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YJY-2型鲜叶分级机的机采茶叶分级分类工艺优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袁海波 滑金杰 +5 位作者 邓余良 江用文 王岳梁 陈根生 张兰美 尹军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76-282,共6页
为解决机采鲜叶品质等级参差不齐的问题,实现优质茶叶的机采机制,该文以新型鲜叶分级机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筛孔筛板组合、振动频率等对机采鲜叶的分级效果,系统分析了分级鲜叶分类加工茶产品的感官品质和综合效益。试验结果表明:鲜... 为解决机采鲜叶品质等级参差不齐的问题,实现优质茶叶的机采机制,该文以新型鲜叶分级机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筛孔筛板组合、振动频率等对机采鲜叶的分级效果,系统分析了分级鲜叶分类加工茶产品的感官品质和综合效益。试验结果表明:鲜叶分级机的多块筛板组合采用椭圆孔筛板(a=1.8 cm,b=2.2 cm)+圆孔筛板(D=2.0 cm)+圆孔筛板(D=2.6cm)的方式较佳,能够较好分离出碎片、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及以上等不同嫩度级别的鲜叶;振动频率采用50 HZ较为适宜,可获得较佳的作业流畅性和分级效果,且筛板共振现象较小;分级叶所制产品的感官品质与手采叶较为接近,较未分级样有较大提升,综合效益较机采叶直接加工每kg鲜叶可提高1.22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 机械化 农业机械 鲜叶分级 筛板 振动频率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加工平阳黄汤适制性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建军 陈建新 +2 位作者 尹军峰 董荣建 陈根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11-1617,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加工平阳黄汤的适制性。方法通过比较9个茶树品种制作的平阳黄汤样,测定分析茶样的主要成分、茶汤色度,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9个平阳黄汤茶样感官品质综合得分排序为:黄金叶>醉金红>平阳特早... 目的比较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加工平阳黄汤的适制性。方法通过比较9个茶树品种制作的平阳黄汤样,测定分析茶样的主要成分、茶汤色度,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9个平阳黄汤茶样感官品质综合得分排序为:黄金叶>醉金红>平阳特早>嘉茗1号>中黄3号>龙井43>群体种>云抗14号>御金香。汤色得分与色度L^(*)、b^(*)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47、-0.824,与白利度(Brix)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为–0.817,因此茶汤色差的L^(*)值、b^(*)值、Brix值可作为平阳黄汤汤色品质的辅助参考指标;香气得分与茶多酚、氨基酸均呈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80、–0.721;滋味得分与酚氨比呈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713;儿茶素总量占茶样干物质的10.13%~14.97%,非酯型儿茶素与酯型儿茶素分别占儿茶素总量的16.79%~25.93%和74.07%~83.21%,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含量占总儿茶素含量的40.81%~63.54%。研究还发现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与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含量的比值可作为滋味品质参考,比值接近2.5,茶汤的回甜味明显。结论平阳特早、嘉茗1号、黄金叶和醉金红的鲜叶试制平阳黄汤有较好的表现,品质稳定、色泽艳、滋味鲜甜,适宜在平阳推广栽种和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黄汤 黄小茶 茶树品种 适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膨化对绿茶茶渣中没食子酸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博 周小芬 +3 位作者 叶阳 朱宏凯 董春旺 钱园凤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4,共7页
利用DS30-III型双螺杆挤压膨化机对绿茶茶渣进行挤压膨化加工,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了物料含水量、喂料速度、螺杆转速、套筒温度为影响因子,以绿茶茶渣中没食子酸为响应面值,应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结... 利用DS30-III型双螺杆挤压膨化机对绿茶茶渣进行挤压膨化加工,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了物料含水量、喂料速度、螺杆转速、套筒温度为影响因子,以绿茶茶渣中没食子酸为响应面值,应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结论表明,获得高没食子酸含量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含水量70%,喂料速度58 r/min,螺杆转速60 r/min,套筒温度60℃。挤压膨化参数对没食子酸含量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物料含水量>螺杆转速>套筒温度>喂料速度。经过最佳挤压膨化参数处理的绿茶茶渣中没食子酸含量为3.57 mg/g,与原料相比,没食子酸含量增加2.69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膨化 绿茶茶渣 没食子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茶品质成分及加工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银诚 袁海波 江用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22期194-199,共6页
黑茶作为中国六大茶类中的一种,近年来因其独特的保健作用及便于储藏、耐冲泡的特点而备受欢迎,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渥堆工艺及保健作用等也被广泛研究。它是一种后发酵茶,经渥堆其生化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不同于其他茶类的... 黑茶作为中国六大茶类中的一种,近年来因其独特的保健作用及便于储藏、耐冲泡的特点而备受欢迎,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渥堆工艺及保健作用等也被广泛研究。它是一种后发酵茶,经渥堆其生化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不同于其他茶类的独特风味。渥堆是黑茶加工中最关键的工序,其实质是以微生物活动为中心,在湿热、微生物以及胞外酶的相互作用下使多酚类物质自动氧化。综述黑茶某些品质成分,初加工中渥堆工艺、渥堆微生物及生化成分变化情况,初加工配套工艺技术以及深加工相关研究,概括黑茶目前的主要研究情况并展望今后黑茶的深入研究方向,即开展微生物、酶、品质成分三者间内在关联的研究,揭示黑茶特征风味形成机理,以及加工机械化、规模化、清洁化等研究,以期为黑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渥堆 生化成分 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云雾茶机械化加工技术及品质分析
5
作者 王伟伟 黄纪刚 +4 位作者 杨丽娟 陈艳 江新凤 刘爽 江和源 《中国茶叶》 2024年第5期62-66,共5页
庐山云雾茶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研究采摘了不同等级的鲜叶原料,按照摊青、杀青、回潮、揉捻、初烘、做形、干燥的工艺加工成庐山云雾茶,总结了庐山云雾茶加工工艺参数、加工设备和不同等级茶叶的品质特点... 庐山云雾茶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研究采摘了不同等级的鲜叶原料,按照摊青、杀青、回潮、揉捻、初烘、做形、干燥的工艺加工成庐山云雾茶,总结了庐山云雾茶加工工艺参数、加工设备和不同等级茶叶的品质特点,并分析了庐山云雾茶化学成分含量,为庐山云雾茶的标准化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云雾茶 机械化 加工技术 品质特征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采鲜叶加工扁形绿茶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俞燎远 尹军峰 +1 位作者 陈建新 陈根生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9-435,共7页
依据机械化采摘茶鲜叶原料的特殊性及扁形绿茶加工特点,选用鲜叶分级设备、摊青设备、理条杀青机、切断机、扁形茶炒茶机等多种国产茶机,初步构建机采鲜叶加工扁形绿茶连续化生产新模式,并对生产工艺中的鲜叶分级、理条杀青、切断和辉... 依据机械化采摘茶鲜叶原料的特殊性及扁形绿茶加工特点,选用鲜叶分级设备、摊青设备、理条杀青机、切断机、扁形茶炒茶机等多种国产茶机,初步构建机采鲜叶加工扁形绿茶连续化生产新模式,并对生产工艺中的鲜叶分级、理条杀青、切断和辉锅等关键工艺参数进行研究,提出一整套机采鲜叶加工扁形绿茶连续化生产工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茶鲜叶 鲜叶分级 分类加工 扁形绿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及植物类芳香水的加工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7
作者 龙丹 洪鹏 +6 位作者 李博洋 谢关华 陈鑫宇 陈佳 许勇泉 江和源 江虹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4期74-80,共7页
茶及植物类芳香水起初是人们生产植物精油时废弃的水溶性副产物,后因其香气逼真浓郁且具有一定的功效而被单独开发为产品,应用于食品、饮料、日化、医药等领域。与植物精油相比,植物类芳香水的产量更大,生产成本更低,人体刺激性小,具有... 茶及植物类芳香水起初是人们生产植物精油时废弃的水溶性副产物,后因其香气逼真浓郁且具有一定的功效而被单独开发为产品,应用于食品、饮料、日化、医药等领域。与植物精油相比,植物类芳香水的产量更大,生产成本更低,人体刺激性小,具有较高的开发可行性和价值。文章详细介绍了植物类芳香水的加工工艺、不同工艺效果比较、生物活性及用途,并对该类产品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做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及植物类芳香水 纯露 加工工艺 工艺效果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萎凋过程鲜叶理化特性变化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0
8
作者 滑金杰 袁海波 +2 位作者 江用文 刘平 王伟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5-472,共8页
萎凋是红茶、乌龙茶等发酵茶加工的重要工序之一,对茶叶感官品质影响明显。萎凋过程中,随着水分的不断散失,鲜叶的呼吸作用持续进行,内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促使萎凋叶物理特性发生改变,为后续工序和品质形成提供特定的物质和叶形基础。... 萎凋是红茶、乌龙茶等发酵茶加工的重要工序之一,对茶叶感官品质影响明显。萎凋过程中,随着水分的不断散失,鲜叶的呼吸作用持续进行,内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促使萎凋叶物理特性发生改变,为后续工序和品质形成提供特定的物质和叶形基础。文章对萎凋过程中鲜叶的物理特性和生化成分变化规律,以及目前萎凋工艺关键参数的调控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综述。可精准调控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通气状况等参数的设施萎凋技术是今后萎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凋 物理特性 生化成分 参数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9
作者 何华锋 朱宏凯 +3 位作者 董春旺 叶阳 桂安辉 高明珠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1-129,共9页
黑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独特的渥堆工艺形成了其陈纯的香气特征。本文详尽综述了近年来黑茶香气化学研究的进展,从黑茶香气成分的化学特性方面归纳出甲氧基苯类和烯醛类化合物是黑茶独特香型的特征成分,分析了渥堆、干燥、贮藏等主要加... 黑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独特的渥堆工艺形成了其陈纯的香气特征。本文详尽综述了近年来黑茶香气化学研究的进展,从黑茶香气成分的化学特性方面归纳出甲氧基苯类和烯醛类化合物是黑茶独特香型的特征成分,分析了渥堆、干燥、贮藏等主要加工工艺对黑茶香气品质的影响,讨论了微生物对黑茶香气形成的影响,并指出了原料、香气提取方式等对黑茶香气分析的影响;最终提出黑茶特征性香气成分的鉴定与表征,香气骨架分子官能团的转化机理,以及微生物对香气形成的参与机制应是今后黑茶香气研究的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香气化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萎凋光照强度对鲜叶物理特性及呼吸特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滑金杰 袁海波 +3 位作者 江用文 陈根生 王伟伟 刘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8-296,共9页
设3 000、6 000、9 000 lx等3个光强梯度,研究了萎凋光照强度对萎凋叶含水率、容重、柔软性、弹性、塑性、色差等物理特性,以及呼吸特性的影响,并对后续加工叶的物理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萎凋进程中鲜叶含水率的逐渐下降,鲜叶... 设3 000、6 000、9 000 lx等3个光强梯度,研究了萎凋光照强度对萎凋叶含水率、容重、柔软性、弹性、塑性、色差等物理特性,以及呼吸特性的影响,并对后续加工叶的物理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萎凋进程中鲜叶含水率的逐渐下降,鲜叶容重、柔软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萎凋适度范围内(含水率60%~65%),以6 000 lx处理最高;弹性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不同处理间以6 000 lx处理的弹性相对较高,塑性变化规律与之相反;色差明亮度L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红绿度a值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以6 000 lx处理下a值最小,即保绿特性最好,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6 000 lx处理的干茶样汤色和外形得分最高,品质最优;CO2释放量总体呈先下降后增加再平稳的变化趋势,3个处理均在萎凋6 h时出现拐点,以6 000 lx处理的释放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凋 光照强度 柔软性 弹塑性 色差 CO2释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大佛龙井茶品质评价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周小芬 叶阳 +1 位作者 周竹定 钱园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971-2975,共5页
为探索科学、客观的茶叶品质评价方法,以大佛龙井茶为分析对象,采用近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法(NIRS-PLS),分别建立了干茶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单因子得分及五因子总分、六因子总分共7个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在主成分因子数不大... 为探索科学、客观的茶叶品质评价方法,以大佛龙井茶为分析对象,采用近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法(NIRS-PLS),分别建立了干茶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单因子得分及五因子总分、六因子总分共7个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在主成分因子数不大于10的情况下,各模型校正相关系数Rc为90.48%~98.43%,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为1.14~2.09,预测相关系数Rp为90.00%~96.65%,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1.52~2.84,7个模型校正集和预测集均获得较高的拟合度;其中五因子总分模型预测性能最好(Rp为96.65%、RMSEP为1.52),同时,总分模型精度均高于单因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近红外光谱法进行大佛龙井茶的品质评价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佛龙井茶 品质评价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 感官审评 定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闷黄过程中黄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2
作者 滑金杰 江用文 +4 位作者 袁海波 尹军峰 钟维标 余书平 谢前途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3-208,共6页
闷黄过程中,黄茶中的生化成分在湿热作用下发生剧烈变化,如叶绿素因湿热引起的氧化降解反应而含量锐减;儿茶素因氧化和异构化反应,其组分及比例发生明显改变;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亦有所变化等。这些变化为形成黄茶黄汤黄叶、醇爽口感... 闷黄过程中,黄茶中的生化成分在湿热作用下发生剧烈变化,如叶绿素因湿热引起的氧化降解反应而含量锐减;儿茶素因氧化和异构化反应,其组分及比例发生明显改变;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亦有所变化等。这些变化为形成黄茶黄汤黄叶、醇爽口感等独特品质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文章对闷黄过程中,黄茶主要品质成分和微生物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闷黄工艺关键影响因子等进行了综述,并对闷黄工艺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茶 闷黄 生化成分 微生物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季节茶树鲜叶对湖红工夫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13
作者 张倩婷 张山 +8 位作者 江用文 陈乐 单旭江 牛林池 冯宇宁 滑金杰 袁海波 李佳 芦俊佳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5-205,共11页
为深入探讨不同季节茶树鲜叶对湖红工夫茶风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长沙地区3种典型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春、夏季一芽二叶鲜叶,采用相同的加工工艺制成湖红工夫茶。通过人工感官审评评价所制春、夏季成品茶的风味品质差异。利用超高效液... 为深入探讨不同季节茶树鲜叶对湖红工夫茶风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长沙地区3种典型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春、夏季一芽二叶鲜叶,采用相同的加工工艺制成湖红工夫茶。通过人工感官审评评价所制春、夏季成品茶的风味品质差异。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解析春、夏季鲜叶非挥发性成分的关键差异及其对成品茶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显示,春季鲜叶所制湖红工夫茶风味品质优于夏季,特别是滋味品质。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春、夏两季茶鲜叶代谢轮廓存在差异。基于P<0.05和变量投影重要性值>1,筛选出40种关键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显示,黄酮(醇)苷代谢途径、类黄酮代谢途径、氨基酸代谢途径等为重要差异代谢通路。甜、鲜味氨基酸(茶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等)以及具有促鲜效应的酚酸类物质(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双没食子酰基葡萄糖、三没食子酰基葡萄糖等)在春季成品茶中的含量显著较高,而苦味氨基酸(亮氨酸、赖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在夏季成品茶中的含量较高。此外,黄酮(醇)苷类物质根据苷元特征在春夏两季呈现不同的分布趋势,黄酮-C-糖苷、杨梅素-O-糖苷、槲皮素-O-糖苷在夏季成品茶中的含量较高,而山柰酚-O-糖苷则在春季成品茶中的含量更高。本研究结果可为湖红工夫茶的品质提升与调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茶鲜叶 代谢组学 季节 风味品质 湖红工夫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夫红茶可视化富氧发酵机设计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董春旺 叶阳 +5 位作者 江用文 朱宏凯 何华锋 桂安辉 高明珠 黄藩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0-376,共7页
针对目前红茶发酵设备与发酵工艺结合不紧密而造成的发酵温湿度不稳定、难翻拌、缺氧、品质不稳定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工夫红茶可视化富氧发酵机。文章描述了机器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发酵筒、翻拌装置和隧道加热等装置进行了设计,确定了... 针对目前红茶发酵设备与发酵工艺结合不紧密而造成的发酵温湿度不稳定、难翻拌、缺氧、品质不稳定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工夫红茶可视化富氧发酵机。文章描述了机器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发酵筒、翻拌装置和隧道加热等装置进行了设计,确定了其关键参数值。该研究进行了发酵性能试验,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0℃、湿度大于90%、发酵时间3.5 h。与传统发酵相比,香气、滋味等有明显提高,感官品质总分高于传统发酵2.1分。本研制机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很好地满足优质红茶的发酵工艺技术要求,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发酵机 设计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工艺对绿茶儿茶素组分和茶多酚保留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崔宏春 余继忠 +4 位作者 张建勇 郑旭霞 郭明敏 敖存 毛宇骁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09-212,共4页
为了探明不同方式的杀青、揉捻、干燥等绿茶主要加工工艺对儿茶素组分和茶多酚保留率的影响,采用不同杀青工艺(滚筒杀青、微波杀青、蒸汽杀青)、不同揉捻工艺(轻压揉捻、重压揉捻、传统揉捻)、不同干燥工艺(烘干、炒干、烘炒干)分析绿... 为了探明不同方式的杀青、揉捻、干燥等绿茶主要加工工艺对儿茶素组分和茶多酚保留率的影响,采用不同杀青工艺(滚筒杀青、微波杀青、蒸汽杀青)、不同揉捻工艺(轻压揉捻、重压揉捻、传统揉捻)、不同干燥工艺(烘干、炒干、烘炒干)分析绿茶产品中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等简单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等复杂儿茶素组分的含量及茶多酚含量。结果表明,微波杀青工艺、轻压揉捻工艺、烘炒干工艺较有利于提高EGCG、C、EGC、EC、ECG等儿茶素组分的保留率,而且简单儿茶素组分C在杀青、揉捻、干燥等绿茶主要加工工艺过程中不仅得到了保留,并且可能由于儿茶素在加工过程中的降解、氧化、异构化等作用,其含量反而得到了提高,增幅达34.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儿茶素 茶多酚 加工工艺 保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发酵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钱园凤 叶阳 +1 位作者 周小芬 王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388-392,共5页
发酵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文中阐述了红茶发酵过程中的化学基础,系统分析了发酵的主要技术因子和发酵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重点论述了发酵程度检测技术,并提出了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 红茶 发酵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泡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建新 尹军峰 陈根生 《中国茶叶加工》 2020年第3期72-76,共5页
冷泡茶作为一种新型的茶饮,深受年轻人的追捧,它既保留了传统名优茶的特色,还兼顾快消食品的便捷特性。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冷泡茶研究进展,包括冷泡茶的特点,加工方法,冲泡方法与风味品质等相关研究,探讨了冷泡茶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冷泡茶 冷泡茶加工 冲泡条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色差系统的工夫红茶茶汤亮度的量化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王家勤 姚月凤 +2 位作者 袁海波 江用文 李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9-268,共10页
茶汤亮度是反映工夫红茶品质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茶汤亮度评价依赖于专家感官审评,缺少量化的评价手段。以感官审评的茶汤亮度为依据,对43个不同亮度茶汤开展色差分析,并结合多变量分析和线性回归拟合,建立茶汤亮度预测方程。结果... 茶汤亮度是反映工夫红茶品质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茶汤亮度评价依赖于专家感官审评,缺少量化的评价手段。以感官审评的茶汤亮度为依据,对43个不同亮度茶汤开展色差分析,并结合多变量分析和线性回归拟合,建立茶汤亮度预测方程。结果表明,基于茶汤色差轮廓,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可有效区分亮、暗茶汤。基于线性回归拟合,筛选出关键变量为L99(明度)、C*(彩度),建立的茶汤亮度预测方程为Lpre=–46.028+0.519×L99+0.117×C*,预测值和感官审评所得值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P<0.01)。此外,验证集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预测方程用于红茶茶汤亮度评价的有效性。综上,本研究通过茶汤色差系统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工夫红茶茶汤亮度的量化评价方法,对红茶品质的客观智能评价及后续高亮红茶的定向化加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茶汤亮度 色差分析 多变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发酵过程生理生化变化及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9
作者 俞露婷 袁海波 +3 位作者 王伟伟 滑金杰 尹军峰 江用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2期263-269,共7页
发酵是形成红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其实质是在特定温湿度和供氧条件下,以多酚类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TFs)、茶红素(TRs)、茶褐素(TBs)等高聚物为核心,同时芳香物质、糖类、蛋白质等品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笔者综述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 发酵是形成红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其实质是在特定温湿度和供氧条件下,以多酚类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TFs)、茶红素(TRs)、茶褐素(TBs)等高聚物为核心,同时芳香物质、糖类、蛋白质等品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笔者综述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和脂肪氧合酶等酶类在红茶发酵过程中主要发挥的功效,以及多酚类、蛋白质、氨基酸、芳香物质和糖类等生化成分在发酵期间的变化规律,概括了液态悬浮发酵、通氧发酵、添加外源物发酵等新型发酵技术,以及温湿度、光照、供氧量等参数的调控和一些辅助工艺在红茶发酵过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通过这些理论研究展望了未来红茶发酵机理的研究内容和发酵设备,为红茶发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发酵 生理变化 生化成分 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萎凋中鲜叶理化变化及工艺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20
作者 黄藩 董春旺 +4 位作者 朱宏凯 叶阳 张成 何华锋 张坚强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7期275-281,共7页
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首道工序,对红茶品质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和萎凋环境的变化,鲜叶发生一系列物理状态转变和化学成分变化。文章阐述了红茶萎凋过程中鲜叶发生的主要物理特性和酶活性、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等主要... 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首道工序,对红茶品质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和萎凋环境的变化,鲜叶发生一系列物理状态转变和化学成分变化。文章阐述了红茶萎凋过程中鲜叶发生的主要物理特性和酶活性、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等主要化学特性变化,重点分析了温湿度、萎凋时间及光照等主要技术因子对于萎凋效果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国内主要萎凋工艺技术和新型萎凋设备及技术。分析表明萎凋过程中鲜叶细胞变化趋势的研究,将是今后红茶萎凋基础性研究的趋势;有望通过各种检测技术可以将萎凋中鲜叶的感官信息转变成量化指标来对萎凋程度进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凋 红茶 理化变化 影响因子 工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