度、疗程,对大鼠体重的影响,及不同疗程血浆、脑垂体及下丘脑β-内啡肽(β-EP)含量变化,分析针刺减肥的作用机制。方法:共140只雌性Wistar大鼠,第一批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mA-1次(t)/d,5 mA1t/...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的治疗频度、刺激强度、疗程,对大鼠体重的影响,及不同疗程血浆、脑垂体及下丘脑β-内啡肽(β-EP)含量变化,分析针刺减肥的作用机制。方法:共140只雌性Wistar大鼠,第一批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mA-1次(t)/d,5 mA1t/d,1mA-1t/2d,5mA-1t/2d,1mA-1t/周(W),5mA-1t/周组,共7组(每组10例)。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阳陵泉",频率2/15Hz,持续时间30 min,共观察4周。第二批7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去卵巢模型组(n=30)、去卵巢加电针组(n=30);后两组又分别分为2天、2周、3周亚组。电针用频率2/15Hz,强度1mA-1t/d,持续时间30min,每日1次,分别给予2天、2周、3周;记录针刺前后的体重变化。实验结束采集动物血浆、脑垂体及下丘脑组织(匀浆、离心、取上清液),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β-EP含量的变化。结果:①在CCI大鼠上,每天和隔天针刺对大鼠体重增长的抑制作用强于1针/周(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在去势大鼠上,电针可明显抑制体重的快速增长(P<0.05);③与相应的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可明显降低去势大鼠血浆β-内啡肽的水平(P<0.05)。结论:电针抑制大鼠体重增长的作用可能与其减低血中β-内啡肽的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参数 体重 Β-内啡肽 去卵巢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溃疡和胃炎患者皮肤压痛阈及体表敏感点的观察 被引量:13
9
作者 贲卉 荣培晶 +3 位作者 李亮 高昕妍 黄凤 何伟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测量人体皮肤压痛阈,观察胃溃疡、胃炎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敏感点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用指压法,检测正常人体及胃溃疡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的压痛敏感点。使用Von Frey检测仪,检测正常人体、胃溃疡、胃炎患者相关体表反射区的压痛... 目的测量人体皮肤压痛阈,观察胃溃疡、胃炎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敏感点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用指压法,检测正常人体及胃溃疡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的压痛敏感点。使用Von Frey检测仪,检测正常人体、胃溃疡、胃炎患者相关体表反射区的压痛阈值。结果指压法检测在正常组无明显压痛反应,胃溃疡组患者有明显压痛部位。用Von Frey检测仪,正常对照组痛敏感点分散,胃溃疡组及胃炎组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的痛敏感点较为集中。结论胃溃疡组及胃炎组患者在体表相关反射区有较为敏感的压痛反应。穴位可能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相对敏感的功能区域,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反应更加敏感,功能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胃炎 穴位 压痛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针、电针、温灸对穴位NO含量影响的实验比较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贲卉 荣培晶 +2 位作者 高昕妍 李亮 何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刺激方法对人体穴位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方法:对47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实验。其中电针组11例,男性5例,女性6例;手针组13例,男性7例,女性6例;温灸组16...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刺激方法对人体穴位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方法:对47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实验。其中电针组11例,男性5例,女性6例;手针组13例,男性7例,女性6例;温灸组16例,男性8例,女性8例;非刺激对照组7例,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在25~45周岁。分别选取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作为刺激穴位,并分别施以电针、手针、温灸刺激,对照组不给予刺激。分别在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对穴位NO进行微透析采集并分析,比较不同刺激方法对NO含量的影响。结果:温灸组皮肤穴位NO含量高于电针组,电针组高于手针组,所有刺激组高于非刺激对照组(P<0.05)。结论:虽然不同的刺激方法对穴位NO含量的影响不同,但3种刺激方法均可使穴位NO含量显著升高。因此,穴位NO的表达可能是针灸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针 电针 温灸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机器人康复手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疗效 被引量:17
11
作者 毕文倩 张锴文 +8 位作者 刘金 王娜 李海舰 张涵莱 吴金雨 王彤 王淑友 许晓冬 张建梁 《中国康复》 2023年第3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智能康复机器人手套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给予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传统康复方法治疗。另外,对照组患者进行抓握等常规手功能训练,观察组使用康复机... 目的:观察智能康复机器人手套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给予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传统康复方法治疗。另外,对照组患者进行抓握等常规手功能训练,观察组使用康复机器人手套进行上肢及手功能训练,完成抓握、捡球、持物等动作。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的Wolf运动功能评定(WMFT)分数及手功能评定分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周后2组的WMFT及手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均P<0.05),但2组间的WMFT及手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2周和3周后,2组的WMFT及手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且观察组WMFT及手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康复机器人手套辅助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智能机器人康复手套 Wolf运动功能评定 手功能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运动神经元疾病模型制作
12
作者 李艳华 崔常香 +2 位作者 荣培晶 贲卉 李亮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24-25,共2页
目的通过对大鼠运动神经元疾病模型的制作,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有力帮助。方法按免疫学方法进行抗原的制备,然后通过5次免疫注射完成对动物模型的制备。经肉眼观察、肌张力测试、斜板试验,检测动物模型的制备是否成功。结果模型大鼠在运... 目的通过对大鼠运动神经元疾病模型的制作,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有力帮助。方法按免疫学方法进行抗原的制备,然后通过5次免疫注射完成对动物模型的制备。经肉眼观察、肌张力测试、斜板试验,检测动物模型的制备是否成功。结果模型大鼠在运动功能、肌张力及斜板抓板的最大角度上都有明显降低。结论本动物模型的制作是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疾病 动物模型 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在几内亚共和国发展现状及策略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冬 王宇 +4 位作者 刘甲辰 翟煦 王宏才 荣培晶 廉海红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第10期947-949,共3页
随着中国医疗对外援助的日益频繁,针灸在几内亚共和国(以下简称"几内亚")得到传播和发展。当地目前仅有中几友好医院和亚斯丁医院设有针灸科,配备了针灸基本器具,疗法以针刺为主,针灸属自费项目;当地教育体系内无针灸专业,亦... 随着中国医疗对外援助的日益频繁,针灸在几内亚共和国(以下简称"几内亚")得到传播和发展。当地目前仅有中几友好医院和亚斯丁医院设有针灸科,配备了针灸基本器具,疗法以针刺为主,针灸属自费项目;当地教育体系内无针灸专业,亦尚未建立针灸相关法律法规;语言不通造成两国医师交流困难。建议考虑地理、饮食、医疗因素,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针灸治疗方案,并开展激光针灸治疗、耳甲电针治疗等新项目,同时提高援外医师的语言水平、设计适用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并促进立法、开展学术与文化交流,从而更好地推进针灸在几内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合作 针灸 几内亚共和国 交流现状 发展策略 中国援外医疗
原文传递
从耳迷走神经探讨耳穴治疗偏头痛的可能机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浩瀚 荣培晶 +2 位作者 陈瑜 宋醒恪 王俊英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3-408,433,共7页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耳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收获颇丰,疗效确切,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耳穴刺激及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展开论述,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筛选出治疗偏头痛频次最高的10个耳穴,并与耳的神经分布...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耳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收获颇丰,疗效确切,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耳穴刺激及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展开论述,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筛选出治疗偏头痛频次最高的10个耳穴,并与耳的神经分布相联系,观察到治疗偏头痛的穴位多在迷走神经耳支分布区。因此,本研究提出耳穴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耳支产生镇痛效应,并总结了taVNS产生镇痛效应的中枢机制可能与激活蓝斑核和中缝背侧核的下行调痛通路,影响脑默认网络和疼痛矩阵,拮抗皮质扩散抑制及减轻神经炎性反应等有关。本文为今后耳穴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思路,论证了耳穴治疗偏头痛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 偏头痛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 中枢机制
原文传递
电针“扶突”穴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痛敏物质P物质及镇痛物质5-羟色胺1A受体等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乔丽娜 王俊英 +3 位作者 陈淑萍 高永辉 杨永升 刘俊岭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1-98,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双侧"扶突"穴对甲状腺区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痛敏物质及镇痛物质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穴组、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10只。沿大鼠颈中线... 目的:观察电针双侧"扶突"穴对甲状腺区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痛敏物质及镇痛物质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穴组、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10只。沿大鼠颈中线做长约1.5 cm的纵行切口,制作切口痛模型。电针双侧"扶突""足三里"-"阳陵泉"穴30 min。用辐射热测大鼠切口部位热痛阈;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颈段(C1-C4)脊髓背角P物质(SP)、速激肽受体-1(NK-1)、环氧合酶-1(COX-1)、5-羟色胺1 A受体(5-HT1 AR)、5-HT2 AR的活性,图像分析仪测定上述物质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积分灰度值。结果:与颈部切口术前比较,各组的热辐射躲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电针"扶突"穴后,与本组术后比较其躲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电针"足三里"-"阳陵泉"与本组术后比较,躲避潜伏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切口术后,脊髓背角浅层SP、NK-1、COX-1的灰度值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即表达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扶突穴组SP、NK-1、COX-1的灰度值显著升高(P<0.05),表达明显下调;足三里-阳陵泉组与模型组比较,该3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5-HT 1 AR灰度值明显降低(P<0.05),5-HT2 AR灰度值变化不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扶突穴组5-HT1 AR、5-HT2 AR灰度值明显下降(P<0.05),而足三里-阳陵泉组的灰度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电针"扶突"穴可缓解大鼠颈部急性切口痛,该作用与其下调脊髓背角SP、NK-1、COX-1的免疫活性,上调5-HT1 AR、5-HT2AR的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痛 针刺镇痛 脊髓背角 SP NK-1 COX-1 5-HT 1 AR 5-HT 2 AR
原文传递
穴位和非穴位一氧化氮含量及导电量的比较 被引量:19
16
作者 贲卉 李亮 +2 位作者 高昕妍 何伟 荣培晶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83-386,392,共5页
目的:通过对穴位和非穴位皮肤一氧化氮(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的比较,探讨针刺在穴位和非穴位效应差异的机制。方法:①对20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穴位及非穴位皮肤NO含量的检测。实验分为针刺组、非针刺组,每组10例。分... 目的:通过对穴位和非穴位皮肤一氧化氮(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的比较,探讨针刺在穴位和非穴位效应差异的机制。方法:①对20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穴位及非穴位皮肤NO含量的检测。实验分为针刺组、非针刺组,每组10例。分别选取一侧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作为针刺部位,同时分别选取针刺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作为穴位点,穴位点旁开1.0~1.5cm处为非穴位点,对穴位点及非穴位点皮肤NO进行收集。针刺时,轻刺入每个穴位约5~10mm,手针操作以60次/min的频率,捻转行针2min,以得气,留针20min,每5min行针1次。采用微量透析法对NO进行收集,用化学发光法对NO含量进行检测分析。②对20例健康志愿受试者测试皮肤导电量。分组及针刺方法同①。分别对心包经的郄门穴和膀胱经的承筋穴及其旁开1.0~1.5cm处的非穴位进行测试。结果:①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组穴位和非穴位NO含量均高于非针刺组(P<0.05);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高于非穴位(P<0.05);非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与非穴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人体皮肤导电量,穴位高于非穴位(P<0.05)。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有升高趋势。结论:针刺可使穴位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升高。正常情况下穴位具有潜在的活跃性,但与非穴位比较差异不明显;在针刺作用下,穴位的活跃性有了明显表达,类似于穴位被激活,从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含量 皮肤导电量 针刺 非穴
原文传递
电针对甲状腺区切口痛大鼠颈段脊髓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永升 乔丽娜 +3 位作者 王俊英 陈淑萍 谭连红 刘俊岭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27-733,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不同穴位对甲状腺区切口痛大鼠颈段脊髓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 目的: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不同穴位对甲状腺区切口痛大鼠颈段脊髓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余组沿大鼠颈中线做长约1.5cm的纵行切口,制作甲状腺区切口痛模型。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于造模后4h、24h、48h分别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足三里""阳陵泉"穴,1次/d,连续3d;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其他处理。采用热辐射测痛仪测量大鼠切口部位热痛阈;用荧光定量RT-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B)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后颈段(C_2-C_6)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标记物(Iba1、CD11b)及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颈部的热痛阈值明显降低(P<0.05),C_2-C_6脊髓内Iba1、CD11b及GFAP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大鼠的热痛阈值显著升高(均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的热痛阈值变化不明显(P>0.05),扶突组Iba1、CD11b、GFAP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均P<0.05),合谷-内关组大鼠脊髓中Iba1 mRNA、CD11b蛋白、GFAP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脊髓Iba1、CD11b和GFAP蛋白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C_2-C_6颈段脊髓内Iba1mRNA、CD11b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扶突组(P<0.01,P<0.05),Ibal mRNA、CD11b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合谷-内关组(P<0.05),GFAP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扶突穴组与合谷-内关组(均P<0.05)。结论:电针"扶突"或"合谷""内关"可缓解大鼠颈部急性切口痛,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脊髓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切口痛 针刺 镇痛 脊髓 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Iba1 CD11B GFAP
原文传递
电针对甲状腺区炎性痛大鼠痛行为反应及脊髓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亚型NR 2 B表达和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高永辉 陈淑萍 +3 位作者 王俊英 乔丽娜 徐秋玲 刘俊岭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76-382,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甲状腺区甲醛致痛大鼠脊髓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NR2B表达的影响,分析针麻行甲状腺手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合谷-内关组、扶突组、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10只。给... 目的:观察电针对甲状腺区甲醛致痛大鼠脊髓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NR2B表达的影响,分析针麻行甲状腺手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合谷-内关组、扶突组、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10只。给大鼠甲状软骨处皮下注射2.5%甲醛100μL造成局部炎性疼痛模型。各治疗组在造模后10min给予电针(2Hz/100Hz,1mA,30min)。分别在注药前0~5min,注药后5~10min、40~45min、70~75min观察动物的行为学变化。行为学观察结束后立即取C1~C3段脊髓组织,分别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NMDA受体亚单位NR2BmRNA及蛋白的表达,以及NR2B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注射甲醛后大鼠出现典型的二相疼痛反应,动物擦面反射明显增多,注射侧前肢辐射热测痛显示出现痛觉过敏(P<0.05);电针"扶突""合谷"-"内关"30min后,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擦面次数明显减少(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的痛阈和擦面次数与模型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NMDA受体NR2B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模型组NMDA受体亚单位NR2B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5),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穴能明显逆转这种反应(P<0.05),而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的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能明显抑制大鼠甲状腺区皮下注射甲醛诱导产生的擦面及缩腿痛反应,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脊髓C1~C3段NMDA受体NR2B亚基磷酸化的水平有关。与"足三里"-"阳陵泉"的作用相比,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的镇痛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区痛 电针 脊髓 NMDA受体NR 2 B
原文传递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对抑郁症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艺霏 王瑜 +4 位作者 张悦 国笑 何勋 张金铃 荣培晶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80-585,共6页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缘-非迷走神经刺激(tnVNS)组、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组。通过连续35 d慢性不...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缘-非迷走神经刺激(tnVNS)组、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组。通过连续35 d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结合孤养制备抑郁症大鼠模型,造模14 d后,分别于每天应激前1 h在taVNS组和tnVNS组大鼠双侧耳甲腔/耳缘进行电刺激,强度2 mA,频率2 Hz/15 Hz,每次干预30 min,持续21 d。记录造模前以及每周各组大鼠体质量增加量、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实验结束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中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白细胞介素(IL-18)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造模14 d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加量显著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前额叶皮质TLR4、MyD88、IL-18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干预21 d后,与模型组比较,taVNS组大鼠体质量增加量显著升高(P<0.01),taVNS组、tnVNS组大鼠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减少(P<0.01),前额叶皮质TLR4、MyD88、IL-18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taVNS可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前额叶皮质中TLR4/MyD88信号通路介导的炎性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 抑郁症 TLR4/MyD88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