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膝关节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对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凯 袁宏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5期765-767,共3页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采用经膝关节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72例,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可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行经膝关节内侧入路手术治...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采用经膝关节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72例,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可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行经膝关节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行经膝关节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及负重时间、术前及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术后1年观察组HS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采用经膝关节改良倒L形入路术治疗,术后骨折愈合快,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 内侧入路手术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凤海 陈磊 刘坤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对儿童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SFH)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2—2021-0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骨科收治的85例儿童GartlandⅡ、Ⅲ型SFH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对儿童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SFH)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2—2021-0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骨科收治的85例儿童GartlandⅡ、Ⅲ型SFH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组(对照组,42例)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组(观察组,43例)。比较2组患儿的基线资料、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时依据X线片结果测量携带角度数、肘内翻度数,以及肘关节活动度。使用Flynn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统计感染、尺神经损伤、延迟愈合、肘内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儿的携带角度数、肘内翻度数均小于对照组,前臂肌力、伸直受限度数、屈曲受限度数与健侧百分比均大于对照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感染、尺神经损伤、延迟愈合、肘内翻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比较,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GartlandⅡ、Ⅲ型SFH,虽然住院费用较高,但有利于促进患儿术后康复和改善肘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石膏外固定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GartlandⅡ、Ⅲ型骨折 肘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痛逐瘀汤结合旋提推拨正骨复位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江加义 吴波 +4 位作者 张安定 吕维东 唐宝生 黄超 谢超 《光明中医》 2020年第20期3223-3225,共3页
目的探讨身痛逐瘀汤联合旋提推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1月所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9例,按照入选序号奇偶性分别采用旋提推拨手法(对照组,39例)和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旋提推拨手法(观察... 目的探讨身痛逐瘀汤联合旋提推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1月所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9例,按照入选序号奇偶性分别采用旋提推拨手法(对照组,39例)和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旋提推拨手法(观察组,40例)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积分、总体疗效评估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1.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身痛逐瘀汤联合旋提推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缓解患者由于椎动脉血管压迫等所导致的眩晕、头痛等症状,同单用正骨手法相比其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痹证 颈肩痛 椎动脉型颈椎病 身痛逐瘀汤 旋提推手法 正骨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花接骨散对股骨骨不连模型大鼠BMP-7/Runx2通路及骨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路鹏飞 田俊华 杨程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14期2369-2373,共5页
目的:探讨三花接骨散对股骨骨不连模型大鼠骨形态蛋白7(BMP-7)/转录因子蛋白2(Runx2)信号通路及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三花接骨散低(1g/kg)、中(4g/kg)、高(8g/kg)剂量组,复方骨肽注射液组(阳性组,... 目的:探讨三花接骨散对股骨骨不连模型大鼠骨形态蛋白7(BMP-7)/转录因子蛋白2(Runx2)信号通路及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三花接骨散低(1g/kg)、中(4g/kg)、高(8g/kg)剂量组,复方骨肽注射液组(阳性组,25mg/kg),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均建立大鼠股骨骨不连模型。除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外,三花接骨散组、阳性组均腹腔注射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末次给药12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剂法(ELISA)检测血液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取股骨组织,观察股骨大体情况;X线拍片观察骨愈合情况并进行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HE)检测各组大鼠股骨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评分;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痂组织中BMP-7、骨钙素(OCN)、Runx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断端骨性连接较少、间隙较大、骨小梁排列紊乱,X射线评分、骨愈合组织学评分、血清VEGF、PDGF水平及骨组织BMP-7、OCN、Runx2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三花接骨散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组大鼠断端间隙减小、骨小梁形成较多,X射线评分、骨愈合组织学评分、VEGF、PDGF水平及BMP-7、OCN、Runx2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且随三花接骨散剂量升高上述指标依次升高。三花接骨散高剂量组与阳性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花接骨散可能通过促进BMP-7/Runx2/OCN信号通路活化,促进骨折处成骨形成,进而改善股骨骨不连大鼠骨愈合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花接骨散 股骨骨不连 骨形态蛋白7/转录因子蛋白2 骨钙素 骨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跗骨窦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对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范泽义 亢军强 许兵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5期815-817,共3页
目的观察跗骨窦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对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就诊的84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42例。A组接受外侧L... 目的观察跗骨窦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对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就诊的84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42例。A组接受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B组接受跗骨窦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比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Bohler角、Gissane’s角以及跟骨高度。统计两组手术效果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小于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3个月时Bohler角、Gissane’s角及跟骨高度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手术效果优良率高于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比,跗骨窦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更佳,手术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SandersⅢ型 跗骨窦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联合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蔡春雨 梁小旦 单红星 《右江医学》 2021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就诊的8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氨基葡萄糖治疗,观察组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膝关...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就诊的8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氨基葡萄糖治疗,观察组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膝关节功能、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疼痛、关节僵硬和总分分别为(17.53±2.19)分、(2.61±0.45)分、(0.65±0.14)分、(21.26±3.26)分,低于对照组的(23.44±3.62)分、(3.62±0.67)分、(1.02±0.29)分、(27.54±3.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分别为(17.25±3.02)pg/mL、(9.21±1.45)pg/mL、(50.13±6.28)ng/L,低于对照组的(21.43±3.58)pg/mL、(12.43±1.69)pg/mL、(58.35±7.2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氨基葡萄糖可提高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减轻膝关节炎症反应,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利于病情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体外冲击波 氨基葡萄糖 膝关节功能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应用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对其Baird-Jackson评分及关节液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开一 《黑龙江医学》 2022年第9期1073-1075,共3页
目的:探究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TA)患者应用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TTCA)治疗对其BairdJackson评分及关节液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63例终末期踝关节TA... 目的:探究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TA)患者应用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TTCA)治疗对其BairdJackson评分及关节液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63例终末期踝关节TA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区组随机化分组将其分为A组32例和B组31例。B组给予开放性手术,A组给予关节镜下TTCA。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析手术前、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Baird-Jackson评分、关节液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17、25.218、4.954,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Baird-Jackson评分、IL-1、IL-6、TNF-α水平较手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9、2.847、2.719、2.997,P<0.05)。结论:关节镜下TTCA治疗终末期踝关节TA患者疗效显著,能改善其围术期基本情况,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炎症反应,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 终末期 踝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效果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范泽义 戴华昌 +2 位作者 亢军强 张凤海 许兵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0年第4期124-125,共2页
目的探讨生物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1—2019-01间接受半髋关节假体置换术的7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不同半髋关节假体分为2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观察组... 目的探讨生物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1—2019-01间接受半髋关节假体置换术的7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不同半髋关节假体分为2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观察组采用生物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结果2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及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 生物型 骨水泥型 股骨颈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O理论在严重多发骨折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德福 亢军强 +2 位作者 范泽义 陈学山 许兵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理论在严重多发骨折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创伤骨科中心收治的52例严重多发骨折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理论在严重多发骨折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创伤骨科中心收治的52例严重多发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DCO组:均以DCO理论为指导救治,共29例,年龄19~58岁,平均(43.21±7.11)岁,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21~42分,平均(30.10±6.76)分。早期全面处理(early total care,ETC)组:均以ETC理论为指导救治,共23例,年龄18~64岁,平均(40.04±8.26)岁,ISS评分17~38分,平均(27.09±5.99)分。记录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死亡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结果经DCO理论救治的患者,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明显少于ET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死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后3 d及术后7 d两组患者PT、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7 d PT、APTT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实施DCO方案治疗严重多发骨折,有利于患者凝血功能改善,可减少患者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救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骨折 严重骨折 损伤控制骨科 早期全面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与双侧钢板内固定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对比
10
作者 陈学山 亢军强 戴华昌 《右江医学》 2019年第4期290-293,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与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2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46例采用有... 目的对比分析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与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2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46例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膝关节功能、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长于研究组,术中失血量多于研究组,膝关节功能总优良率低于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双侧钢板内固定,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性更小,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 有限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 双侧钢板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加强环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在髋臼骨缺损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
11
作者 贾会光 赵惠强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3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讨髋臼加强环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在髋臼骨缺损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48例髋臼骨缺损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分为2组,各24例。对照组术中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髋臼加强环。结... 目的探讨髋臼加强环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在髋臼骨缺损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48例髋臼骨缺损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分为2组,各24例。对照组术中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髋臼加强环。结果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2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随之增高。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加强环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进行髋臼骨缺损的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并发症率低,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骨植骨术 髋臼加强环 髋臼缺损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n-Swashbuckler入路对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影响评价
12
作者 戴华昌 许兵 亢军强 《黑龙江医学》 2021年第19期2049-2050,共2页
目的:分析Min-Swashbuckler入路对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66例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2016年2月—2019年10月),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股骨外侧钢板微创内... 目的:分析Min-Swashbuckler入路对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66例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2016年2月—2019年10月),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股骨外侧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33例)接受Swashbuckler入路,观察组(33例)接受Min-Swashbuckler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较对照组多,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而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股骨外侧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过程中采用Min-Swashbuckler入路,能减少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术中失血量,促进术后恢复,改善膝关节功能,但会增加术中透视次数,延长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远端C型骨折 股骨外侧钢板微创内固定 Min-Swashbuckler入路 Swashbuckler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化间隙平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刚涛 张旭辉 +3 位作者 温中华 夏磊 亢军强 杨森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8期844-847,共4页
目的 观察数字化间隙平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明确该技术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法 纳入自2019-03—2020-05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数字化间隙平衡技术(关节间隙撑开器配合压力测试组件辅助)完成... 目的 观察数字化间隙平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明确该技术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法 纳入自2019-03—2020-05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数字化间隙平衡技术(关节间隙撑开器配合压力测试组件辅助)完成手术,对术中假体旋转角度及屈伸间隙适配度进行观察,并比较分析手术前后影像学表现及膝关节KSS评分。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7(6~9)个月。术后1个月膝关节伸直内外翻位应力位X线片所测内外侧胫股关节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应力条件下膝关节屈曲90°位所测内外侧胫股关节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更精准的截骨标准以及数字化压力测试条件下的软组织松解更可靠,不依赖骨性标志则更容易获得冠状位及矢状位的平衡,力线对准及旋转控制相对更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间隙平衡技术 数字化技术
原文传递
改良掌背动脉皮瓣与腹部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
14
作者 张开一 霍华春 张厚敏 《医药论坛杂志》 2021年第13期58-60,64,共4页
目的分析指背皮肤缺损应用掌背动脉皮瓣与腹部皮瓣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指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80例,将采用腹部皮瓣修复治疗的40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分析指背皮肤缺损应用掌背动脉皮瓣与腹部皮瓣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指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80例,将采用腹部皮瓣修复治疗的40例作为对照组,将采用改良掌背动脉皮瓣治疗的40例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7.62±1.98)d,短于对照组的(10.83±2.63)d,住院费用(0.81±0.25)万元少于对照组的(1.67±0.34)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优25例,良12例,总优良率92.50%,对照组中优13例,良15例,对照组总优良率70.00%,与研究组比较显著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背皮肤缺损采用改良掌背动脉皮瓣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患者术后恢复快,可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患者治疗优良率,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掌背动脉皮瓣 指背皮肤缺损 腹部皮瓣修复 治疗效果 优良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