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中国伊斯兰教遗迹引发的思考
1
作者 王宇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13-17,共5页
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亚与西亚的贸易古道,也是伊斯兰信仰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通道。不论是在中国广袤的西部,还是今天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丝绸之路途径的地方依然留有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早期的重要印迹。根据伊斯兰教研究者的考证,这些印迹... 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亚与西亚的贸易古道,也是伊斯兰信仰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通道。不论是在中国广袤的西部,还是今天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丝绸之路途径的地方依然留有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早期的重要印迹。根据伊斯兰教研究者的考证,这些印迹及与之相关的传说有时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但是它们将域外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的历史记忆连接在一起,塑造了中国穆斯林的宗教认同,反映出穆斯林世界与中国交往的重要历史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伊斯兰教 丝绸之路 加法尔·萨迪克麻札 先贤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斯兰教法与现代国家:改革主义的两种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宇洁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5-76,共12页
在当代伊斯兰思想中,自19世纪以来兴起的改革主义思潮并没有在日益严峻的现实政治环境中枯竭,依然保持了自己的生命力。一些思想家秉承伊斯兰教历史上理性与启示并重的传统,以发展的眼光对伊斯兰信仰进行解读,着眼于对当下穆斯林社会面... 在当代伊斯兰思想中,自19世纪以来兴起的改革主义思潮并没有在日益严峻的现实政治环境中枯竭,依然保持了自己的生命力。一些思想家秉承伊斯兰教历史上理性与启示并重的传统,以发展的眼光对伊斯兰信仰进行解读,着眼于对当下穆斯林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并试图提出兼顾传统与现代的解决方案。本文以两位当代穆斯林知识分子阿卜杜·卡里姆·索罗什和阿卜杜拉·艾哈迈德·纳伊姆的理论为切入点,从改革主义的视角分析其关于伊斯兰教法与现代国家关系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教法 索罗什 纳伊姆 改革主义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斯兰女权主义:问题、方法与能动性
3
作者 王宇洁 黄婧怡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43,157,共21页
穆斯林女性的权利与地位问题,是伊斯兰研究中备受争议的热点话题。以新思潮面貌出现的伊斯兰女权主义坚持伊斯兰教倡导的公平正义精神,试图在反思伊斯兰传统尤其是父权制观念的同时,通过重新诠释宗教经典、组织社会活动,为解决穆斯林女... 穆斯林女性的权利与地位问题,是伊斯兰研究中备受争议的热点话题。以新思潮面貌出现的伊斯兰女权主义坚持伊斯兰教倡导的公平正义精神,试图在反思伊斯兰传统尤其是父权制观念的同时,通过重新诠释宗教经典、组织社会活动,为解决穆斯林女性的现实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当代伊斯兰女权主义知识分子在诠释宗教经典和挑战传统模式的过程中,寻找调适传统宗教与现代社会的新路径,展现出穆斯林女性处理宗教遗产的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女权主义 宗教与女性 伊斯兰传统 改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斯兰国家”——理想与现实
4
作者 王宇洁 《北大中东研究》 2016年第1期113-123,共11页
20世纪中期以来伊斯兰世界的急剧变化让建立“真正的”伊斯兰国家成为一些穆斯林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倡议和政治行动,也成为穆斯林学者热烈讨论的问题.近年来,活跃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地区的“伊斯兰国”组织更让外界对伊斯兰世界的政治体制... 20世纪中期以来伊斯兰世界的急剧变化让建立“真正的”伊斯兰国家成为一些穆斯林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倡议和政治行动,也成为穆斯林学者热烈讨论的问题.近年来,活跃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地区的“伊斯兰国”组织更让外界对伊斯兰世界的政治体制和相关概念产生了疑问.本文试以“伊斯兰国家”这一概念为切入点,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伊斯兰国家”及其发展进行探析,指出复兴或重建“伊斯兰国家”的呼声是基于对穆斯林社会政治发展史理想化的解读,在今天一味强调早期穆斯林社会的典范作用,实际上可能会将伊斯兰教的发展带入另外一个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玛 伊斯兰国家 哈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宗教传统到现实政治:当代伊拉克著名什叶派宗教领袖的思想流变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宇洁 黄麟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68,共19页
从20世纪中后期至今,伊拉克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其国内的什叶派也从政治上的边缘化群体转变成事实多数。当代伊拉克最有影响力的3位什叶派宗教领袖——阿亚图拉胡伊、阿亚图拉巴齐尔·萨德尔和阿亚图拉西斯塔尼的思想主张、政... 从20世纪中后期至今,伊拉克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其国内的什叶派也从政治上的边缘化群体转变成事实多数。当代伊拉克最有影响力的3位什叶派宗教领袖——阿亚图拉胡伊、阿亚图拉巴齐尔·萨德尔和阿亚图拉西斯塔尼的思想主张、政治态度和社会活动,是该国宗教社会思潮从恪守宗教传统到激进革命,再到适应现实政治的写照。具体表现为:在宗教与政治关系问题上,宗教领袖先是遵循信仰超越一切、政治上无为远观的传统姿态;而在之后伊斯兰复兴的大潮中,又成为伊斯兰革命的思想家、反抗者的精神领袖;当21世纪初期伊拉克国家原有秩序崩溃后,他们动用各种社会资源和宗教网络,转而成为伊拉克国家重建的参与者及各方力量纷争的斡旋人。当代伊拉克什叶派宗教领袖不同的政治态度为我们审视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教关系 伊拉克 什叶派 宗教领袖 政治参与 胡伊巴 齐尔·萨德尔 西斯塔尼
原文传递
从“有经人”观念看伊斯兰教与宗教宽容
6
作者 王宇洁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1-32,共2页
宗教宽容是穆斯林信仰和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具体来说,伊斯兰教关于“有经人”(ahl al-kitab)的概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体现就明确地表达出了这一主题。
关键词 宗教宽容 伊斯兰教 穆斯林
原文传递
天灾与人治:伊斯兰教对瘟疫的认识与应对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宇洁 黄麟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4,共7页
本文从伊斯兰教经典对瘟疫的论述出发,结合历史上穆斯林应对瘟疫的态度和方式,分析近期新冠疫情在宗教心理和社会层面对当代穆斯林的影响,以图说明作为“天灾”的瘟疫固然有其不确定性,它的降临或为人意所不能掌控,但以理性探索的态度,... 本文从伊斯兰教经典对瘟疫的论述出发,结合历史上穆斯林应对瘟疫的态度和方式,分析近期新冠疫情在宗教心理和社会层面对当代穆斯林的影响,以图说明作为“天灾”的瘟疫固然有其不确定性,它的降临或为人意所不能掌控,但以理性探索的态度,去寻求问题真正的源头、努力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减小其影响却是“人治”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教 瘟疫 天灾
原文传递
征服与被征服:穆斯林与欧洲关系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宇洁 《文化纵横》 2015年第6期44-49,共6页
西亚、北非、东南欧环绕着地球上最大的陆间海——地中海,地缘上的接近让穆斯林和欧洲很早就在地中海海岸的“黎凡特”(Levant)和“马格里布”(Maghrib)地区相遇了。“黎凡特”意为“意大利以东的地中海土地”,“马格里布”则意... 西亚、北非、东南欧环绕着地球上最大的陆间海——地中海,地缘上的接近让穆斯林和欧洲很早就在地中海海岸的“黎凡特”(Levant)和“马格里布”(Maghrib)地区相遇了。“黎凡特”意为“意大利以东的地中海土地”,“马格里布”则意为“太阳落下的地方”,是阿拉伯人对北非最西段的称呼。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既是地理的、也是文化的。它们所指的是西亚、北非和欧洲的地理交汇点,也是公元7世纪中后期伊斯兰教的影响突破了阿拉伯半岛之后的一千多年里,连接伊斯兰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交汇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文明 穆斯林 史考 马格里布 阿拉伯半岛 伊斯兰文明 地中海 阿拉伯人
原文传递
没有本质的实体:路德思想的形而上学基础 被引量:2
9
作者 孙帅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5-98,共14页
学界通常认为,路德的新教哲学奠基于对亚里士多德"实体存在论"的拒斥之上。不过,至于路德对实体的批判具体是怎样展开的,这一批判又具有怎样的形而上学意义,却始终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澄清。鉴于此,本文旨在深入考察路德与亚... 学界通常认为,路德的新教哲学奠基于对亚里士多德"实体存在论"的拒斥之上。不过,至于路德对实体的批判具体是怎样展开的,这一批判又具有怎样的形而上学意义,却始终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澄清。鉴于此,本文旨在深入考察路德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之争"及其哲学后果。我们看到,路德首先用一个作为"盼望"之对象的非本质性目的破除"是其所是"的本质规定性,以便否定事物与世界的实体性,然后提出一种没有本质的实体概念,将个体赖以持存的东西理解为外在的偶性。在一个偶性化的自由世界中,如何安顿没有内在形式的"非实体"之人,便成了路德思想给现代社会造成的巨大困境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德 亚里士多德 实体 本质 是其所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