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结合透皮给药系统治疗增生性瘢痕 被引量:7
1
作者 赖琳英 徐潇 +5 位作者 王靓谦 梁黎明 周桂文 周云超 白馨月 陈敏亮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7年第10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Fractional micro-plasma radio frequency technology)联合透皮给药系统导入曲安奈德治疗外伤、烧伤等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选取笔者科室2012年11月以来收治的增生性瘢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 目的:观察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Fractional micro-plasma radio frequency technology)联合透皮给药系统导入曲安奈德治疗外伤、烧伤等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选取笔者科室2012年11月以来收治的增生性瘢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联合透皮给药系统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大面积瘢痕进行透皮给药治疗时,在一定药物总剂量下可增加治疗面积,缩短治疗时间。结论: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联合透皮给药技术,易于操作,创伤小,痛苦少,恢复期短,安全性高且副作用小,为微创治疗瘢痕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等离子技术 透皮给药 增生性瘢痕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菊花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疗效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红 李瑞霞 +2 位作者 同军 梁秀丽 宋桂芳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5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野菊花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的疗效。方法将104例尿布皮炎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野菊花洗浴、热敷治疗,对照组清水洗浴后采用氧化锌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野菊花治疗新... 目的探讨野菊花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的疗效。方法将104例尿布皮炎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野菊花洗浴、热敷治疗,对照组清水洗浴后采用氧化锌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野菊花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效果较好,且方法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尿布皮炎 野菊花 氧化锌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脂肪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沙德潜 陈伟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02-204,222,共4页
目的探讨在不同诱导条件下人脂肪干细胞(ADSC)的体外多向分化情况。方法取人脂肪组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ADSC。体外培养并测定第二、五、七代细胞增殖速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群体倍增时间。流式... 目的探讨在不同诱导条件下人脂肪干细胞(ADSC)的体外多向分化情况。方法取人脂肪组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ADSC。体外培养并测定第二、五、七代细胞增殖速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群体倍增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抗原CD44、CD49d、CD34,分析酶消化法获得的细胞分别向表皮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定向诱导的能力,明确其分化能力。结果第二、五、七代细胞生长稳定,群体倍增时间约60h。10代以内的脂肪干细胞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其增殖能力未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干细胞相关抗原CD44、CD49d为阳性。但与造血系统相关抗原CD34阴性。成表皮诱导组示: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构显示有CK19的表达。成骨诱导组示: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成脂肪细胞诱导组示:油红0染色胞质内脂滴均被染成红色,证实为脂性液体。结论脂肪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强,来源充足,细胞获得方便,又避免了伦理问题且具有向其他多种细胞分化的潜能,可能成为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细胞培养 转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伤员创面回顾性分析
4
作者 白晓东 侯世科 刘贤华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9年第9期665-666,共2页
目的分析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西北部7.8级地震伤病员的病情及创面情况。方法对中国第二批国际医疗队在巴拉考特镇治疗的2194例伤病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94例患者中,创伤患者为29%,腹泻患者4%,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1... 目的分析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西北部7.8级地震伤病员的病情及创面情况。方法对中国第二批国际医疗队在巴拉考特镇治疗的2194例伤病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94例患者中,创伤患者为29%,腹泻患者4%,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14%,其他类型患者52%。在630例创伤患者中,426例为地震中受伤。426例地震伤患者中,291例(68%)存在皮肤创面,85例(20%)患者主要为软组织挫伤;76例(18%)为骨折患者。最常见的创面部位为下肢,成年男性发生率为41%,妇女为45%,儿童为33%。儿童头部创面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为30%。在地震伤员中,创面感染非常普遍,成年男性、女性和儿童发生率分别为72%、64%和78%。结论地震后,灾区主要病种随不同阶段而改变。在震后晚期,常见病,遗留创面,创面感染和骨折是主要问题。伤员中的下肢创面高发生率和儿童中头部创面的较高发生率应该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创伤 创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钠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小肠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唐富波 张文华 +2 位作者 李雨梦 胡森 白晓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851-857,共7页
目的:研究丁酸钠(sodium butyrate,BTR)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肠I/R 1 h组和4 h组(I/R1组和I/R4组),BTR干预1 h组和4 h组(BTR1组和BTR4组),... 目的:研究丁酸钠(sodium butyrate,BTR)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肠I/R 1 h组和4 h组(I/R1组和I/R4组),BTR干预1 h组和4 h组(BTR1组和BTR4组),每组10只.丁酸钠组和肠I/R组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30 min,恢复灌流后观察4 h,制备肠I/R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腹不夹闭动脉.BTR组于术后立即行皮下注射BTR(400mg/kg),假手术组和肠I/R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I/R 1 h和4 h后,测定小肠黏膜血流量,取血浆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性,取小肠组织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 D A)活性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a s c u l a 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检测小肠微血管通透性和含水率,HE染色观察小肠病理变化.结果:肠I/R致小肠损伤组血浆T N F-α、D A O及小肠组织含水率、微血管通透性、M D A、M P O、V E G F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小肠黏膜血流量明显降低(P<0.05),小肠损伤明显.与对应时间点I/R组相比,B T R治疗后血浆T N F-α、D A O及小肠组织含水率、微血管通透性、MDA、MPO、VEGF明显降低(P<0.05),小肠黏膜血流量升高(P<0.05),小肠损伤减轻.结论:BTR减轻大鼠肠I/R后小肠微血管通透性、组织水肿,增高小肠黏膜血流量,具有一定的小肠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和降低小肠VEG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钠 缺血/再灌注 小肠损伤 微血管通透性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何婷 黄跃生 白晓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9-424,共6页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内源性糖蛋白,包括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营养和保护神经元等。最近的研究表明PEDF能够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活性来抑制眼部血管的增生和肿瘤血管的生成,同时PEDF还能通过多种信...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内源性糖蛋白,包括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营养和保护神经元等。最近的研究表明PEDF能够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活性来抑制眼部血管的增生和肿瘤血管的生成,同时PEDF还能通过多种信号通路抑制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发生。文章就PEDF的多种生物学活性以及发挥作用的相关信号通路做一综述,另外结合PEDF的受体深入探讨了其发挥生物学活性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脂肪甘油三酯酯酶 层粘连蛋白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辐射对NK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杨丽云 林美雄 +2 位作者 罗敏 冉敏 梁雪飞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529-535,共7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照射(LDR)对NK细胞体内及体外增殖和杀伤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的信号传导机制,同时将体外LDR后的NK细胞回输小鼠体内,观察LDR后的NK细胞对肿瘤的形成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从小鼠脾脏提出的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磁珠... 目的探讨低剂量照射(LDR)对NK细胞体内及体外增殖和杀伤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的信号传导机制,同时将体外LDR后的NK细胞回输小鼠体内,观察LDR后的NK细胞对肿瘤的形成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从小鼠脾脏提出的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磁珠的方法分离CD3-/CD16+/CD56+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后以总剂量为20Gy60Coγ射线照射后的小鼠脾细胞为饲养细胞,以重组人白介素-2(rhIL-2)为诱导因子,在体外进行NK细胞的扩增培养。培养后的细胞经流式细胞仪进一步鉴定其表型。体外实验将NK细胞分成阴性对照组,和25mGy、75mGy、200mGy和500mGy组,每组又分成照射后4h、24h、48h、72h组;体内实验将小鼠分成阴性对照组和75mGy照射后4h、24h、48h、72h组。体内体外实验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NK细胞的增殖指数,并应用3H-TdR掺入法检测其杀伤活性;体外实验我们同时验证LDR刺激NK细胞生长和活性的信号传导的机制,将细胞分成阴性对照组、75mGy照射组、照射+SB203580组、照射+P79350组,每组细胞检测细胞的增殖强度、活性变化及相关蛋白磷酸化P38MAPK、IFN-γ、FasL、perforin的变化,并统计它们之间的关系;体内实验应用K562尾静脉输入和皮下移植制作K562成瘤模型,观察LDR后NK细胞回输到小鼠体内对K562成瘤的抑制作用及已经成瘤的K562小鼠肿瘤的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应用上述方法可以成功培养出CD3-/CD16+/CD56+NK细胞,体内、体外低剂量照射后可以增加NK细胞的增殖指数,并增强其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体外实验75mGy照射后24h最为明显。体内照射48h最明显;LDR后NK细胞表达磷酸化的P38MAPK、IFN-γ、FasL、perforin均增加,且与PI及杀伤活性呈正相关,与未照射的NK细胞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抑制P38MAPK表达后,PI、杀伤活性及相关蛋白IFN-γ、FasL、perforin均下降;LDR后NK细胞回输到尾静脉注射成瘤模型小鼠中肝、脾CD13+、S期细胞及外周血异常细胞所占的百分率都明显下降,与未照射NK细胞回输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回输到经皮下抑制成瘤的小鼠模型中肿瘤体积、重量明显下降,小鼠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明显延长,与未照射NK细胞回输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低剂量辐射可以提高体内体外NK细胞的增殖和杀伤活性,机制是LDR可以增强P38MAPK信号传导的途径,LDR后NK细胞回输小鼠体内不但可以抑制K562细胞成瘤作用,还可以抑制已经成瘤的小鼠的肿瘤生长并提高生存时间和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辐射 自然杀伤细胞 P38MAP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