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以利吾国——民国孟学“义利观”研究述论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锐 陈晔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9-24,共6页
"义利观"是孟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明辨"义"与"利"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还事关个人之行为及道德准则。在西方思潮冲击下的中国社会,"义利观"的内容发生转变,但这种转变却并非凭空而来。民国学... "义利观"是孟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明辨"义"与"利"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还事关个人之行为及道德准则。在西方思潮冲击下的中国社会,"义利观"的内容发生转变,但这种转变却并非凭空而来。民国学者对义利观的诠释,仍是承继中国传统学术思路。原本内化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义利之辨",在新旧不同的诠释之下,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及判断标准,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孟学 义利观 学术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五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都斌 李鑫 《抗战史料研究》 2015年第2期140-148,共9页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11月27—30日,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台湾中正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在台北成功举办。此次研讨...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11月27—30日,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台湾中正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在台北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以"抗战史研究的新史料与新视野"为主题,旨在交流两岸研究新成果、展示抗战史新史料,加强两岸学界交流,打造共同的历史记忆。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罗存康率领的中国大陆代表团21位学者出席了研讨会。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史 海峡两岸 敌后战场 东京审判 两岸学者 副馆长 捐献运动 中国抗战 北京市委党校 全民族抗战
原文传递
论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对华援助减少的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鑫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5年第1期44-49,共6页
本文就中国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援助从前期的逐渐递增,到中后期(苏德战争爆发后至苏联出兵东北之前这段时间)逐渐减少的因素进行阐述。试图用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以史实为依据,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苏联援华减少的原因。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苏联援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视野 新见解 新史料——《中国抗日战争热点难点透视》评介
4
作者 李鑫 都斌 《抗战史料研究》 2015年第2期164-,共1页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席军史专家和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主要专家、军事科学院原军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庭华编著的《中国抗日战争热点难点透视》一...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席军史专家和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主要专家、军事科学院原军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庭华编著的《中国抗日战争热点难点透视》一书,于2015年9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上海、太原书展上反映甚佳。《中国抗日战争热点难点透视》一书共30余万字,分23个专题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抗日战争 出版发行 建设工程 中国抗战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研究 军事科学院 日本投降 中国军民
原文传递
第四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5
作者 都斌 李鑫 《抗战史料研究》 2014年第1期179-183,共5页
在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68周年之际,2013年10月21—22日,第四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正文教基金会(台湾)主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承办... 在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68周年之际,2013年10月21—22日,第四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正文教基金会(台湾)主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承办,中国日本史学会日本侵华史专委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协办。会议主题是"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开幕式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主持,中正文教基金会副董事长、文化大学(台湾)教授陈鹏仁,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执行会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史 海峡两岸 台湾光复 陈鹏仁 文教基金会 青年远征军 执行会长 七七抗战 东京审判 朱成
原文传递
人权视角论中国政府对日本战犯的改造审判
6
作者 李鑫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6年第1期81-88,共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0年至1956年,中国政府对关押在本国的千余名日本战犯进行了改造和审判。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充分重视日本战犯的人权,尊重日本战犯的人格,在改造期间在生活上给予日本战犯优待和照顾,在侦讯审判期间在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0年至1956年,中国政府对关押在本国的千余名日本战犯进行了改造和审判。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充分重视日本战犯的人权,尊重日本战犯的人格,在改造期间在生活上给予日本战犯优待和照顾,在侦讯审判期间在司法上给予日本战犯应有的权利,并对罪责较轻、认罪态度较好的日本战犯进行宽释。中国政府之所以优待、宽大日本战犯,与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中国面对美国的孤立封锁,争取日本对华保持"中立"的重要外交战略。由于充分重视保障战犯的人权,使得中国政府对日本战犯的改造相当成功,这批战犯回国后,致力于宣传反对侵略战争和促进中日友好,为战后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中国政府 抚顺战犯管理所 改造审判 日本战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抗日大本营”——北平辅仁大学的德国背景 被引量:2
7
作者 崔文龙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4年第3期56-66,共11页
抗日战争时期,位于北平的辅仁大学是重要的抗日基地,学校爱国师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抗日爱国活动。1933年后,辅仁大学由德国圣言会承办,学校由此具有了德国特色。北平沦陷时期,辅仁师生的抗日爱国斗争令日伪当局恼羞成怒,辅仁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位于北平的辅仁大学是重要的抗日基地,学校爱国师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抗日爱国活动。1933年后,辅仁大学由德国圣言会承办,学校由此具有了德国特色。北平沦陷时期,辅仁师生的抗日爱国斗争令日伪当局恼羞成怒,辅仁大学成为日伪镇压的重点对象。面对日伪关停学校的命令,辅仁大学校方积极活动,在德国官方的调解和学校的妥协退让下,辅仁大学的教学活动在日伪统治下得以继续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辅仁大学 德国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届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述要 被引量:1
8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10-318,共9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办的第二届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于1989年10月17日至20日在该馆(卢沟桥宛平城内)举行。与会者共48人,其中包括苏联学者2人,日本研修生3人。会议收到论文32篇,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提出了不少新观点。现将主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办的第二届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于1989年10月17日至20日在该馆(卢沟桥宛平城内)举行。与会者共48人,其中包括苏联学者2人,日本研修生3人。会议收到论文32篇,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提出了不少新观点。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史 学术研讨会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日本研修 述要 卢沟桥 主要内容 新观点 平城 苏联
原文传递
试析德日对战争历史反思的比较
9
作者 崔文龙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5年第4期67-72,共6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70年过去了,但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当年的战争发动国却在对待历史罪责问题上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本文从战后政治结构、学术教育界影响、地缘政治环境三个方面对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进行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70年过去了,但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当年的战争发动国却在对待历史罪责问题上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本文从战后政治结构、学术教育界影响、地缘政治环境三个方面对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日本 战争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德国对华学校政策与青岛蒙养学堂的创办
10
作者 赵少峰 崔文龙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54-60,共7页
德国在华建立中小学校是其海外学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德国文化对中国影响的体现。早期的教会学校是为解决在华德国子女教育问题和培养传教助手服务的。清季德占青岛之初,德国殖民者精力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技术和语言学校是... 德国在华建立中小学校是其海外学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德国文化对中国影响的体现。早期的教会学校是为解决在华德国子女教育问题和培养传教助手服务的。清季德占青岛之初,德国殖民者精力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技术和语言学校是应急之需,没有制定系统的中小学教育计划。随着殖民统治的深入,教育、文化的影响力突显,德国对华学校政策发生了变化。建立官办新式学堂,让中国的年轻一代学习德国的语言,熟悉和亲近德国的文化,获取更大的在华权力,成为德国殖民者的重要政策。在德国殖民当局的支持下,为德国文化政策服务的蒙养学堂得以在租借地内迅速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海外学校 蒙养学堂 对华文化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现代战争记忆与东北亚和平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1
作者 李鑫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2-153,共2页
由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主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协办的“近现代战争记忆与东北亚和平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理事长郑在贞、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何理,... 由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主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协办的“近现代战争记忆与东北亚和平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理事长郑在贞、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何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步平,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沈强等出席开幕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战争记忆 东北亚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近现代 研讨会综述 和平 抗日战争史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国民党理论儒学化之个案考察——以《孟子学说底新评价》为中心
12
作者 李锐 陈曦 《抗战文化研究》 2015年第1期61-72,共12页
抗战时期,国民党理论儒学化倾向日益明显。这其中有通过传统学术肃正人心的考量,也是其思想理论中传统因素的一次外显。通过考察作为国民党普通党员马绍伯的《孟子学说底新评价》一书,可以更为清晰地明了国民党理论的这一动向。国民党... 抗战时期,国民党理论儒学化倾向日益明显。这其中有通过传统学术肃正人心的考量,也是其思想理论中传统因素的一次外显。通过考察作为国民党普通党员马绍伯的《孟子学说底新评价》一书,可以更为清晰地明了国民党理论的这一动向。国民党试图以儒学达到统合全党的目的,反而使作为立党基础的三民主义理论成为儒学的注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党 儒学化 马绍伯 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国共两党的应对
13
作者 曹艺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1年第2期59-71,共13页
1941年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中国国内舆论激愤。如何看待条约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如何处理对苏关系,成为当时中国两大政治势力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问题。国民党决定维持与苏联的关系,冷静地看待条约的影响,... 1941年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中国国内舆论激愤。如何看待条约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如何处理对苏关系,成为当时中国两大政治势力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问题。国民党决定维持与苏联的关系,冷静地看待条约的影响,肯定条约的积极作用。在争取得到苏联继续援助的同时,加紧对美外交,以继续为中国抗战争取可靠的外援。中国共产党则坚定地认为苏联是中国抗战可靠的合作者与支持者,为条约和苏联的立场辩护。同时,从自身处境及国共关系的现状出发,认为条约有助于苏联与英、美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国共关系的改善。对于苏日中立条约,国共两党关注的问题不同,但在维护中苏同盟关系,维护中国抗战大局的问题上,是一致的,由于两党应对大体得当,苏日中立条约未对中国抗战大局造成实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日中立条约 苏联 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七七“现地谈判”看日本制造侵华事端的模式 被引量:2
14
作者 崔文龙 《日本侵华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28-36,共9页
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进行"现地谈判"是日本侵略者惯用的手段。寻找借口制造军事冲突,以"现地谈判"为幌子完成军事部署,最终实施侵略行动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模式。从九一八到七七,再到之后的历次侵华事端,"现地谈判"成为日本... 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进行"现地谈判"是日本侵略者惯用的手段。寻找借口制造军事冲突,以"现地谈判"为幌子完成军事部署,最终实施侵略行动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模式。从九一八到七七,再到之后的历次侵华事端,"现地谈判"成为日本侵华政策实施的惯用伎俩,在"不扩大"的幌子下,日本把其侵略中国的政策步步加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七侵华 现地谈判 侵略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政策”视野下的德国对华文化政策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文龙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67-75,共9页
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出现是同德国的"世界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武力侵华过程中,德国殖民者便认识到了通过文化手段对中国施加影响的重要性。摩洛哥危机的爆发更坚定了德国统治者推行对外文化政策的决心,他们把中国选取为... 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出现是同德国的"世界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武力侵华过程中,德国殖民者便认识到了通过文化手段对中国施加影响的重要性。摩洛哥危机的爆发更坚定了德国统治者推行对外文化政策的决心,他们把中国选取为推行这一政策的首要目标。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国推行对华文化政策的中心机构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中国 对华文化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战类博物馆的使命及国际合作模式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文龙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6年第4期86-91,共6页
二战类博物馆是世界各国纪念二战历史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历史传承和研究、社会教育等方面的使命。二战类博物馆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大势所趋。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传播本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是二战类博物馆国际合作的核心任务... 二战类博物馆是世界各国纪念二战历史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历史传承和研究、社会教育等方面的使命。二战类博物馆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大势所趋。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传播本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是二战类博物馆国际合作的核心任务。寻找共同的历史记忆,通过共同的历史促进合作则是二战类博物馆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类博物馆 使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国际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设立与运行
17
作者 崔文龙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1-20,共10页
二十世纪初在青岛建立的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德意志帝国推行对华文化政策的一项重要成果。德国殖民者希图通过这所学校对中国文化施加影响,从而获得长久的利益。这所学校最初由德国外交官首先倡议建立,德国海军殖民当局对这一倡议给予了... 二十世纪初在青岛建立的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德意志帝国推行对华文化政策的一项重要成果。德国殖民者希图通过这所学校对中国文化施加影响,从而获得长久的利益。这所学校最初由德国外交官首先倡议建立,德国海军殖民当局对这一倡议给予了积极支持。在学校的建立和具体办学事宜上,德国殖民者都竭力扩大自身的影响,但实际上,这所学校在中国的影响力并不仅仅取决于德方的意愿,更取决于中方的选择与接受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 德国 对华文化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据时期台湾“同化教育”研究——以“国(日)语同化”政策为中心 被引量:4
18
作者 都斌 《抗战史料研究》 2012年第2期33-44,共12页
本文旨在探讨日据时期台湾语言教育政策的产生、发展及影响。自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占台湾以来,50年间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殖民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日本殖民者强占台湾之初,为了巩固其统治,便于其殖民政策的贯彻以及同化台湾民众... 本文旨在探讨日据时期台湾语言教育政策的产生、发展及影响。自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占台湾以来,50年间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殖民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日本殖民者强占台湾之初,为了巩固其统治,便于其殖民政策的贯彻以及同化台湾民众为"日本人",在台湾推行了50年的"同化教育"政策。其中,最为恶毒的就是"国语同化"政策的推广。日本企图用"同化教育"政策彻底征服台湾,割断台湾与大陆的血脉亲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统治 同化教育 国语同化
原文传递
试论抗战时期第九战区作战方法——以“天炉”战术为中心的研究
19
作者 隆鸿昊 《抗战史料研究》 2015年第2期53-64,共12页
战术,即指挥军队作战,以求达成战胜目的之方法。抗战时期第九战区最重要的作战方法,即为"天炉"战术,虽然该战术是薛岳在抗战期间正式提出的,但早在20世纪30年代"围剿"红军时期,薛岳就曾实行过类似的战法。抗战期间... 战术,即指挥军队作战,以求达成战胜目的之方法。抗战时期第九战区最重要的作战方法,即为"天炉"战术,虽然该战术是薛岳在抗战期间正式提出的,但早在20世纪30年代"围剿"红军时期,薛岳就曾实行过类似的战法。抗战期间,薛岳运用"天炉"战术,三次成功地阻止了日军对长沙的进攻,尤其是第三次长沙会战,可以说是该战术成功运用的经典战例。但同时应该指出,"天炉"战术并非完美无缺,1944年6月,日军第四次向长沙发动进攻,薛岳试图再次运用"天炉"战术,将日军围歼于长沙地区,却没有取得成功,这说明"天炉"战术是存在缺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九战区 “天炉”战术 薛岳
原文传递
中国学界对于中国关内韩国独立运动的认识和评价
20
作者 尹辉铎 刘鑫 《抗战史料研究》 2017年第2期91-95,共5页
当前,中国学界对于在中国'关内'开展的韩国独立运动给予很高的评价。但中国学界的认识或是评价仅仅片面局限于韩国的独立运动只是依靠中国的援助和指导才持续下去的,对于韩国独立运动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国民政... 当前,中国学界对于在中国'关内'开展的韩国独立运动给予很高的评价。但中国学界的认识或是评价仅仅片面局限于韩国的独立运动只是依靠中国的援助和指导才持续下去的,对于韩国独立运动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国民政府(包括共产党)如何利用韩国独立运动势力、韩国独立运动势力为中国的反帝反法西斯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以及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带来怎样效果等方面不够重视。另外,中国和韩国独立运动势力之间的'双方向性'的相互作用和意义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导致中国学界对于韩国独立运动的认识和评价是基于'施惠于韩国'的主观立场,并没有从传统的宗主国视角中脱离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独立运动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韩国光复军 朝鲜义勇队 中国国民政府 中国共产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