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模式在普通外科病房的应用与效果 被引量:19
1
作者 郭蓉 宋才华 龚维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2年第3期233-237,共5页
目的探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模式在普通外科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1641例接受传统生物医学护理模式的病人作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间收治的1677例接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模式的病... 目的探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模式在普通外科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1641例接受传统生物医学护理模式的病人作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间收治的1677例接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模式的病人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普通外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模式的制定:①拟定《普通外科病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模式实行方案》,制定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并组织学习;②严格按上述方案和配套管理制度操作;③对护理人员定期考核;④对病人及其家属和经治医生开展问卷调查;⑤对上述方案和配套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结果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总满意度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20%(P=0.000)。观察组患者的医疗行为配合度为92.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56%(P=0.000)。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模式后,护理人员相关知识定期考核的通过率达99.13%,明显高于传统生物医学护理模式时期的93.23%(P=0.000)。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投诉率比较,观察组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为7.63%vs.32.72%(P=0.000)。结论通过《普通外科病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模式实行方案》的制定和配套管理制度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普通外科病房护理人员的相关知识水平,提高了护理效果和服务质量,医患关系有明显改善,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病人的心情有明显好转,能主动配合治疗。因此,《普通外科病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模式实行方案》的制定和配套管理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护理 普通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结肠癌的预后风险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李轶辉 彭浩 +2 位作者 许玉春 郭蓉 龚维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9,共11页
目的结肠癌(colon adenocarcinoma,COAD)患者预后较差。因此筛选结肠癌预后相关基因,建立结肠癌新的预后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结... 目的结肠癌(colon adenocarcinoma,COAD)患者预后较差。因此筛选结肠癌预后相关基因,建立结肠癌新的预后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结肠癌相关数据,分别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Cox回归模型结合最小绝对值选择与收缩算子(least absolute selection and shrinkage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筛选结肠癌预后相关基因并构建预后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结合生存曲线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建立列线图。根据中位值将患者分为两组,免疫细胞阳性比例分数(immune cell proportion score,IPS)评估两组患者免疫治疗反应。结果最终筛选出15个特征基因,以此建立结肠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AUC>0.6,高风险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0.05),该模型可较好地区分高、低风险组结肠癌患者。低风险组患者拥有较高的免疫细胞阳性比例(immune cell proportion score,IPS)评分(P=0.026),对免疫治疗反应效果更好。结论建立的结肠癌预后模型对结肠癌高风险和低风险人群的生存情况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预后 转录组学 癌症基因组图谱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状切口交通支静脉结扎术与SEPS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的疗效比较
3
作者 许玉春 李轶辉 +2 位作者 杨彬 余张涛 李虎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18-222,共5页
目的探讨点状切口交通支静脉结扎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观察组为我科从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25例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病例,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点状切口交通支静脉结扎术治... 目的探讨点状切口交通支静脉结扎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观察组为我科从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25例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病例,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点状切口交通支静脉结扎术治疗。对照组为我科2013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25例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病例,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vein surgery,SEP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围术期指标。结果术后2周内溃疡愈合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为88%(22/25)vs.40%(10/25)(P<0.001);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为0 vs.4%(1/25)(P>0.05)。两组术后1年内均无复发病例,对照组术后5年有1例复发,原因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由Ⅱ°进展到Ⅳ°,非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引起,复发病例再次实施股总静脉人工血管戴戒术后治愈。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60.5±7.4)min,平均出血量(20.0±3.6)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6.0±1.2)d,住院费用为(1.2±0.2)万元,结扎交通支(2±1)条;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120.3±8.5)min,平均出血量(50.6±4.5)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20.0±1.4)d,住院费用(2.0±0.2)万元,结扎交通支(2±1)条。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住院天数更短,住院费用更低(P<0.05),而两组结扎交通支数量和术后1年的溃疡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点状切口小腿交通支静脉结扎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对器械和设备的要求不高,更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状切口 静脉性溃疡 交通支静脉 静脉功能不全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状切口交通支静脉结扎术与经皮溃疡周围环形交锁缝扎术的疗效比较
4
作者 许玉春 杨骁勇 余张涛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5期371-374,共4页
目的比较点状切口交通支静脉结扎术与经皮溃疡周围环形交锁缝扎术治疗下肢慢性深静脉血栓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我科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28例行点状切口交通支静脉结扎术的病例列为观察组,将2015年12月至... 目的比较点状切口交通支静脉结扎术与经皮溃疡周围环形交锁缝扎术治疗下肢慢性深静脉血栓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我科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28例行点状切口交通支静脉结扎术的病例列为观察组,将2015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28例行经皮溃疡周围环形交锁缝扎术的病例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1年溃疡复发率、手术前后的溃疡“坏死组织、感染/炎症、伤口湿度、边缘/上皮化(tissue nonviable,infection/inflammation,moisture,edge/epithelialization,TIME)”伤口管理原则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溃疡均愈合。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29.5±1.4)min,平均出血量(19.0±2.6)mL,平均术后住院天数(19.2±0.2)d;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30.3±2.5)min,平均出血量(20.6±3.5)mL,平均术后住院天数(20.4±0.3)d。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平均术后住院天数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2周TIME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年内无溃疡复发的病例;对照组术后1年内有2例复发,为交通支静脉结扎不彻底引起,再次行点状切口交通支静脉结扎术后治愈。结论点状切口交通支静脉结扎术治疗下肢慢性血栓性溃疡是安全、有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状切口 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 静脉性溃疡 交通支静脉 静脉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肾分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肠道菌群失调、细菌移位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谢小丰 李介秋 +2 位作者 许玉春 彭浩 陈向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9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脾肾分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肠道菌群失调、细菌移位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有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分为脾肾分流组(50例)和断流组(25例),分别行脾肾分流及断流术,术后对腹腔渗液计量并作细菌培养及... 目的探讨脾肾分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肠道菌群失调、细菌移位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有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分为脾肾分流组(50例)和断流组(25例),分别行脾肾分流及断流术,术后对腹腔渗液计量并作细菌培养及炎性介质的检测;在无菌操作下采集两组病人术后1 d、 3 d、 5 d、 7 d的肠内容物标本分别行需氧、厌氧菌培养并计数;评估术后15 d消化道症状。结果分流组术后15 d消化道症状如腹胀、食欲不振、便秘、腹泻明显改善(P<0.05)。分流组腹腔渗液明显少于断流组(P<0.05),且渗液细菌培养阳性率(12%,6/50)显著低于断流组(44%,11/25)(P<0.05),炎性介质浓度明显低于断流组(P<0.05)。两组术后1 d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P<0.05),分流组术后3 d起肠道主要优势菌群(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增殖,病原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被抑制;断流组术后7 d才恢复正常水平,且分流组术后3 d、 5 d明显优于断流组术后同时期(P<0.05)。结论脾肾分流术能适当降低门静脉压,减轻胃肠血流淤滞,对门静脉高压症肠道菌群失调、细菌移位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脾肾分流术 外科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菌群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氧化应激因子构建结肠癌的预后风险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6
作者 李轶辉 许玉春 +2 位作者 彭浩 郭蓉 龚维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10期60-72,共13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中氧化应激相关的特征基因并筛选预后标志物。方法结合氧化应激相关基因与结肠癌的转录组数据,利用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标志物并构建预后模型。通过生存分析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模型的有效性。根据风险评分中位数区... 目的探讨结肠癌中氧化应激相关的特征基因并筛选预后标志物。方法结合氧化应激相关基因与结肠癌的转录组数据,利用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标志物并构建预后模型。通过生存分析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模型的有效性。根据风险评分中位数区分高、低风险组。利用Cox分析验证风险评分的独立性,随后构建列线图。最后,分析高、低风险组的预后差异、免疫微环境差异以及免疫治疗反应程度。结果最终筛选出9个氧化应激相关基因(CPT2、FARS2、RYR2、MSRA、PPARGC1a、LEP、AGT、EPO、STK25),并以此构建预后模型。生存分析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预测结肠癌风险(P<0.05,曲线下面积>0.6),且风险评分可作为独立预后因子(P<0.001)。此外,高风险组中TP53突变频率更高(P<0.0001)。同时,低风险组患者免疫表型评分高于高风险组(P<0.05),肿瘤免疫功能障碍和排斥评分低于高风险组(P<0.05)。诺莫图预测的结肠癌患者1、3年总生存期与实际总生存期非常接近。结论氧化应激相关的9个基因是结肠癌预后标志物,这些预后标志物可能是治疗结肠癌患者新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因子 结肠癌 生物信息学分析 预后标志物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