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孔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第1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 被引量:6
1
作者 王西迅 孙德弢 +7 位作者 陈旭辉 李钧 崔岩 胡继超 舒正华 何健 丁潮琪 陈波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3期214-218,共5页
目的 :探讨应用单孔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第1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单孔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第1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共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8~53岁,平均28.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 h^2个月,平均6 d。... 目的 :探讨应用单孔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第1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单孔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第1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共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8~53岁,平均28.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 h^2个月,平均6 d。均为第1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右手13例,左手9例。闭合伤18例,开放伤4例。新鲜损伤(﹤2周)18例,陈旧损伤(>2周)4例。拇指近节基底尺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16例,桡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6例,其中同时伴拇短展肌、拇短屈肌腱止点损伤4例。撕脱骨折块大小为3.0 mm×4.0 mm^6.0 mm×7.0 mm。结果:22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5年,平均2.5年。根据Saetta等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拇指功能,优20例,良2例。结论:应用单孔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第1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骨 骨折 侧副韧带 内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铍针经皮多节段切断术微创治疗掌腱膜挛缩症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旭辉 王西迅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6期514-517,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铍针经皮多节段切断微创治疗掌腱膜挛缩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6例(25指),其中男11例,女5例;其中中指4指,环指12指,小指9指;双手发病2例,单手发病14例,其中左手8例,右手6例;年龄48~79岁,平均58.5岁。发病时间1~15年,平均... 目的:探讨应用铍针经皮多节段切断微创治疗掌腱膜挛缩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6例(25指),其中男11例,女5例;其中中指4指,环指12指,小指9指;双手发病2例,单手发病14例,其中左手8例,右手6例;年龄48~79岁,平均58.5岁。发病时间1~15年,平均5.5年。体力劳动12例,非体力劳动4例,均为汉族,均无掌腱膜挛缩症家族史,有烟酒嗜好者9例,有高血压病史者6例,有糖尿病史者3例。按照Meyerding分期:0期1例,Ⅰ期1例,Ⅱ期10例,Ⅲ期4例,Ⅳ期0例。结果:本组切口愈合时间7~14 d,平均10 d,其中3指切口皮肤在松解过程中开裂3~4 mm,术后予以换药后14 d均愈合,未出现皮肤坏死及伤口感染并发症。24指治疗后掌腱膜挛缩完全或基本解除,掌指关节、指间关节伸直受限0°~10°,其中手指伸直功能恢复正常22指,伸直功能改善75%以上者2指,复发1指。根据Adam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掌腱膜挛缩症术后功能:优22指,良2指,差1例,患者均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应用铍针经皮多节段切断微创治疗掌腱膜挛缩症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腱膜挛缩 针刺疗法 铍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型单孔钩钢板治疗手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撕脱骨折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西迅 陈旭辉 +4 位作者 孙德弢 李钧 崔岩 胡继超 舒正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325-1328,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微型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患者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16~56岁,平均32.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 h^3个月,平均8 d。其中拇指...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微型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患者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16~56岁,平均32.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 h^3个月,平均8 d。其中拇指掌指关节损伤23例,示指近侧指间关节损伤2例,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损伤1例,环指近侧指间关节损伤2例,小指近侧指间关节损伤3例;右手18例,左手13例。闭合伤25例,开放伤6例。新鲜损伤(<2周)26例,陈旧损伤(>2周)5例。撕脱骨折块大小约为3 mm×4.0 mm^6.0 mm×7.5 mm。[结果]本组31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6年,平均3年。根据Saetta等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手指功能,优27例,占87.1%,良4例,占12.9%。[结论]应用微型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指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伴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骨 骨折 侧副韧带 钢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前踝上皮瓣串联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并修复虎口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8
4
作者 王西迅 陶丹玉 +6 位作者 陈旭辉 李钧 张高孟 舒正华 潘跃 罗文埌 丁潮琪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前踝上皮瓣串联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并修复虎口软组织缺损或重建虎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6年1月,采用前踝上皮瓣串联第2足趾移植同期再造拇指伴虎口软组织缺损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18~52岁,平均25岁。其中拇指... 目的探讨应用前踝上皮瓣串联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并修复虎口软组织缺损或重建虎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6年1月,采用前踝上皮瓣串联第2足趾移植同期再造拇指伴虎口软组织缺损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18~52岁,平均25岁。其中拇指III度缺损伴手部软组织缺损3例,拇指IV度缺损伴手部软组织缺损6例,拇指V度缺损创面已闭合3例,拇指V度缺损伴软组织缺损1例。伴患手其他手指损伤者5例,鱼际均有不同程度损伤。术前有创面者10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cm×5cm^6cm×13cm,创面闭合者3例。术后定期分别对再造拇指的外形、感觉、功能、日常生活及工作情况,以及供区外观、功能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本组13例再造拇指及前踝上皮瓣均成活,切口I期愈合。术后随访2.5~10.0年,平均5.5年,再造拇指外形满意,恢复了温度觉、痛觉及触觉,两点辨别觉达到8~18mm,拇指恢复了屈伸、对掌及对指功能,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及工作需要。供区外观满意,无跛行,步行无疼痛,无功能障碍,小腿植皮区成活良好,无溃疡。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结果优10例,良2例,可1例。结论应用前踝上皮瓣串联第2足趾移植一期再造拇指并修复虎口软组织缺损或重建虎口,是治疗拇指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踝上皮瓣 第2足趾 拇指 再造 虎口
原文传递
第一跖背动脉CT三维重建在拇指再造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王西迅 龙德云 +9 位作者 李钧 陈旭辉 童哲 金成 崔岩 陈波 胡继超 舒正华 魏勇 潘跃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讨第一跖背动脉cT三维重建在拇指再造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56例患者进行拇指再造手术,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8~45岁,平均26.5岁。均为拇指损伤,术前对第一跖背动脉应用64排螺旋cT扫描,... 目的探讨第一跖背动脉cT三维重建在拇指再造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56例患者进行拇指再造手术,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8~45岁,平均26.5岁。均为拇指损伤,术前对第一跖背动脉应用64排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根据术前cT三维重建的图像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用蹰甲瓣、腮甲骨皮瓣修复或游离第二足趾移植。术中显露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依第一跖背动脉Gilbert的分型分为3型,重点观察第一跖背动脉的走行及与第一背侧骨间肌的关系,并与术前CT三维重建的图像作相应的比较分析,观察其相符程度。结果术前行cT三维重建,第一跖背动脉I型30例,Ⅱ型21例,Ⅲ型4例,足背动脉缺如1例;术中所见与术前cT检查结果完全一致。术后56例再造手指全部成活,其中二期整形术者6例,术后随访16个月至4年,再造的拇指外观恢复较满意,指腹两点辨别觉达到5—8mm。再造的拇指恢复了抓、捏、握的功能。结论应用cT三维重建第一跖背动脉直观、可靠,为拇指再造术前手术方案的设计及术中处理血管变异情况提供可靠依据。尤其适用于第一跖背动脉手触摸不清、多普勒血流仪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不清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跖背动脉 CT 三维影像重建 拇指 再造
原文传递
按摩法在断指再植术后指端血供观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陈旭辉 王西迅 罗文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5-306,共2页
断指再植术后指端血运监测的方法很多、其中观测指端皮肤颜色及毛细血管反应时间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但易受皮肤本色、光源类别、光线的强弱等因素干扰而致观测不清。我院于2009年10月-2017年5月应用按摩法观测断指再植术后指端血供情... 断指再植术后指端血运监测的方法很多、其中观测指端皮肤颜色及毛细血管反应时间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但易受皮肤本色、光源类别、光线的强弱等因素干扰而致观测不清。我院于2009年10月-2017年5月应用按摩法观测断指再植术后指端血供情况63例98指,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指再植术后 血供情况 按摩法 指端 应用 皮肤颜色 2009年 血运监测
原文传递
旋转推压手法闭合复位治疗儿童拇指籽骨脱位所致掌指关节绞锁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旭辉 王西迅 +2 位作者 李志民 罗文埌 朱科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726-1728,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旋转推压手法闭合复位治疗儿童拇指籽骨脱位所致掌指关节绞锁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共13例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10~14岁,平均(12.00±1.00)岁。右手10例,左手3例。受伤至就诊时间2~16 h,平均(5.00±3.79)h。本... [目的]探讨应用旋转推压手法闭合复位治疗儿童拇指籽骨脱位所致掌指关节绞锁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共13例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10~14岁,平均(12.00±1.00)岁。右手10例,左手3例。受伤至就诊时间2~16 h,平均(5.00±3.79)h。本院首诊5例,8例曾经于其他医院诊治过,其中确诊患者5例,于当地医院行手法整复失败,漏诊3例,未行手法整复处理。受伤原因:打蓝球受伤6例,摔伤3例,撞击伤3例,扭伤1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查体表现为患手拇指掌指关节过度背伸,指间关节呈屈曲畸形,拇指功能受限。本组患者均先行手法复位,手法复位失败者行手术切开复位。[结果]本组手法整复成功12例,失败1例,行手术切开复位及韧带修复。随访6个月~10年,平均(3.50±2.58)年。手法复位成功后所有患者拇指畸形消失,疼痛症状消失,无红肿,指端感觉正常,屈伸、对掌、对指活动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及学习。X线片显示拇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对位良好。手法复位的患者中有1例于术后2年因再次打篮球受伤,出现二次脱位,再次予以手法复位成功,随访5年后无再次脱位。根据国际手外科学会推荐的(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定法,优12例,良1例,可0例,差0例。[结论]应用旋转推压手法闭合复位治疗儿童拇指籽骨脱位所致掌指关节绞锁疗效确切、方法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籽骨 脱位 绞锁 手法 复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