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外大豆种质资源的基因挖掘利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5
1
作者 邱丽娟 常汝镇 +3 位作者 袁翠平 关荣霞 刘章雄 李英惠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中国已从美国和日本等22个国家引进大豆近等基因系、特殊遗传材料、大豆育成品种等2156份,经过评价已编入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本文对国外引进大豆种质资源的特点及在中国研究与利用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提出利用引进国外种质拓... 中国已从美国和日本等22个国家引进大豆近等基因系、特殊遗传材料、大豆育成品种等2156份,经过评价已编入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本文对国外引进大豆种质资源的特点及在中国研究与利用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提出利用引进国外种质拓宽中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的表型和分子证据,回顾了国外种质在建立大豆抗胞囊线虫、抗疫霉根腐病、脂氧酶缺失、胰蛋白酶抑制剂缺失和抗草甘膦EPSP酶等特性的鉴定体系、标记和定位重要性状(耐盐性、抗大豆花叶病、无脂氧酶、无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背景选择研究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大豆育种的实践证明,国外种质的利用促进了中国大豆新品种产量的增长、品质的改进和抗性的提高。因此,今后重视国外种质资源的有目的性的引进,加强对国外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为国外种质资源在中国大豆遗传育种学、表型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酶学等领域的有效利用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国外引种 基因资源 分子标记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种质对中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贡献的分子证据 被引量:19
2
作者 关荣霞 郭娟娟 +1 位作者 常汝镇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93-1398,共6页
用SSR标记对32份中国大豆品种与40份国外引进大豆育成品种祖先亲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明确引进国外大豆种质对中国大豆育种的遗传贡献。结果表明,在22个SSR位点共检测到170个等位变异,中国大豆和引进国外大豆平均等位变异数分别为... 用SSR标记对32份中国大豆品种与40份国外引进大豆育成品种祖先亲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明确引进国外大豆种质对中国大豆育种的遗传贡献。结果表明,在22个SSR位点共检测到170个等位变异,中国大豆和引进国外大豆平均等位变异数分别为6.0和6.9个,遗传多样性指数都为0.71,国外品种中检测到48个特有等位变异,而中国大豆中仅检测到22个,且共有等位变异在中外大豆中的分布频率差异较大。聚类分析也发现中国育成品种与国外引进大豆存在较大差异。遗传组成分析发现,Amsoy和十胜长叶2个国外种质的引入使5个中国大豆育成品种增加了23个国外种质特有等位变异;其在育成品种中的保留比例为29.13%,但不同遗传背景中保留的等位变异不同,说明国外种质在中国大豆育种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仍有很多特有等位变异没有被利用,可以继续作为亲本在中国大豆改良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育成品种 引进种质 遗传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大豆种质十胜长叶对我国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郭娟娟 常汝镇 +3 位作者 章建新 张巨松 关荣霞 邱丽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7-812,819,共7页
日本大豆品种十胜长叶是引进种质在我国大豆育种中利用最多的品种之一。对2005年以前利用十胜长叶育成的195个大豆品种进行了系谱分析,旨在明确十胜长叶对各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率,总结其利用方式,为国外种质的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发... 日本大豆品种十胜长叶是引进种质在我国大豆育种中利用最多的品种之一。对2005年以前利用十胜长叶育成的195个大豆品种进行了系谱分析,旨在明确十胜长叶对各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率,总结其利用方式,为国外种质的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发现,利用十胜长叶衍生育成的品种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4个省市,它所衍生的品种数分别为96个、89个、8个和2个;平均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3.04%、14.99%、20.31%和7.81%。其中92.2%的品种是由杂交育成的。十胜长叶对这些品种的遗传贡献率范围为0.78%~50.00%,以遗传贡献率为12.50%、6.25%和25%的衍生品种数较多,占衍生品种总数的77.3%,说明十胜长叶的利用以至少三交效果比较好,通过复交有利于聚合国内外品种的优良特性。十胜长叶在我国大豆育种中的成功利用说明,通过与当地品种杂交选育创造优良中间材料是利用国外引进种质改良我国大豆品种的有效育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系谱 十胜长叶 引进种质 品种 遗传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五”大豆创新种质和1963—1995年间育成品种的SSR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李英慧 刘燕 +15 位作者 关荣霞 魏淑红 杨光宇 周新安 张孟臣 杨春燕 朱保葛 李卫东 刘学义 徐冉 孙君明 朱申龙 赵团结 刘章雄 常汝镇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30-1636,共7页
对22份"十五"攻关培育的创新种质和22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了24个SSR标记的分析比较,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创新种质的遗传结构特点,为拓宽我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及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24个SSR位点共检测出231... 对22份"十五"攻关培育的创新种质和22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了24个SSR标记的分析比较,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创新种质的遗传结构特点,为拓宽我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及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24个SSR位点共检测出231个等位变异,其中15.8%(36个等位变异)为创新种质所特有,特别是在与大豆胞囊线虫紧密连锁的Satt309位点上验证了一个我国独有的等位变异。结合UPGMA和Model-based聚类结果,将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分为4组,第Ⅰ组由13份来自东北和山西的创新种质组成;第Ⅱ组由8份来自东北的育成品种组成;第Ⅲ组由8份来自黄淮海和南方的大豆种质组成,其中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各为4份;第Ⅳ组由4份育成品种组成,分别来自吉林、黑龙江、河南和山西。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国外种质和野生大豆创造的创新种质丰富了东北地区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因此,应加强利用国外种质、我国栽培大豆地方品种和野生大豆等优异资源,在创造优异大豆新种质的同时,拓宽我国大豆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种质 育成品种 SSR标记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草甘膦转EPSPS大豆的基因漂移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杰 周波 +5 位作者 杨春燕 李玉荣 蒋凌雪 张孟臣 陶波 邱丽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7-521,共5页
以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和不同生长类型的非转基因大豆为材料,通过表型筛选及PCR分子检测,分析不同方向和距离条件下转基因大豆中外源基因通过花粉向非转基因大豆的漂移率,为制定转基因大豆安全种植隔离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 以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和不同生长类型的非转基因大豆为材料,通过表型筛选及PCR分子检测,分析不同方向和距离条件下转基因大豆中外源基因通过花粉向非转基因大豆的漂移率,为制定转基因大豆安全种植隔离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生长类型大豆的基因漂移率明显不同,以育成品系ZZH015最高,在70 612株中的漂移率为0.45%;半蔓生地方品种DPZ722次之,164 449株中漂移率为0.01%,而195 088株野生大豆YDD080中没有检测到基因漂移。方差分析表明,漂移率在不同距离和方向条件下均有显著差异,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断递减。在5 m处漂移率为0.03%,而在29 m处降至0.001%。基因漂移在下风口方向发生较多,表明风媒可能是影响基因漂移分布的重要因素。如果以1%基因漂移率为阈值,无论是自然条件下还是随机选取1 000粒检测,漂移率都低于阈值,表明转EPSPS基因大豆的基因漂移可以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 基因漂移 距离 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地方品种遗传结构及其保存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俊 王林林 +6 位作者 刘章雄 关荣霞 金龙国 李英慧 常汝镇 罗淑萍 邱丽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1-365,共5页
我国具有丰富的地方品种,但在大豆育种中利用率较低,这与对地方品种的保存和鉴定研究较少有关。通过利用全基因组SSR标记扫描的方法对地方品种羊眼豆和毛豆进行纯度鉴定,旨在为地方品种的纯化及遗传完整性的保存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我国具有丰富的地方品种,但在大豆育种中利用率较低,这与对地方品种的保存和鉴定研究较少有关。通过利用全基因组SSR标记扫描的方法对地方品种羊眼豆和毛豆进行纯度鉴定,旨在为地方品种的纯化及遗传完整性的保存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羊眼豆在502个SSR标记位点的多态性为44.8%,毛豆在405个SSR标记位点的多态性为41.2%;检测2个地方品种纯度所需的最少标记数和种子粒数分别为3个标记和4粒种子;根据遗传一致性分别对2个地方品种进行聚类,在相似系数为0.85时,均被分为3个组。因此,这2个地方品种纯度较低,根据遗传一致性分组情况,对两个地方品种的一组进行提纯后作为一个品种保存,而另外2个组则可分别作为2个不同的地方品种保存其遗传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地方品种 SSR 纯度鉴定 遗传完整性 品种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7
作者 邱丽娟 王昌陵 +2 位作者 周国安 陈受宜 常汝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418-2436,共19页
大豆分子育种代表了大豆育种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三个方面。通过综合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模拟与遗传育种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大豆分子育种可对大豆从表型到分子等多个层... 大豆分子育种代表了大豆育种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三个方面。通过综合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模拟与遗传育种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大豆分子育种可对大豆从表型到分子等多个层次进行遗传操作,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最终实现大豆品种的定向遗传改良。本文介绍了中国大豆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三个方面的开创者,将国内的主要研究进展与国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比较,由于知识所限对未提及的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在此致歉。通过比较发现,中国大豆分子育种与国外相关研究的差距普遍存在,然而,有些分子育种相关研究如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等方面则与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笔者认为,大豆分子育种正朝着遗传图谱信息多元化、基因发掘规模化、分子育种技术高效化、分子育种理论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分子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转基因育种 品种分子设计育种 基因组学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大豆种质抗氧化能力及其与总酚和花色苷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71
8
作者 徐金瑞 张名位 +4 位作者 刘兴华 刘章雄 张瑞芬 孙玲 邱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45-1552,共8页
目的分析127份黑大豆种质的总抗氧化能力及与其总酚和花色苷含量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各类型之间差异采用平均数的t测验,聚类分析采用快速聚类法,相关性分析采用相关系数法。结果127份黑大豆种质种皮的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花色苷... 目的分析127份黑大豆种质的总抗氧化能力及与其总酚和花色苷含量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各类型之间差异采用平均数的t测验,聚类分析采用快速聚类法,相关性分析采用相关系数法。结果127份黑大豆种质种皮的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幅分别为0.44~3.56mmol.g-1、7.05~74.82mg.g-1和0.22~1.87mg.g-1,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不同类型及不同生态区黑大豆种质的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花色苷含量差异较大,其中,黑大豆/黄大豆、黑大豆春播/秋播、夏播/秋播、东北春/南方春、东北春/南方夏、北方春/南方春、北方春/南方夏之间的差异分别达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水平,总体趋势是北方春最高,东北春次之,南方春最弱。127份黑大豆种质可聚成6大类群,分别由3、24、20、31、37和12份种质组成。黑大豆的总抗氧化能力与其中的总酚和花色苷含量之间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性。结论黑大豆的抗氧化作用与其种皮中所含的多酚和花色苷类物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大豆种皮 抗氧化作用 总酚含量 花色苷含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湖南和湖北大豆[Glycine max(L.)Merr.]为例分析影响遗传多样性评价的因素 被引量:15
9
作者 关媛 鄂文弟 +5 位作者 王丽侠 关荣霞 刘章雄 常汝镇 曲延英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1-468,共8页
以不同来源大豆种质为材料进行基因组SSR分析,探讨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旨在为科学评价大豆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当取样比例相同时,湖北大豆的遗传丰富度显著高于湖南大豆,但两省大豆遗传多样性指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当取样量相同时,... 以不同来源大豆种质为材料进行基因组SSR分析,探讨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旨在为科学评价大豆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当取样比例相同时,湖北大豆的遗传丰富度显著高于湖南大豆,但两省大豆遗传多样性指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当取样量相同时,利用随机取样法比较,湖南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湖北,而利用聚类取样比较,两省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在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同情况下,湖北大豆的遗传丰富度显著高于湖南大豆。取样数与三个遗传多样性评价参数(等位变异数、Shannon指数、He)之间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相关。以湖南大豆为例,估算出在大豆SSR遗传多样性分析中,至少需要50-60个样本,即占总体9.0%-10.8%的取样比例,才能代表总体的遗传变异。提出在评价大豆遗传多样性时,应用大豆样本数对其遗传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建议将Shannon指数计算公式改为H=-lnN∑PilnPi(N为样本数)。根据修正公式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大豆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湖南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Shannon指数 期望杂合度 等位变异数 取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特点分析 被引量:30
10
作者 张逸鸣 李英慧 +2 位作者 郑桂萍 常汝镇 邱丽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56-463,共8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吉林省近年来新育成的56份大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来自其他14个省份的16份大豆育成品种为对照,结果表明,吉林省育成品种15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数和特异等位变异数(76,12)均低于省外品种(78,18)。吉林省育...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吉林省近年来新育成的56份大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来自其他14个省份的16份大豆育成品种为对照,结果表明,吉林省育成品种15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数和特异等位变异数(76,12)均低于省外品种(78,18)。吉林省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0.63,1.23)均极显著低于省外品种(0.76,1.55)。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都表明,四川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育成品种与其他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远。通过对不同年份平均遗传相似系数的比较,明确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的发展趋势,表明吉林省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与省外品种相比,遗传变异较少,遗传基础较狭窄,应不断引入外省遗传变异大且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以拓宽其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微核心种质对草甘膦的耐受性鉴定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脉泉 化宿南 +7 位作者 郭兵福 刘明 宋健 陈建港 周福来 于莉莉 陶波 邱丽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40-946,954,共8页
以萌发初期大豆弯曲的子叶节为靶点,利用草甘膦(Roundup)点施鉴定法,分析了221份大豆微核心种质的草甘膦耐受性及其与抗草甘膦转CP4-EPSPS基因大豆AG5601的差异,结果表明,草甘膦对不同大豆种质的抑制程度与点施的草甘膦浓度呈正相关,Rou... 以萌发初期大豆弯曲的子叶节为靶点,利用草甘膦(Roundup)点施鉴定法,分析了221份大豆微核心种质的草甘膦耐受性及其与抗草甘膦转CP4-EPSPS基因大豆AG5601的差异,结果表明,草甘膦对不同大豆种质的抑制程度与点施的草甘膦浓度呈正相关,Roundup稀释浓度为1/1000、1/10000时,草甘膦对大豆生长几乎无影响;Roundup稀释浓度为1/10时,草甘膦显著抑制大豆生长,导致植株死亡;Roundup稀释浓度为1/100时,不同大豆种质对草甘膦耐受性差异显著,并鉴定出对草甘膦具有较好耐受性的种质10份。虽然大豆微核心种质对草甘膦的耐受程度远远低于AG5601,但不同大豆种质对草甘膦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这为利用转基因和杂交转育技术培育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受体或轮回亲本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草甘膦 耐受性 鉴定 微核心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贵州大豆地方种质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章雄 周新安 +2 位作者 王志 常汝镇 邱丽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2-115,共4页
对山西、贵州两省大豆地方种质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探求两省大豆种质农艺性状间的关系,为制定大豆种质的更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除有效分枝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达到显著水平,贵州种质的表型变异系数低于山西,... 对山西、贵州两省大豆地方种质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探求两省大豆种质农艺性状间的关系,为制定大豆种质的更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除有效分枝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达到显著水平,贵州种质的表型变异系数低于山西,聚类分析显示山西种质包括的类别较贵州多,且两省大部分种质不属于同一类别,说明贵州种质的丰富程度低于山西大豆种质;种质在相似的生态条件种植,能正常成熟,可以满足种质更新的要求,但异地种植后,所调查的3个数量性状与目录记载值有很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地方种质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构成方式对大豆百粒重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马岩松 刘章雄 +23 位作者 文自翔 魏淑红 杨春明 王会才 杨春燕 卢为国 徐冉 张万海 吴纪安 胡国华 栾晓燕 付亚书 郭泰 王曙明 韩天富 张孟臣 张磊 苑保军 郭勇 Jochen C.REIF 江勇 李文滨 王德春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52,共10页
百粒重是大豆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在一定条件下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其遗传增益不明显。本研究对280份大豆品种进行了多年多点田间鉴定,通过混合线性模型预测获得品种百粒重的最佳线性无偏... 百粒重是大豆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在一定条件下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其遗传增益不明显。本研究对280份大豆品种进行了多年多点田间鉴定,通过混合线性模型预测获得品种百粒重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同时利用分布在大豆全基因组的5361个SNP标记鉴定参试品种基因型,结合随机回归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模型和交互验证方法,探讨了群体构成方式对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变化范围为–0.15^+0.75;群体构成方式对百粒重的预测准确度影响明显;亚群内的预测准确度(+0.24^+0.75)高于亚群间(-0.15^+0.29);当群体间遗传距离由0.1566增加到0.2201时,预测准确度下降27.87%;相比随机构建的训练群体,基于群体遗传结构构建的训练群体能将百粒重的预测准确度提高2.34%。本研究明确了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阐明了群体结构对大豆百粒重的全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为大豆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百粒重 全基因组选择 预测准确度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子粒蛋白亚基变异种质的鉴定与筛选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明俊 李忠峰 +2 位作者 于莉莉 王俊 邱丽娟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0,共7页
本研究以大豆优良品种中品661的298份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株系和610份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分离大豆种子蛋白并计算各蛋白亚基的相对含量及11S/7S值。研究结果表明,突变群体与自然群体中不... 本研究以大豆优良品种中品661的298份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株系和610份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分离大豆种子蛋白并计算各蛋白亚基的相对含量及11S/7S值。研究结果表明,突变群体与自然群体中不同亚基的变异系数差异极显著,但均以β亚基变异范围最大。另外,突变群体的α、β和酸性蛋白亚基的变异范围均大于自然群体。相关性分析显示:11S球蛋白与7S球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11S/7S值与蛋白含量相关性不显著,11S/7S值与11S和7S球蛋白各组成亚基均呈显著相关。此外,本研究还筛选出亚基明显变异材料6份,其中Ax亚基突变体尚未见报道,11S/7S值大于3的材料10份,蛋白含量大于48%的材料7份。本研究鉴定和筛选的种子蛋白变异种质为大豆品质相关基因发掘和品种改良提供了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亚基 11S/7S 突变体 SDS-PAGE
原文传递
抗2,4-D巨大芽孢杆菌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15
作者 徐思靓 韩潮 +2 位作者 金龙国 邱丽娟 陶波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26-829,共4页
以抗2,4-D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为材料,酶切基因组总DNA和载体p ACYC184;回收1-4 kb范围的外源基因组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后,转入BL21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蓝白斑与氯霉素抗性筛选,采用菌落PCR方法检测连接效率,并对该文库进... 以抗2,4-D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为材料,酶切基因组总DNA和载体p ACYC184;回收1-4 kb范围的外源基因组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后,转入BL21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蓝白斑与氯霉素抗性筛选,采用菌落PCR方法检测连接效率,并对该文库进行质量鉴定。成功构建了巨大芽孢杆菌基因组文库,得到8 900个阳性重组子,平均插入片段长度为2.5 kb,文库约覆盖了B.megaterium菌株基因组的556倍。该文库的建立为选育抗2,4-D转基因大豆的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2 4-D 巨大芽孢杆菌 基因组文库 转基因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质含量QTL的“整合”及Overview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硕 罗玲 +2 位作者 刘章雄 关荣霞 邱丽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14,共8页
在物理整合的基础上,选用元分析方法将已发表的与蛋白质相关的QTL整合到物理整合中重复次数较多的6个QTL区间处,并且选用基于统计学原理的Overview方法进行优化,得到连锁群上QTL的有效遗传位置,最终筛选出稳定性较强的标记Satt127,研究... 在物理整合的基础上,选用元分析方法将已发表的与蛋白质相关的QTL整合到物理整合中重复次数较多的6个QTL区间处,并且选用基于统计学原理的Overview方法进行优化,得到连锁群上QTL的有效遗传位置,最终筛选出稳定性较强的标记Satt127,研究结果为标记辅助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 物理整合 元分析 OVERVIEW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大豆SNP分型新方法 被引量:8
17
作者 袁翠平 李英慧 +3 位作者 刘章雄 关荣霞 常汝镇 邱丽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7-453,459,共8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大豆基因组中分布广泛,SNP分型是大豆SNP遗传作图,关联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研究的重要技术。本文以Rhg4基因开发的5个SNP为例,介绍了一种大豆SNP分型的新方法-片段长度差异等位基因特异性PCR(FLDAS-PCR)。采...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大豆基因组中分布广泛,SNP分型是大豆SNP遗传作图,关联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研究的重要技术。本文以Rhg4基因开发的5个SNP为例,介绍了一种大豆SNP分型的新方法-片段长度差异等位基因特异性PCR(FLDAS-PCR)。采用AS-PCR原理,针对某个SNP位点设计2条相差4-5bp的特异引物和1个公用引物,PCR产物约100bp或150bp,2种等位基因型PCR产物相差4-5bp,在2个特异引物3′端第3和4碱基位置分别人为引入错配碱基来提高PCR特异性,通过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将纯合和杂合基因型检测出来。探讨了特异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对Rhg4-1592扩增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可通过调整特异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优化扩增效果。FLDAS-PCR对18份种质分型结果与PCR产物克隆测序法一致,表明本研究建立的FLDAS-PCR法是一种简便、快捷、新型的大豆SNP分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SNP 分型 片段长度差异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素内酯(BR)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丽霞 李英慧 +6 位作者 郑服丛 任朝阳 关荣霞 刘章雄 郝再彬 常汝镇 邱丽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3-717,727,共6页
以抗、感疫霉根腐病的2个品种和一对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为材料,研究BR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防御反应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目的是明确BR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作用效果,鉴定矮秆突变体的抗性。酶活测定表明,... 以抗、感疫霉根腐病的2个品种和一对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为材料,研究BR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防御反应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目的是明确BR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作用效果,鉴定矮秆突变体的抗性。酶活测定表明,接种使大豆叶片的POD和PAL活性显著增强,说明病原物诱导使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加BR接种处理(B^+P^+)比加BR不接种处理(B^+P^-)的POD和PAL活性有一定的增强,表明BR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有一定的抗性效果;挑战接种鉴定表明,东农42属于感病,而东泽11属于中间类型,施加BR后对这两个品种的抗性均有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素内酯 酶活性 大豆 疫霉根腐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中不同除草剂作用靶标酶的miRNA前体克隆
19
作者 陶波 刘洋 +2 位作者 李向勇 金龙国 邱丽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4-27,共4页
对前人已预测的大豆miRNA的4个茎环结构进行引物设计、克隆miRNA前体,先将设计好的接头与大豆小RNA的3'末端连接,然后利用与接头序列互补的引物对小RNA进行反转录,即可得到加接头的第1链cDNA,再用基因特异引物GSP和通用接头引物的组... 对前人已预测的大豆miRNA的4个茎环结构进行引物设计、克隆miRNA前体,先将设计好的接头与大豆小RNA的3'末端连接,然后利用与接头序列互补的引物对小RNA进行反转录,即可得到加接头的第1链cDNA,再用基因特异引物GSP和通用接头引物的组合,经PCR扩增后即可捕获位于已知序列区和接头之间的3'端RNA序列。结合3'端引物的测序结果,初步预测成熟miRNA可能的6个组合是同一家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EPSPS(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 基因序列 草甘膦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草甘膦转EPSPS/GAT大豆多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文静 郭勇 邱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4127-4136,共10页
【目的】建立一种精准、高效的草甘膦抗性基因G2-EPSPS和GAT的检测方法,为转基因大豆新品系ZH10-6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抗草甘膦大豆ZH10-6和受体中黄10的分子特征,设计大豆内源参考基因(Actin)、外源基因(G2-EPSPS和G... 【目的】建立一种精准、高效的草甘膦抗性基因G2-EPSPS和GAT的检测方法,为转基因大豆新品系ZH10-6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抗草甘膦大豆ZH10-6和受体中黄10的分子特征,设计大豆内源参考基因(Actin)、外源基因(G2-EPSPS和GAT)以及侧翼序列(G2EPSPS-2/ZH10P2和ZH10P1/GAT-2)的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测试引物的特异性和适用性。调整引物配比、DNA模板量、dNTP含量、退火温度和延伸温度等,筛选该多重PCR体系的最适扩增条件。将转基因大豆ZH10-6和受体中黄10的基因组DNA按质量比混合,制备成100%、50%、10%、5%、1%、0.5%、0.1%和0的DNA样品,进行灵敏度检测。运用建立的多重PCR体系检测转基因大豆ZH10-6不同地理来源的11份衍生品系,并根据鉴定结果对该体系的应用性进行评价。【结果】建立的多重PCR方法中引物GmActin11 F/R、G2-EPSPS F/R、GAT F/R、ZH10P1/GAT和G2/ZH10P2可分别扩增出转基因大豆ZH10-6大小为126、430、338、810和1 626 bp的特异性目标条带。用该方法扩增受体中黄10时,除了GmActin11 F/R可以扩增出126 bp目标条带,侧翼序列上游引物ZH10P1和下游引物ZH10P2也可以扩增出632 bp目标条带。多重PCR最适扩增体系为DNA模板量100 ng、5 U·μL-1 Ex Taq 0.2μL、10×ExTaq Buffer 2.5μL、2.5 mmol·L-1 dNTP 2μL、10μmol·L-1引物(GmActin11 F/R 0.4μL、G2-EPSPS F/R 0.6μL、GAT F/R 0.4μL、ZH10P1/GAT 0.6μL和G2/ZH10P20.6μL),ddH2O补足25μL。多重PCR扩增最适程序为95℃5 min;95℃30 s,60℃30 s,68℃1 min 20 s,35个循环;72℃12 min。该多重PCR体系灵敏度为0.5%,符合欧盟有关转基因产品标识的要求。该多重PCR方法特异性很强,可以成功检测受体中黄10、转基因大豆ZH10-6及ZH10-6不同地理来源的11个衍生品系。【结论】建立的转EPSPS/GAT大豆多重PCR检测体系具有高通量、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和应用广泛的优点,并且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转基因大豆ZH10-6及其衍生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抗除草剂 外源基因 侧翼序列 多重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