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伐沙班预防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丁宇 徐昆 +1 位作者 司全金 陆蔷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88-791,共4页
目的 :对比研究利伐沙班和华法林预防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03至2014-03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静脉血栓高危患者90例,平均年龄(82.4±5.5)岁。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44例,... 目的 :对比研究利伐沙班和华法林预防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03至2014-03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静脉血栓高危患者90例,平均年龄(82.4±5.5)岁。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44例,男34例,女10例,给予口服利伐沙班10 mg,1次/d;华法林组46例,男38例,女8例,给予口服华法林,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稳定在1.6~2.5。所有入选患者接受相应治疗后随访观察12个月,监测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终点事件及肝肾功能。试验中主要疗效终点是全因死亡,再发或新发静脉血栓,肺栓塞和脑血管事件,心血管事件;主要安全终点包括大出血或有临床意义的出血,肝肾功能严重恶化。结果 :所有入选患者研究期内均未出现死亡。华法林组在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平均INR分别为2.02±0.46、1.98±0.54、2.03±0.56和2.04±0.46。随访观察期间,两组间疗效性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12个月时发生严重血栓事件7例,多于利伐沙班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在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随访观察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伐沙班口服是预防高龄老年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有效方法,每日10 mg利伐沙班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安全有效剂量,利伐沙班预防血栓性疾病的疗效与华法林相当,但治疗更简便、依从性更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华法林 静脉血栓形成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通过抑制C/EBP同源蛋白表达减轻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 被引量:6
2
作者 田华 马守原 +6 位作者 康攀攀 郝奇 焦鹏 邵夏炎 徐晓燕 秦树存 姚树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192-2198,共7页
目的:研究自噬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所致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巨噬细胞,分别给予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3 mmol/L)、雷帕霉素(rapamyci... 目的:研究自噬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所致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巨噬细胞,分别给予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3 mmol/L)、雷帕霉素(rapamycin,Rap;1μmol/L)或4-苯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PBA;4 mmol/L)预处理1 h,再加入ox-LDL(100 mg/L)继续培养12 h。分别采用MTT法和Annexin V-FITC双染法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情况;相应试剂盒测定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和细胞内caspase-3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标志分子beclin-1和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及促凋亡蛋白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表达的变化;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细胞内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的变化。结果:ox-LDL处理可显著降低巨噬细胞活力,并增加LDH漏出、凋亡率及caspase-3活性;ox-LDL对细胞的上述损伤作用可被自噬抑制剂3-MA促进而被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拮抗。ox-LDL诱导巨噬细胞自噬反应,表现为beclin-1表达上调,LC3颗粒化显著;ox-LDL对自噬的诱导作用可被3-MA抑制而被Rap增强。另外,3-MA可促进ox-LDL所诱导的CHOP进一步上调,而Rap可明显拮抗ox-LDL对CHOP的诱导作用。PBA可显著抑制ox-LDL所诱导的GRP78上调,且明显减轻ox-LDL所诱导的自噬反应,表现为beclin-1表达下调,LC3颗粒化程度减弱。结论:内质网应激介导ox-LDL对巨噬细胞自噬的诱导作用,而一定程度的自噬可通过抑制CHOP表达从而减轻ox-LDL所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内质网应激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巨噬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消化道内镜围术期抗栓药物管理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浩 陶涛 +3 位作者 王海军 赵晓宁 郭豫涛 王玉堂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71-276,I0004,共7页
目的:研究住院接受消化道内镜术的老年患者围术期抗栓药物管理方案及不良事件,为老年患者消化道内镜围术期抗栓药物使用、管理提供临床指导与借鉴。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接受择期消化... 目的:研究住院接受消化道内镜术的老年患者围术期抗栓药物管理方案及不良事件,为老年患者消化道内镜围术期抗栓药物使用、管理提供临床指导与借鉴。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接受择期消化道内镜检查/操作的患者,共计3 747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3 601例(96.1%),年龄(46~99)岁,大于等于60岁患者共3 458例(92.3%)。记录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用药、围术期抗栓药物调整方案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统计术前停用不同抗栓药物的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抗栓药物的不同时间患者之间在消化道内镜围术期内发生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的差异。结果:本研究人群中,消化道内镜围术期总体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4%和1.89%,其中消化道内镜术前0~7 d停用抗栓药物发生血栓栓塞1.87%、出血2.38%,内镜术后2~7 d恢复抗栓药物发生血栓栓塞2.07%、出血0.63%。在停用抗栓药物期间,未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桥接治疗和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药物桥接治疗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未应用抗凝药物桥接治疗的患者,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患者中,在消化道内镜术前停用抗栓药物<7 d,在术后2~7 d以内恢复抗栓药物,可同时减少围术期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是合理的抗栓药物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内镜围术期 抗栓药物 血栓栓塞 出血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托洛尔对老年男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淋巴细胞GRK2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付治卿 高文谦 +4 位作者 张方圆 谭国娟 韩春光 刘永学 刘宏斌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9年第3期265-268,共4页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老年男性心肌梗死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5岁以上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80例,分为对照组和美托洛尔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美托洛尔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老年男性心肌梗死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5岁以上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80例,分为对照组和美托洛尔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美托洛尔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随访2年。分别于发病24 h内和治疗3、6、12、24个月时行心脏超声检查,并分别抽取外周血2 m L,分离淋巴细胞,提取RNA及蛋白,检测GRK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心脏超声各项指标、外周血淋巴细胞GRK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美托洛尔组GRK2表达逐渐降低,治疗12个月后GRK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心脏射血分数则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经美托洛尔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GRK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心脏射血分数等指标无明显变化。随着疗程的增加,治疗效果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美托洛尔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β-catenin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马守原 姚树桐 +1 位作者 朱平 秦树存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4-568,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为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主要病理基础,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1]。AS是多因素、多发病环节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内皮损伤和功能减退是其发生的启动环节,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为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主要病理基础,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1]。AS是多因素、多发病环节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内皮损伤和功能减退是其发生的启动环节,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释放、氧化应激反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泡沫细胞形成和死亡是AS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黄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反应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洋 陈明骏 +1 位作者 宋翔 刘宏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0-175,共6页
目的:探讨叶黄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反应程度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于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69名,随机分为安慰剂组(淀粉胶囊,1次/日)、低剂量组(叶黄素20 mg,1次/日)、中剂量组(叶黄素40 mg,1次/日)、高剂量组(... 目的:探讨叶黄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反应程度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于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69名,随机分为安慰剂组(淀粉胶囊,1次/日)、低剂量组(叶黄素20 mg,1次/日)、中剂量组(叶黄素40 mg,1次/日)、高剂量组(叶黄素60 mg,1次/日)。每名患者分别于确定参加实验的1周内及服药结束后行血液样本采集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技术检查。服药期为12个月。对每名患者实验开始及实验结束的两次血液学标本均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炎性因子及药物浓度方面的检测。颈动脉斑块PET-CT检查,计算18氟-脱氧葡萄糖摄取值的标准化值(target-to-background ratio,TBR),以此反映斑块炎性反应程度。结果:叶黄素干预后,低、中、高剂量3组患者的叶黄素血药浓度均显著升高。与正常组及自身服药前的基线水平相比较,叶黄素干预后的低、中、高剂量3组患者TBR均显著降低,而且干预剂量越大,TBR的降低越明显。结论:叶黄素可以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性反应程度,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黄素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反应 颈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守原 朱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6年第4期332-335,共4页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启动环节,脂代谢紊乱是损伤内皮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沉积于内膜下,导致内皮下胶原暴露,单核细胞黏附,脂质进一步沉积,...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启动环节,脂代谢紊乱是损伤内皮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沉积于内膜下,导致内皮下胶原暴露,单核细胞黏附,脂质进一步沉积,促进泡沫细胞形成。Ox-LDL在损伤内皮和启动AS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多功能糖蛋白,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的抗炎、抗氧化、抗血栓形成、抗血管新生及抗肿瘤等特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大量研究表明PEDF可能缓解内皮损伤,发挥抗AS作用。因此,深入探讨ox-LDL、PEDF在内皮功能障碍和A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阐明AS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左心衰竭高龄患者的护理
8
作者 李娜 石海燕 《护理学报》 2009年第17期40-41,共2页
报道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左心衰竭高龄患者的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防止左室容量负荷过重及低血压的发生;严密观察心电图Q波、ST段的变化;发现心律失常、黏膜皮下出血等并发症,及时处理;由于患者全身管道较多... 报道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左心衰竭高龄患者的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防止左室容量负荷过重及低血压的发生;严密观察心电图Q波、ST段的变化;发现心律失常、黏膜皮下出血等并发症,及时处理;由于患者全身管道较多,加强各管道的护理,尤其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每班严格交接;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关键。本例患者住院21d,病情稳定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右心室梗死 左心功能衰竭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江瑛 麻玉秀 +2 位作者 刘宏斌 朱兵 王亮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452-454,共3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关系,为临床ARAS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57例行肾动脉造影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资料,平均年龄(64.09±7.81)岁,按造影结果分ARAS组(n=145)与非ARAS组(n=...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关系,为临床ARAS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57例行肾动脉造影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资料,平均年龄(64.09±7.81)岁,按造影结果分ARAS组(n=145)与非ARAS组(n=112),对其脉压及多项与ARAS高度相关的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的相关分析显示:年龄、脉压、血肌酐水平、50岁以后出现的高血压与ARAS相关。四项变量均进入回归方程,并与ARAS呈正相关,其中年龄、脉压与血肌酐是一连续变量。结论:脉压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新发危险因素,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ARAS发病的早期预测指标,也是ARAS治疗的又一药物治疗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压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巨噬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张燕 姚树桐 +5 位作者 田华 王曙霞 马守原 李曼 秦树存 朱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3期54-58,共5页
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伴有巨噬细胞浸润和极化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抑制巨噬细胞炎性反应对提高斑块稳定性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伴有巨噬细胞浸润和极化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抑制巨噬细胞炎性反应对提高斑块稳定性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于2018年1—8月完成。实验分组前将巨噬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A、B、C、D组,A、B、C、D组细胞分别给予终浓度为100、200、400、800 ng/ml的PEDF处理24 h,进行细胞毒性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完成后将巨噬细胞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炎性反应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炎性反应组细胞加OxLDL处理24 h诱导炎性反应;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分别加终浓度为100、200、400 ng/ml的PEDF处理24 h,之后加Ox-LDL处理24 h诱导炎性反应。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白介素1(IL-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蛋白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外IL-1、MCP-1蛋白表达,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1)D组细胞活力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A、B、C组细胞活力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DF适宜干预浓度为100、200、400 ng/ml。(2)炎性反应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细胞活力低于实验对照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细胞活力低于炎性反应组(P<0.05)。(3)炎性反应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细胞内外IL-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实验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细胞内外IL-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炎性反应组(P<0.05);炎性反应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细胞内外MCP-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实验对照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细胞内外MCP-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炎性反应组(P<0.05)。(4)炎性反应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实验对照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细胞凋亡率高于炎性反应组(P<0.05)。结论终浓度为200、400 ng/ml的PEDF能有效降低巨噬细胞活力,下调IL-1和MCP-1蛋白表达,促进巨噬细胞凋亡,进而抑制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巨噬细胞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