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革命文艺与中国共产党
1
作者 郑伯农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4期48-51,共4页
关键词 革命文艺 中国共产党 文艺工作 文艺政策
原文传递
“我们的需要就是解释世界的需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中的阐释学现象 被引量:2
2
作者 丁帆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80,F0002,158,共13页
通过对"古典释义学"和"现代阐释学"的解读以及对作家与文本"误读"效应的分析,比照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尤其是近40年来的文学批评,可以发现,对阐释的有限和无限机制的忽略及批评价值观的游移,导致了中... 通过对"古典释义学"和"现代阐释学"的解读以及对作家与文本"误读"效应的分析,比照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尤其是近40年来的文学批评,可以发现,对阐释的有限和无限机制的忽略及批评价值观的游移,导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方法单一化。重视批评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问题,探讨如何正确对待阐释学中的"误读"这一历史性难题,有助于推进重建文学批评方法论,并在文学批评史重估的过程中谋求阐释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正读 误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 单一性 多元性
原文传递
未完稿的自我修正与续写:在苦难现实与贵族形式之间——三种文明冲突中的乡土描写转型(之三)
3
作者 丁帆 《东吴学术》 CSSCI 2019年第2期5-10,2,161,共8页
题记这是我十四年前写下的那个'三种文明冲突中的乡土描写转型'系列论文的第三篇,旨在批判阎连科们在中国乡土叙事之中注入了大量的现代和后现代的描写元素,用一种近于魔幻的形式主义消解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固有的写实主义和浪漫... 题记这是我十四年前写下的那个'三种文明冲突中的乡土描写转型'系列论文的第三篇,旨在批判阎连科们在中国乡土叙事之中注入了大量的现代和后现代的描写元素,用一种近于魔幻的形式主义消解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固有的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规约性,更是在乡土的苦难现实中关闭了大众阅读的可能性,用近乎于'后现代'的贵族式的描写方法阻遏了原本可能达到的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度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文学 文明冲突 文学地理 小说创作 作家作品 阎连科 创作方法
原文传递
在颐和园里写科幻的青年人--关于杜梨的写作
4
作者 张莉 《长江文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40-140,共1页
杜梨是北京人,生于1992年,她是一名双语作者和翻译,出版过短篇集《致我们所钟意的黄油小饼干》和科幻长篇《孤山骑士》,也是帕蒂·史密斯《奇思妙想》、菲利普·肖特《宠物医生爆笑手记》的译者,还获得过香港青年文学奖和“澎湃... 杜梨是北京人,生于1992年,她是一名双语作者和翻译,出版过短篇集《致我们所钟意的黄油小饼干》和科幻长篇《孤山骑士》,也是帕蒂·史密斯《奇思妙想》、菲利普·肖特《宠物医生爆笑手记》的译者,还获得过香港青年文学奖和“澎湃·镜相”非虚构写作二等奖。从以上简历上可以看出杜梨的才情和写作兴趣的多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梨 颐和园 香港青年 写作兴趣 奇思妙想 科幻 青年人 史密斯
原文传递
张怡微和她的“家族透视法”
5
作者 张莉 《长江文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0-140,共1页
关于张怡微的成长背景,我所知道的跟大多数读者差不多。她出生于1987年,是传说中的文学少年。17岁时获得新概念散文大赛一等奖,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和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时师从著名作家王安忆,之后去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 关于张怡微的成长背景,我所知道的跟大多数读者差不多。她出生于1987年,是传说中的文学少年。17岁时获得新概念散文大赛一等奖,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和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时师从著名作家王安忆,之后去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张怡微是深受瞩目的青年写作者,从《细民盛宴》《家族试验》到《情关西游》《散文课》,无论是在文学研究、文学创作还是在文学教育方面,张怡微都有极出色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博士学位 张怡 硕士学位 创意写作 成长背景 文学创作 哲学系
原文传递
问题意识、碎片化思考与我们时代的“观念小说”
6
作者 张莉 《长江文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2-132,共1页
淡豹出生于1984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受过良好的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动手写小说之前,她是令人瞩目的非虚构写作者,写过许多著名的新闻报道。当然,正如我们所知,她也是微博大V,拥有大量粉丝。
关键词 芝加哥大学 新闻报道 观念小说 非虚构写作 碎片化 北京大学 人类学 社会学
原文传递
“美开始发酵”
7
作者 张莉 《长江文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4-124,共1页
读孙频的作品,我总会想到贾樟柯电影。作为我们时代的艺术家,贾樟柯记下了我们身处时间之内的百感交集。想起逝去的岁月时,我常常想到《山河故人》中赵涛的面容,那里刻着一位中国女人所走过的时代与沧桑。虽说同是山西老乡,但孙频与贾... 读孙频的作品,我总会想到贾樟柯电影。作为我们时代的艺术家,贾樟柯记下了我们身处时间之内的百感交集。想起逝去的岁月时,我常常想到《山河故人》中赵涛的面容,那里刻着一位中国女人所走过的时代与沧桑。虽说同是山西老乡,但孙频与贾樟柯的艺术理解与艺术表达方式其实并不相同。不过,在如何表现我们的时代方面却也有着某种殊途同归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孙频 殊途同归 艺术表达方式 沧桑 艺术家
原文传递
在“自我”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杨庆祥和他的诗歌
8
作者 张莉 《长江文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36-136,共1页
作为同行,杨庆祥的批评家身份我是熟悉的,在不同场合,总能读到他犀利而透辟的文字,听到他令人耳目一新的发言。但是,作为诗人的那一面呢?本期专辑,我邀请了刘波、刘欣玥、张高峰三位批评家讨论杨庆祥近年来的诗歌创作。刘波在杨庆祥的诗... 作为同行,杨庆祥的批评家身份我是熟悉的,在不同场合,总能读到他犀利而透辟的文字,听到他令人耳目一新的发言。但是,作为诗人的那一面呢?本期专辑,我邀请了刘波、刘欣玥、张高峰三位批评家讨论杨庆祥近年来的诗歌创作。刘波在杨庆祥的诗中,读到了执着乃至倔强,他在《从零出发的写作与诗的生命感》一文中指出,“杨庆祥是在通过自己的身体来把脉时代,他发现的时代病乃基于对‘空无’或‘空洞’的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欣 生命感 批评家 杨庆祥 诗歌创作 张高峰
原文传递
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写作--关于马金莲的小说
9
作者 张莉 《长江文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6-136,共1页
很难把马金莲和我们时代其他80后作家联系在一起,因为她的所写、所思、所感与其他同龄人有极大不同。她笔下的生活与我们所感知到的生活有一些时间的距离,那似乎是一种更为缓慢的节奏。当然,即使是慢节奏也依然是迷人的。她的文字透过... 很难把马金莲和我们时代其他80后作家联系在一起,因为她的所写、所思、所感与其他同龄人有极大不同。她笔下的生活与我们所感知到的生活有一些时间的距离,那似乎是一种更为缓慢的节奏。当然,即使是慢节奏也依然是迷人的。她的文字透过时光的褶皱,突显出的是另一种生活的本真,另一种生存的本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节奏 另一种生活 同龄人 本真 生机勃勃
原文传递
新海岛风景的建造者
10
作者 张莉 《长江文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4-134,共1页
作为小说家,林森越来越受到瞩目了。这多半由于他所构建的文学图景。从《岛》到《海里岸上》,林森的文字正在悄然建设着关于我们对海岛、渔民生活的想象。阅读林森,对于诸多文学读者来说,意味着阅读“海岛”--意味着阅读海岛的潮湿、海... 作为小说家,林森越来越受到瞩目了。这多半由于他所构建的文学图景。从《岛》到《海里岸上》,林森的文字正在悄然建设着关于我们对海岛、渔民生活的想象。阅读林森,对于诸多文学读者来说,意味着阅读“海岛”--意味着阅读海岛的潮湿、海岛的炎热、海岛的阳光,海岛的风浪和海岛的四季葱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 林森 阅读
原文传递
天下美食
11
作者 丁帆 《大家》 2017年第3期122-126,共5页
人们谈论美食往往首先想起的是酒宴上经过精心烹调的美味珍馐,那种经过人类千百年反反复复在烹调实践后定型的美味,从选食材、漂洗到刀工、火候、烹制等非常复杂的人工操作后制作的食物,当然非常诱人,让人食窦打开,十分陶醉。这种... 人们谈论美食往往首先想起的是酒宴上经过精心烹调的美味珍馐,那种经过人类千百年反反复复在烹调实践后定型的美味,从选食材、漂洗到刀工、火候、烹制等非常复杂的人工操作后制作的食物,当然非常诱人,让人食窦打开,十分陶醉。这种吃法是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文明进化到封建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一种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食 现代文明 原始文明 美味 烹调 人类 漂洗 食物
原文传递
本期艺术家:丁凡
12
作者 丁帆 《大家》 2021年第2期F0002-F0002,22,45,135,140,159,165,180,186,共9页
原文传递
少年时代的“美食”
13
作者 丁帆 《大家》 2017年第5期135-140,共6页
我们这一代人里的多数人都历经过两段饥饿的历史,在那样的环境中,美食的概念与如今饱食终日的饕餮者味蕾上筛选出的美食是大不相同的。饥饿中人们的味蕾应该是最敏锐的,它们对食物美味的提取也是最贪婪最准确的。
关键词 美食 少年时代 饥饿 美味 食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