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茶园土壤酸化现状与分析 被引量:35
1
作者 颜鹏 韩文炎 +2 位作者 李鑫 张丽平 张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5-801,I0001-I0012,共19页
【目的】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于其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土壤酸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对已发表的茶园土壤pH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明确我国主要产茶省份茶园土壤pH情况,为茶园土壤调控管理和茶园发展规... 【目的】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于其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土壤酸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对已发表的茶园土壤pH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明确我国主要产茶省份茶园土壤pH情况,为茶园土壤调控管理和茶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国主要产茶区土壤酸化情况为研究对象,筛选收集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上2000-2016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全国以及各产茶省份茶园土壤平均pH,以及在各个区间的分布情况。利用文献数据,比较茶园和周边森林土壤pH的差异。同时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对安溪县和松阳县两个典型产茶县不同作物类型下土壤pH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国茶园土壤平均pH为4.73,各省份间存在很大差异。山东和河南两省茶园土壤pH超过5.5,分别达到5.76和5.54,江西省茶园土壤pH最低,只有3.86。从土壤pH在各区间的分布来看,只有41%的茶园的土壤pH在4.5-5.5这一最适宜茶树生长的范围。高达52%的茶园的土壤pH在4.5以下,属于不适宜茶树生长的强酸性土壤。与森林相比较,种植茶树显著降低了土壤pH。种茶历史悠久的安溪县茶园土壤pH为4.2,远低于水稻土壤的5.2和果蔬等土壤的6.2。在种茶历史相对较短的松阳县,茶园土壤pH为5.1,也分别低于水稻和果蔬等土壤的5.2和5.4。【结论】我国茶园土壤酸化严重,全国茶园土壤平均pH为4.73,超过52%的土壤的pH在4.5以下,属于不适宜茶树生长的强酸性土壤。后期应当加强茶园土壤酸化调控,以防止茶园土壤继续酸化,实现茶叶长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酸化 土地利用方式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沥茶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2
作者 许继业 彭佳堃 +7 位作者 高健健 李亚隆 孙若璠 易景波 匡蓓 戴伟东 谭俊峰 林智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8期125-132,138,共9页
以火炙竹沥、竹沥茶等为研究对象,探究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添加火炙竹沥对茶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方法分别对竹沥、竹沥茶和足炕叶的香气(挥发性)成分和水溶性(非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从... 以火炙竹沥、竹沥茶等为研究对象,探究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添加火炙竹沥对茶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方法分别对竹沥、竹沥茶和足炕叶的香气(挥发性)成分和水溶性(非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从竹沥茶中共检测出157个挥发性成分和157个非挥发性成分,与足炕叶相比,从竹沥茶中鉴定出糠醛和2⁃甲基吡嗪两种特征香气成分,以及乙基香兰素葡萄糖苷和甜菜碱两种特征水溶性成分。此外,竹沥茶提取液的体外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竹沥茶提取液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药物阿卡波糖,胆酸盐结合率显著高于对照药物考来烯胺,表明竹沥茶提取液在降血糖和降血脂等生物活性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效果和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沥 香气 滋味 血糖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两种共有寄生蜂的鉴定 被引量:7
3
作者 周孝贵 唐璞 +3 位作者 吴琼 郭华伟 肖强 陈学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Prout)及其近缘种灰茶尺蠖E.grisescens Warren是我国茶树上最为重要的两种食叶性害虫,茶尺蠖绒茧蜂Apanteles sp.和单白绵绒茧蜂Apanteles sp.是茶尺蠖Ectropis spp.幼虫期最重要的两种寄生性天敌昆虫。为了明...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Prout)及其近缘种灰茶尺蠖E.grisescens Warren是我国茶树上最为重要的两种食叶性害虫,茶尺蠖绒茧蜂Apanteles sp.和单白绵绒茧蜂Apanteles sp.是茶尺蠖Ectropis spp.幼虫期最重要的两种寄生性天敌昆虫。为了明确这两种绒茧蜂的物种名称及形态差别,同时探明这两种绒茧蜂是否是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共有寄生蜂,本研究采集了我国8省22个地方的茶尺蠖或灰茶尺蠖幼虫,通过室内饲养获得两种绒茧蜂的标本,对标本进行形态鉴定;同时将两种绒茧蜂的COI基因序列与Bold数据库中已知物种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从野生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中均饲养出之前报道的茶尺蠖绒茧蜂Apanteles sp.和单白绵绒茧蜂Apanteles sp.两种寄生蜂;形态鉴定和分子比对结果表明,这两种广义绒茧蜂Apantelesspp.实为尺蠖原绒茧蜂Protapantelesimmunis(Haliday,1834)和单白绵副绒茧蜂Parapanteles hyposidrae(Wilkinson,1928)。本研究明确了40多年前国内报道的茶尺蠖幼虫期的两种绒茧蜂Apanteles spp.的物种名称和主要形态特征,确定了这两种绒茧蜂是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共有寄生蜂,同时报道了一个中国新记录种尺蠖原绒茧蜂。研究结果为今后正确判定本地优势寄生蜂物种进而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进行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蠖原绒茧蜂 单白绵副绒茧蜂 形态鉴定 DNA条形码 中国新记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1年浙江杭州茶园瓢虫种类和动态数据集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孝贵 唐美君 +2 位作者 郭华伟 姚惠明 肖强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2年第4期52-59,共8页
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从而控制害虫种群的自然增长是害虫生态调控的核心,也是通过增强天敌种群的控害能力来实现茶园害虫种群可持续控制的重要措施。捕食性瓢虫是茶园中最重要的天敌类群之一,对蚜虫、粉虱、蚧类和螨类等多种小型茶树害虫... 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从而控制害虫种群的自然增长是害虫生态调控的核心,也是通过增强天敌种群的控害能力来实现茶园害虫种群可持续控制的重要措施。捕食性瓢虫是茶园中最重要的天敌类群之一,对蚜虫、粉虱、蚧类和螨类等多种小型茶树害虫种群有很好的自然控制作用,然而茶园中瓢虫类天敌的种类和发生规律的长期监测研究十分有限。文章研究通过调查收集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茶园中的瓢虫资源种类,定位监测异色瓢虫和红点唇瓢虫等优势种的发生动态,建立了1个包含监测数据、茶园环境照片、瓢虫生态和标本照片的浙江杭州茶园瓢虫种类与动态数据集。这为深入认识茶园瓢虫种类和动态发生规律提供依据,也为今后开发瓢虫保护利用和图像识别技术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瓢虫 种类 动态 图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原则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志博 王东辉 +2 位作者 汪秋红 周燕君 胡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2期73-76,79,共5页
近年来,有机农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发展有机茶生产是我国茶产业优质发展的需求,也符合我国现阶段提出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有机茶产业在我国已初具规模,有机茶逐渐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茶树病虫害防治是有机... 近年来,有机农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发展有机茶生产是我国茶产业优质发展的需求,也符合我国现阶段提出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有机茶产业在我国已初具规模,有机茶逐渐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茶树病虫害防治是有机茶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对投入品的选择有严格的要求。本文总结和分析了有机茶生产原则、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理念、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种类及特点以及防治技术,以期为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茶 茶树病虫害 防治理念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茶园氮肥利用和损失现状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邹振浩 沈晨 +4 位作者 李鑫 张丽平 张兰 韩文炎 颜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3-160,共8页
【目的】茶树是多年生叶用作物,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施用氮肥是提高茶叶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但过量施用氮肥不仅降低茶叶的氮肥利用率,还会带来环境风险。明确我国茶园氮肥施用状况和氮肥主要损失途径,为茶园合理施用氮肥,降低氮肥损... 【目的】茶树是多年生叶用作物,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施用氮肥是提高茶叶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但过量施用氮肥不仅降低茶叶的氮肥利用率,还会带来环境风险。明确我国茶园氮肥施用状况和氮肥主要损失途径,为茶园合理施用氮肥,降低氮肥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茶园、氮肥利用和损失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筛选相关文献。分析计算了不同施氮量下的茶叶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以及氮肥偏生产力,并比较了这些指标在2000年前后的差异。同时分析茶园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淋失、氨挥发、反硝化(N2O排放)等损失量与氮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我国茶园施用氮肥的平均增产率为41.7%,氮肥农学效率为8.1 kg/kg,氮肥偏生产力为31.4 kg/kg。与2000年前相比,2000年后茶园施氮增产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平均值均呈现下降趋势。在茶园氮肥损失方面,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淋洗和氨挥发为主要的氮素损失途径,其中淋洗损失量为186.8 kg/hm^2,占氮肥施用量的33.9%;氨挥发损失量为48.8 kg/hm^2,占氮肥施用量的15.1%;反硝化(N2O排放)损失量为16.7 kg/hm^2,占氮肥施用量的3.6%。【结论】我国茶园氮肥农学效率较低,而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茶园氮素损失以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淋洗和氨挥发为主,而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断上升。因此,为实现我国茶园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氮肥管理,降低氮肥损失,以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氮肥利用效率 氮损失 氮淋洗 氨挥发 N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首次发现东方行军蚁为害茶树
7
作者 王志博 郭华伟 +3 位作者 包强 余玉庚 肖强 唐美君 《茶叶通讯》 2021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鉴定并描述发生在湖南慈利的一种为害茶树根茎部的茶树害虫,以期明确其种名并为生产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及DNA条形码技术对其进行物种鉴定,进一步对其生物学进行记录和描述。【结果】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目的】鉴定并描述发生在湖南慈利的一种为害茶树根茎部的茶树害虫,以期明确其种名并为生产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及DNA条形码技术对其进行物种鉴定,进一步对其生物学进行记录和描述。【结果】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该虫被鉴定为东方行军蚁(Dorylus orientalis westwood,1835)。该虫蛀食茶树根茎部皮层进行为害,被害茶园形成多处缺株,产量损失大,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和产量。【结论】东方行军蚁是一种新记录的茶树害虫,具有虫体较小、繁殖力强、为害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可采取灯光诱杀、毒饵诱杀和化学防治等措施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东方行军蚁 为害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表性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化学品质特征解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许继业 彭佳堃 +3 位作者 蔺志远 戴伟东 谭俊峰 林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0-246,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主要化学成分差异及其汤色、滋味特征。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PLC-TQ-MS)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目的探究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主要化学成分差异及其汤色、滋味特征。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PLC-TQ-MS)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的主要水溶性成分进行定量测定,并结合感官分析和色差分析,探讨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品种制作的扁形绿茶的化学成分差异及其与汤色、滋味特征的内在联系。结果普通绿茶品种(龙井43)、黄化品种(中黄系列)和白化品种(白叶1号)按照扁形绿茶工艺制得扁形绿茶,其茶多酚总量与氨基酸总量比值(酚氨比)的平均值分别为3.93、3.33(黄化品种比值范围为2.93~3.91)和2.59。化学成分分析显示,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扁形绿茶的主要差异成分为槲皮素糖苷(总量分别为3.11和3.86 mg/g)、半乳糖基黄酮糖苷(总量分别为1.21和2.32 mg/g)和非酯型儿茶素(总量分别为24.83和15.85 mg/g),均差异显著(P<0.05)。感官审评和色差分析表明,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相对于龙井43更鲜爽、鲜醇;白叶1号的涩味低于中黄系列,且汤色黄度更低。结论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的酚氨比整体上低于普通品种扁形绿茶,其中白叶1号与龙井43扁形绿茶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最大,黄化品种中的中黄4号与龙井43扁形绿茶相近。黄化品种与白化品种制作的扁形绿茶相比,茶氨酸、非酯型儿茶素、槲皮素糖苷和半乳糖基黄酮糖苷是其主要差异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 黄化 扁形绿茶 色差 滋味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感受蛋白直系同源基因CSP8在茶尺蠖及近缘种灰茶尺蠖中的表达分析
9
作者 严玉婷 李玉杰 +4 位作者 王倩 唐美君 郭华伟 李红亮 孙亮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在昆虫化学通讯及其他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茶尺蠖与其近缘种灰茶尺蠖是茶园重要鳞翅目害虫,对我国茶叶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研究化学感受蛋白直系同源基因在茶尺蠖两近缘种间的表达,... 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在昆虫化学通讯及其他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茶尺蠖与其近缘种灰茶尺蠖是茶园重要鳞翅目害虫,对我国茶叶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研究化学感受蛋白直系同源基因在茶尺蠖两近缘种间的表达,有助于研发同时针对该两种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通过荧光定量qRT-PCR分析了EoblCSP8直系同源基因EgriCSP8在灰茶尺蠖中的表达分布。结果表明,EgriCSP8与EoblCSP8具有保守的幼虫期高表达模式,EgriCSP8主要表达于灰茶尺蠖3龄幼虫头部。进一步比较Eobl-EgriCSP8在茶尺蠖两近缘种间的表达发现,EoblCSP8在茶尺蠖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EgriCSP8在灰茶尺蠖中的表达量。此外,还分析了沃尔巴克氏体菌(Wolbachia)及挥发物诱导对Eobl-EgriCSP8表达的影响,发现Wolbachia显著影响EgriCSP8在灰茶尺蠖中的表达。该结果证实Wolbachia参与调控昆虫CSPs基因的表达,为后续揭示Wolbachia介导CSPs表达,参与调控茶尺蠖两近缘种化学感受及与茶树的协同进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尺蠖 灰茶尺蠖 化学感受蛋白 WOLBACHIA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