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独立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收视行为调查与分析——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为例 |
叶艳琳
刘家豪
|
《新闻研究导刊》
|
2019 |
0 |
|
2
|
独立艺术类院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初探——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媒介批评》课程为例 |
安晓燕
|
《文教资料》
|
2012 |
1
|
|
3
|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视觉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
叶艳琳
|
《中国校外教育》
|
2013 |
1
|
|
4
|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成绩管理模式探索 |
孔祥妍
|
《传媒与教育》
|
2012 |
0 |
|
5
|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成绩管理模式探索 |
曹勇
曹芳
|
《传媒与教育》
|
2012 |
0 |
|
6
|
浅谈数字技术与广播电视编导的转型 |
吴媛媛
|
《新闻研究导刊》
|
2016 |
0 |
|
7
|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体的困境与机遇 |
马莉英
|
《今传媒》
|
2014 |
5
|
|
8
|
电视终端:未来的家庭娱乐中心 |
刘小峥
赵玉亮
田家林
|
《视听界》
|
2011 |
1
|
|
9
|
融媒时代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实践 |
徐雄庆
|
《新媒体研究》
|
2018 |
5
|
|
10
|
解析“游戏精神”在中国儿童电影中的缺失 |
叶艳琳
|
《电影评介》
|
2014 |
2
|
|
11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的大众传播 |
黄洁
|
《中国艺术》
|
2011 |
7
|
|
12
|
当代传媒视野下对高校影视教育的几点思考 |
徐雄庆
|
《传播力研究》
|
2019 |
4
|
|
13
|
从《深夜食堂》管窥国产电视剧面临的多重问题 |
徐雄庆
|
《西部广播电视》
|
2017 |
1
|
|
14
|
电视剧《大宅门》戏谶叙事的类型和声画属性--《大宅门》叙事技术分析之一 |
王颖
|
《视听》
|
2017 |
0 |
|
15
|
电影与电视的数字化演进分析及思考 |
徐雄庆
|
《视听》
|
2016 |
0 |
|
16
|
电视散文的生存空间新探 |
王贤波
周晓峰
|
《新闻爱好者》
|
2012 |
1
|
|
17
|
大学校园文化的多媒体整合传播 |
赵野
|
《新闻世界》
|
2014 |
4
|
|
18
|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公益模式 |
石颖
|
《新闻研究导刊》
|
2017 |
3
|
|
19
|
浅谈新兴产业下电视节目制片人的转变 |
高榕泽
|
《中国市场》
|
2012 |
1
|
|
20
|
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管窥 |
杜晓航
|
《新闻研究导刊》
|
201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